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高速公路;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标准化管理作为当前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发展必然趋势,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知名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充分认可,将其认作为当前工程建设应推崇的施工管理原则。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进行全面的实施标准化手段管理,同样是项目的管理必然需求,因为标准化管理具备加强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及确保工期的优势条件,同时对打造安全环保的阳光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高速公路的标准化管理定义

在高速公路的标准化施工管理定义上,其标准化的管理,以科学的系统手段进行系统科学的标准化工程体系建设,以科技力量结合实践的高效经验,作为建设施工的基础原则,再根据规范要求的建设条例进行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施工,在这一标准管理的体系中,包含了驻地建设和路面路基及桥梁隧道与房建机电等一系列的工程建设。针对这一系列项目,进行了对其质量安全与风险进度及廉政环保等方面的标准要求,统一制定。这一管理规则的制定具有着相关优越性特点,便是可以在在同一项目内循环统一使用,以此来控制质量安全,利于便捷管理,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三大效益的平衡发展。

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方面探究

(一)建设标准化工地

在工地的建设中实现标准化,可以良好的保证施工的硬件设施在施工上的规范,控制现场的施工质量,从而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对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及施工素质水平与建设形象方面有着必然性的需求。工地建设的标准化管理首先在路基、土建房建等工程方面体现,在施工中对工程场地如砼料拌和站和钢筋加工地及构件的预制场,进行集中施工管理优势的充分发挥,利用三个集中思想,完成砼料的拌制集中与构件的预制集中及钢筋的加工集中事宜,既保证了集中管理的便利,同时也保证了场地与人力成本上的节约。其次是在路面工程的拌和站以及碎石的加工场的场地建设方面,与钢筋等同理进行。将水稳及沥青等混合料,进行集中拌制,在碎石加工方面,同样以集中加工的方式进行。另外在施工监理人员驻地与试验室等生活生产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性化特点,进行建设施工监理等人员整体的生活生产环境,这对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施工中还要加注便道与便桥等系列通行设施的建设,对施工通行中的不利条件予以解决,保障施工通车不受天气因素影响。在原材料等成品半成品材料的保管存放库房建设上,应遵循集中保管、存放合理原则施工,为材料提供一个好的保管环境,避免保管过程中出现受潮和损坏,同时还应注重做好材料防盗工作,最后是在施工现场方面的临时设施上,要做好防护设施的建设,保证施工的现场安全性。其次在安全文明建设上,应对人员的着装及胸卡和安全袖标等做统一佩戴要求,使施工更加文明正规 。

(二)工程进度的标准化管理

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中,工程进度是影响高速公路通车时间的直接因素,同时也涉及到建设的资金效益,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要以标准化的管理来作为作为促动工程进度的重要工具。首先应建立项目工程的进度及时上报制度,可以通过按天汇报报或每周汇报及月报的形式,来加强施工动态的督理掌握。同样在地方的工作中建立每天汇报的制度同样有效,日报制度可以及时的对项目建设的地方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化解地方工作矛盾,消解当地群众因工程因素而上访与阻拦工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工程施工中应对娴熟的标准施工方法进行推广,确保各项工序做到完美衔接。

(三)加强标准化施工工艺

对高速公路的建设的施工工艺规范化,可有效提高工程实体质量及施工工效。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实际情况结合,对工程施工的工艺与操作流程完成规范与细化,是工程质量可靠的保证。首先规范要体现在工程路基的填筑材料方面,尤其是在桥台背方面位置回填的材料与填筑的材料,同时还要规范摊铺与压实的流程工艺。在护防工程的圬工筑砌工艺规范上,要对锚索的施工安装工艺以及生态防护的喷播工艺方面进行规范加强。同样在规范桥梁施工基础中,也要注意对梁板的预制工艺及养生工艺和预应力伸张与桥面装铺等工艺进行控制。进行路面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碎石及混合料的拌和方面工艺,防止混合料在拌和过程中产生离析。另外对碾压和摊铺等工艺也需要很强的施工把握能力,严格做好路基路面与绿化等分项工程,工序的施工衔接流程,做到环保工艺施工。最后要在钢筋数数字化控制加工与模具的绑扎技术工艺上进行推广,确保钢筋加工与绑扎达到精确的定位安装,同时也要加强对砼的保护层面厚度的掌握。通过诸类先进的标准施工工艺操作,稳步提升技术施工水平,以排除各项目、标段与工点间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对安全质量中存在的通病及时遏制,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将标准工艺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工程环保控制的标准化管理

