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含义
1.知识是思维创造的成果,而人是知识管理的重心,所以知识是通过人的创新创造知识而产生的,所以人和知识密不可分的,直接目的就是知识的管理要通过人的不断创新,这就决定了知识的管理需要人去运用,人就成了知识探究的核心。
2.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才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到来。
3.知识的创新是对知识管理的前提,而管理的两个重要是人和信息技术,对这个目的就是要求人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社会,环境的信息来实现创新,从而到达用正确的决策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和生存。
二、知识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1.信息资源下的图书馆,专业集中,学习性强,高校的图书馆是学校知识的交流地,它的建设重点和现代化科学的发展目的一致,图书馆的资源和院校的学科特征进行了分类规划。专业性强。
2.管理知识的类容丰富多彩,信息数字化程度高,学院对图书馆的利用包括了传统介质,现代介质多种类型的知识信息,如报刊,书本,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体现出现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信息数字化程度较高,也让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3.信息资源能让学生对检索需要的知识的达到最高的效率,检索范围广,检索方式多样化,检索速度快,让其特点更加鲜明。
三、知识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的趋势
1.图书馆的主要体现在:馆内图书的多元化,业务自动化的工作,信息网络化等,图书馆多元化是说知识的载体多样化,学院图书馆是由传统的印刷和非印刷文献并存发展的。业务自动化是指学院图书馆的如编目,流通,统计,查阅等工作都由计算机全权代劳进行管理,而信息网络化学院图书馆和信息计算机的结合,解决了图书馆文献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达到在网络共存共享的网络化进程。
2.为在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是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参照知识经历的观念,让知识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突出图书馆直观的,内在的价值。[2]让传统的社会文化功能改变成管理知识的创新,创造功能,传统的收藏功能向能持续利用的功能转变,把单一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推向广阔的网络信息功能中,从而来改变学院图书馆的各方面业务的工作。
3.开展学术和研究作为高校的任务目标,提升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具的标准配置,加速学院图书馆对业务工作的研究,不断地创新改进,提升业务的工作,使图书馆的文献更有规范性。服务更有效,让图书馆的效益更高,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四、知识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持续操作
1.知识的管理是通过知识去支持人和人们的工作,对于图书馆来说就是要让图书馆组织和图书馆的人员掌握好图书馆的工作知识和方式方法,从而使的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具体一些来讲,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主要由图书馆人员和读者组成。[1]而作为图书馆人员来说,就要针对文献的资料收集,资料订购,分类排置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支持,支持的知识文献有:图书管理的基础知识,工作的进程和方式,图书资料的信息,工作的方法方式和工作经验等等。
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它通过共享与沉淀,处理与统计,优化与评价,应用于推送,培训与演讲,关联与固话等一系列方式来进行管理,最终让图书馆的所有人共同分享知识,都能用最快最好最简便的方式进行工作,事实上,知识的管理这些过程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才能得以实现,还要通过知识管理人员的推动和管理的制度来保障,学院的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管理人员为核心的模式去发展建立灵活的知识组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参与,在图书馆内塑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良好气氛,充分的发挥了人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还可以塑造一种知识的共享文化,让其形成一种知识的自由流动环境。
在现如今个院校开放性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下改善下,院校的图书馆不单单只是提供知?R文献学习的知识中心,也要成为院校对知识探究,知识传播,文化分享的信息交流和研究中心,院校的读者不在知识一般的借书阅读阶段,而是更加需要获取对信息和知识构造和再次结合后产生的新知识,新信息。所以,它就要求院校图书馆工作员具有思维创新,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基本综合素质条件和发现挖掘,组织,传播引导新知识的专业工作能力,成为移动的资料库,信息的导航员,这样才能开展知识创新全程高质量的服务,帮助文献知识向活化知识的推进和转变。
2.“读者至上,一切满足读者的需求”院校图书馆知知识管理要贯彻以读者为圆点,针对读者阅读倾向,阅读者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利用好图书馆的方式和频度,去服务和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连续收集读书的阅读数据,了解读者的阅读信息需求,建立好明确的读者反馈和有效,科学,系统化的评判指标,借助数据客观,准确的了解图书馆的服务运行的持续性状态和效率,指出需要改善的环节和项目,针对性的对问题做出调整和整改,从而广大院校的图书馆知识信息和服务。
3.在深度的服务内容上,应该特别主要增加知识所带来的内涵。采用“知识挖掘”,在知识信息的组织和累积基础上,制定特定的目的进行更加深沉次的探究,分析,融合院校图书馆人员的智慧,让原有的信息实用化,综合化,系统化,成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再生知识。
4.院校的图书馆在信息知识服务基础上,展开多样的知识服务,包括了内容参考咨询,专业化信息,知识管理,团体信息化,个人化信息等服务,通过文献的编目,检索,文献的流通,图书的建设为基础的传统服务来加以利用,从而来支持知识服务。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提出,强调力量的源泉在于知识,而这个力量又不是可以量化的,也并非为具体的某样事物。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并且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知识的运用,所以对于其所发展的趋势展开以下论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色
