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多年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是被忽视的,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本来是对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反而被强化了。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呼吁: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有空时才说几句;有些家长虽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目标认识、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性,这样不仅容易导致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初衷相去甚远的结果,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还可能酿成悲剧。针对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提高我们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年青一代。

首先,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视教育为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社会的事,以为自己付了学费,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想法是极不正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相反,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良好。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家长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的呢?他们理解的素质培养,首先是学东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技能。山西大学教育系副教授郭芬云说,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目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而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培养则被忽视了。如果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青少年将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精神失落,包括酗酒、早恋、吸毒等;道德失落,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没有感恩意识等;行为失控,包括没有正确的生活目标、丧失起码的自控能力、“一气之下”“一念之差”走上犯罪之路等;学业失败,包括厌学、倦学,甚至是逃学、辍学等;身心失调,包括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性格软弱等。因此,家长应转变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忽略,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孩子在数年的学习生活中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向上的信念。

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有关珍爱生命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生命的起点,让孩子从小懂得珍爱生命,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血腥,多一分温暖。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令人失望的现象: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学生不知道感恩老师,病人不知道感恩医生,成功人士不知道回报社会……难怪很多中学的一线教师感慨书越来越难教了,人越来越难育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为起点,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家长不能总是用“老实听话”等传统标准来评价孩子,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现代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观。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孩子 自理能力 成因分析 对策

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能力的一种。孩子作为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其自理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在当前环境下,孩子的自理能力普遍偏低,由于他们对家庭或者学校过度依赖,因此无法在幼儿园阶段很好地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对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中学、大学而言将是一个很大隐患,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注视,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纳入教育计划。

一、孩子自理能力薄弱的形成原因分析

孩子自理能力涉及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三方面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共同组成孩子总体素质的一部分。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析如下:

(一)家庭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日渐增多,目前幼儿园中大多数孩子就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这唯一的孩子有时不免过度溺爱。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除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长辈们的细心呵护,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家长们大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孩子自理能力培养已经在无意中忽视。

(二)学校原因分析

我国奉行应试教育,即便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分数、学习成绩依然是孩子的命脉,我国素质教育强调德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执行程度远远不够,大多数学校只在应试教育外披了一层素质教育的华丽外衣,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从教育上来说基本是被忽视的,同样,幼儿园教学也是如此。幼儿园中,教师十分重视孩子的成绩,学习成绩基本就是定义一个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差孩子”的金科玉律。家长、老师都觉得孩子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其他东西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而对幼儿园孩子自制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三)孩子自身原因分析

由于家庭从小的关怀或溺爱,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极端依赖,缺乏独立精神。很多幼儿把父母或长辈的照顾已经当成习惯,甚至认为父母照顾子女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久而久之,愈来愈助长这些儿童的惰性和依赖心理。有些孩子即便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独立自理的重要性,但是出于习惯和依赖,不愿意努力克服困难,培养独立自理能力。也有些孩子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有有父母的照顾才是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因而缺乏自理能力锻炼,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对策

幼儿园和家庭应该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幼儿园老师跟孩子家长要充分沟通,共同学习有关幼儿孩子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幼儿的具体问题,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多参加一些家长座谈会,教师可多进行家访,二者达成亲密互动,从而有效促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家庭要科学教育子女

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可以培养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理解劳动的意义。明白“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内涵。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对劳动形成正确观念。

(二)学校要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培训

老师可以一些特有形式给孩子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如可以开展一些生活技能大赛,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孩子之间互助互勉,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可以让孩子们轮流做值日生、观察照顾自然角、整理玩具,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团体活动,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除此以外,幼儿园还可以设立分组,把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和自理能力薄弱的孩子分到一起,大家分工配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部分孩子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怀有不信任或抵触情绪,把这些自理能力弱的孩子跟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放在一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社会是强化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课堂

孩子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熟悉社会环境,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如他们可以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多帮助一些生活不便的老人、儿童、病人等,一方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总之,孩子自理能力培养对成长及进入社会工作而言有重要作用。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通过教育、引导及孩子的社会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利凌.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J].师道・教研,2010(7).

[2]贾新婷,谢水青,吕秀侠.大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强弱对其日后发展的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3(26).

[3]刘政智.浅谈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5(8).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指南》延续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事关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有效配合。《指南》对3~6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向家长进行宣传,共同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进行科学的家园共育。从教育实施对象上看,家长作为参与者而非配合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延续和扩大家长作为教育的人力资源,更是通过让家长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

儿童学习 人力资源 科学育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是引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幼儿园保教工作起着导向作用。《指南》倡导的教育观念并非《规程》和《纲要》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包括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儿童观和质量观。《指南》引导教师及家长了解幼儿的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这为我们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重新审视家园共育

《指南》延续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要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事关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有效配合。《指南》对3~6岁每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应该向家长进行宣传,共同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待,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从而进行科学的家园共育。从教育实施对象上看,家长作为参与者而非配合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延续和扩大家长作为教育的人力资源,更是通过让家长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家园共育的目标是素质教育

