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的成效

海绵城市的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第1篇

>>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分析 群组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平衡计分卡视角下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基于熵权系数的医院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公立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研究 浅谈高校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谈文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与权重设置* 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财务预警指标权重设计 制造型企业单元化生产团队绩效评价指标要素权重研究 论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权重的技术性处理 学习型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及其体系构建的思考 城市社区护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敏捷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分析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难点分析 基于BSC的教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与分析 食品冷链整体绩效评价性定量指标的量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7]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3~208.

[18]DiakoulakiD,MavrotasG,PapayannakisL.Determiningobjectiveweightsinmultiplecriteriaproblems:theCRITICmethod[J].ComputersandOperationsResearch,1995(11).

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债 城投债 财政补贴 PPP模式

2015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国家鼓励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为债券发行带来新一轮契机。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

(二)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的申报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求目标的合理性,二是要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性。主要考核以下内容:

1.是否以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为目标。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排水防涝标准、防洪标准是否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

2.是否有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是否客观评价地方财力可承受度,建设和运营模式是否有效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是否充分体现“以地方及社会投入为主”,是否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等。

2015年4月2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共16个城市和地区,涉及16个省市;2016年4月22日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共14个城市,涉及14个省市(见表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我国发展现状

(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海绵城市”的概念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德、日对于雨水的管控、处理和英、澳对于城市内涝、水环境治理理念。国外对于雨水的处理态度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视同负担,一排了之”,70到80年代的美国“就地滞洪蓄水”,再到90年代的重视水质管理的BMPs(最佳实践管理)。

在典型的海绵城市模式中,美国提出了“强化建设水敏城市”概念,德国提出了“排水零增长”的水处理相关法案,日本提出了“雨水贮存渗透计划”,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形成了“雨水源头控制理念”,新西兰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

1.美国:水敏城市建设

水敏城市的建设内容与海绵城市基本相同,但更加侧重于城市生态管理和城市景观建造,综合运用城市建设管理和可持续水系统管理方法,在生态机能的理念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

美国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方式来鼓励雨水的科学化处理。一般责任债属于美国市政债券的一种,其发行获得政府信贷及“征税权力”担保,而不是项目收入担保。

2.德国:高效集水

先进的绿地管理水平和排水设施使得德国能够有效的进行雨水收集,并同时进行污水和雨水处理,城市地下管道能够有效地平衡生态系统,完成收集、中转、储蓄整个过程。

德国各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雨水费用标准,并将该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

(二)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到1.5亿元。根据已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2015到2017年每个城市的规划投资平均规模约为 80亿元,估算我国目前330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约为3万亿元。

1.试点城市初见成效,已有成功案例

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计划建设项目993个,投资279亿元,截止2016年5月已开工建设且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593个,占比59.8%,完成投资184亿元。1部分城市的内涝问题和水环境问题已得到一定改善。例如,作为海绵城市的项目试点案例,金华燕尾州公园的改造取得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奖,该公园建成后经受住了金华市百年一遇的洪水;遂宁、萍乡在治理城区内涝中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

2.建设因地制宜,各试点城市建设重点不同

试点的海绵城市中有地级市、县级市、直辖市、单列市,地理范围上涉及华北、华南、华中、西北、东北地区,囊括了中国内陆地区所有的有内涝、干旱等问题的城市及地区。在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各个试点城市又推出地方性政策来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进行。

3.摸索中前进,问题待解决

(1)巨额投资,回报机制不明。海绵城市的建设时间长,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外,后期的维护、运营管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跟进。

(2)PPP撬动巨额资金,收益模式是关键。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是予以信贷支持,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将PPP模式资本的占比作为是否列入试点城市的重要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大力推广PPP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基金、众筹、资本证券化等金融组合方式运作。国外相关经验显示,海绵城市项目收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外部收益包括减少地表径流进而防治内涝、降低排水负担、增加供水、改善供气质量和增加房产价值等。在我国,如何发掘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收益点,多元化收益模式,是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和管理中的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规范、指导政策陆续出台。

