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流程

知识管理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管理流程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勘探;流程;知识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新世纪,石油勘探业也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1]。石油作为重要能源及战略资源,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到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因此,为提高勘探技术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石油勘探过程的工种和技术非常复杂,内部关联性也很强,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面对内部及外部环境新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石油勘探过程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2.文献综述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上个世纪于70年代末,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Drucker)强调在企业资源中,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2]。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系统的阐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戴维·沙凯米(DavidJ.skyrme)提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系统化的管理,侧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使其得到恰当的运用[3]。国内众多研究学者中,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把知识(包括信息)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信息获取和传播、知识学习和应用、创新和传播、交换和更新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结构、并管理企业所需的知识商品[4]。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看出,知识管理已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

3.石油勘探主要流程

石油勘探是根据石油地质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勘探技术,将地质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为获得石油储量[5]。整个勘探过程中分为多个不同的作业流程,包括物化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综合地质研究等多项勘探作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物探流程和钻探流程。

(1)物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物探工程主要是地震勘探作业,它包括野外作业的资料采集、室内工作的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三个环节,资料采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地震勘探工程质量的好坏。

(2)钻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钻探工程是石油勘探系统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多专业多工种协作的一项综合工程。钻探工程主要包括:钻井方案设计、钻井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主要阶段。

4.石油勘探流程中的知识管理分析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同时具备人文与技术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取、创造、共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将创新后的知识返馈到系统,使个人与组织不间断地积累知识[6]。

(1)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活动

石油勘探流程主要分为物探和钻探工程两大类,这两大类勘探流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应用、创新及保护六大知识管理活动,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2)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手段

在明确石油勘探流程及知识管理活动的条件下,需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对石油勘探各个流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制定并实施适合勘探流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企业对勘探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要有正确的战略为指导,包括勘探各阶段的知识学习战略、知识获取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知识保护战略等;其次,为了能更好相互学习和共享信息,需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库,构建面向勘探流程的知识网络;再次,石油勘探流程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系统过程,包括采集的资料、勘探技术等多种知识,为促进勘探流程中知识的获取、转换及创造,需建立一个基于石油勘探流程的知识创新网络平台;最后,构建知识学习机制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3)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识管理目标

石油勘探的最终成果是为得到石油的储藏量,而在勘探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勘探配套技术。因此,对于作为知识密集型尤其是技术密集型的勘探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则是高效、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结束语

石油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石油行业增加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需要多专业、多工种的相互协作的高新技术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探勘流程的知识管理,对提高勘探技术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2011/3/17).

[2]彼得·德鲁克,张星岩译.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储节旺.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5]陈希.油气勘探项目管理控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6]张琳.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11,05.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4:201-204.

[8]林向以,张庆普,韩晓琳.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06:31-35.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业务流程 流程导向

一、引言

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型企业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知识大部分是在流程中产生和使用,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流程的绩效和创新,导致组织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创造、整理与运用等日益引起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知识管理是组织、流程和技术的统一体,需要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以使得个人技能整合为组织的知识,这是流程变化管理的基础。但在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中,知识的内涵还比较空泛,研究的内容还基本停留在知识获取、知识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开发上。虽然有学者认识到了知识管理与流程管理的互动,但讨论的重心还基本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管理如何支持企业运营方面的讨论还有待深入。

流程是企业的重要知识,流程变革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这些知识大多是容易交流、存在业务运作的浅层,也有一些知识存在组织的深层,难以获取和管理,但对组织的运营和变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业务流程中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以提高企业的业务水平和效率,所以,企业在考虑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企业文化和技术手段等问题时,必须将知识管理与具体的业务流程集成起来。

二、流程知识

就知识的分类而言,现在有许多关于知识的描述和定义,如Romhardt发现了40种知识的两分法,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或隐含知识、个人知识与共有知识;Von Krogh Venzin将管理与组织理论中的知识分为7类:隐含知识、蕴含知识、编码知识、抽象知识、嵌入知识、实践知识、流程知识等。

业务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某一目标(或任务)进行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种或者多种输入并产生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人类的一切复杂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完成,因而可以说组织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必然蕴涵着知识及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运作模式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整体的、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必须综合考虑数据、信息、知识等各种要素。在日常业务流程中,只要缺少一种要素就会阻碍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体现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流程的优化是企业知识活动的结果,利用过去积累的各种运营知识,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设计针对新问题的价值生成流程的结构。