在施工中,环保结果是衡量一个工程的施工管理标准化程度的标尺。因而在此环节应对工程环保方面,做到专项设计施工方案的完善制定。在线路设计中尽量规避国家级自认保护区以及相关生产生活区域。首先在工程前期勘察中,便要进行统筹设计的专项工作,然后根据设计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制定。其次在施工中要严格监管施工现场,杜绝外来人员和物种进入现场,造成环境破坏。在思想上对工程人员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觉悟认识;在行为上组建监察小组,进行施工范围内的定期定点巡查。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及地质强度弱的区域及周边进行爆破时,应选择进行小剂量延时多次爆破的工艺,对噪声污染及振动影响降低到最小化。最后还应组建信息化管理,以网络管理的平台,来进行工程事项流程的办理。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速公路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探究可以发现,只有对施工技术落实,原材料的质量确保,重点难点工程予以解决,质量严格把关验收诸方面,做到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够为高速公路良好落成通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标准化管理手段,不仅仅适用于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对其他的工程项目发展,同样具备着促进发展的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臧新旺,曹卫丽.??论公路养护管理与对策[J]. 科技信息. 2011(09).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2篇

ISO9001:2000是一个国际公认的,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各行业、部门都尝试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来加强管理工作和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勤管理科2006年3月建立并实施GB/T19001―2000(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2007年1月通过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认证。

1 后勤管理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管理方法与当前后勤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疾控中心后勤改革的实质是把后勤工作从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后勤工作效率、质量,降低工作成本,更好地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

疾控中心为国家事业单位。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后勤工作的特点是:机构设置小而全;经费支出大;管理服务一肩挑;管理单一,由计划指导工作。改革中的事业单位后勤工作特点是:向社会买服务;服务成本降低;管理与服务分离;引进市场经济管理机制,以市场指导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进了市场竞争的机制,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改革不适应当前工作的管理模式,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1.2 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后勤管理体制、机制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勤管理部门、服务中心在后勤改革进程中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希望利用科学、规范、专业化的手段来不断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后勤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合理、技术含量高、人员素质好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逐步解决多年来后勤工作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职责不明、权限不清、沟通无效的严重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矛盾。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来规范内部管理、岗位责任、员工行为和服务标准。

2 服务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

2.1 提高服务意识就是建立产品意识

后勤的产品就是服务。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定义为:产品是过程的结果;是由输入、输出、资源和活动构成的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服务是产品的一大类别,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无形的。它是在供方和顾客(服务对象)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的一项活动的结果。正是由于服务这种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在产品实现中通常表现为只是一个过程或者是一种行为,服务质量也正是在与顾客(服务对象)相互作用瞬间中实现的。

另外,“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理论基础的八项原则之一,明确了组织与顾客(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没有顾客(服务对象)或者不能满足顾客要求的组织是不能生存的。关注顾客(服务对象)也是关注组织自己,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因此,服务是后勤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来衡量、监督后勤服务工作,后勤服务工作才能持续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以满足顾客(服务对象)的需要。

2.2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建立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为了规范后勤服务的全部工作。用体系的标准来规范内部管理,其中主要就是规范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和领导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文件化的管理,使管理制度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用体系的标准来规范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员工的职责、权利、义务,从而在岗位工作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用体系的标准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懂得服务是一个过程,并且在过程中,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操作规程来有效控制过程质量,以保证产品(服务)质量。用体系的标准来规范服务标准,针对不同的服务职能,制定不同的服务标准。标准的确定永远以顾客(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唯一条件。

3 结合单位实情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保证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之一就是“领导作用”。领导者要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根据这个原则,我们认为,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强化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反复强调领导的作用,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使各级管理者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单纯是解决操作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各级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

为保证后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在中心领导的积极支持、关心和指导下,除了对全体员工进行基础培训以外,对班组长以上干部再实施强化培训,并从中抽出3名同志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内审员学习并取得内审员资格。

3.2 协调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已实施的ISO/IECI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

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本体系与单位正在实施的相关体系和规章制度的关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已实施的ISO/IEC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规章制度是相互呼应、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质量管理,是证实组织具有稳定的、持续的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强调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并不是否认以往实施的相关体系和规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而是与其他管理体系兼容,使后勤质量管理体系涵盖面更广,更大范围地处于受控状态。