财政政策上,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中央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除了引入PPP模式外,还通过鼓励债券融资、信贷便利和PSL支持等方式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1)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农发行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信贷便利,将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期限最长可达30年;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还将开通绿色办贷通道,提高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贷款审批效率。(3)对于符合使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条件的贷款项目,可执行人民银行确定的优惠利率。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项目的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农发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二)地方政府层面政策支持

在中央和各部委的政策鼓励下,有17个省市相继了地方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从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5个规划设计导则、7个推进意见、1个详细方案。如鹤壁市出台了详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鹤壁市的3年投资方案中,总投资34.8亿元,其中建设单位自筹0.1亿元,占比0.4%,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支持16.6亿元,占比47.7%,中央财政支持12.1亿元,占比34.8%,社会资本6亿元,占比17.1%。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基本比例为3:1。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传统方式,即各部门分段实施,进行碎片化管理来改造海绵城市;二是城投模式,即以城司为主来推进工程项目整体进行;三是PPP模式,即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政府采取补贴和购买的方式进行回收。

PPP模式的应用条件强调四个要素,即界面、产出要求、绩效指标、收益来源。2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说,界面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和三个小类,一是蓄水、保水的绿地、湿地、流域,其中以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为主;二是雨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包括管道、渗水材料的铺建和市政污水的处理。第一类项目公益性较强,且没有显著的盈利模式和结构,对政府的补贴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二类项目有较为清晰的收益结构,即政府付费、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对于PPP模式来说较为合理。从统计的海绵城市计划建设项目中可以看到,属于第二类的项目为22个,占总数的18.8%,投资额为14.0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7%。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的试点海绵城市运营模式有如下特点: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都提出了引入社会资本拓展PPP模式,都有较为合理的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占比规划。为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地方政府除了采用政府购买、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模式进行详解。在这方面,迁安市、厦门和鹤壁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思路,迁安市将非经营性和可经营项目打包出售,让社会资本获得收益的同时参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厦门市则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区分开,社会资本只参与经营性项目的建设,公益性项目仍采取政府购买、付费的方式;鹤壁市则将项目进行细分,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融资及运营模式

海绵城市类债券的筛选

我们对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进行筛选,基于募集资金用途寻找具有海绵城市概念的债券,并从发行人所在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否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是否有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参与、主体评级及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偿还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筛选。

海绵城市类城投债发行募集的主要用途为:(1)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道改造项目;(2)水环境治理,湿地环境与生态保护项目;(3)河道治理及清淤。

我们统计出海绵城市类的债券,其中企业债72只,发行额920.5亿元;中票3只,发行额23亿元;公司债1只,发行额6.5亿元。

从债券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的用途上看,污水处理类债券最多,为60只,发行额744亿元;生态环境治理类3只,发行额33亿元;河道治理类10只,发行额117亿元。同时包含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类2只,发行额46亿元,包含三项内容的1只,发行额10亿元。

(一)项目是否纳入试点海绵城市地方采购计划及中长期财政规划

地方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及中长期财政规划,是对海绵城市类债券募集资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在30个试点城市中,除玉溪、大连、上海、青岛、北京外,其余25个城市都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中。根据是否已经进行公开招标、完成招标,及政府性文件中是否明确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列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的标准,我们筛选出5只债券(见表2)。

上述债券发行人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如图1所示。作为试点海绵城市,重庆市城投企业发行的海绵城市类债券数量最多,为3只,重庆市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在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未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采购计划的试点城市中,有上海、青岛、大连发行了城投债,共6只(见表3)。

(二)是否有国开行、国开证券参与发行

国家开发银行及国开证券参与程度,从国家开发银行或国开证券是否是债券的主承销商、是否对债券发行进行担保、是否是债券的监管人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筛选出以下债券。其中12辽源国资债、14嘉峪关债、15兴泸债的主承销商为国开行和国开证券,并由国开行地方分行进行监管(见表4)。

(三)债项及主体评级

按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进行如下分类:债项和主体评级均为AAA的债券,见表5;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A的债券,见表6;主体评级为AA,债项评级为AA和AA+的债券,见表7。

