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不是特定的某一种知识、技能,但是它却展现了数学的基本价值,涵盖了数学的本质与内涵。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感与数的认识密切相关,符号意识、空间观念与图形的认识相关,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概念直接相关,等等。要学好这些数学知识,一定要具备数学核心素养。
1.审题能力的培养
费心去加强对他们的审题习惯的培养力度,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审题实例训练,这应该被学校作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路线与目标。审题能力应该要从小时候抓起。从接触数学应用题时就应该开始,老师需要关注对他们审题能力进行深入教学指导,并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性的审题思维习惯,培养比较强的审题能力。
2.运用试卷问题进行引导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学习教育的主体,这种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发散,连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私下提出一些较具价值力的问题,教师可将其进行记录,上课时提出,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进一步探究解决。除过书本之外,试卷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错题考究不失为一个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良好方式,“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错题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该心理特点,运用错题引导探究使得学生不断纠正,不断反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削弱错题几率,进一步强化复习内容。
3.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好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的时间,当布置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等学生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看自己的看法。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好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提问和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思考和提问。
4.提升教师素质与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通过教师在课内外学习生活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意识。教师要实现自身提高,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形成素养教育的思维。
要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形成以人为本、教育终身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方式及课后评价方法上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课外作业要精、简、活。要把握好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5.有责任心,敢于实践和创新
5.1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创新一是更新,二是自主,三是改变。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求他们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同时也可以在数学小组合作中培养小学生的责任认识,能分担起自己的任务,并保质保量完成。
5.2巧妙进行新课
求知欲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创造的激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6.抽象与概括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逐渐进行抽象概括等活动,来认识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有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7.注意科学评价
在具体评价中教师可以运用富有趣味和经典的数学问题作为评价突破口,通过考察学生在解题中的表现来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如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采取的态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等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进行指导。
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数学素养的培养能够较好地对相关的经验体系进行构建。数学素养的获得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掌握,对于减小记忆难度以及知识的迁移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培养,就应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经历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这一过程。如此,才能够对数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42-45.48
关键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
引言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质”的概念,并对课程进行了修订。而实际的教育关系中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它可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模式和发展。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使之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1]。因此,教师应深入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究教材的逻辑因素,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合理,归纳是否完整,不断分析和纠正错误,努力实现“更好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要实现多问题多解,也就是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思考问题,并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通过探究对立命题、改变条件、增加问题、扩展结论,鼓励学生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成了教育中十分关键的方式,并且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行。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刻板,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素质教育更加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能力。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2]。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使学生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加自然地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只有在真实生活中将数学知识以及方法应用得更加自然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熟练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区别,并且当前学生的个性也越发鲜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都能够将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他们适当的练习。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解释和补充。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团队精神作为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中与初中的数学知识难度以及深度差别都较大,初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对简单的几何以及浅显的代数性问题进行解决,而高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应该完全改变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教授学生解题思路,使学生在碰到类似题目时知道如何解决,能够举一反三。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该数学题目的关键,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后期的数学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建立实际的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组内成员不宜过多或过少,太多的人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太少的人将不利于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标准和差异,不是把所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到一组,也不是把所有的男生或女生分到一组,而是要保持平衡,以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合作和发展为目的。
四、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形成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品德上的自我锻炼。教师应利用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感染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如坚持上课不迟到,按时上课,并且更加强调纪律意识;热爱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的幸福,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体现爱心和奉献精神;不以个人喜好和厌恶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接受学生认知模式的差异,并相信他们能够改进,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和经验;向学生渗透正义、爱心和宽容等优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教导学生热爱祖国,使学生在遇到涉及中国数学家研究成果的内容,如秦九韶算法、杨辉三角等时,有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勇敢、坚韧、勤奋的性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多种途径,教师应抓住教育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角度,换种思考方式。其次,还应该鼓励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以及推导方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教师应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题时,应该先让学生仔细审题并思考解题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就能够拥有一定的直觉思维。
结语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并不单指某一种能力,而是指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思考能力的综合性的、全面的能力共同体[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老师在教授数学内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水平、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教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每节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吃透、弄懂。数学老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二者的平衡,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眼口结合,增强学生计算感知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数学老师通常只注重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并不关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计算,就算计算出了正确结果,也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想要学生快捷、高效、正确地计算,数学老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小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感知训练。计算需要眼睛、大脑和嘴巴相互配合。因此,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为学生准备一些专门培养计算感知的数学教学内容或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老师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题目,写出不同的结果或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的:“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5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也学过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好不好?