ISO9001标准要求建立一个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规范行为,统一行动。而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执行中产生预期的效果。ISO9001标准比较强调文件的适用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中,充分吸纳已实施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覆盖后勤管理的内容,充分吸纳以往管理经验形成的对当前工作仍有指导意义的规章制度。在9个月的时间内,起草了2.9万字的《质量手册》,6个《程序文件》,84个第三类文件(含制度、规程、作业指导书),根据后勤服务的宗旨,制定了“用高质量服务赢全方位满意”的质量方针;依据质量方针,制定了“保障、供应和服务的综合符合率≥85%”的质量目标。

3.3 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初显成效

“全员参与”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则,员工是组织之本,部门的一切目标是依靠每一个员工来实现的。只有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作用,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权限,明确工作的内容、标准、工作程序,并能理解自己活动的结果对下一步工作的作用与影响,才能使我们的体系健康发展。因此,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意识、工作行为、工作能力等,以符合标准为出发点,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和内部沟通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自觉地将质量意识转化为个人的工作行为。为了更好地协调落实后勤管理科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贯标办公室,以保障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有效运行。

历经9个月的体系运行,对后勤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为进一步贯标增添了信心。2006年10月,对中心本部所有服务对象(科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后勤管理科各部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工作时效的满意率均在92%以上,全部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知识、知识应用和创造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1]。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组织的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引入标准要求。当前,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组织从“优秀到卓越”阶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1.知识管理应用于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必要性

1.1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特点

作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源头准入关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体系核查(以下称审评核查)工作,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产品更为复杂多样,对审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覆盖面的要求也更高。在审评核查过程中,审查人员既要掌握行业监管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也要熟悉各类产品的设计原理、功能特点、临床应用以及生产环节对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专业知识要求,同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生产的可控性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价。审评核查过程既是需要大量信息支撑的知识应用过程,也是知识不断开发和产生的过程[2]。

1.2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需要审查员应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确保审评核查业务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医疗器械审评体制改革的要求,需要审查机构通过形成有效的知识储备体系和共享流程,促进审评核查工作提质增效;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形成全面的知识培训体系,加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因此,尽快建立适应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促进知识的及时共享、有效应用、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切实提升审评核查质量和效率,促进审查标准统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体系的分类

对审评核查工作来说,知识主要指来自于实践并经总结、验证,能够对审评核查工作直接产生指导、参考、约束作用的内容。按照知识的来源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外部知识(从组织外部获取)和内部知识(由组织内部产生)[3]。涉及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发展规划、政策信息等指导性文件,以及监管动态、学科知识、技术文献等参考性资料;涉及的内部知识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产生的管理规定、工作规范等工作要求,审查要点、审查意见、工作模版等指导性文件,以及信息数据、经验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培训等参考性资料。知识管理的重点是要促进内部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按照知识的表现形式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表、语音、视频等方式表达;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其表达形式为审查员在各自岗位上积累的工作经验、阅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结合内部管理模式,建立相适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之间的内部转化和创造,是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难点和挑战。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分类图谱见图1。

3.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知识客体即知识信息的管理;对知识主体即人员的管理;对知识环境即组织的管理[5]。知识管理将知识、人和组织链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因此,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并综合考虑组织的战略、文化、流程、制度和信息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策划。汲取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经验,结合审评核查工作实际,构建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如下(见图2)。

3.1知识管理共识

对审查机构来说,知识管理是较新的管理方法,它的运行需要与组织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充分融合。知识管理工作的深入推动,需要得到组织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因此,在组织内部各方达成对知识管理的共识,建立统一的理解,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的第一步。结合实践经验,建议组织将ISO9001知识管理内容和要求作为切入点,通过交流、研讨、培训的方式达成初步共识。

3.2知识管理组织架构

知识管理是一项持续的创新活动,需要聚集组织各层次力量集体推进。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不同层级的角色职责,是项目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为确保知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组织还应确定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承担知识管理规划、实施、推动工作。结合审评核查机构现状,建议考虑将知识管理职责挂靠在质量管理相关部门。

3.3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和目标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方向。组织应结合发展战略来规划知识管理战略和目标。对于审查机构而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核心资源,产品注册的技术审评、生产许可的现场检查为其核心技术服务,智能化审评核查和知识创新为其核心方向,因此审评核查机构的知识管理战略可以从知识管理如何提升审评核查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加速人才成长和团队创新等角度切入。

