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应很难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这就使得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运用的符合性人才,成为了社会急需的一种人力资源。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有着知识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复杂,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进行探究。
1 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在徐建华所著的《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中,地理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被认为是同为研究地表问题的学科(在来自希腊文的西方文字中,几何学有“测地术”的含义)[1]。从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看,数学方法的运用,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发展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的重要因素,这就说明数学思想方法是促进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来看,气象学、地质学和地震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学科的帮助,因此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就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1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问题不能通过统一标准进行一次性解决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进行划分,对划分出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对应方法进行处理的数学思想[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数学思想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会告诉学生,某地的经度数除以15,将结果四舍五入以后,取整所得的结果就是该地的时区。针对学生对计算时区过程中的四舍五入问题难以理解的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时区计算公式的余数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
2.2 归纳思想
归纳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特殊例子进行分析,通过舍去非本质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方式,从事物本质联系中概括普遍性结论的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些地理规律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归纳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昼夜长短问题进行归纳。
3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通过对新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变化过程,成为了新数学教学大纲中较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理性认识过程,成为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样,在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提到的“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地球仪的方式,让学生对由赤道到两级的热量差异进行了解,在对热量差异进行了解以后,学生会发现,热量差异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对既影响热量变化又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以后得出结论,气候因素是影响热量变化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渗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渗透,学生对由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分布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这就表明数学思想的应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
4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学思想方法调查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首先,在数学方法的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这样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相关的数学思想进行了解,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旁听数学课的方式,对自身的数学知识进行丰富,以便让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渗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程度进行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是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数学思想的渗透是为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多的数学思想,那么,地理课就已经变成了数学课,因此,只有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地理教师才能利用大量的时间对数学思想进行了解。
5 结论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逻辑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归纳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情况进行控制,以避免流于形式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姝媛.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摘要: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浅议 高中 地理 认识 实践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1、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2.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2.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强调地图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结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于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直观、现象的教学媒体。在地理空间信息的传递上,地图具有语言和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再通过观察和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关联系,归纳出其中的地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好地图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更好地促进作用。地理教学中通过读图和析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现象的时空分布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地图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知识性广、包容性强、综合性高,因此,地理课堂中地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具备分析、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图读图识图是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必修课
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离开了地图,学生的主体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在我们的高中课堂上,不只要用图
1.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知识,受限于身心发展阶段性,绝大部分学生属于简单认知层面。没有地图的学科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高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打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欲望。在高一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一两个月的地理学习后对地理学科产生厌烦,甚至于放弃的举措。究其原因,在高一年级的地理教材上,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自然地理学中最抽象的一部分——宇宙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对于宇宙算得上是一无所知,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单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很难想象这里的现象与运动。在有些班级,我试着用“江苏省-中国-世界-地球-宇宙”的方法引入了我高一年级的第一堂课,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精神集中,知识接受的也很快。而且学生这种对于地理的浓厚兴趣一直保持到了学期末。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选择合适的地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也有很难打的帮助。
这一学期在看一本意大利教育类著作的时候,我了解到意大利的小学教室中是挂有本国地图的。想想看过的很多国外的影视剧中的教室,要么挂有地图,要么摆有地球仪,这些多是学生查询的工具。于是在我的班级,买了地图挂在后黑板上,在以后的课间,经常看到地图前面集中了一部分学生或查或找,激烈争论兴致很高。课堂上提到的地名,学生都明显的比上一学期有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甚至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兴趣浓了,学习热情高涨,我知道,这都是地图的功劳,地图给予我们的高中学生浓厚的兴趣!
2.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把握学科特点,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
对大多数地区的高二、高三文科学生而言,地理学科是继数学之后的第二甚至第一难学的学科。不少学生认为地理学科是最杂乱、最无厘头的学科。这中间不免偏颇。但是离开了空间区域,即离开地图,地理学科知识也就无法找到线索,更谈不上建构。通过试验,“地图班级”在高二阶段基本具备了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学科学习习惯,让大量的基础知识在各类地图上活跃起来。学生养成了看图、用图、找图的习惯。不少学生甚至能自己画图解释说明学科结论与规律,真是实现了对地理知识的内化。降低了学生的学科“心理难度”,达到甚至是超越了学科要求。在高三第二学期,大多数学生的自我的地理复习时,地图册取代了以往的知识清单等文字笔记资料。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能设计出包含一章甚至几章知识应用的读图题。在新课标的高考中占有主动优势。
3.运用地图教学能够在地理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课堂容量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将有关联的多幅地图巧妙整合在一幅图中,以“主图+副图”的形式出现,主图呈现较为宏观的地理信息,副图可能是对主图的局部放大,也可能是对主图内容的补充或诠释,呈现相对微观的信息,能使不同图形的信息联系更加紧密,在呈现丰富显性信息的同时,潜在地提供了一些解题需要的隐性信息;或是多幅图并列出现,展示出不同地区的经纬度,能是很多文字才能表达的意思通过几幅图就能简单的展示,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还能扩充课堂知识量。可以说地图是课堂知识的直观展示。
几年的教学,感受到地图在培养与强化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建构地理学科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广泛使用地图教学科已很好的实现空间定位、区域分析等教学目标。
三、借助多媒体,使地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更高效的使用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教师还应依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地球仪、地图册和地理景观图片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从而使死图变为活图,让死图说话。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公转运动,这些手段的巧妙使用,既增加了向学生信息量的输入,课堂气氛更为生动活泼,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英]A.M.别尔良特,地图
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联系;意义;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99-02
地理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加强学科联系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1.2 加强学科联系是培养开放性教学系统的需要。加强高中地理的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
1.3 培养学生综合学习与运用知识的需要。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原则
2.1 总的原则是。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2.2 学科之间沟通的原则。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新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
3.多科知识融进地理
3.1 联系语文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来说明一些地理原理或地理现象或包含的地理知识。例如,学习《黄河》时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设计问题:“天上”是指哪里?(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这里的“海”是指什么海?(黄海)。学习《气候》这部分知识时我写出了许多诗句让学生说出它们是描述的天气还是气候: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3.2 联系数学的知识。在讲光线垂直照射地球时,学生立体几何还没有接触到,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线与面的垂直,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屋角与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学生立马就明白了。
3.3 联系化学的知识。如在讲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形成“水在地下流,禾在田中死”的原因时,运用化学知识很好地解释了:由于云贵高原地区水热条件好,植被丰富,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而这一地区石灰岩地形广布,石灰岩与水中碳酸发生反应,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等,于是形成各种石灰岩地形,易漏水,不易保水;还可以进一步解释石幔、石钟乳等的形成。
4.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注意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4.1 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