第二,业务流程本身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流程描述,记录了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进行应变策略设计、应变策略如何实施、将获得什么样的预期结果。

第三,业务流程是知识积累的载体。从信息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运作过程是信息积累并转变为有用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运作信息的分析可以积累新的业务运作规律,最终转变吸收为企业知识。另外,流程运营中可能遇到原来设计阶段所未能充分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种经验知识,对业务流程运作的评价则形成了对知识运用效果的注解。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业务流程的没计可以看成企业以流程为载体,实现知识过程的不断更新。

第四,流程导向(Process Orientation)与传统的职能制(Hierarchies)是相对的,流程导向强调流程、流程输出的结果以及顾客的满意度。

第五,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流程知识也是组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程知识不仅包括流程本身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在流程中被创造和应用的知识。流程知识是关于流程的情景的(contextual)、经验的(experiential)、价值负载的(value laden)和具有洞察力的(insightful)信息,包括如何构造流程、如何协调流程、如何执行流程、什么样的输出是想要的以及流程对组织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业务流程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基础性知识、常规操作技巧和业务经验等(王广宇,2004)。基础性知识可以通过流程建模的方式获得,常规操作技巧是已被编码的知识,它们均属于显性知识;业务经验则是存在于雇员头脑中的知识,很难从知识所有者的身上剥离出来,属于隐性知识。

三、流程与知识管理流程的关系

弗朗霍夫(Fraunhofer)知识管理模型在欧洲被视为最有价值的整体知识管理模型之一,它对分析、寻找和开发整体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图1是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模型的第一层是能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它不仅是知识的发源地,而且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场所。知识从业务流程中产生出来并在业务流程中或业务流科之间分享。模型的第二层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同业务流程一样,知识管理流程也是由知识管理活动所构成,该流程是由四种核心活动构成,即“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第一,产生知识。产生知识与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它们是同义词。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获取知识是指从组织内外获得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知识是指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产生知识既包括获取知识,也包括创造知识。第二,储存知识。由于组织知识有不同的类型,知识的储存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显性知识可以存储在组织的知识库中,隐性知识则可以通过建立案例库等形式实行间接存储。储存知识并不是将知识放在一边,是需要不断地加以更新。第三,传递知识。传递与传播、扩散、共享基本上同义,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等来传递;隐性知识则只能通过边干边学、知识经验“师带徒”等方式来传递。第四,应用知识。产生知识是基础,存储知识是手段,传递知识是前提,而应用知识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应用知识就是将组织拥有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另外,Gerhard把知识管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产生(creation)、知识集成(Integration)和知识传播(Dissemination)。

四、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运作

1、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工作者)。具体地说,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创造新知识、共享知识、减少知识的丢失以及加强对新录用员工的培训等等。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对流程知识和知识流程的管理还包括将知识同业务流程的集成。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流程的可见度(Visibility),获得流程知识以及记录流程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Maier and Remus,2003)。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确定是知识审计的结果。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流程导向的管理活动是否已经进行。比如组织是否已经实施了业务流程重组(BPR)、业务流程改进(BPI)和业务流程管理(BPM)等。如果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已经进行,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则可以设计一个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参考模型。

2、构建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Jennex等人将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KMS)分为两类: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系统(Process-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PO-KMS)和面向基础设施的知识管理系统(Infras-tructure-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PO-KMS)建模分析;Dellphi研究小组将流程知识定义为成对默认的和外在的知识的收集从而达到流程的有效执行;Remus将知识管理系统分为3大类,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流程知识管理系统,能为相应的工作和企业流程的执行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KnowMore项目中,使用者首先定义与每个业务流程相关的查询规则,当流程被执行之时,一个知识获取系统通过执行事先定义好的查询要求为使用者自动提供相关知识;在MILOS的项目中,提出了一个流程知识管理计划,该计划能够从现存的流程模块中分析业务流程,这一现存模块包括了所有用来开发软件系统的经验和例子;在MOKA的项目中,可以将活动定义为一个知识要素并且也能与包括例证、约束、规则和实体的其它知识要素相联系;EDEN工具支持对项目的高水平控制,能够利用相关的经验信息和被其他的团队成员所捕捉到得知识。天津大学冯楠在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流程知识管理体系结构(见图2)。该体系结构下,流程设计者设计流程过程中能够使用已存在的流程模块和存储在流程库中的执行结果,从而使流程设计更加有效。其他的相关研究包括MIT的业务流程手册以及AIS项目等。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无疑有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否则知识管理系统将难以发挥作用。

