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提高

引 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语文学习面临着诸多挑战。由基础性学习转向语言、情感思维性训练,由浅层次阅读转向深层次理解,这使得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出现阅读学习方面不适应,学业大幅下滑状况。因此,在七年级期间做好语文学科的阅读学习工作,对于学生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及思维习惯形成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一、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当前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的语文阅读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偏重于在理解词句、辨析词语、文章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等方面的学习。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在笔者实习的七年级的班级中,真正能理解文章内容、主旨、语言难点、文学常识、表达方式、文言文字词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生很少,这部分的学生比例还不到全班的5%。

二、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

笔者经过课堂实践发现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低,试卷失分多。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来提高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2.1做好小升初的语文阅读衔接工作

小学语文阅读要与初中语文阅读相衔接,必须兼顾多个环节,例如了解学情、设置主题、教学方法、反馈评价等。在整个衔接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设计是对衔接课程的实践及检验。教师可运用“三位一体”课程架构研究策略、侧重点衔接策略、点面结合衔接策略、可操作性衔接策略、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衔接策略,在衔接策略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学习阅读”单元的衔接课程,

“学习阅读”单元为小升初衔接第一单元。读书,是人类精神世界赖以生存的一种要素。不同的学生,读书的心态不同,读书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笔者以自己实习的班级的为研究对象,深入学生群体。经过长期的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小升初学员的阅读分为几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种:跃读―跳跃性的读书方式。并非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相反,最开始,对具有畏难情绪或阅读能力有障碍的学生,读书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具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在家长及老师的压力之下,可能会极不情愿拿起书本,走马观花地翻翻,然后便将其搁置一旁。因为要读懂有意义的文字,需要眼睛和大脑一起运转,他们懒得动眼,更懒得动脑。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学科学习上不愿意吃苦,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而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来说,读书则更是一桩苦差使。他们发现一个一个的字在他们面前跳跃,好不容易认清了所有的字,却发现这句话就是无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联成有意义的文字。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在沮丧、失望、无奈之余,比正常孩子承受了更多的挫败感,更不愿意读书。

第二种:乐读―自娱自乐式的读书方式。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一部分孩子如很多成年人喜欢唱卡拉ok、爬山、旅游一样,开始喜欢读书。他们喜欢读漫画、笑话、童话、侦探、历险、青春类书籍。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能使孩子身心放松,让他们将读书时间变为快乐轻松的休闲娱乐时间。

第三种:悦读―陶冶性灵的读书方式。一部分孩子开始从单纯的乐读中脱颖而出,他们喜爱唐诗宋词,喜爱古典文学,喜爱一切优美的文字,这些优美的文字令他们创设出意境,品位出情感,打造出唯美的精神世界。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使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散发出淡淡的书卷气。

第四种:阅读―理解式的读书方式。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孩子开始不满足于优美的意境与丰富的情感,他们的思想之芽开始萌发,开始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的思想。这种读书方式的效果是:孩子的思想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这里我们所说的阅读,主要是指理解式的读书方式。小升初学员在理解式阅读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因此设置了“学习阅读”单元,就是首先使学生了解到初中对阅读的要求是比较专业和严谨的,使他们能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衔接的目的。

2.2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学生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要实现中学生总阅读量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2]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以上这些名言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寻觅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同时,教师要起到榜样的力量,自身也要率先垂范地去阅读名著,给学生形成一种老师有知识,有学问是时刻在读书而形成的。教者也要给学生经常讲述一些,关于自己怎么样去读书的感人事迹,更要深谈,特谈自己的体会与收获,还要讲述一些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最能读书,最后非常有造就的事例。通过这些,必定会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他们语文阅读的兴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提高。

三、结语

总之,培养七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七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其方法是多样的。根据教学日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各种阅读类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七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艳香.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21).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2篇

一、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二、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本学期语文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本期,我们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练,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大作文紧扣课标一单元一写,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通过各类活动与比赛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我们除了组织学生参加了县、镇有关活动外,我们还举行了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观看“中央电视台2010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写观后感、古诗文背诵默写竟赛等活动。把每次活动作为每个学生学习、锻炼、培养兴趣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综合素质。

五、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通过培优辅差工作,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组里每位教师都拟订出培优辅差的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解答学生的质疑,而且常常与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对老师的感情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六、以公开课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本学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每位语文教师承担了校级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并及时点评,指出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各位老师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老师甚至上了多节公开课,如郑老师为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几乎上遍所有的班级,每上一次都有很大的提高,参加县优质课获二等奖。王主任带头给老师们上示范课。王主任不管是哪节课,每节课都是对外开放的,也可以说每节课也都是公开的,每节课也都是很考究的。由于各位老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本期“同课异教”活动开得比较成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向老师的课激情充沛、温馨亲切、循循善诱;宋老师的课舒展自如、洒脱奔放,并有衔接拓展创新……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周老师自从担任七(5)班语文教学工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研读教材、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上。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给我们年轻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周老师快要退休了,但是从不以老教师自居,不论是老课文还是新课文,都认真对待。教学个案详细,不仅备内容而且备教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从字、词到阅读,从课内到拓展,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备课。上课充满激情,下课落实到位,工作顾全大局、雷厉风行、兢兢业业。值得大家学习,值得大家钦佩。

