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第1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韩合作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 ),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京210036)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9-02

近年来,随着中韩贸易的加强以及“韩流”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前往韩国留学,国内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使得中韩合作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相互引入对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韩两国的师生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能够给合作双方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韩两国之间存在者一定的文化差异,使得很多中国留学生在韩国生活学习期间出现了种种不适。因此,如何在学生出国之前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中去是这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①②,但具体到对中韩合作办学的研究较少,对中韩合作办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此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可参考的依据。

一、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长期工程,短时间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立刻显现,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性质并非十分明确。

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往往采取“2+1”等形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然后去韩国学习一年,最后获得韩国大学的学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造。近年来,随着中韩合作项目的发展和成熟,韩国大学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语言要求,即中国学生必须拥有三级以上韩语证书才能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未达到者到韩国后还需要在韩国语教院进行语言学习,直到韩语达到三级以上方可转入到所在系科进行专业课学习。然而,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生在入学前基本都没有韩语基础,韩语学习需要从零开始,因此学校就面临着学生韩语学习时间短、要求高的问题。此外,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当他们在第三年进入韩国大学学习专业课时,采用的通常是直接插班法,即直接插入该大学相同专业的韩国学生班级中进行学习。因此,在去韩国之前,他们必须在国内把韩国大学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由此可见,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内期间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课程从早晨第一节一直排到下午最后一节,学生也往往疲惫不堪。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语言和专业课学习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二)缺乏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建立一个点面结合,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③“点”是指专门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是指除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的、其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各有侧重地传递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调节技能,但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普遍不健全。

首先,很多学校忽视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如前文所述,中韩合作项目中的语言和专业课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很多学校在排课时多侧重于语言和专业课的安排,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因此也很难获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其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仅仅靠一些老师在其他课程上的零星传授,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学校没有把各种教育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并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网中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并没实现很好的衔接,其内容往往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此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网中的其他教育途径也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三)欠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和普通院校相比,中韩合作项目下的学生除了面临一般的高职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进入一个文化不同的国家展开学习和生活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但很多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对此的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很多高职院校认为韩国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且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和去欧美等文化差异大的国家相比,学生去韩国之后更容易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对于中韩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认识性不足。第二,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去韩国之后面临的压力主要是语言压力和学业压力,对于其他容易引发学生压力,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的因素预估计不足。很多学校不仅课程设置偏重语言和专业课,在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中也不断强调语言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去韩国之前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没有学习到好的调节和应对手段。因为这两类误区的存在,使得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在去韩国之后明显感觉到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冲突。他们往往不仅要面对语言和学业的压力,还要面临很多其他问题引发的压力,并常常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准备不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二、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

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因其办学性质使得学校面临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语言和专业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仍需要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长远来看后果十分严重。自从韩国政府将留学生人数作为判断大学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标准后,便引发了韩国各大学以“不管不问”的形式吸引留学生的风潮,导致部分留学生因无法适应在韩国的留学生活而产生厌韩情绪。虽然目前韩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提供留学生指南或相关网络系统等,为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但学生去韩国之后大部分问题还是需要自己解决。学生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到全面的知识,没有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技巧的话,他们去韩国之后会在重重压力下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使他们在韩国的学习和生活无法继续。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中韩合作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需要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通过该课程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其次,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的其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而且可以针对中韩合作项目自身的办学特点,有创造性地采取一些学生接受度高、丰富有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学生语言、专业学习压力大,课程多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心理学电影赏析”等类似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欣赏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影放松自我的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使得知识更系统化。此外,一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宣传栏进行宣传,也可以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技能,还可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对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普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各个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有补充,各有侧重,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1.高职院校要切实把握中韩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校应该认识到即使同为亚洲国家,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针对这种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高职院校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讲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学校还可以请已经在韩国留学的留学生趁假期回国期间为学生开设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两国文化的差异性。