3、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组织架构。近年来,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在本质上属于目标团队形式的新组织模式,如“灵活特定目标型”(ad-vocacy)、“无限水平组织”(infinitely flat organization)、“蛛网结构”(spide’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星爆模式”(starburst)以及“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模式等。这些新的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结构的设计朝着动态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职能型组织逐渐被流程导向型组织所取代,组织的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少,组织的结构也越来越趋于扁平化。这些新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等级制结构相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加强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知识审计(Audit)是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目的的知识审计,不仅是一次组织需求评估,而且是一次文化评估和考查,识别出知识的需求可用、缺失、应用和限制。知识管理审计一般包括识别组织现有的知识以及当前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分析知识管理的环境、障碍以及促进因素,以发现组织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路线图。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是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估,寻找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知识管理活动。

流程导向知识管理审计同样可以分为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和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是否已经开展流程变革项目;知识管理活动与哪些流程结合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知识管理活动如何同组织的业务流程相融合等。知识管理项目开始前的审计是确定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目标的前提。知识管理项目结束后的审计主要审查知识管理活动是否成功地融入到了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效率是否有了提高,业务流程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等,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进一步的流程导向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指导。

5、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通过创建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积累与储存、交流与共享等,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管理要构建适合企业知识管理要求的文化环境。Authur Anderson咨询公司认为有下列几个重点:组织应该鼓励并支持知识的共享;让组织充满开朗和彼此信任的气氛;将协助顾客创造最大价值当成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以及让组织内的员工都能自发担负起自我学习成长的责任。

五、结束语

通过知识管理实现流程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有系统化的认识,比较有效地把握经营运作相关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存在方式和强弱,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沉淀、共享和创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流程的纵横交错,既支持流程的高效运行、改造和创新,同时使知识管理落实到实处。业务流程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是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为了将知识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的价值增值活动,需要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系统营造企业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并加强知识管理审计。

【参考文献】

[1] 崔树银、任浩: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

[2] 赵卫东、高峰:知识管理驱动的流程变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

[3] Kai Mertins、Peter Heisig、Jens Vorbeck: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4.

[4] Oldham K:Modeling knowledge used in the design of hosiery machines[C].Manchester :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MATADOR Conference,2000.

[5] 徐拥军、陈祖芬、朱兰兰、李伯富、张文波:对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2).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流程 知识 知识管理体系

[分类号]G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灾害损失就达到2113.9亿元。面对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及其产生的严重的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强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强(2005年)提出采用知识评估、知识预见和知识普及三大知识化策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体现了应用知识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备系统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政府环境危机管理系统,但是系统中仅仅体现了一些知识片段,并没有将知识管理过程与危机管理系统整合起来。李志宏(2009年)从知识需求角度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危机“三层”管理模式框架。王庆全(2009年)从知识供给角度评价了应急决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尝试梳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活动,分析其特性,并面向应急流程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以期提高应急管理绩效水平。

1 知识、知识管理及应急知识管理的涵义

有关知识的认识,需要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数据是一种度量的形式,表现为原始文本、数字、图像等。信息是关于数据的事实叙述,是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将信息与数据化为行动的能力、信息及其被处理的过程。知识是依赖于人的,脱离人的意识就没有知识而只有信息。

人类知识早已存在,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被正式提出来,到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综合起来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①知识管理以知识为管理对象,主要任务是合理配置组织的知识资源,按照某一目标来组织知识的运营,促进知识的转化;②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通过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应用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绩效;③知识、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实践,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样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

应急管理就是要在突发事件爆发前、爆发后和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要求应急部门快速利用各种技术资料与信息,指挥调度人力物力解决问题。其中信息和知识是最关键的要素。信息反映了问题是什么,知识反映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因此,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在应急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知识管理,是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知识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类别为研究对象,对应急组织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减少损失的过程。