(四)募投项目收益模式

债券所募集资金的收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度量了债券的偿付能力和违约风险。通过梳理海绵类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我们大致将海绵城市概念债券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的收益模式分为四类:政府进行回购、收购类项目;经营性收费项目,或企业代建政府付费项目;企业自主运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支持(见表8)。

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工程;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165-02

水资源分布失衡的状况在我国的表现非常突出,一些区域经常会由于供水失衡出现缺水状况,所以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就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理念的问世迅速缓解了该问题,并且加快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居民平时互相沟通、娱乐的关键场地,在其建设过程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有助于改善园林建设中的欠缺之处,增强园林绿地的整体性能。

1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迎合环境变换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上具备良好的“弹性”,并且在降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必要时把自身存储的水分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为把自然渠道同人工措施有机结合,同时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洪安全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雨水在城区的积存、渗透以及净化工作,进一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布局,最终为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持提供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我国园林工程建设中早已获得了一定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其使得水资源的分布更加广泛,这给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如今,由于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国内很多地区的水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再加上众多工厂企业的兴起,给水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在引人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后,则有效缓解了水污染、局部缺水等问题;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的引入,使得园林景观绿意盎然、山水交融。近来,国内政府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构建,在城市建设环节中突出了对绿色生态的构建。随着城市绿地规模的迅速扩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地点。除此之外,这一建设格局也更好地反映出了海绵城市的景观氛围,进而为地区经济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2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2.1居住用地选取逐级单元式网状径流控制对策

一般而言,居住区都是在那些地势相对缓和、海拔不高的地方修建起来的,所以说绿地和住宅布局容易构成组团式,这种布局也会对住宅区的径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令径流的产流点上升,同时十分分散。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净水设备、改善水质,并且还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令雨水的渗透量得到提升,然后按照基本状况适当增添缓排设施。例如,基于LID的雨水径流控制模式是为满足各级居住绿地形成的组团式而专门设计的,以小单元为区域划分出的网状径流管理系统。降水前期,屋面一些水分会消失,之后部分雨水通过落水管滑落到外部高位花坛或者生物滞留地带,地标径流饱和后一些溢出的降水会经由地面引流槽等专门的引流路线流入滞留池或者多功能的调蓄场所,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根本目标。各组团的LID设计理念各异,然而,它们一致的功效均对更有效地处理当地汛期降水的缓排工作和雨水的充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2.2广场用地选取逐级滞留渗透对策

依据广场地形的基本情况,台地式广场的地表径流量相当大,因为广场的人类活动较为频仍,所以径流水质状况相对较差,并且由于上下台地的落差非常大,又无形中提高了径流的冲刷力度。我们在对广场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直排、快排的方式,按照各台地的基本特征,采取层叠式、分散式的雨水管控策略,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对当地25mm及以下的中小雨径流量做出有效处理,从而强化雨水渗透能力,提升广场周围径流的水分质量。此外,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场内部的植被存在一定的遮阴作用,所以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应当种植各类植被,为阶梯式景观群落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比如说,像停车场及步行广场等地可采用渗水性较强的面层进行铺装,除了能够削弱地面热量反射的影响外,还能够使土地的生态功能更强,为城市排水设施压力的进一步减轻创造良好条件。

2.3公园绿地选取分级调蓄缓排对策

这一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分级湿塘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指按照基本需求在山顶及山腰等地段构建起湿塘,目的是减缓径流速度。在陡坡处则按照LID技术措施进行改善,坡度低平的地段可以增加多个坡面,同时按照地形地势特点对径流采取分层控制,进而构建起自上而下的水景和雨洪调蓄系统;其次,阶地式生物滞留设施模式。这一模式原理为在满足土地理化性质的前提下,在山腰等地段设计配置阶地式的生物滞留设施,以尽量削弱雨水侵蚀作用。在坡度低平区可以种植普通的绿色植物,不仅能够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也可以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黑臭水体;控源截污技术;整治措施

引言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表明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指导实施落实,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即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没有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等相关内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应该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恢复”的基本路线,并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切实解决这一水环境病害。

