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 管理 问题 原则
目前,在中小学校已经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分配的改革,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所有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分配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与其它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是淡化纯理论科研,加强工学结合和操作技能。相应地,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也有自己的特点。
1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领导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他们通过沟通的方式,将组织的目标、各自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基本内容确定下来,通过不断沟通,让员工的得到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大家共同完成绩效目标。许多学者常把绩效管理过程归结为四个或五个环节。其实,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过程,伴随管理活动的始终,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升,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可以概括为:为了达到高职院校的目标,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广大教职员工就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目标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达成共识,相互之间形成承诺;在不断给予教师激励、辅导和监督的基础上,提升教职员工各方面的水平和技能;对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价,从而确定其工作成绩和能力,为他们的报酬、晋升、调配、培训、激励、辞退等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教职员工做出有利于组织目标达成的管理过程。
2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高层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知识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系统要想真正发挥效用,学校领导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然而,许多领导缺乏绩效管理必要知识,不了解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改进等方面,因而学校缺乏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为了考核而考核;有的领导怕产生怕产生矛盾,甚至认为对教师实施绩效管理是多余的。对人才的使用和考核未提起重视,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中层干部执行不力,搞形式主义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各部门管理者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倾向于原来的工作和思维模式,不愿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对新工作,仅满足能交差就行。有制度有文件不认真执行,形式大于内容,比如在绩效管理方面,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去做数据记录的习惯,到考核阶段,为避免矛盾,采取“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对考核工作不去认真执行,把关不严,不能做到公平合理。这样,绩效管理就成了填表打钩仪式,尤其是考核阶段处于期末,往往草草了事。
2.3 各方面各部门配合不够,缺乏系统思想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部门或单位缺乏其它子系统的配合很难做到一枝独秀的。现在的高职院校都是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运作,各院校的许多涉及到绩效管理的评估、竞赛和选拔都是在教育厅的有关部门引领和指导下参与完成的。然而,上级的许多需要各个下属单位参与的项目,事先缺乏计划性,项目的制定和执行随意性大,经常搞得下级常忙于许多非常规事务,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同样,学校的绩效计划也往往缺乏和各个部门及教师沟通、协调,导致计划的执行实施困难。
因此,学校的绩效管理不光需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配合,也要与科研出版系统的配合,要有系统思想,才能取得成效。
2.4 绩效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完善
高职院校组建时间较晚,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公认的考核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绩效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绩效指标。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不应像普通高校那样搞纯理论研究,而应当注重工学结合等方面,而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依旧把发表多少论文看成是科研绩效的主要指标。在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虽然也定了许多指标,然而指标不科学或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有效地监督执行。
2.5 考核监控机制的缺失
监督环节是容易得罪人的,管理大师德里克也说过:人类在本性上是反抗被监督的。当然,教师绩效管理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教师的抵触,还缘于绩效考核缺乏透明度,绩效管理没有制度化,缺乏前瞻性,导致考核的项目和标准缺乏公开化和明确化,教师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当然不知道自己在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到了期末考评时候,往往草草了事,得过且过。考核没有监督,没有投诉机制是主要原因。
3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原则
3.1 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共同准则。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体系, 设计应规范严谨,科学合理,理论上站得住脚, 实践中能准确全面反映实际状况;系统的绩效考核,要求对教师工作绩效做出一个全面的考察,同时也要求校内外各方面、各部门全面协调配合,把绩效管理看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不能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2 整体性与灵活性原则
教师的教学活动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不能过分地突出某一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失衡。由于高校教师个人工作特点、任务内涵不同, 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时应通盘考虑、注重平衡,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管理控制又要有弹性,毕竟学校各部门各专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的层次和情况都不同,要考虑不同情况的个性特点,还要考虑各种新情况的出现,要制定多种应变的预案且留有余地,采取多种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控制方法来达到绩效管理的目的。
3.3 定量与定性原则
对教学质量考核应贯彻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想结合的原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以传统的教师考核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讲,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进行量化的, 对于可以量化的,应逐一量化,保证定量考核的合理性。对于有些指标无法量化的,需要设置定性考核指标。
3.4 激励性与及时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一项普遍性的管理原则,它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绩效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激励比惩罚、比漠视效果都好,激励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这也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绩效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一旦考核结果确定后,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对于成绩的褒奖和错误的指正要及时,以实现正强化的效果。
3.5 重点管理与经济性原则
重点管理就是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最为重要的事项、活动或环节上。而经济性原则是把绩效管理的某些活动付出人力物力与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物有所值”、利大于弊时才实施,如果一项活动费时费力,劳民伤财,而达到效果意义不大,那就不值得去做。这一方面要求应有选择地开展某些活动,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活动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故事梗概 札记 高职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1故事的梗概与札记
故事1:英国哲学家休谟晚年时,把学生们召集到旷野上最后一课。休谟问:“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和世界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竞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有的说用铲子除,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在杂草中撒上石灰等。等学生们讲完,哲学家站了起来,微笑着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当学生们再来到这片狂野时,那里已不再杂草丛生,而是成了一片庄稼地。这时休谟已经去世了。休谟在书中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想除掉狂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作为借鉴,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管理,需要制止教师、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与休谟除草的故事正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坐班,也没有升学率的要求,加之福利待遇低,教学动力不足,以致做些与自己教学无关的事情,使得教学松弛;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对现有高职课程学不进去,也产生不了兴趣,加之手机、互联网的诱惑,以致有些人经常不来上课,去干些与自己学习无关的事情。虽然学校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使得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效果不明显,社会上有诟病。