2 应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识活动分析

2.1 应急流程分析

突发事件通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发生、发展和减缓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国内外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过程的描述不尽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减轻、就绪、响应、恢复);②奥斯古汀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型(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③米特罗夫的五阶段(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④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MPRR模式(缓和、准备、反应、恢复);⑤我国学者陈安提出的四阶段模型(信息获知、有效反应、重点应对、快速恢复)。本文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应急管理流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但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演变迅速,各个阶段之间的划分有时不一定很容易确认,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同的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的流程体系。

2.2 应急流程中重要知识活动

应急流程与知识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前后过程都蕴涵着知识和知识的流动,并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活动。知识盘点是知识梳理的一种方式,一般观点认为,知识盘点是指透过有计划的流程设计与检视,针对企业内部的专业领域与企业外部的顺客需求,进行系统式的调查与分析。通过知识盘点,企业可以有效发现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为知识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对应急流程中主要阶段的知识进行盘点,找出应急管理领域的知识需求及知识存量,识别知识的表现形式,为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做准备。如表1所示:

2.3 应急流程中知识特征分析

2.3.1 知识载体的多样性 知识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它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的介质来存储和交换知识,这就是知识载体。应急流程中的知识载体可以分为三类:①文档化的纸质载体,主要有应急预案、技术文件、应急案例库、法律法规等。②计算机系统,即通过计算机电子文件、数据库等存储知识。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知识传递,并且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可以产生知识,从而指导应急实践,提高应急动态决策能力。③人脑或群体意识,即隐性知识的载体。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应急专家和应急团队拥有大量的来自于专业、工作经验、协作能力所获取的隐性知识。

2.3.2 知识表达不统一 以应急预案为例,纵向方面,我国自上而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应急响应方案。横向方面,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等专项应急预案也一应俱全。各类预案会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实践经验而编制,呈现表达多样性的特点。比如对于同一类型的突发事件各级预案的文本描述会有差别,响应级别不同,处置方式可能也会不同。

2.3.3 专业性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知识域,这些知识域呈现很强的专业性特点。如突发自然灾害知识域包括地震知识、台风知识、洪水知识、海啸知识等。其中地震知识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识单元,如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监测、地震救援、地震灾害等。

2.3.4 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看作是一个项目的话,应急管理则具有项目管理的特点,即一次性、独特性,这使得应急管理没有标准模式可循。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

中,隐性知识的存储,挖掘和转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构建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

3.1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统分析的逻辑过程,从解决问题的范围看,我们要明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模型。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应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阶段相关知识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升应急知识管理能力,保障应急管理的有效进行,实现总体损失最小。从管理角度,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就是实现应急知识的整合。应急管理知识存在于应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文档、流程、专家、应急小组为载体,系统性较差。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对应急过程中需要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获取、存储、交流、应用和创新,提高应急管理效果。

3.2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框架

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主张把知识管理融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识管理视为一个独立的覆盖全公司的信息技术架构。也就是构建一个独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要在考虑应急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体系。鉴于此,本文构建了面向应急流程的知识管理体系,如图1。

3.2.1 应急预防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危机预警知识,表现为潜在的危机信息,主要通过采集、监控和预测方式,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关于外部环境的最新信息,并从现有知识库和专家中获取危机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智能系统等知识管理工具对已有的危机知识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对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准备。我国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最大的教训是没有做好预警和避险工作,而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风险管理尚不到位,未进行系统风险预警设施的建设,这次灾害再次给我国风险预警敲响了警钟。②危机防范和应对知识,包括危机知识的传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机构及公众的危机应对意识和技能。

3.2.2 应急准备知识体系 应急准备是指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从组织、资源、文化等几方面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应急准备知识体系主要包括:①虚急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知识,这里的应急机构主要指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救援队。分析应急机构的组织架构、体制和管理方式,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方式内容等。②应急资源管理知识,包括研究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分配、使用方式等;应急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应急志愿者的招募、组织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识内容将以应急预案的文件形式存入应急知识库。另外,研究应急准备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升应急准备到战略高度,研究促进全社会参与应急准备活动的方法。