所谓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并以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不过,对于知识经济而言,仍需要对以下几个特别的问题进行重视:
其一、对知识本身的测量。对于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具体内容为何,却很难得到说明。在一些研究脑科学的实验之中,对于知识活动的发现,其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并且诸如服务或者创造这些更加不能以量来计算。所以,服务的来源起于知识,而不是服务等同于知识,并且经济活动到底是应该对服务还是知识进行测量,这样就会有相关的问题出现。
其二、不再一样的生产单元划分线。使得生产模式在全球化经济模式下发生了改变,结果为生产者之间的界线愈加不明晰。
其三、原本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传统的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各个好或坏的影响 ,对于这种变化,基于知识的经济模式也许还会继续,并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变化。
其四、将更多的对投资之前所做的投资进行分析,并且这种投资同当前会计制度不一样而需进行区分,并且由于在将来的无形投资会愈加增多,好比网络流程等。
其五、对于创造性毁灭以及资本的确实使用,传统的模式受经济趋势影响,早已遭到怀疑,并且创造性毁灭的酝酿之中也就为新模式所处的阶段;资本价值所处的阶段也正在转换,所以对资本最大化的利用会是新经济的最终胜利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这一趋势下的重点在于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的哲学面向,而创新知识则来源于中阶主管; 回到对管理的基本议题之上,对于HR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的趋势来说,对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尤为必要: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当前,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能够使用知识以及信息,这是得益于人类对信息的搜集以及使用,并且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知识工作者的形成也是开始于采集、使用信息,并将其予以实践的行为人。而后,比较少部分的知识引介者并拥有新科学技术的,就成为了知识工作者,伴随着,这些族群的规模将会不断加大,该类工作者更是只增不减。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趋向更复杂的形态、技术导向的形态。未来所需要的信息更是不断上升,运用全新先进的科学知识,来改进企业的不足,辅助政府调和生活矛盾同样日益上升。
再而言之,如果将任用知识工作者看做为竞争策略的一种,还有人才流动的无地域差别,这样对于美国所使用的劳工之帝国主义式( abor imperialism) 的政策来面向世界募集人才就可以发现。而且,根据相关数据得知,这一趋势所延伸的范围,已经扩散到整个开放国家在竞争策略的拟定以及利益取向上,人才向某些专业领域靠拢的形式也已对应群聚效应。对于上述的趋势转变,基于知识管理者或工作者得到发展的意义,我们就更应该深入了解,组织所转化的方向,应以转化为以服务为导向,提高组织成功的几率,的风险得到降低,并且将不断增加的智能资本作为依赖以及组织的竞争力。不过这些国家同样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增加的失业人口数量与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的关联。
实际上,在1960年以来,欧洲就业率所呈现的还是较为稳定而上升的现象,而此趋势所维持到的时间为1980年的后期。并且当前欧洲又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失业人员的数量由于科技的创新而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失业人员大多数不能够同时代同步。在欧洲转换为独特的市场之后,对于改善结构和增长就业导向的总体经济政策也有益。同时,有效的管理工作转换流程进行。根据信息社会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跳槽,如果可以有效的管理,就同时需要再适应新环境、新的适合的工作,这也是政府以及群众中所有人的责任。并且,政府还必须对因失业或这转业所面临的技术落差进行有效地解决。
(二)重视国际HRM
受Knowledge Economy的扩散效应,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影响,HRM的议题也不断地向国际间的探讨层次拓宽。并且企业日益全球化,人力资源的策略、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技巧也在不断的在移转。针对于国际HRM的角度,HRM 的相关部门所重视的内容不能够再单单为企业策略,而使得全球化对在不一样的文化的每个人而应采取的管理模式得到忽略。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需要掌握的原则为:
首先要要对国际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重视;
其次,管理新议题定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以及冲击,而不断出现。
同时,对于Knowledge Economy时代中较为看重的知识移转,在国际间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也一定会受到看重。
对此,Alder 等学者提出,以微观角度的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的目标在于个人的管理之上,而有效定位组织则基于何种的层次之下。并且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架构也为层次的界定。而这个层次又可分为多国的、跨国的、国内的和国际的。所以,讨论的主流可能变换为HRM 中的国际管理以及国内管理。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以及对话的必然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对核心能力以及创新价值予以强调,有效投资与善用人力资本,超出国家的认同以及文化的对立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
(三)反思多元化管理
对于多元化管理而言,其背景源于保护弱势族群,以及对“弱势优先原则”的彰显,一直到当前的反省,对于发展多元价值潜能的落实,以及期望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能够有积极的作为。
