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改革 经济 发展 思考

党的十会议以来,特别是提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各项节约措施以来,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内部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套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体系。但存在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事业单位面临深入改革的问题其实是顺应时事的发展现状,以便于全方位的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的中心,其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行政单位会计,其中属于单位预算会计的主要有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对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多次改革,并制定和执行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显而易见,自从这些制度实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并初步建立预算会计模式等,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此外,我国还通过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与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等方法针对事业单位内部财政管理进行改革,从而组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

二、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约束力不足

内部财务预算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阻碍事业单位发展的绊脚石,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内存在公款转私、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问题,尽管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但当发现问题时,已经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想要挽回损失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所制定的财务投资机制,由于严重缺乏对外界环境与相对较复杂的经济业务等内容的预见性,并未真正意识到其对事业单位所造成的风险性,从而导致盲目、错误等投资现象出现,给事业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预算管理停滞不前甚至滞后等。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是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经费预算时所应用的预算编制缺乏全面性,加上支出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以及参考数据缺乏准备性等。严重致使单位在进行财务资金使用问题上缺乏统筹安排,内部支出表现出严重的盲目性,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好刀未能用在刀刃上”。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将财务预算作为可任意调整的一个对象,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内进行财务预算的严肃性与稳定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除此之外,就是未考核其执行的主要结果,造成预算缺乏约束性。

(三)单位预算缺乏规划性

由于受经济发展与财政赤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内部财务专项资金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操作尺度,同时预算编制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病危的到消除,或者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进行“切块”式的专项资金分配,造成其预算编制主观性过强,尽管其具有相应的分配基础,但其与实际的需求仍存在差距等,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金出现供需不平衡现象等。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思考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活动的监督

由于事业单位监管不力所造成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失真的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监督力度十分必要。必须加强对预算活动的监督力度,并控制预算计划编制以及预算的使用的具体情况。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内全部费用的收入与支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避免预算以外的资金变动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保单位资金管理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情况的监督。对于其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二)积极引入权责制发生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与发展,必须调整,与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且调整与改革预算会计制度重要点主要是对收付实现制以与一定程度上所引进的权责发生制的调整;积极采用权责发生制不仅可以完整、准确以及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发展的状况,同时还能够及时了解财务部门财务收支以及结余水平等,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内部财务状况,为财务部门会计人员进行收入、支出账务记录提供方便;积极采用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的状况,同时还能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更加透明化。

(三)认真规划事业单位预算目标

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规划,对其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比如,在定期时间段内必须完成此目标,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此外,根据单位资金运行实际情况给予科学化核算或者审批等,以确保单位经济业务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因此,必须建立与我过事业单位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以便更好服务于我国现行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一、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收付实现制制约了会计制度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类型比较固定,会计往来相对较少,因此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十分简便。但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不够灵活。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通常是沿用以前的方法,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更新。同时,过于注重预算制度的理论研究,而没有把理论与工作实际有效地联系起来。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由财务部门进行编制,因为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且不够认真,导致一些单位下一年度预算通常以上一年度预算为基准,基本就是把上一年度的预算进行重复描述,而不能考虑到下一年度新增的工作内容。这就使预算不能有效地适应单位各部门下一年的工作,无参照性可言。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公开性较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虽然都需要向上级部门报批或备案,但是却从未向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公开。这就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开性极差,无法得到有效的内部和社会监督。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务工作中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按照国家经济体制的需要,制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预算会计制度。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财务制度的改革,也历经了几次改革,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预算会计制度。科学有效的预算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有计划开展、方便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资源,我国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正处于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这种转型升级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深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去,也就是说要彻底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向服务型转型,就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就必须规范自身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明确单位所有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严格执行预算计划。如果无法做到预算公开透明、预算执行得不到社会肯定,这将无法取得人民的信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保证自身进步和维护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影响分析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而后从改革的现实角度,相应的提出了现时期预算会计的几点改革思路,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会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现状及所存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各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收付实现制这种计量基础已表现出若干重大的缺陷:第一,无法全面、准确的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难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第二,收付实现制会导致预算会计的拨支一体化,也即政府投资在核算上定为支出,一旦由财政拨出后也就脱离了政府预算管理,因此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更难以反映政府资产的整体状况。第三,无法全面反映政府所发行国债中应由本期承担的,但需由以后年度支付的利息,从而形成政府的隐性负债,给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埋下隐患。