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同学们可以通过两个数的相加或是相减得出黑板上的数字,大家比比看,同一个数字谁写的结果最多好不好?”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100”“32”“55”“24”等数字。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后,可以轻松地找到不同答案——“100”,通过加法可以由50+50、40+60、20+80、35+65等多种计算方法构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生活融入,缩短学生计算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世界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刚好属于陌生的事物。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担忧、恐惧的心理。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这样,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例如,笔者在教授“1~5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零食有哪些?”学生甲:“辣条!”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好!咱们就以辣条为例,1包辣条的售价是2.5元,老师要买两包,应该给多少钱呢?”学生乙回答:“一包2.5元,2.5就是5的一半,所以购买两包需要5元钱!”笔者接着说:“回答正确!如果老师有5包辣条,吃了1包辣条,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后,老师还有几包?”学生丙:“5包辣条吃了一包,就是5-1=4,老师还有4包辣条!”学生甲反驳道:“老师,他说得不对!老师应该还有1包辣条。刚刚老师说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所以是5-1-3=1。”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过程中回忆相关生活画面,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率。同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答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合理开展计算比赛
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果。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对于严谨、严肃的数学课堂,本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大都是“难管”“调皮”等负面评价。老师教得费心,学生学得也吃力[2]。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同样非常重要。寓教于乐,开展一系列的数学计算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娱乐性的数学比赛,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例如,笔者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采用了小组制比赛方式。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相当,笔者按照学生成绩安排组队,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组队,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组队,小组队员轮流上台答题。笔者事先写好几组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学生答对后,任意出一道关于两位数加减法的题目,留给下一组同学解答。第一批5组学生在答对题目后,为了给下一批同学制造难度,通常都会增加出题难度,以便淘汰竞争者。学生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且在留下题目“算计”同学时,由于要留下答案,自己也做了一遍自己出的题目,相当于做了两道比赛试题。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原本枯燥、严肃的数学课堂上放松自我、放松心情。据调查,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是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最快的时候。学生在这种“玩”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提升了核心素养。
四、课外练习,增加学生计算实践
无论学习什么,都离不开实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实践。课外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外练习数学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遵从合理、科学、贴近学生的原则,千万不要将课外练习当成课后作业——这样起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授“统计”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外练习统计的兴趣,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核心素养的有关目标、要求融入课外练习的实际操作中去。“同学们,大家在放学回家后都会干什么呢?”学生甲回答:“看动画片!”学生乙回答:“写作业!”既然是课外练习,笔者就将课外练习的场景安排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那么,同学们,爸爸、妈妈在接你们回家的路上,会不会去买菜呢?”学生齐声回答:“会!”笔者接着道:“那好,今天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外练习,就是陪爸爸、妈妈买菜的时候,注意统计一下爸爸、妈妈买的蔬菜有哪几种,每一种有多少个。”[3]这样的课外实践练习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爱上数学,继而实现课内、课外双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良好数学学习观念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小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意识,为小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和内容起到基础和过渡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抽象概念、内容的积累和理解。另外,老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需要选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才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8(3):54-55.
[2]李学美,何晓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8(17):58.
教学目标:明确提出每个数学知识所对应教学的数学思想
教材体系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因而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把数学思想从教学内容中加以挖掘,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出每个数学知识所对应教学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备《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要教学类比的思想,明确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横向类比沟通,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同化建构,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结构。
教案预设:抓住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点,将数学思想作为必备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预设时应抓住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点,将如何教学数学思想作为必备内容,把数学思想的要求融入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个层次上。例如设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可按下列程序进行:(1)利用转化思想,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小数除法、整数除法来解决;(2)探究新知时,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运用数形结合,理解算理;(3)通过对比,优化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转化成小数除法计算有局限性,整数除法又太麻烦,只有转化为分数乘法计算既简便又适用。(4)通过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小数除以分数的教学,让学生归纳概括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知R教学: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尤其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学数学思想,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提升。教师积极地在课堂中教学数学思想,体现了教师教学中的大智慧,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知识发展的前景,教学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过程中,同时深入数学的“灵魂深处”,真正领略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在正方形里涂色表示0.3、0.30和0.300的方式,直观、清晰地得出0.3=0.30=0.300,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到数形结合直观的价值。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相似的等式,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这些等式,从而小结出小数的性质,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思想。
问题解决:从数学思想的角度设计数学问题,注重深化对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的认识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需要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更多的是依靠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要精心借助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教师对数学问题的设计应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安排一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体验的问题,并注意在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深化对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想的认识。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修补一条公路,甲工程队要10天修完,乙工程队要12天修完,两队合作多少天修完?学生一开始会对没有告诉公路长度产生疑问,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不断假设具体数据尝试后,能发现一般规律,从而归纳出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教师有意识地教学假设思想、归纳思想、建模思想,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使问题得到解决,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科学设计练习,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内化为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在新授中属于渗透和理解阶段,在练习与复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这也是数学思想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依靠着系统的分析与解题练习来实现。教师要科学设计练习,使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内化为数学思想。如在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设计一道题:“一杯水,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问小明六次一共喝了多少水,还剩下多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个正方形(如图), 并假设它的面积就是“1”杯水,让学生动手画出每次喝下的部分,思考如何求。学生从图中直观地得出,剩下这杯水的1/64,6次一共喝了这杯水的1-1/64 =63/64 。这里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
内在联系,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进行概括和强化
数学思想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因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外,还必须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进行揭示、概括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及其运用等予以点拨,使学生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逐步体会数学思想的价值。如在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提炼概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应用数方格或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来拼合或把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经过系列概括提炼,学生得出其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更是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教师应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时机、及时教学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