一、城市黑臭水体现状

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专项督查情况的函》中,已完成黑臭水体整治省份中,青海省排名第一,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西宁市排名第

根据国务院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相关工作部署,2015年9月,青海省启动了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水体黑臭状况排查。通过排查、社会公示等环节,西宁市建成区共26处黑臭水体,海东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目前,西宁市建成区排查出的26处黑臭水体己全部完成整治,整治完成率100%。

2015年9月,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环保厅转发相关通知,安排了西宁市、海东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同年12月,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全面部署,明确了责任主体、牵头单位、配合部门和工作措施、达标期限。2016年6月,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源头海绵城市建设和末端黑臭水体整治顶层设计,明确建立系统、科学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案,推进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整治工作。

二、控源截污技术的整治措施

2.1控源截污技术

控源截污技术就是防止外来的污水和污染物排入城市水体,主要有截污纳管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两项技术。控源截污是黑臭水体整治的首要措施,是整治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耗时长,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黑臭水体大多在老城区,老城区的地下管线、地面建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治措施的实施,建筑拥挤、路面狭窄导致分流制很难实施,老城区的黑臭水体分离不彻底,施工困难。权衡之下多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方式来解决,具体做法是在污水前设置截流井,这种排污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有成效。从源头控制污水排放到城市是解决黑臭水体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首要条件,截污纳管设置不合理会导致降雨时河道溢流,扩散污染更多的河水,增加污水量的同时也影响着排污管网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黑臭水体处理的效果。从而导致水厂水质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

2.2截污纳管

截污纳管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是采用沿河岸布置溢流控制装置,利用现状合流管,并沿河道两侧敷设截流管收集污水。实施过程应当因地制宜,设置合理的排污水系统,保证整个污水管网系统和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真正设置正确的截流系统。

2.2.1常见问题

在收集污水时污水被截流井不断稀释,溢流出去的污水不能到达污水处理中心;还有截流井遇到河水水位高时会出现河水倒流现象,这样导致河水进入污水中,影响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的状态,之间的管道连接不当导致污水流入河道;最后是原有的河道改为合流管道,受雨水的影响导致上下水位的改变引起的自流现象,从而导致污水被稀释,影响正常污水处理。

2.2.2改进措施

由于污水截流系统有一定的不足,那么针对相关问题找出改进措施,将截流污水总管和截流井分开,加上对控制连接管的大小来控制截流量,最后减少雨水排放和合流管道之间的干扰;针对倒流现象,合理设置防倒流措施,将截流井的溢流高度设在洪水位以上,还可以设置阀门来防止倒流现象;合流制与分流制管道的连接应该将各自的污水做出隔断,正确连接管道;对于河道支流,不应该直接作为合流管进行截流,会对截流效果产生影响。

2.3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点源和面源是水污染的两个来源,通过对两个来源的分析得出面源的污染占有较大的比重,城市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是以雨水径流的形式产生,使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重金属、病源性微生物等,城市的径流中携带这些污染物从而导致河流受到污染。

2.3.1源头分散控制

源头分散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在污染源的发生地就将污染物截流下来,这样就成功避免了污染物在径流的传输过程中不断扩散,具体的做法是采用下凹式绿、透水铺装、缓冲带和生态护岸,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这四种技术来对污染物做出截流。

2.3.2中途控制和终端控制

中途控制和终端控制主要是采用路边的植被浅沟、植被截污带、雨水沉淀池、合流制管系溢流污水的沉淀净化来处理污染物,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控制配置,最终实现污染物的控制,防止扩散污染水源。

2.3.3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并举

美国的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MP)是一种技术、方法和工程性的控制措施,主要应用于暴雨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管理,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还有一些工程措施,比如较佳场地规划(BSP)和低影响发展(LD),这些措施是从整体上规划,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三、控源截污的有效实施方法