这就像旷野一样,当它的上面没有任何作物时,那些杂草必然会冒出来占据地盘。当一个人有过多的空闲时光无法消磨时,能占据他的生活和时间的往往是玩乐。“休谟除草”的哲学故事,告诉我们:高职院校要除去师生中那些消极、颓废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用积极、有用的活动去占领,努力营造“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的新局面。
故事2: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工作热情时,曾讲到一个石匠雕石像的故事。同样都是石匠在雕塑石像,面对“你在做什么”的问题,三个匠人回答各异。蹲在挑台上边的甲说:“我正在砸石头,砸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站在挑台下边的乙说:“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报酬很高。毕竟我有家和孩子,他们需要稳定和温饱。”而跪在石像底部的丙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这个故事说明:价值观不同,对待工作的态度就不同。甲匠人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抱怨的一个字就是“累”,工作不快乐。乙匠人视工作为负担,在他脑子里最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工作虽然不快乐,但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做这份工作。丙匠人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心里最常流露的一个声音就是“很有意思”,跪着干活也很快乐。人之为人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是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当然,只有真正喜欢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享受,这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艺术家就是这样,创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教师工作并不仅仅是辛苦的,更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一批好教师可以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可以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教师要教出幸福的学生,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
2故事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启发
2.1高职院校管理要以师为本,用教师的幸福引领学生的幸福
“以人为本”的管理即“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管理。学校人本管理最中心最重要的群体就是教师。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教师感到幸福了,才能引领学生幸福的学习与成长。在实践中,学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真情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工作负担很重,待遇不高,缺乏职业的归宿感与幸福感,或多或少存在着职业倦怠心理。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学校管理应关注教师的幸福。尽力为教师创造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热心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力争让老师不为职称所困,不感待遇不公、不因工作而烦,不以付出为苦。同时要为迫切希望成长为“双师型”的教师,帮他们“登高”;对盼望展示自己才华的老师,要为他们“搭台”;对害怕检查听课的老师,要为他们“助力”。幸福是可以传递的,教师的幸福就是学生的幸福。
(2)规范行为,加强师德培养。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要师德垂范。师德需要教师自我修养,也需要学校教育培养。学校要在“培训育德、评比活德、制度保德、典型引德”工作上下功夫,抓好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制度建设和教师教学的过程管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只有注意抓好教学环节质量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学校要通过构建由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检查督导、听课赛课、教学评价等四大系统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实施全程管理。督促教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唯有敬业爱生,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
(3)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创新,在教学中要成果,在教学中成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要想做出一点成绩,让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全心全意地投入才是可行之道。其间,不可或缺的就是时时为自己的心灵除去杂草。教学生就像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施施肥、用心栽培,不可着急,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学校要鼓励教师读书,加强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不断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与人才市场全面接轨。在激励政策上,应坚持多元激励,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
2.2高职院校管理要以生为本,为学生今后人生出彩增加正能量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职业教育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身上正能量如何,关系到个人进步、家庭幸福、学校声誉和企业持续发展。学校必须抓好三个环节的育人工作。
(1)抓教学环节,强调“教书育人”。这个环节要求注重两个方面,即选配教师、辅导员和他们工作行为。教师、辅导员在这环节所表现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营造学校德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生源特点,改革现有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增减课时,采取项目化教学等形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实施科目互补,即安排理科的学生学一些文科知识,文科的学生学一些理科知识。再次要组织一些学科知识、技能竞赛,让学生获得知识均衡,能力优先的效果,为学生毕业创业、求职取胜奠定基础。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
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
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质量;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0-03
2011年年初,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出台,这充分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主要任务,建构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000版ISO9000标准的主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企业及其他组织进行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怎样在教师培训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监管体系,使之切实有效发挥作用,并能持续加以改进呢?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贯彻和执行ISO9000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以保证教师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一、焦点为“顾客”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它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组织的生存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必须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明确顾客的具体所属对象和范围,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被定义为顾客。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第一顾客认定为接受培训的教师,第二顾客为送培学校,参训教师接受的培训服务就是培训的“产品”。因此,充分了解参培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是任何教师培训机构首要任务,并应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教师培训机构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学校需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但具体到不同的参训教师和学校,以及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参加培训的教师和送培学校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为此,教师培训机构应着力加强与中小学教师和其所在学校的沟通,改善沟通环节方式和方法,有必要采取开放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和甄别各方需求和未来期望,通过调整培训模式、目标、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满足并超越他们的要求。
二、领导团队的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发展方向,领导者应该营造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和谐环境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中所表述的管理原则。