在多元化管理中弱势优先的论调,其主要的观点是: 多数地方官员反对弱势者优先的概念,以致现在的弱势者优先法案同过去基本没什么变化,并且其策略也会随之改变。不过其所带来的好处则为:一方面能够使组织绩效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则是使得公共利益得到培育以及增进。
(四)管理哲学与人文精神反思
在新经济时代,阶级改造是由经济时代所带来,而我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种时代下,并同人文思潮展开长期的斗争。另外,对于西方的科学价值主流甚至信息科技的应用,抄袭的非常严重,反而不重视思考以及研究科学哲学,最终沦丧了人文价值以及诋毁了学术研究,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隐忧之一。
当前,同knowledge economy相关的一些科技业,基本上视代工为重要内容,如果不能够研发和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会持续性的对美国进行依赖,并不会高于其价值。而代工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却不利于长期的科技发展的手段,虽然说专利数量很多很多,不过往往这个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科技实力并没有展现出来在很多时候只是假象而并不是科技实力,对比于加州硅谷,其的技术门坎高、进入的条件限制较多以及创新能力也非同一般,我们处地位仍较低,如果要使发展得到持续和稳固,重视高等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建立学术研究伦理同样为核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科技成果转换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仅仅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国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则是翻天覆地的影响,在这其中,强调和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则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以理性的眼光来正视知识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1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而言,“摸着石头过河”是其对科学技术探索的一种客观定位,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作出这种选择必然是有其一定被动性。而当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与架构逐步成熟之后,再以此为理由推诿知识经济的有效管理显然已经失去意义。从微观上来看,知识经济管理的重点在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毕竟原创性知识所能够产生和带来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大的,从此次“中美贸易战”中美国祭出的“芯片销售”就足以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资源完全是知识经济管理中的最上层资源,要想使其实现商业化价值的基础是具备一个完整产业链式的管理架构,很显然,目前国内的相关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很多人还停留在“研究不如复制,复制不如抄袭,抄袭不如剽窃”的恶性循环状态中。从宏观上来讲,知识经济管理的核心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畅通。毕竟任何科技成果的研发都是以创造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一旦这个渠道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阻塞,那么就势必会对处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科研工作造成不可逆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之前的所有基础性工作功亏一篑,让科研工作人员的一腔工作热忱和努力付诸东流。客观的讲,虽然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但是这些都是由于主客观社会环境所导致的,目前科技成果转换的基础渠道正在逐步的完善,科技成果从“转换”到“转化”正在探索质的变化。
2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无论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还是从企业甚至是团队的角度上来分析,在新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已经形成了有效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知识经历管理要想突破“瓶颈”的束缚,所需要直面的问题的确不容小觑。一方面,以消极思想面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态度仍然存在。当我国的经济数据呈现出较为强势的高速发展态势,当我国的经济环境处于较高发展区位的时候,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片面地将其解读为知识价值有效性的客观态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知识经济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以盲目地乐观主义思想面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态度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恶劣。与前一种态度明显形成反差的是,在强大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支持下,有些比较有势力的企业甚至是团队盲目地加入到知识经济宏观管理的体系建设中。那么如此一来不仅完全违背了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完成知识经济管理的基本初衷,而且还有可能对知识经济管理的现状形成错误的认知,严重影响了行业甚至是产业的战略性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虽然在短期内看似并不大,而其恶劣程度和对上下游资源的负面效应是致命性的。“青岛双星”鞋业、“两面针”牙膏等诸多国内知名企业的没落真真切切地给国人敲响了警钟。
3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问题频现的成因