3.2.3 应急响应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方式方法、现场救援知识、各应急组织间的协作知识等。由于突发事件呈现的动态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确定等特点,高效科学的应急决策不仅依靠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知识储备,更取决于发生时的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做好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损失,这是应急知识管理重点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应急恢复知识体系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包括应急恢复计划、可能发生的疫病防治知识、心理干预知识及灾后的经验总结。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灾后重建往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如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历时6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后重建长达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时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坚持自强自立与外部援助相结合,多部门协同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重建法制化与科学化相结合,高度集中与充分授权相结合,硬件设施与软件制度相结合,探索出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4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发挥应急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其目标,还要注意几个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进应急知识管理体系协同

应急知识管理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协同管理。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规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是由该区域政府部门组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统筹部署,各应急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合行动。因此,在构建应急知识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建立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各知识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协同;②应急知识管理体系与常态下政府知识管理体系协同;③各应急组织知识管理体系的协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识管理体系协同的基础,它是通过网络集成技术实现系统问信息的无缝联结、交换和共享,使整个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使其总体效能达到最佳。信息集成解决了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企业的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为知识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实现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转移和应用。

4.2 重视应急恢复阶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

突发事件除了在爆发时的社会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对社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急管理的恢复工作同样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复正常秩序,消除负面影响,为将来类似的突发事件总结经验。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样,应急知识中的隐性知识非常重要。在应急恢复阶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总结、报告会议、案例讨论、走访调查等把人们头脑中的经验、体会表述出来。然后通过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规律和意义,最后沉淀下来,成为可读、可见、可听的显性知识,充实应急知识库。我国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经验,救灾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

应急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网络这种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来辅助。建立一套用来支持知识管理活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今后应急管理发展和研究的力向。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应该包括知识库管理、知识管理过程的实现等,并为应急多部门协同应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识支持。

5 结论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链 图书馆 知识流程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78-02

一、知识链管理理论

1.知识链的内涵。“知识链”(Knowledge-Chain)的观点最早出现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管理学家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到管理过程当中,认为知识链是由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的。{1}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首先从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的概念,认为组织的知识链是五阶段四层次结构,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五个阶段,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层次。

国内学者多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知识链进行界定。常荔等认为知识链就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2}。徐建锁{1}{3}等指出,知识链是指企业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以及知识在不同企业主体间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形成的链状过程。江亮{4}认为知识链是指在一个链条型网络中,组织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

本文认为知识链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组织业务活动基础上,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包含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四个过程。它认为组织的业务活动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

2.知识链管理。知识链管理(Knowledge Chain Management,KCM)是通过优化和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达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促进组织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知识优势。①知识链管理的实质在于重组和优化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张亦学认为,知识链管理的应用可以使图书馆内部和外部信息实现双循环,对知识获取有重要意义,并能够促进图书馆知识边际收益的递增。{5}

二、图书馆知识流程

1.图书馆业务流程。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流程(process)的定义是:(1)水流的路程;(2)工业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也叫工艺流程。《牛津英语大字典》对“流程”的定义是:一个或一系列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出现的一个或一系列连续的操作。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是:“流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流程,已被认定是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卓越的业务流程已经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

图书馆的一切管理及业务活动都是由各种流程组成。这些流程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输入,最终输出的是图书馆交付给读者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图书馆业务流程,指的是一组相互关联而共同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信息活动。如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各个工作环节。

图书馆竞争力在于通过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实现图书馆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业务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决定了其运行的效率,是图书馆的生命线{6}。

2.知识流程。业务流程不仅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的业务活动链,而且还是利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7}知识流程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定义组织的业务流程,是组织流程的本质内容。在组织中,存在流程知识和知识驻点两个重要概念。流程知识是知识在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活动以及业务承担人员之间流动所形成的;组织的知识流程的一些关键点就是知识驻点,是知识流程的中枢。{8}知识流程正是在组织内部、外部的各个知识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转移及共享的过程。

3.基于知识链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流程分析。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流程中的应用首先表现为将其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机构依据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并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作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创造为目标,从知识的定义与获取,到知识的组织存储,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以及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优化,促进知识的流动,最终形成知识优势。

(1)图书馆知识定义与获取。知识定义是指组织首先必须了解其内外部存在着哪些重要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得需要的重要知识,并有效利用。{9}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必须首先定义知识,确定图书馆的知识缺口,从而确定知识需求。

通过图书馆知识定义可将图书馆的知识划分为:一是馆员知识,指馆员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业务技能及诀窍、创新及反应能力等,是馆员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二是图书馆知识,包括图书馆内部的作业流程知识(图书馆各部门的业务指南、操作手册、规章制度等)、信息系统、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团队协调合作等。三是图书馆外部知识,包括用户知识、供应商知识、学术性组织的知识以及其他图书馆的知识等。