一个组织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最重要基础是拥有一个睿智的领导团队。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政府层面管理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充分发挥领导自身的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确立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目标。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够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技能,以及教学、科研的能力,使其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具体的质量目标需要根据每个地区和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翔实的质量目标,例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满意度、培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
2.建立和运行监督体系。教师培训机构多数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多为行政性指令,培训质量的优劣对教师培训机构不造成什么影响,机构内部长期缺乏培训质量监控制度,管理过程经验化和简单化。因此,领导要抓好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出台相应的管理文件,建立流程,通过配备教学督导等措施切实开展质量监控工作。
3.营造质量建设氛围。大力倡导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向教师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传达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意义,教师和学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培训质量的提高过程中。
三、全体员工的参与
“各级员工是组织存在之本,只有全体员工充分参与组织建设,其才干会为组织发展带来收益”。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管理原则之一。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是组织之本,构建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他们的参与。首先,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科学制订每年教师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当前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开发出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聘请优质教师授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聘请老专家进行督导等。其次,教师培训的质量与作为培训者的教师,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对象,制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等,并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员的情况及时加以修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真正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加强自身的责任感意识,教师培训工作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为中小学教师成长提供有效果的培训。再次,作为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历程,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训对其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珍惜培训机会,使自己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只要有全员人员的积极、热情参与,培训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四、质量管理过程及方法
“将组织的活动与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使其更有效达到期望的结果”。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所表述的一个管理原则。
教师培训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也是一个输出合格学生的过程。此过程包含培训项目的策划、经费预算、培训时间、教师、场地安排等。由这些过程衍生出来很多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听课等细小过程。要做好教师培训的质量管理,就要识别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任何一项活动,每项活动都要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循环操作,即策划、实施、监督测量、持续改进,被称为PDCA循环模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与效率。
1.培训策划(P)。培训策划是在培训开始前对整个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主要了解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的目标和质量方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及实践环节等进行功能设计,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沟通,确定培训方案。
2.培训实施(D)。该环节就是对确定的培训方案进行展开的过程,也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重点,根据培训方案落实负责人、制定培训项目的进程表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并认真开展过程的常规化管理,例如,开学典礼、班务、作业、结业、考察活动、专题讨论等。
3.监督测量(C)。它是指对培训进行过程的有效控制。不同的培训项目,采用不同的监控方式和方法,一般包括督导听课、访谈、问卷调查、常规检查、召开多方座谈会。这样,整个培训过程运行的情况可以做到了如指掌,有效监控管理者服务水平、教师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状况可以及时地掌握。调查的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形成结论,有助于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持续改进(A)。这是培训组织发展的根本。建立总结、跟踪、改进的流程机制,通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等形式规范培训过程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召开全员参与的总结会,跟踪培训学员,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文字报告,在下一个培训项目特别注重改进,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五、管理过程须采用系统方法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描述: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管理的系统性方法重点就是对管理系统加以分类,按照系统功能性进行分类,首先是对一个组织的功能进行识别,之后对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于管理的衔接控制。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没有结构的系统,是不可能发挥整体功能的。
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多人员组成的系统。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师培训是整个教育大类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师培训要主动适应当前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从微观层面上看,把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其质量管理与教师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外部领导机构的管理的工作密切相关,涉及教学各种要素,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要树立系统、全局观念,不能孤立对某个部门、某个环节进行管理。确立培训管理职责范围、培训资源管理、培训产品的实现、监控检测和改进等四个过程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构成了循环网络,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其中的监控检测和改进过程中沟通环节很重要,保障沟通的畅通与透明,以提高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建议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应当畅通、全方位和多样化,每个反馈渠道都应发挥真正的作用,不能成为摆设,否则会影响整个控制系统。
六、持续改进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表述:组织的恒永目标就是持续改进总体业绩。
改进是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还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寻求改进的科学方法,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积极性,评价和监测改进过程,验证和分析结果,再建立新的目标,不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的流程。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为教师提供接受教育服务的场所,服务失误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如何进行服务补救,进行持续性改进。首先,全体员工要树立持续改进的观念和意识,正视服务失误带来的影响,建立持续改进的程序,才能提高培训服务管理水平。其次,分析当前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现状,找到需要改进的环节,建立质量管理的改进目标,通过激励等手段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热情。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数据分析和信息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评价的数据和信息真实有效是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之一,在每个培训项目中,为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参培教师的学习状况,对教师教学成效、管理者服务质量和学员学习需求等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办法进行测评,通过调查材料的处理,形成调查结论,为下一步的决策和改进提供真实的依据。在进行调查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细节。一是为避免因利害关系而做出不真实的评价,使用评价工具的评价表和调查问卷时,要注意设计细节以及发放时机的选择;二是抽样对象的选择应符合统计技术的要求;三是遇到特殊评价意见的,应进一步加以核实,否则,评价意见仅能作为参考。
八、互利的关系