2.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技巧。调查表明,在韩中国留学生除就业、语言和学业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因素也容易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各种主要问题的应对解决方法。例如,中国学生去韩国之后经常会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虽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很多韩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带有偏见。在这种背景下,中韩学生很容易因为微小的文化差异和原有的偏见导致相互间的误会并引发冲突,这往往给中国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专门传授给学生和韩国人交往的技能,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展开一些短期的赴韩体验生活活动,帮助学生切实地把所学技能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去韩国之后也经常面对由于经济问题引发的压力。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到韩国之后容易相互攀比,花钱没有计划;二是学生获得课外兼职的机会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展开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到韩国之后如何寻找到合适兼职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而言之,针对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提高高职院校教育人员的认识水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从这个校园层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并结合学生需要出国学习这一特殊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只有通过以上这些对策,才能够逐渐缓解并最终解决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来更好地适应出国后的学习及生活。

[注释]

①吴峻青,胡宝征,吴鲁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33.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危机、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健康发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及人生发展的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群体为实现其根本的政治目标和经济利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应用现行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转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以上概念看,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一)不同之处

1.两者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相关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行为异常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指导,价值中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判断。

2.两者的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怎样克服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如何树立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及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让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两者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理解和尊重为主要原则,它不为当事人出谋划策,不强求当事人接受其个人的意见,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宣传和教育为主,它是将一种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观点、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重在沟通;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示范教育为手段,注重教师的主动施教,注重大局,多采用个别谈心、听报告、社会实践、参观访问、批评表扬等形式,重在讲授和灌输。

4.两者的工作队伍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指心理咨询中心受过专业训练和取得专业资格的专职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中主要是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二)相似之处

1.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心理层面,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层面,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不是绝对分离的,只有解决了心理层面上的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只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两者内容上的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人生目标选择等具体内容上相互交叉,因此,既不能把两者当一回事,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从以上的概念分析来看,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两者又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借鉴。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流。

笔者认为,按照当今高校的现状,心理咨询中心归属于学生处,共同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在于教育者讲了多少,而在于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学生们接收了多少。心理学的知觉规律告诉我们,人们接收外界信息时具有选择性,符合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来,不合乎自己需要的东西则拒之于门外。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解除对方的心理防线,使对方顺利地接纳教育者及接收其发出的信息,然后进行同化,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一)采用“角色扮演法”,深刻地体验教育对象的感受。

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往往心态就大不一样。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当事人亲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别人。教育者要达到与学生相容,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当有了足够的切身体验,才会对学生有真情实感,才能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心态,如为什么拒绝接受一些校规制度、为什么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等。与此同时,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重现遇到的问题,如宿舍问题等,让学生在扮演当中领悟每个人的立场与感受,从而主动去调整心态与行为。

(二)采用“心理投射法”,与教育对象换位思考。

心理投射法,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如果说角色扮演法最大的特点是行动,那么心理投射法的最大特点是静静地进行换位思考。如在作报告前思考,当前大家都在想些什么、关注着什么、希望从你的报告中得到些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育者可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如果我在听,会不会困?第二,我讲的道理,自己信不信?第三,我提的要求,自己认不认?推己及人,你就知道自己该讲些什么、不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不该怎么讲。通过将自己的心理投射于学生,教育者就能更深入、更细致地把握他们的心理脉搏,从而达到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三)采用“心理咨询的情境”,营造出良性沟通的心理氛围。

人的心态是环境的产物,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对一的教育是常用的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心理场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绪与行为,防止心理对立、心理厌倦、心理逆反等现象的发生。简单地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1、距离:彼此的最佳距离为1米左右。太远了,给人以距离感;太近了,则会给人以个人安全空间被侵害的感觉,令人感到不舒服。

2、角度:最好是半侧面相向,即两人成90度方向。这样既能看清对方的反应,又可以避免面对面给人造成的窘迫感。

3、视线:目光应盯在对方的眼睛以下,胸部以上。如果直视对方的眼睛,会令对方感到不安,进而掩饰自己;如果不看对方,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自己。

(四)寻找更多的共同点,强化“同类效应”。

寻找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形成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心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相容。

(五)教育者引发“光环效应”与树立权威形象,扩大“仿同效应”。

心理学上解释,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这个人的优点放大,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同样的道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有权力,还很有人格魅力,自己宣传“三个代表”,也真的信仰“三个代表”、践行“三个代表”,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那么,教育效果肯定好。这就提示我们,教育者一定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不断扩大非权力性影响力。

