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有关自然的英语作文 1

Living in the concrete jungle, we have to admit that our busy. extravagant lives are corroding our souls little by little. Only by being close to nature can we recover our vitality and go back our true selves. Breathing in fresh air, smelling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birds and streams, we can release our tensions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s of birds and streams, we can our tensions and cleanse our minds of the tiresome things around us. Form the journey of water, we can understand the circle of life. Also, we can learn to be kind people from the peace of mountains. We can learn a lot as we enjoy the cozy atmosphere of nature. We may consider nature as a great book, and noting in the can delight us as much as it!

有关自然的英语作文 2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Suddenly, is unpredictable. Natural disasters is usually fierce, with great destructive power. The duration of a long short. Disaster, including a lot of factors that would cause injuries and deaths, huge property losses an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confusion. A disaster and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of the incident, the victims are the greater the threat,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Another impact of the disaster extent of the main features is that people are getting the adequate warning.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科学技术生态科技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172-03

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全球气候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引发了许多极端气候。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让人类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人类发展给自然带来的灾害。只有全球各国在一定的框架协议内,坚持相互协作、相互理解,以生态科技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式,才能维持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分析气候变化事实,探究气候变化机理,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总体上升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很可能是1950年以来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1]

除了全球温度的升高,冰川的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巨大的自然灾害。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联合会世界灾害报告说,因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吞噬了22.5万人的生命,2004年全球因自然灾害丧生的人数达到25万,是2003年的3倍多,2002年的11倍,也是1994—2003年平均数的3倍。2004年共发生自然灾害719起,是近10年来第三个自然灾害最多的年份,经济损失大约在1000亿美元至1450亿美元之间。

2005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死亡和失踪人数高达95573人,自然灾害数约为360起,造成经济损失1590亿元。

2006年,据联合国网站统计显示,在发生的自然灾害中,包括226次洪水,66次风暴和30次极端气温灾害,丧生人数是21342人,经济损失达190亿美元。

2007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联合会,全球共发生405次自然灾害,比2006年的423次有所下降,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0年以来最低。2007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40%,达到2.01亿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35亿美元。

2008年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秘书处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球死于自然灾害的总人数为235816人,从近10年来看仅次于发生印度洋地震海啸的2004年。5月袭击缅甸的强热带风暴造成138366人遇难,同在该月发生的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87476人丧生。这两次灾害的死亡人数占到了总数的约95%。此外,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10亿美元,从近20年来看仅次于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2005年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

2009年,国际减灾战略署(UNInternationalStrategyforDisasterReduction)称,今年共发生245起自然灾害,较2005年的10年内最高纪录434起有明显降低。初步数据显示,在今年发生的所有灾害中,224起与气候有关,灾害共造成总损失为190亿美元。

联合国减灾署报告称2010年全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73起,导致超过2亿人受灾,29.68万人丧生,造成近1090亿美元经济损失。

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1年7月下旬至今,受台风和强降雨的影响,泰国连降暴雨引发洪水,中部地区受灾尤其严重,洪水造成全国数百万人受灾、400多人死亡,1/3省份被淹,多个工厂停产。2011年8月,“艾琳”登录美国,造成21人死亡,百万人失去电力供应,部分地区遭遇洪水灾害,估计损失高达70亿美元。

2012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600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约为650亿美元,仅飓风“桑迪”就造成了大约250亿美元的损失。但总体而言,2012年的经济损失远远低于上年。

2013年全球全年总计经济损失达1250亿美元,其中投保资产310亿美元,分别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1840亿美元及560亿美元。虽然去年全球共发生了880多起自然灾害,高于近10年的平均值790起,并造成全球两万多人死亡,但是死亡人数与近10年受自然灾害致死的平均值106000人相比,已大幅下降。

2014年全年共发生自然巨灾事件980件,致7700人丧生,巨灾造成损失1100亿美元,总体而言,2014年全球未发生极端恶劣的自然巨灾,损失总额远低于过去10年总额的平均值。①

科学家们对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的分析表明:这些变化发生得比历史水平要更高,且在不断加速。地球已进入一个气候快速变化的阶段,它很可能比过去几千年自然发生的变化还要快。[2]

2科学技术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暖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发的“温室效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在过去的万年期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自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浓度明显上升,超过了自然界在过去约100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明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的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达到理想境界的阶梯,是创造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手段。回顾人类的历史,正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组织的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工具的科技水平和质量,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工具的产出水平,同时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范围,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使废物、贫矿和信息成为新对象。[3]

科学技术提高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以车代步”“冬暖夏凉”、信息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更大。

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由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西方工业革命,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等问题,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同时,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它的负面影响,不能因为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巨大危险,应该正确的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矛盾。

3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然而无论如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只有继续向前发展,人类才可能日益进步。如果因为科学的一些负面作用,而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必然会得不偿失。