(二)会计基础目标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会计基础目标可被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主要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即从监督角度出发,以向资源委托方提供信息为基础目标。具体而言,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受财政部门及上级单位的委托履行其监督职责,并向委托方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有关信息。但就目前而言,国内预算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再加之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加速,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受托责任观这一单一会计目标已无法完全满足现实需要。

(三)会计核算内容的问题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首要问题即为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对于某些部门职能之外的事项如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应纳入会计核算范畴的事项并没有纳入统一核算。其次,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建立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核算体系无法真实、公允的反映其固定资产净值,从而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最后,针对于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也无法得以有效的反映,因此亟需补充。

(四)预算报告体系的问题

从现有的预算报告体系来看,虽然该体系提供了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但严格上讲并不完整,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因此并非完整意义上的政府预算报告。另外,由于长期以来预算会计作为预算管理的工具,其仅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核算,而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相关情况、政府举借债务及还本付息状况、或有负债、税负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难以进行有效披露,由此也造成了宏观决策信息缺失的状况。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改革思路

(一)分阶段引入权责发生制

从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对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引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的予以展开。首先,由目前的收付实现制过渡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该步骤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对确认期内已发生,但预计以后期间才会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和事项,由于此类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矛盾较为突出,如应付转移款、应付借款、利息费用、政府员工养老金等,因此应先改为按权责发生制加以确认。然后,待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体系。通过这种梯次性改革步骤的推进,可达到改善和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为政府财政管理改革服务的目的。

(二)实现两种会计目标并行

与受托责任观相对应,决策有用观所要求的会计目标是不但要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向包括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与会计主体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事实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两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会计目标,这种两者兼顾的会计目标体系所涵盖的范围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单位财务状况、收支结余情况、现有资产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不同需要,同时这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履行,效率的提高。

(三)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预算会计体系的总体构成。当前,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已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也已延伸至原单位的预算会计,因而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也基本等同于实际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鉴于此,笔者建议应通过借鉴国际惯例,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组成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为主的新预算会计体系,而这其中政府会计则应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

(四)充分完善预算报告体系

从宏观意义上说,政府预算报告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体系,也是披露政府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其相关利益群体不但包括政府机关,而且也包括社会公众。为此,现有的预算报告体系应作如下扩充:首先,成本信息的反馈,以协助政府部门节源开流、控制支出;其次,以内部审计和具有独立性的外部审计为基础,编制审计报告;再次,增加有关非现金流信息,如资产、负债、净资产科目信息的反馈;最后,通过对政府产出及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调研,将其加入至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中。

参考文献:

[1]郭凌波.关于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0(04).

[2]王玲.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江西化工.2010(02).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第4篇

随着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编辑部类型的事业单位未来有被企业化的趋势,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内控机制来管控单位的预算资金配置,则成为了摆在单位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重要课题。由于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具有公益特质的专业技术服务,所以即使在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仍需要突出单位职能的社会化特征,以及服务内容的外部性要求。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会计管理时,无法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展开。而是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目标下,有效构建财务内控机制来弹性实施预算会计管理。因此,这也是笔者想提请同行所关注的问题。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有效内控机制中的“有效”应体现在,切实实现全员参与和全过程预算管理的目标。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着力点分析

具体而言,在经营管理的双目标驱使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着力点:

(一)经济效益目标下财务内控的着力点

在“利润=收益-成本”的简单公式中可知,若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目标,首先需要严格管控成本的发生,特别是管控虚高的成本发生现象。另外,在追求“产出/投入”最优化目标下,还需要重视预算资金配置的合理化问题。事实上,成本控制与资金预算管理属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

(二)社会效益目标下财务内控的着力点

突出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外部性,则构成了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内在要求。以编辑部这类事业单位为例,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读物则成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具体体现。然而,内容丰富、健康和可读性强的读物,依赖于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调研和采风工作。因此,这就涉及到了预算管理的专项经费管理问题。

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因素分析

将以上内控着力点落实于预算会计管理中,则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针对财务内控的思维惯性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若当年预算资金存在剩余,余额将在年末会计周期中收归国库。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最为关注的便是如何使用预算资金,而对于资金节约化使用的意识却较为淡薄。在这种思维惯性支配下,财务内控机制的实施绩效也就大打折扣。

(二)针对资金配置的人为干预

在事业单位科层组织结构中,对预算资金的配置往往需要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审批。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共同作用下,上级主管领带在审批中往往存在着主观偏好,进而存在着人为干预的问题。在包括编辑部在内的事业单位组织生态中,人际关系影响力仍能左右资金的配置方向和额度。