另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天生有迷信权威的倾向,人们愿意接受权威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修养,使自己成为教育对象所认可的权威,使自己的话有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信,更多的人照着做。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第4篇

构建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根植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学校心理工作根植于学校“生命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力求为师生的幸福奠基,以“培养健康、灵动,具有关爱品质和发展素养的精彩少年”为培养目标,确立“和谐、阳光”的心理工作理念,使每个师生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校园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阳光精彩。

规范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由学校行政领导和外聘专家、具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资质的家长代表组成),以专兼职心理老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心悦坊”教师等心理志愿者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已逐年完善,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加大心理工作的软硬件投入,建立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学校提供条件保障每学年心理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在4万元以上,生均达到25元。不断完善学校“彩虹湾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的软、硬件配置,在文化布置中注重童趣,以七色彩虹寓意健康心理的多姿多彩,鼓励大家积极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

状态。

依据学校一校三址办学的情况,在学校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在中心校区聘有专职心理教师(心理教研组长、朝阳区心理骨干),各校区均配备兼职心理教师2名,聘请心理专家1位(心理学博士,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将心理教师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咨询等均记入教师工作量。

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由心理教师定期对全校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校本培训。尤其重在转变教师观念,在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第一条就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进入2014年,学校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方舟老师,针对学校干部、后备干部、教师队伍设计了分层的心理辅导培训,不仅达到了凝聚团队,强化教师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的目的,而且促进了教师个人的心理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1.落实心理活动课程,完成校本教材《心灵阳光》编写

保障心理活动课课时,每班隔周开设一节课。学校心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心灵阳光》低、中、高三种教材的编写。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心理案例、心理论文的评比,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市区级奖项,其中有3篇文章公开发表。我校心理老师现已成为朝阳区心理骨干教师,朝阳区心理核心组成员,多次在“朝阳杯”心理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作为“心理关爱工程”基地校在区级现场会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专题经验介绍,在朝阳区心理教师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2.建立教研组研讨制度,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两年学校分批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主渠道育人教研活动,除心理健康活动课外,学校在语、数、英、音、体、美、综合等8大学科分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带领各教研组共同研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探索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仅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就征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备课教案、教育案例130余篇,实现了该项工作的全员、全学科推进,发挥了主渠道育人

职能。

3.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德育“生命彩虹学生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德育工作计划,推行学校德育校本绩效考核方案,加大德育日常管理力度,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到有检查有反馈。心理与德育的融合,两者同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灵魂”部分,相辅相成。学生“生命彩虹七色实践活动体系”中的“青色爱心达人评比”,专门设立心理互助奖项,鼓励学生间心理自护互助,积极促进心育氛围的形成,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心理自护和互助意识,提高心理自护和互助能力,学校还完善了校五级心理预警机制。“黄色健康达人评比”的标准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套指标,学校将每年五月的“心理健康周”主题活动纳入黄色系列活动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影响力,通过黄色达人个人和达人班级评选完成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反馈评价。近年来学校组织的“我为教师画萌画”“中园成长礼”“家长眼中的阳光教师”“播种幸福的种子”等心理健康周活动已成为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被长期

保留。

拓宽“心育”途径形成学校心理工作特色

1.组建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

2009年,学校组建了由中高年级学生自愿参加的“彩虹心理志愿者社团”。由心理教师对学生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目的在于将每个志愿者培养成为学校的心理观察员,使学校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志愿者的个人特长和爱好,学校将他们分为广播宣传部、彩虹互助站、网络新闻部、活动外联部等几个部门,由学生部部长负责组织管理,做到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证明学生心理志愿者已成了心理老师及各科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切实起到了提升心理工作实效性的积极作用,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互助关系。

2.成立“中园教师心悦坊”

2011年起学校面向全体教师招募志愿者参加“教师心悦坊”,截至目前,“教师心悦坊”已经拥有教师心理志愿者53人,100%覆盖本分两校47个教学班、10个教研组,成为一支教师的心理自助、互助团队。“教师心悦坊”还定期请心理教师和外聘心理辅导专家组织心理团体活动、缓解教师压力、丰富教师生活,这支教师志愿者队伍也成为组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骨干