《指南》的目标直接指向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盯着知识技能,给予幼儿的应该是对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有用的东西。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力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我国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场革命不只是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是教育机构单方面能完成的,要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的素质必然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三大环境影响。我们只有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实现家园合作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让儿童在理解、等待、宽松的氛围中享受童年。

三、形成素质教育合力

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使幼儿园、家庭、社会协同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条主要经验。

(一)幼儿园要积极争取家庭教育配合,共同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是我们的幼儿园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是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走在教育的前沿,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应该是走在家长前面的。

1.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发展观。

《指南》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指南》更加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健心。传统的育儿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家长都比较关注幼儿的显现知识的获得,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情感的培养大多不太重视,有的就是不知如何教育,导致重智轻能、重智轻德的现象。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及家长广泛宣传《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园在做好《指南》宣传工作外,还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家长,抓好针对性工作。如现在家庭中比较重视幼儿智力发展,而忽略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心理的发展,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些普遍问题为我们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有些家长特别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冻了、累了、受欺负了,过分照顾、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得不到正常发展,在家长工作中就要抓住这些重点,不怕困难、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家长的工作。

2.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家长不可能具备相应的素质,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沙龙、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来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长的教育子女实践能力,让家长相互交流如何促进子女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实践经验。一些非常好的幼儿素质教育实践经验得到推广,如支持幼儿的创新实践,在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素质,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等,我们的家长通过交流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参与到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来,体会到素质教育才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法宝,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办素质教育专栏,定期制作、发放素质教育导报等形式做好素质教育宣传工作,让家长了解、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二)家庭教育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家庭教育要配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首先要端正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对头,幼儿园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家庭教育思想不对,幼儿园教育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极为重要并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人生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与子女有着特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决定了子女天然地依赖父母,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并对子女性格品德、习惯的形成以及是否成材起着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二是作为人生第一课堂的家庭,其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为人处世之道等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这种作用就更大。三是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教育和“终身教育”开始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作为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对学校教育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

1.家长要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促进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使之成长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家长要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实施者,为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多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看一个人是否成材,不能仅仅局限于看他是否考进了大学,社会既需要掌握了高新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也需要有道德,有敬业精神,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重要的是要看他对社会能否做出贡献和贡献的大小。孩子的发展好坏,不能一味地看他的智力发展高低,要自觉克服重智轻德、重学知识轻实践锻炼的不良倾向。家长要从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运用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孩子体、智、德、美诸育并举促进孩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3.家长要和幼儿园、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孩子的发展动态,做到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共识。

家长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发展动态,同时向老师发映孩子的家教情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共识,共同完善对孩子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常常会出现脱钩现象,甚至相互背离,其产生的后果就是5+2=0,即幼儿园5天的教育回家2天就能将其教育效果全部抵消,使得现在的幼儿园教师陷入困惑的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庭与幼儿园联系不够,没有形成共识,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孩子各方面素质健康地全面发展。例如幼儿好不容易在园形成了独立进餐和安静午睡的习惯,但2天休息日后来园,又懒得自己吃饭,不能很好午睡了。所以家庭与幼儿园一定要保持一致,相互促进,才能达到家庭教育配合幼儿园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机会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少儿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对于少儿的智力开发、道德培养、意志品质的养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良好作用。

一、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

跳舞对于孩子大脑的开发有着强大的作用,在跳舞过程中,孩子们会尽力摆动身体使动作协调,而这就恰恰促进了大脑的高速运转,使少儿的创造力得到很大的开发,从而促进少儿智力发展。孩子天生好动,而舞蹈就是给予了孩子一种“可以动”的条件,他们在“动”的过程中,感受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的变化,提高他们对于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感知。而舞蹈又是“无声的语言”,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去感悟舞蹈动作的丰富内涵,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及想象能力。因为舞蹈是门综合艺术,要掌握它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而一段即兴表演往往可以看出很多孩子的特点,例如我们用《快乐的小鸟》作为主题,让孩子们进行一段表演,就会看出很多有趣的动作,有的孩子会表演之前教给他的动作,还有的同学会进行自我创作,根据音乐节拍跳舞。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少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在少儿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孩子们生性天真,少儿时期的德育培养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开始,也是关键时期,而将这种德育融入舞蹈中,也是基于舞蹈对于孩子们的极大的吸引力。少儿舞蹈有很多是有故事情节的,大多讲述一些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真善美的故事。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本能,使他们更加关心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如少儿舞蹈《手拉手》,表现的是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乐观起来的故事。在排演这个舞蹈时,要求孩子们不是简单地记住动作,而是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使孩子们明白关心人,帮助人,献爱心。