3.4知识组织体系

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知识生产、内容组织、知识利用与更新机制。根据审评核查业务所产生和涉及的各类知识信息进行界定,明确核心知识范围,确定知识构架和知识地图,构建多维度的知识分类体系。存量知识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对存量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分级分类,形成初步的知识数据库,确保知识的共享和利用用;同时,明确增量知识收集和产出的方法和要求,推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3.5知识管理系统

根据审评核查机构业务工作现状,建议依托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如审评核查业务系统、OA系统等),在其功能平台上进行拓展。系统的设计可重点关注知识库管理、知识应用、知识交流、角色管理等环节的设置。知识管理系统通常应包括知识库(知识获取、保存、传递)知识社区(知识评价、发现、创新)、知识地图(知识体系、流程展示)功能。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建立可供各系统交互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3.6知识管理制度体系

知识管理需要制度的规范,对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基于审查机构的现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制度体系,确保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应涵盖有关人员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的人员管理,知识界定、分类、保存、共享、应用的流程管理,知识库和知识社区的应用管理,以及知识交流创新、人员培训考核等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让每个人都感到知识管理与自己息息相关,使“知识”真正落到人,“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4.小结

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以上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初步建立起适合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确保组织对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当前,2015版ISO9001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要求,其本质上还是处于基础应用层次,也是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步层级。随着知识应用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业务职能全面的知识管理,解决高层次的决策、创新问题,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系统化高层次,将是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知识管理.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OL].2019-10-23.

[2]唐文燕,张华,金德庄.构建药品审评核查业务知识管理系统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8,39(13):56-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2016.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烟草行业 卷烟制造 动态知识管理

中国的烟草行业如今正面临转变,传统行业较多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型产品,现在逐步在向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烟制品方向发展。尤其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单纯依赖原料资源的方式已经开始显露不足,技术能力及人员技能、基础管理能力等方面成为了新的竞争力增长要素。烟草行业虽非知识密集型企业,但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知识与技术要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管理也逐渐在国内烟草行业企业中得到了青睐,已有烟草工商企业率先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探索。

作为伴随了中国多家领先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合作伙伴的AMT咨询,也与我们的烟草行业伙伴一起,面临着这样的思考——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是什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本文主要以烟草工业企业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构建卷烟制造企业动态的、有活力的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一: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为何?

在全国禁烟呼声日益高涨,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中国烟草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局领导审时度势,顺应整体市场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卷烟上水平”是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随着“卷烟上水平”的推进,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

本质上,“卷烟上水平”就是以品牌上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或更大范围内促进行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个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行业发展大环境以及国家局的战略发展要求,对中国卷烟制造企业而言,是一项严峻考验。他们将不光面临着整体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向品质、技术和品牌优势转化的历史任务,更将直面卷烟行业内部品牌发展以及市场的检验。同时,当前形势也是督促所有卷烟制造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发起管理变革,打造全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良机。

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知识、技术、人才要素作用力被广泛发现,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比拼不再依赖于单一要素,而需要全面综合地来考量企业的各项软硬实力。在此趋势下,知识管理也必然成为卷烟制造企业进一步实现管理提升,打造新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知识要素将渗透入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要素中,触发企业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聚合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烟草行业知识管理实践的核心使命,是顺应企业的发展使命,让知识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盘活和发挥组织整体知识资源效益,促使企业人才、技术、基础管理和文化能力的不断更新,跨越新的增长台阶。

烟草行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核心使命的分析与提出,明晰了我们在烟草行业开展知识管理实践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首先,知识管理引起的企业管理提升与变革,不是打破原有管理基础,而是管理要素的完善与补充。我们是在补短板而非空降一个新管理方法和思路,因此需要关注的是知识管理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运作流程中。

其次,知识管理要不断地推动、升华个人知识为组织智力,这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事(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人的两条主线开展知识管理,并通过串联“知识、流程与人”,构建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盘活企业核心知识资产。

最后,要使知识管理能够作用于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发展、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和企业文化加强,首先需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内部的小环境,包括人员激励、日常管理运作流程、信息技术平台以及知识管理文化的培育,核心在于构建可长效运作的知识管理体系。

这引出了我们本文将着重探讨的议题: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命题二:如何构建动态有活力的卷烟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一经形成,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便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如何使知识管理获得自我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如何使组织静态知识能够活起来?从企业管理层面,需要明确如何构建起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使知识管理活动成为日常一项管理活动,得以长效运营。而静态的知识能够活起来,则需要我们在做知识内容结构规划设计的初期,就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出发,以终为始地建立组织核心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构建