力量。

3.创新推出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

学校运用心理学代币制理论,创新推出学生十二生肖代币积分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该积分评价制度以中园阳光少年发展目标体系为评价标准,以十二生肖荣誉积分卡为代币,学校全体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学生代表参与积分发放,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积分的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优良品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将学生个人积分与班级积分捆绑评价,推出状元、榜眼、探花班级奖,火箭班级奖。学生个人积分不仅关注每月个人积分荣誉榜,还关注每个个体自身的成长,设立个人进步奖,经过不断努力学生可以申请“龙榜少年”(1000积分)和“虎榜少年”(500积分)荣誉称号,申请成功便可获得荣誉胸牌,成为同学身边的榜样,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内在向善的动力。

4.开设网络微课、网络培训

2015年以来,为保证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克服扩招和并校所带来的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心理教师为核心的网络工作组,吸纳了包括学校电教部门、学生微电影社团等数十位教师、学生和家长成为志愿者,为网络心理工作模式提供了人员、技术和硬件保障。本学期,学校开始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多媒体资源库、“培育100”平台等网络媒体,尝试推出面向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网络微课堂和网络培训。在心理网络微课堂的设置中,将40分钟的授课模式分解为每次10~15分钟的主题式微活动,心理微课堂每一集只解决一个源自学生提出的小问题,方便学生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利用少量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学校在课程推广,中号召全体学生和家长共同收看,便于家校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5.搭建“培育100”软件平台

学校投资购买了“培育100”软件平台,并保证全体老师和在校生家长免费安装,实现了学校对全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点对点心理专项问卷调研测评。该软件可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心理教师能第一时间准确地获得学生、家长、教师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确定心理网络课程和讲座内容。同时,此软件平台以图表形式精确地显示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心理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了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目前该平台的功能还在不断开发拓展中,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新闻的推动、图片报道、师生家长心理论坛、班级心理实践作业反馈等均在新功能开发规划中。

6.心理工作全面融入学校重点工作

学校发挥心理团体辅导的育人优势,促进了“学生好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同时,在少先队“队干部综合素质提升”中开展的心理训练营项目,有计划、分年级地进行队干部专项团体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干部自我成长。“队干部沟通能力训练营”“队干部管理能力训练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等心理团体辅导,也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范文第5篇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的培养质量的要求和二期课改的要求,全国各地各类学校正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必须抓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建立一个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与健身》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99年到2001年,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一线体育老师的支持下顺利研制完成,并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个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将意味着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将使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发生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影响

1.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季浏等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强调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虽然影响健康的因素有遗传、营养、环境、卫生等因素,又有身心负担、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等因素,其中最积极而又最容易调控的因素是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就是通过体育锻炼的教与学来实现其目标与任务的。开展健康教育,学生应能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并且实现在行为上,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经常遇到和关系的健康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养成卫生保健行为意识和习惯。

2.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张细谦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可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这方面努力。要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且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了解运动项目,竞赛规则等常识,不仅学习实际还要学点理论,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体育运动过程或结果所带来的乐趣。体育习惯是一个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巩固下来的。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身心等目的的行为方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坚持不懈,能为学生形成体育习惯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学习一些自我锻炼的方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钟启泉等认为:在体育课程和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环节,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

学习。因此,按这个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中要加以选择,以学生是主体这一观念,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发挥学生的自我独立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受益。教育要为学生服务,并且是为每个学生服务。有教材指出: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的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同时,又特别注重人的差异。他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联系学生个体的只能和气质特点,这样的教学在积极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了社会化,即成为社会所需的各类型,各成次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建立平等受益的理念,最基本的做法是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学习,实现目标,引起学习体育的兴趣,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新的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新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了解新的教学任务,合理的安排好课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本校的选修教材,制度合理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学生通过新课程的学习,要达到身心的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体育运动兴趣的增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保健意识,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增强。因此,就《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程度展开调查研究,将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体育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