(三)针对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

在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目标时,对专项经费的使用监管问题一直困扰着财务部门和管理等。之所以存在这种局面在于,户外调研和采风同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因素的干扰。前者主要在于调研人员谎报经费;后者?t在于工作计划因主客观原因无法按期完成。

三、事业单位有效内控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事业单位有效内控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成本管控意识

在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编辑部单位日益感受到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和挑战。同时,在新媒体对编辑部传统市场的侵蚀下,管理层应不断增强成本控制意识。为了使他们能在专业视角下来审计成本控制问题,可以通过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来为管理层开设讲座,也可以与单位财务认为分析出成本控制的思路。

(二)完备资金拨付管理

事业单位都拥有完整的财务管理章程,但却因人为干预而使得财务管理陷入人治的境地。为此,在落实部门主体责任制的同事,应加强党委集体研究决策的组织建设,来助力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在新媒体时代,应将资金合理配置在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以及优化媒体专业化设施设备领域。为此,这也构成了党委集体研讨的重心。

(三)恰当引入市场原则

针对调研和采风过程中的资金使用监管,在保持适度弹性预算管理的同时,还应引入市场原则中的合约机制。具体而言,额定调研采风人员每天的活动经费,根据具体情况弹性追加预算。但最终都需要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严格考核,从而来确保“产出/投入”的满意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国库监管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较大,是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发展的关键。注重分析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部门预算与会核算的影响,逐步提升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预算会计制度管理体系,使之适应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意义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较为显著,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创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随着事业单位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因素较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而通过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注重加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在此环节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旨在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满足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需求。

第二,为事业单位内部监管提供保障。事业单位涉及的工作量较大,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要注重做好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在满足正常经营的前提下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了解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内部监管的方式开展资金预算工作,保持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为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奠定基础。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分析

1.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部分地区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仍然不健全,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本单位财务状况不了解,在预算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未充分结合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情况,经常发生漏项的问题,会计信息重复率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

2.预算会计工作被忽视

在预算会计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仍然缺乏独立性,部门人员之间权责不明,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相对混乱,在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中未充分考虑到预算会计工作的具体发展情况。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限,预算会计信息的准确率不高,开展预算会计工作的积极性较低,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1.对事业单位会计发展的影响

第一,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注重对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呈现出非营利性特点,发挥自身公共服务的职能,为社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便利,为社会贡献价值。

第二,在对传统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整体发展进程,而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会计制度实现创新与完善,逐步对权责法发生制进行优化,有效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结合社会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顺应社会发展新思路。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将有效发挥监管职能,充分掌握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监管,有助于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有助于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升会计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实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

2.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还体现在权责发生制上。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权责发生制应用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是当前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权责发生制是对收付实现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呈现出一定的科学性,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质量。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较广,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呈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随着事业单位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内部业务涉及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权责发生制,应用在资产核算上,有助于提升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结合单位发展实际情况将财务控制工作作为重点,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环节中要求相关财务人员及时转变会计理念,注重整合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事项的具体流程,完善财务制度體系。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变革的重要一步,要求单位全体成员足够重视,以此保证部门分工的合理性。

3.对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带来一定影响,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

第一,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影响。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应注重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充分结合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权责发生制,掌握各个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发挥优势,在开展预算的过程中实时监管,针对在监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根据各部门业务动态变化的具体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以此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同时在对预算全过程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风险,保证预算结果的真实性。

第二,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实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对收付实现制的完善,发挥权责发生制的优势,注重强化事业单位会计职能,以此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针对产生的财务风险制定科学的规避方案,并对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注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结合事业单位会计环境的实际情况完善基础专业知识,保证事业单位平稳运行。

4.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的挑战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针对存在的违规问题进行及时监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存在挑战的方面主要体现在预算资金流转程序环节上。国库单一账户改革逐渐推行,在转拨经费等事项方面发生显著变化,针对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带来一定的冲击。收付实现制主要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所涉及的应收应付款项较少,运用起来较为方便。在对事业单位支出的工资动态进行分析时,员工获取工资的渠道主要是财政部门拨款,在具体工资支付过程中,主要依托工资卡实现,此时要对该项支出进行总体预算,而当前事业单位需要掌握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平衡,就会对收付实现制造成冲击,对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记录造成影响,当出现核算利润差异的问题时,有可能会增加财务管理运行风险。而随着权责发生制的逐渐深入,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当存在大量支付款项时,会产生计量核算资产负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