三、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们意志品质的培养

舞蹈训练最讲求的就是坚持,这就要求孩子们要有顽强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舞蹈训练对于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很强的要求,例如,在跳民族舞时,孩子们肌肉的柔韧度一定要高,这样在表演时才能更加伸展自如,表演出的效果才更加有力。但是在柔韧度训练中,孩子们要承受很强烈的疼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有比别的孩子更大的耐力和决心。而对于当代的独生子女来说,娇生惯养使他们无法体会到什么是顽强意志力。因此,柔韧度训练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劳逸结合中养成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力。一旦训练完成,在孩子们的心中自然会形成一种感觉: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认真做事,并且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少儿舞蹈训练有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是否健康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儿进行舞蹈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身体四肢更加的灵活、协调,也能够促进孩子们骨骼的发育,避免出现“驼背”“端肩”等不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气质,这在以后的待人接物时,也能端庄得体,落落大方。同时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还能改善孩子们心肺功能,听音乐跳舞也能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帮助孩子们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这就使他们在未来面对任何事,都能充满自信。

五、少儿舞蹈有利于孩子们审美意识的增强

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是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气质得到了锻炼,优雅的气质和落落大方的性格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舞蹈教学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形态美,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心灵美,一些优秀的传播正能量的舞蹈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也是在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少儿舞蹈教学对于孩子们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未来的素质培养中,应着重进行舞蹈教学,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有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一、择校跟风

起初,择校问题相对集中在城市和初高中阶段,但目前,农村小学、幼儿园的择校现象也在呈上升趋势。有些年轻家长不顾实际条件,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幼儿园或小学。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不让孩子到城里上学没面子,显得低人一等;二是迷信“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三是怕孩子以后抱怨自己没有为他创造更好的成才环境;四是某些“有钱”但想法简单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收费最高的学校或幼儿园,认为收费越高就越好;五是感觉送孩子接受“贵族教育”,身份就高了,成为一种炫耀。

不能否认,优越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但是,此处强调以下几点,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第一,再好的条件和资源都只是外因,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碜云浔救说哪谝颉T裥N侍馍希要考虑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缺乏内在动力,也会使家长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第二,学校的好坏,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因此相同的教育资源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甚至会有天壤之别。试想一种对比鲜明的情况,在城市的同一所学校里,城里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学习生活环境舒适,有父母的监护;而一个来自农村的借读学生,放学后回到条件简陋的合租房里,父母也可能不在身边,更别说和城里有家的学生相比,就是与农村自己家里相比都远远不如,以此为代价的“择校”,是否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落差,削弱了自身的正能量,难以适应择校后的生活?第三,有些所谓优越的教育资源,不一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比如有的私立幼儿园收费很高,教育(保育)目标拔高越位,提前向幼儿施教小学的内容以突显办园成绩。对于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园行为,有些家长盲目青睐,错误地认为这样孩子就不会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了。第四,越是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吸引所谓“优等生”就比较多,而这些“优等生”包括两类:一类是综合素质确实很高,学习成绩突出的;第二类是在家教、校外辅导上下的功夫比较多,学习成绩也比较好的。如果一个班级里这样的学生占多数,而择校的孩子又不属于这两类学生,那么这样的班级对孩子就会很不利。家长的本意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择校的结果却直接就把孩子放在跟其他人不同的起跑线上,使他从一开始就要面对不公平竞争,这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反而对其发展不利。

二、校外辅导跟风

有不少家长误解了“全面发展”,在课外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多多益善,认为孩子学的东西越多,发展就越全面。周末和寒暑假,孩子的时间也被安排得满满的。此处特别要提到参加艺术类培训并经常参加文艺演出的孩子。有些组织者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应,极尽所能地制造舞台效果,灯光刺眼闪烁,音响震耳欲聋。这样的舞台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多有不利。但是,很多家长对其中的利弊认识不充分,认为这样可以展现孩子的才艺,满足孩子的表现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这一理念、目标的提出,旨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并非要让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专,个个成为全才,那是不现实的。“全面发展”可以朴实、通俗地理解为:要使学生身、心都健康,德、智齐发展;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会成为书呆子,出了学校门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目标,肯定会根据需要对旧有课程和教材进行革新、改进,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中也包括家庭、社会教育)渗透、体现这一理念和追求。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课程、原有学习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另外再多加几门课程或一些其他内容(包括一些课外辅导)就算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了。这种做法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至少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简单化的。

盲目的校外辅导跟风,给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增加了负担和压力,还会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为学生减负减压基础上的,如果不但不能给学生减负减压,反而还要增负加压,导致学生厌学、拒学,那就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三、呼吁与建议

在此,笔者呼吁广大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千万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跟风。要秉持务实、理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不增加过多家庭负担,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的情况下,可以合理选择课外辅导活动,也可以为孩子选择并利用相对优越的教育资源。但家长一定要“明智地选”而不是“盲目地跟”:一要看是否真的对孩子有利;二要看是否真的符合孩子的客观实际,切忌因为遇到“潮流”就慌不择路。盼望子女成才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虽然对于如何才能使孩子成才并无定论,成功也无法复制,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仍是有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