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确实影响生态失衡,但它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相反,科技落后才是导致生态问题的内在机制。科技落后,导致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使资源过度地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科技落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排放的废弃物多,它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4]只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使用,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或企业,才能在兼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建立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重点行业“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3)“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娱乐产生网络游戏,“+”零售产生电子商务。互联网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更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认为,包括批发业、广告业和新闻业在内的17种行业,将被互联网颠覆。[5]

(4)调整能源结构。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5)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支持和推进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新型环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6)生态科技。政府应该在迫在眉睫的生态科技难题上迅速推进,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如报账人体健康的防污染防止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如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6]

(7)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技术发展,实现退耕还林。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争取用更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加大林业的建设,实现科技造林、护林,实现林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之,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科学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改进现有的技术,推进新的技术,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摒弃传统的用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作为发展模式,革新科技发展新思路。

4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为不争的事实,科技的发展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依然依赖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包括设备、骑车所需要的能源,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能源,而这些传统能源在燃烧或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了温室效应,增加了地球的负荷,引来了地球对人类社会的报复。

不需要抱怨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目前的现状,不应该放弃目前的发展,而是应该进一步的审视目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度,关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合作,合理的调节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升到维持可持续发展上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关心新兴产业和农业、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 罗勇.关于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争论与质疑[R].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2013-05-17. 

[2] 全球气候变化加速 干旱洪涝灾害并存[J].世界环境,2015(4):10-11. 

[3] 孙毅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31. 

[4] 王华英.科学的生态价值探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1):79-84. 

[5] “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导报,2015-05-19.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1水文监测的几个主要特征

水文监测有传统性、随机性、及时性以及标准性4个主要特征。传统性就是指对水资源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记录;随机性是指在进行水文监测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①水质的变化存在突发性;②旱涝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点也不确定;水文监测的及时性是指通过水文监测可以对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而标准性是指水文监测要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科学系统的检测。

2目前水资源监测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1新技术形势下检测资料整合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现在的水文监测资料都是由计算机进行整理分析,而原始的水文监测资料也是由计算机进行检查核对。在这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过目把关,在遇到一些新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容易产生差异,电脑在对新老数据分析对比后,结论不够准确,可信度不高。再有就是在对水文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的过程中,计算机没有办法将现有的数据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出现问题后依旧需要水文技术人员进行问题的排查和解决,耗费大量的工作时间与精力,降低了水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2水文要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虽然水利设施对预防洪水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未经慎重考量的施工对正常监测水文水系统监测影响较大,增加了实地水资源监测的难度,无法精准地掌握河道信息,对洪期规律的判断也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当洪水来临时难以预测,极易出现堤坝被冲毁的情况。有的城市为了打造生态区,盲目修建拦河枢纽和水土保持工程,过度开采地下水,表面上看实现了城市环境美化的效果,但却扰乱水位、流量、流速的判断准确性,破坏水文要素的历史规律,干扰因素不断增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变量,水文站难以精确、真实地把控水文资料信息,在数据分析中导致严重的错误,影响后期工作的质量。河道引水、沙滩开发、跨流域调水等人为活动给水文监测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最终数据信息存在误差。

2.3水文监测设施建设不完善

水文数据的精准性必须依靠完善的监测技术设备,而如今水文监测相关的技术设备并不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这就造成了对水文检测的信息处理不够及时,水量监测数据与现地观察获取的信息存在差异,使水文监测的数据可信度不高,水文监测设备难以发挥真正的效果,使得水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由于水文水资源的新设备更新需要上报政府进行审批拨款,必须经过层层的上报,才能够将新设备引进,虽然新的设备设施可以给水文站水资源监测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却需要时间、物力、人力、财力以及领导的支持,而且这些先进设备对原有的水文监测人员也是一个难题挑战,现有的一些监测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有新设备,没人会用的现象,这同样也影响到了水文水资源的正常监测工作。就现状来看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

2.4水文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够

水文监测人员目前还不完全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与服务意识,由于水文监测工作相对工作环境不确定,社会认知度不够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水文监测人员缺少为民服务的情怀与积极工作的热情,还有就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推广与使用,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专业系统的培训,导致监测人员不会操作一些高端的设备,因此无法对设备进行有效的使用,根本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率,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对于相关问题的优化建议

3.1对水文监测资料进行严格的整理核对

在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资料的汇总统计时,计算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不应该成为工作偷懒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数据测算的隐患,因此在通过计算机对水文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测算时,更要对实时的数据进行核对,参照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性,以此来提高计算机测算数据的可信度与质量水平。在日常的监测过程中,要将日常的监测资料和以往资料进行分析,充分对比,避免重复劳动。对于水文站点的单值化、水位流量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用好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水文监测数据的工作准确性。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合,更新完善资料的丰富程度。