3.1避免雨水和污水混合

为了避免雨水和污水混合,可以采用在末端设置雨水泵房和旱流污水泵,这样便可以在将雨水正常排出,污水收集后也输送到污水处理中心,通过管道的正确连接来是实现这一过程。

3.2设置雨水调节池

对于雨水较多的城市,应当设置雨水调蓄池来控制截流倍数,从而减少排江溢流及排江污染的发生,保证合流制系统的正常应用。

3.3海绵城市

城市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不容小觑,通过雨水径流来扩散污染面积,应该采取渗透设施和滞留设施来对雨水径流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应该及时清理面源污染物。

3.4采用污水收集的新技术

摒弃传统的排污系统,积极采取新技术来处理污水,对于老城区的排污可以采用室外负压抽吸原理,设置污水收集井,在井底部与水封抽吸管连接,将污水从下水封管抽吸进入负压收集管内,进而解决老城区的污水排污问题。

3.5加强排污系统的管理

既然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排污系统,那么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应该加强,特别是对主干管截流井的水位、流量及溢流水质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截流井的运行情况,保证污水的正常处理,改善城市水源环境。

海绵城市的成效范文第5篇

老旧社区由于建造年代较早,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居民违章搭建,空间层次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其公共空间在服务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例如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交通堵塞、私家车停车困难,甚至出现了占据消防通道、绿化带为停车位等现象,因此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具有更新改造的必要。

1.3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化需要有机更新

老旧社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文脉延续,还是邻里关系构建的纽带。因此应当采用尺度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模式,对老旧社区进行改造,延续城市空间格局,重塑社区与城市关系,营造社区场所精神,优化社区物质环境,同时赋予老旧社区以新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使其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1.4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老旧社区愈发受到外界的关注,但其公共空间在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一是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在硬件配置方面需要提高;二是改造后的公共空间有闲置现象,并且空间功能布置重复、利用率低,公共空间需要整合;三是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营机制,社区“造血功能”不足;四是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高,公众意识薄弱。

2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现状

新桂东片区位于新都区老城中心区域,新桂东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新都老城建设的缩影。历史在该社区留下了小单位型住区、贴心农贸市场、封闭居委会等转型时期的痕迹。社区总面积约为15ha,社区居民3461户,6399人,流动人口550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以老人与儿童所占比重较大,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图1)。整个片区经过第一轮社区治理,完成了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并且初见成效。(1)拆墙并院,针对破败巷道、连通性差的空间,重点拆除围墙约1200m,合并12个小院落,转化封闭小住区为共享大社区,施行“权责利挂钩的空间共享再分配”理念,实现空间共享。(2)挖掘存量空间,开放出背街小巷,通过墙绘表现40年生活场景记忆;增加微绿地,使社区居民在共享公共资源中,建立起亲密的邻里关系,激发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发营造出美丽舒适、绿色生态的社区共享空间。(3)花池增绿300m2,增设儿童活动区域和居民休闲区域;引入社区商业,对东环路南段一巷、二巷共计128个店招及立面进行综合改造,促进居民日常休闲活动,引导居民成立“社区自治小组”,自主决断他们所共享公共资源的使用与维护,共建共治共享。(4)挖掘整合闲散空地为贴近生活的绿化环境、规范的停车位等,五四小区新增停车位50个;利用背街小巷补齐廉价民生服务设施、增加就业空间供给。(5)有效利用闲置资产,将老法院改建为社区文体综合体,新增公共广场5000m2,党群服务中心3000m2,有效解决了社区公共空间设施总量少,类型缺,服务弱等问题。(6)将荒废的原制版厂旧食堂改造成树袋熊的家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为社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的活动场所,搭建起了社区人群之间沟通的桥梁。