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指出: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加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供方”是指提品的组织和个人。与供方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组织是否能持续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双方要讲互利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教师是教学最重要的供方,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即是供应者,其属无形产品。教师与培训机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共赢的关系,
教师培训机构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师依靠学校为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和适当的待遇。好的教师培训机构能吸引优质的师资,优质师资能吸引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员,优秀学员能够为教师培训机构带来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这样,教师培训机构又有条件为优质教师提高待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培训机构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使得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培训高层次专家库,选聘高层次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按项目或学科进行分类,避免因专家“供不应求”而延误培训项目的开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开展教学效能的科学测评,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定期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搭建沟通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其学术水平。
1.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录取人数从382万人升到629万人,平均每年增速在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24.2%①。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和严重的学生管理问题,以管理人员为出发点的管理模式由于无法顾及学生的感受,使现有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多,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的负荷;学生偶发因素增多,事况多变,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问题隐蔽性高,增加了事前管理的难度;学生行为更加分散,带来了对事件处理的滞后性。
2.以生为本的理论溯源
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具体运用到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上,就是要“以生为本”,提倡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
首先,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人的现实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现实的人开展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某些虚幻的、空想性的东西。康德曾经指出:人的存在即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身上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上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成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②康德的目的论思想指导我们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只将“管理”这个行为视为一种带有命令式的强制性的方式,更应该把“学生管理”这一行为看成是一个实现人本化的过程。这里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而人的自然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旨在挖掘人内在的潜质与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促使人在社会中得到尊重与激励。所以,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应该首先实现人的自然属性,进而不断地发展其社会属性。
其次,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即在强调人作为自己的主人始终有着自主性,也就是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是管理的对象、被动性的存在,而应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差异性,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施行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最后,人是发展性的存在,人的本质是全面自由地发展。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校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还应该在心理、精神、体质和情感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而言,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发展,只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促使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以生为本”的诠释
“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在于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确立只有学生的发展才是管理事业发展根本的全新理念③。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方向努力。
3.1.信任学生
昆体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在于是自我的教育”④,四川建院在管理工作中要相信学生是有能力和意识对自我负责的独立的人,而非需要防范统治的对象。尊重是人较高次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行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首先应考虑到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已去摸索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相互协调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3.2.尊重学生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18到22岁之间,心智尚在发育完善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的应对,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更应该关心学生,经常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和负担。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想办法帮助解决。
为了更好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避免传统师道尊严下,师生之间的藩篱。四川建院创造性的采取了朋辈管理制度,让优秀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尽可能的给被帮助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减少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的负担成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桥梁。参与朋辈教育的优秀学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选的成绩优秀、工作表现突出、生活作风正派、思想积极进取的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从新生入学起,就接触指定班级的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寝室谈话、定期的课外主题活动等,使新生在始业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上能更快地过渡到大学模式中去,同时也锻炼高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服务他人,从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引导学生
在学校学生管理领域引导学生,主要是发展学生,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学生工作决策、执行、管理与监督,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以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当前的学生要求平等参与有关自身利益的管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为此,四川建院专门成立了学生民主议事会。
学生发展事务议事会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代表组成学生议事小组,由学生党员通过寝室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向普通学生以无记名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归纳整理征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议题形成文字材料,确定议案。让学生从过去传统的“要我学,我被管”向“我要学,我来管”来转变。通过召开学院学生发展事务议事会会议,讨论并解决议案,学院将通过多种途径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使学院工作决策更能反映学生利益及需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畅通了学生诉求渠道,搭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心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学校安全隐患;发挥了学生“三自”作用,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管理。
在学工部、党总支领导下的学生党员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主动参与学院工作的研究和决策的实践创新举措。由学生党员通过寝室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征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议题形成文字材料,确定议案。通过召开学院学生议事会会议,讨论并解决议案,学院将通过多种途径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使学院工作决策更能反映学生利益及需求。这种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亦成为学院发展中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