3.2改变水文监测的工作方式

面对人类的生产建设对水文监测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部门要有相应的整改措施,政府要有限度地进行跨流域调水工作,要把控河道引流与填湖造陆等工程项目,将人为因素对水资源监测的影响降到最低。水文水资源监测人员要根据现实环境的各种因素,改变自己传统老套的工作方式,不能仅局限于设备设施对水文的监测,要掌握所管流域内水文的第一手信息,正在进行生产建设的流域要做好工程施工前和施工后流域内水文的监测,通过施工前后的数据对比,进一步掌握流域内水文的规律[3]。要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与对比,总结出更加准确的监测资料,要改变工作思想和态度,突破原有的固化工作方式,加大水文巡查的频率,增加水文资料的对比力度,使水文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更上一层楼。

3.3完善水文监测的设备设施

完善健全的技术设备是确保水文监测数据高效准确的前提条件,是水文监测工作稳步向前发展的内在发动机。所以要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引进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对水环境监测的能力,逐步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4]。同时要丰富水文水资源的监测方法,例如在偏远地区结合“站队结合”的工作方式,对于大江大河采取长期驻守观测的方式等,以提高水文监测的精度,使水文水资源的发展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

3.4加强水文监测人员的专业培养

只有从事水文监测的人员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水文监测工作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平时的用人考核上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检查,确保每位监测人员都能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提高水文监测人员的自豪感、责任感,要心怀使命的去完成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现状;改进措施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在近年来才被运用于地质灾害的评价和治理工作中。由于认知和管理水平有限,目前在面对地质灾害时,只有通过调用有限的资源和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还十分不足,因此,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价现状,改进评价机制,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及特性

1.1 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由于侧重点不同,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也不相同。比较普遍被接受的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为: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定义反映出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造成的损失大小。地质灾害按照其活动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发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风险是对地质灾害的特征表述和量度。地质灾害的风险包括以下几方面:

(1)普遍性

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地质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形态不断变化和地质活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地质灾害将不断的发生。

(2)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地质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随机的,并且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造成的损失大小是不确定的。

1.2 地质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

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主要由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要素决定。

(1)危险性要素

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人为地质活动等几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其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灾害风险越高。

(2)易损性要素

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易损性受到人口密度、人居环境、财产类型、财产密度、资源种类、环境脆性等几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当灾害发生地区人口和财产密度越高、环境脆性越大、人居环境和资源环境对于灾害的抵御能力越弱,则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1.3 风险评价的概念

风险评价是对灾害、损害等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几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大小进行描述和定量的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程度进行描述的系统过程。风险评价可以进行风险界定和排序,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降低或规避等措施的风险管理过程。

1.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灾种可以分为单灾种风险评价和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单灾种风险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过程都比较简单,且所涉及的要素比较单一。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较之于单灾种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较复杂、涉及要素较多,需要将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进行对比得到综合风险程度。

(2)根据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三种类型。点评价的评价范围一般是几十平方公里之内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其行政范围一般是指几个乡或一个县;面评价的评价范围是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的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其行政范围包括一个县到几个县;区域评价的评价范围达几万到几百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涵盖了几个省甚至全国区域,属于大面积灾害评价。

2.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时间较早、经验较丰富,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得到 进一步丰富,但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我国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地震灾害的研究。我国国家地震局在对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对未来地震损失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完善了评估内容。一些部门也对洪水、台风等区域性灾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评价方法和技术。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地质条件多变,特别是在山地和高原地区,地质构造活动频繁。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各地区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分布不均匀,对当地环境影响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能源条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煤炭的需求。由于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煤矿开采依赖于煤矿所在的地质条件,煤矿地质灾害也受到地区地质构造的影响。在地质条件的制约下,地质灾害就会对煤矿的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更严重的是煤矿生产还会受到矿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从灾害中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数据来看,煤炭行业的灾害占据全国灾害损失的十分之一以上。煤矿灾害的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煤炭工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地质灾害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张梁、罗元华等对于地质风险的构成和特性进行研究;刘希林对于云南省和四川省的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并提出了评估模型;殷坤龙、晏同珍等针对滑坡灾害提出了多种分析模型,并对秦巴山区和三峡水库进行了风险评估。

3.地质灾害评价的改进措施

3.1 转变思想方法

由于现阶段各种评价方法均具有较大的人为性,很多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用的评价模型还不够先进合理,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完善上,致使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缺乏与事物间的联系和协调。然而,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是解决方案更加贴近现实的前提与保证,因此,关于发展途径要加大思想方法上的转变,要从整体来思考问题,不仅仅是数学模型上。

3.2 明确评判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评价的标准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灾害评价的要求。因此,根据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提高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不够,如,将滑坡灾害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不区分各类滑坡的差异性;输入数据只简单地照搬二维地形图数据,忽视了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校验;对评价结果进行的审视和提炼不够等。无论采用何种预测方法,在进行评价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考虑发生灾害的原因所在,并谨慎选择危险性评价的输入数据。

4.结束语

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和研究。我国地质灾害风险防治要结合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和研究管理水平的现状,借助先进技术来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 梁波. 浅析我国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应对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1(1:182-183.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 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 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 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 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