3“完整社区”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希望在社区获得便捷的教育、文化、健康服务,享有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生活等。完整社区的概念最早由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吴良镛指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IntegratedCommunity)的概念。2019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建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围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使“共同缔造”活动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统筹推进。会议强调,2020年要重点抓好9个方面工作,其中,第八点是着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宜居的社区空间环境,营造体现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完整社区”的概念首次正式提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建设“完整社区”正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进行社会重组,通过对人的基本关怀,维护社会公平与团结,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需要我们规划和建设社区时,从传统的关注物质形态的规划,向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转变。“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和社会服务单位,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住区规划建设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将为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在完整社区里要有一个综合服务站、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片室外活动场地、一套完善的市政设施、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统。同时,社区还必须外观整治达标、公园绿地达标、道路建设达标、市政管理达标、环境卫生达标;社区里的组织队伍要完善,社区服务要完善,共建机制要完善,环境更要优美温馨舒适。简单概括为:“六有、五达标、三完善”(表1)。

4新都区桂湖街道新桂东片区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第一阶段社区治理,完成了公共空间硬件设施打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新桂东片区公共空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标“完整社区”建设要素,笔者梳理了存在的相关问题。

4.1硬件设施方面

(1)虽然经过第一轮的更新打造,重新梳理了社区的服务设施,但是新桂东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桂东社区文体综合体存在功能重复的现象(都设置了儿童阅读、儿童娱乐等空间),党群服务中心(创意少儿空间、图书馆等)开放程度低,且与社区卫生服务、儿童活动中心、社区营造中心分隔。整体上因为社区服务设施布置的相对分散,导致人的参与度不够高,空间缺乏活力。同时新桂东文体综合体在改造后空间存在闲置现象,空间资源有待整合。(2)“树袋熊的家”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建成之后,作为纽带将老法院和活动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集中,更富有活力的活动中心区域。“树袋熊的家”也荣获2019年成都市优秀儿童之家三等价,但是其硬件服务设施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标准还存在一些差距,应当提高标准,完善服务设施,让儿童活动中心更好的为社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关怀与服务。(3)新桂东片区在经过拆墙并院,整合了部分公共空间之后,也建设了一个开场的广场(包括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等)来满足居民的体育活动,但是社区整体缺乏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和儿童户外游戏场地。应当在公共空间中多加考虑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4)整个社区在第一轮改造之后,新建了停车场,增设了小区停车位,但是目前仍未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社区内部存在机动车随意停放,甚至占用消防车道等情况。但市政公用设施基本达到标准新桂东片区缺乏海绵城市和绿色基础设施。(5)整个社区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体系的慢行系统,机动车侵占人行道现象比较普遍,幼儿园出入口出对儿童的出行安全考虑不够全面。(6)无障碍设施在社区公共空间覆盖不完全,应当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7)社区院落空间绿化不足,同时部分楼道空间卫生条件较差,院落空间的品质还有待提升。(8)整个新桂东片区缺乏系统的智慧社区建设。

4.2软件配套方面

(1)由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学者团队、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组成的多方参与的社区营造平台还不够完善,同时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多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2)虽然有社区基金,但是基金来源渠道较少,社区基金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营体系来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发展社区产业。(3)社区公众意识薄弱,缺少一个通过共商共议达成的居民自治公约,同时缺少对社群组织的培育,公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还需加强。

5设计策略

5.1功能归并,空间复合

由于社区有许多性质的功能空间,所以应对各功能空间进行分类,并对功能进行归并,将功能性质类似或相同的空间紧邻布置或是复合化布置。如新桂东片区党群活动中心的儿童阅读空间与树袋熊的家就可以进行功能整合,同时党群活动中心利用率低,可在新桂东文体综合体可设置办证服务等功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同时在空间设计时应该把握好尺度,既要有美感也要结合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注重实用性,营造亲民化和富有归属感的空间氛围。

5.2全年龄段硬件设施

社区应当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兼顾老人,青年人和幼儿的使用需求。新桂东片区的公共空间中不仅需要覆盖无障碍设施,也需要设置儿童户外游戏场地,同时也需要引进适合年轻人的业态,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使用需求。

5.3可持续运营模式

公共空间的活力激发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有了基础的硬件配套就能让空间焕发活力,在空间打造之后也需要让居民介入到空间运营,推动后续使用的有效运转,并且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运营模式。在党建引领的基础前提下,强调多方参与,建立完备的社区基金体系来管理发展社区公共事务。通过培育社群组织,在共建社区的长期过程中培育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社区公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