知识管理初步导入企业,就像呵护一颗种子,需要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落到企业管理层面,我们可以对应为战略引领、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文化引导、管理机制推动这四项举措,为企业知识管理找到对应管理体系构建的动态能力要素。

1.战略引领实现知识管理的价值动态能力。

服务企业战略目标始终是知识管理实践的前提,是知识管理这颗“种子”能够发育好的关键资源“阳光”。这要求我们始终找准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可让企业被知识管理。只有在“明方向”的基础上,体系化推动的知识管理,才能确保知识管理形成自我的价值驱动能力,是知识管理工作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2.技术支持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动态能力。

当前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更多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更新发展,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支撑作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工具,好的技术手段可更为有效地推进知识的传递与复用,使组织知识从技术上实现积累、存储、共享与应用全过程的现代化的运作支持,成为了知识管理这颗“种子”生长发育的“土壤”。技术平台的驱动力量是企业知识管理不可忽略的一个能力要素。

3.企业文化引导实现知识管理的组织人员动态能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难以转变的深层特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将有力地作用于组织所有人员,推动或者阻碍企业的一项管理变革。知识管理也是一项管理变革,需要引导企业所有员工参与的管理活动,需要良好的组织人员基础。因而,如果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将有力地保障知识管理的实施。倘若企业文化完全不能支撑知识学习、共享、应用与创新的活动,那么要想长久地实施好知识管理那几乎是不可能。培育好适应于知识管理开展的企业文化引导对知识管理而言也至关重要。

4.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知识管理的机制动态能力。

构建企业日常知识运作的配套管理机制,是构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保障力量,使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日常运作流程的一环。良好运作的管理机制,可以成为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的有力支持,使知识管理不断地成长为参天大树,产生出持续长远的知识效益,庇护企业的发展。这里知识管理机制包括:构建推动知识管理有序运营的组织力量;构建评估考核与奖罚机制,以引导员工与组织行为;构建运作紧密、自成循环的日常知识管理运作流程体系,以规范员工知识管理行为。

组织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的构建

在具备阳光、土壤、空气和养分的基础上,我们的知识管理种子能否破土发芽,也甚为关键。企业导入的知识管理是否能成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知识内容的规划,要使知识管理能活起来,我们首先需要在内容规划时,让静态的知识首先能够被激发,构建知识动态应用能力。知识的动态应用能力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应用与更新层面,包括变化感知、吸收、整合、配置。使知识能被动态感知、吸收、整合、配置,我们首先需分析知识应用触发的场景以及需求特性,构建知识关联。

做好知识内容规划,不能仅仅以为企业知识建立一个结构化存储维度的知识分类为终点,更需要从知识应用层面考虑如何使静态知识“活”起来,盘活企业知识资产。这要求我们不仅仅是管理静态的知识的存量,更需要我们在梳理盘点的时候,能够分析出知识的各种应用需求属性,建立知识应用关联。在本文前面内容中,我们明确了以服务战略目标为导向,需要关注“人与事”两条主线开展。“人”的知识主要体现为各种经验方法,以及价值观念,更多偏向于隐性知识的层面;“事”的知识则关注与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以及企业员工根据实践经验已经显性化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表单信息等。简单说,就是需要建立“人、流程、知识”三者的多重关联,才能使原来单一静态的知识,通过各种属性或应用条件的触发,得到知识需求者更广泛的应用。

如何构建这些关联?对于卷烟制造企业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企业流程及流程节点为枝干,串接各类知识,包括制度标准、法律法规、工作指引、模板工具、经验方法等。再配合其他知识维度,通过信息平台,使原来无序,零散的各类知识,以一定的结构附着在流程枝叶上。同时我们也以流程为干,挖掘梳理对应流程关键节点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应可以求助的专家,如此为“流程、知识以及人”建立强的应用关联。

流程串接知识,形成了企业核心知识链条,同时企业中多条流程都会整合串接多类知识,最终交叉形成网状的知识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明确了组织各类核心知识的多种应用场景与使用需求,有力推动知识的共享应用。真正地使企业静态存量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载体——专家资源,因这些关联而被全面盘活。

总结与推广

我们在本文的分析及探讨虽然以卷烟制造企业为主,结合了我们与卷烟制造企业合作伙伴一起形成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与思路也可以被推广应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工商企业中去。

如何构建烟草行业企业有生命力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需要开展的主要知识管里任务,分以下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通过全面诊断与调研分析,明晰知识管理如何支撑企业战略,明确定位及近期管理的重点,并明确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的融合。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5篇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

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