知识管理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流程;实施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医学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相当一部分疾病由住院检查、治疗转为门诊进行,使疾病的诊疗更方便、快捷,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降低了医疗费用。但随之而来的微创操作,会因破坏人体的基本防线而引发感染,如何规范门诊微创诊疗室的感染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2]。解放军三二二医院自2005年以来在门诊逐步开展了内镜下的诊疗,妇产科、耳鼻喉、整形美容等专科微创治疗,根据微创治疗开展的项目,制定了感染管理流程,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培训、医疗环境安全监控、诊疗过程中消毒隔离管制,并定期监测和反馈,有效的预防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1 健全制度

1.1  制订各种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标准: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诊疗操作内容制定相应的“侵入性操作规范”,便于各类人员学习掌握。

1.2  规范微创操作内容:①根据微创门诊功能及人员配置,规范器材侵入患者黏膜或无菌腔室的检查、治疗内容,确保患者安全,保证医疗质量;②诊疗环境要求:空间配置应设有接诊区、处置区(微创手术区),其中处置区应按手术室布局,设更衣区、手术区及去污区(器械处理区)。接诊区及手术区均配备洗手装置,其中手术区应配外科手消毒设施,各区划分明确,避免交叉感染;③设备仪器操作与维护:根据各种医疗设备或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制定操作规范,清洁、消毒及灭菌流程及监测方法;④医疗用品的使用: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存放无菌物品的环境符合要求,盛放容器便于清洁擦拭;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⑤工作人员的管理:着装符合要求,根据检查治疗项目穿戴相应的防护装置;诊疗前后应洗手;严禁私人物品进入工作区内;进行微创操作前应进行外科手消毒,特殊感染有防护措施;⑥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回收容器、存放地符合要求。

1.3  制定微创门诊感染管理质量考评细则

1.3.1 明确职责:各微创门诊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详细制定各部位医院感染控制职责和要求,并将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医疗、护理绩效管理。

1.3.2 检查与记录:根据“侵入性操作规范”要求,制定各部位消毒、灭菌隔离及微创操作器械监测办法,确定科室自查及感染管理科检查频次,并有详细记录。

2 过程管理

2.1  人员培训:①由感染管理科针对“侵入性操作规范”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根据国家及军队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及时提供最新的相关感染标准及新知识,利用医院局域网自学及教学方式,以利于医护人员学习掌握;②感染管理科针对各专业开展诊疗项目的不同,进行个别指导,使医务人员掌握相关知识,环境及设施符合标准,便于感染管理流程及规范的落实。

2.2  自查和院查:①各微创门诊每个月依照“侵入性操作规范”及感染管理考评细则自查本部门人员落实情况,并对所查问题实时改进,作好相应记录;②感染管理科通过平时不定期抽查,每季详查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流程落实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2.3  监测反馈

2.3.1 加强各项指标综合监测:对微创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及介入仪器各部件每个月进行采样细菌培养;使用中的消毒液如戊二醛,每周监测其有效浓度,各项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标准[3];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有消毒时间累计,每半年进行强度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4]。

2.3.2 核查资料汇总分析,及时信息反馈: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检查、监测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内容包括:环境、设备、工作人员防护、各项医疗器材使用及相应的操作等,对所查问题进行的原因分析,提出整改对策及结果,利用院周会进行讲评,使全院各科室引起重视;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困难所在,需要医院给予的相关支持,汇报主管医院感染的部门及院领导。

3 讨论

通过微创门诊感染管理流程的制定及实施,提升了微创门诊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知度,增强了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意识,强化了识别和及时发现、处理医院感染病例的能力。

利用自查和院查相结合,共同发现问题及管理难点,层层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及持续改进对策,使感染管理流程不断完善,保证了医疗环境及患者的安全,自管理流程实施以来,无院内感染发生及投诉,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 参考文献

[1] 么  冉,曹淑芝.现代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当代医学,2010,19(1):3.

[2] 林均穗.重点部门感染管制作业管理流程及其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0,30(1):3.

[3] 常银环,窦艳玲.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防范管理[J].吉林医学,2012,33(11):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