七、加强备课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组内活动,研讨教学,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本期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每周星期一的第六、七节课我们七年级语文组老师聚在一起,确定单元目标,探讨课文主旨,研究

课文教法、学法,探究课文疑难盲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扎实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八、继续实现“三清”策略,扎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

黔南州选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②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苏州园林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母爱”的力量。《藤野先生》写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特别是当他在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恩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像《风筝》、《羚羊木雕》等课文均是很好的范文。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城内的一部分学生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人生寓言》告诉学生:人生有财富和不幸,生活有得有失;如何面对财富和不幸,关键是大家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困难中锻炼个人的意志。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在苦难中长大》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告诉学生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七年级《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论语〉十则》通过用名言来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4篇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人们加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关注。中学语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教育事I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是大纲教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种生硬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为此,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2.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

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不懂得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完全遵从课本的教学模式,确定语文教学新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对《观沧海》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有关观沧海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之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

诵,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师跳出诗歌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境界,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领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必要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课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害怕天黑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思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思考之后和周围的同学展开交流。在此之后,教师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3.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柳树”所代表的意向,通过合作交流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柳”的谐音是“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杨柳”在《再别康桥》中的应用,结合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此,在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语文教育人员为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语文课堂,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美君.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渤海大学,2015.

七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5篇

一、重视学生兴趣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引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中。跟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对语文兴趣的延续性也存在分化。为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重视中小学生兴趣的衔接。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童话和故事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这样,学生以轻松地心态融入课堂,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体验,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风趣幽默。

二、重视教学知识的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实只要认真对照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者在很多内容上比较相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初中的语文知识跟学生小阶段的比较熟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充实新知识。对此,七年级语文教师自身必须熟悉小学教学,把握好中小学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做到巧妙地衔接起来。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课上,先让学生简单回忆小学《三味书屋》一文的内容,然后再带领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学生会发现:两篇文章都属于写景散文,《三味书屋》主要是描述了三味书屋中的物品摆放位置,通过鲁迅桌上刻着“早”字充分揭示了其热爱学习的品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写的是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写百草园主要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洋溢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写三味书屋主要抓住一个“趣”字,写有趣的园子,有趣的规矩,有趣的W习内容,有趣的游戏,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如此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对接,避免了讲解上的重复。使学生在先回顾,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既牢固地掌握知识,又全面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视语言积累的衔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必然对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语言积累的衔接。相比于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习明显增多,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难度系数明显增大,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感人至深,遣词造句生动传神。如:“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看我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等语句,其中的“悄悄的躲”“偷偷地听”“扑过来”“抓住”“忍住哭声”等词语。传神的刻画了一个隐忍、宽容、理解、牵挂、关心儿子的母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词句的精妙,去仔细研读品味其中丰富的意蕴,体会母爱的博大、宽厚。然后引导他们将文中这样精美的词语、句子摘抄到积累本上。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赏析精彩的词、句的方法,还提升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积累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重视阅读能力的衔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无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均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对学生生字、词语、句子学习情况的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理解与感悟文本的一种升华,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重视中小学阅读能力的衔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式”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方法。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首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诗中的景物便会鲜活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纷至沓来,映入眼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形成一幅凄美的晚秋图景。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头脑中所呈现的图像就会栩栩如生,顿时,荒凉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瑟瑟秋风中,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在这个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达到了心灵相通,读出了共情。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之人,心中凄凄惨惨,神情恍恍惚惚。然后让学生把在品读诗歌时在头脑中经过创造想象自然形成的图画描述出来,这样一个从文字到图画再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象糅合到了一起。从而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掌握这种阅读文章的技巧。在阅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教给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体验,培养学生多元和创新思维,随着阅读面的增加,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就得到提升。

五、重视写作训练的衔接,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绝大部分小升初的学生都掌握了最基础的写作方法,待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应该继续注重学生写作训练培养。初中阶段的写作依然是以记叙文为主,但不同年级段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以初一为例,初一的学生作文的训练侧重点应该是描写能力和语言的提升。很多学生的描写都处于小学阶段,描写大多是概括性的,很平淡,不生动,更不传神,很难以打动读者。所以初一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描写方法的指导,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把人物写的丰满,写得鲜活,写的立体,让人物站起来,把景物写具体,富有诗意。

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细节描写,体会如何让描写更具体,更到位,更精彩。学生在体会领悟后,自己去发现归纳描写的规律方法:描写人物要用多种描写,要抓住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符合情景,选用准确的动词,妙用修辞和修饰语。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可以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的魅力,学习借鉴本文运用奇特的想象 让故事更生动的写作方法。这样实现中小学写作训练的衔接,使学生作文成序列性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重视语文教学评价的衔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够发挥引导、判断、鼓励学生的作用。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的评价,灵活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