在开放式信息环境的基本因素营造下,之所以还能够对知识经济管理形成如此片面地认识,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对其存在一定的影响,人为因素的作用也绝对不能忽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趋势下,对于知识经济管理忽视其基本发展规律的现象的确令人费解,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可能产生的思想压力也形成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在多方面的推动下,尽管目前新经济时代的基础架构从外型上来看是基本完善了,但是其软件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是后劲不足,有些甚至仍然停留在僵化的固态思维模式中。过度沉溺于保守思想的人从事所谓的知识研究工作的人在实际科研中的确有之,而试图采用不法手段或者其他渠道去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的人在具体工作中也并不鲜见。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其“拿来主义思想”蔓延的一种催化剂。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抓起,从意识形态的根源上抓起。
4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要想在新经济时代对知识经济管理进行优化,不仅要从思想上去重视,更应当从执行上去强化,形成强大执行力之后,才能让知识经济在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营造上得到重视、受到认可。第一,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识经济的形成不能单纯的以GDP的高低多寡来研判分析,政府层面上要注重对于知识产权的基本重视,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对于那些“学术造假”“学术剽窃”行为予以强有力的打击,为学术研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基本氛围之后,才能够让学术研究具备良好的源动力。全效提升知识经济“含金量”的基础在于能够让科技科研成果在进行社会化转化的过程中,尊重对知识产权拥有者既得利益的有效保护。在互联网信息的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共享行为应当有一定的限度,广义上的、属于公共资源范畴的知识信息,政府应当积极地予以协调,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信息获取态势,而对于涉及核心利益的关键性信息,尤其是一些专利信息的保护,除了要有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架构予以保护之外,还需要从立法的范畴上加强引导与保护。如果客观环境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建议人大等部门在完善相关立法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约束,进而从法理上突出和强调知识产权的基本社会价值,营造和形成一种“全民重视、社会尊重、有序发展、良心循环”的氛围。第二,尊重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基础价值。循序渐进地发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自然和必然规律,所有科学技术的升级与换代过程中,根本没有任何地捷径可走。教育与科研资源的投入,与一般性商业投资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因此其商业化成果的转换也好,转化也罢,都不能以纯商业的架构去套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强调“人”这个绝对变量因素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形成的影响力。任何的“山寨”行为都不能保证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任何的“跳跃式进步”背后都不可能是对知识与信息形成里程碑式的影响。人才的显性资本作用用所谓的代入式公式是不能解答的,在知识经济管理的过程中1+1<2的现象并非个案,100-1=0的现象也绝非不可能,盲目地以所谓资本运作为目的去推动知识经济管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对自身的利益造成损伤。人人网的迅速崛起有知识经济的绝对助力,但是其迅速没落则完全是资本推手影响所致。尊重团队价值的同时,更尊重单一个体才是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深邃。
5结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信息的膨胀与快速传播,知识经济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成果的中式,二者在发展轨迹上来说是可以形成合力发展态势的。对于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在政府以及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下完全有理由全效解决,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社会以及商业体系在知识经济管理的促进下依托“一带一路”国家级发展倡议的实施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斌,杨智文,杨鑫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J].同煤科技,2018(1).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主体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业主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元素,在社区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今的业主与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对他们的管理、组织等遇到了新问题。所以应根据新情况,给社区业主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业主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市社区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努力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形成,配合人们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进步,重塑‘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1](p2)在新形势下,对社区的管理不能沿袭以往的方法,由此产生了社区治理这一理念。社区治理强调的是治理主体多元化,这就把社区业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发展趋势
“治理”这一提法有其独立的丰富内涵:“作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政策结果不是中央政府行为的产物,中央可以通过一种法律,但是在随后执行的过程中,它要与地方政府、保健机构、自愿部门、私人部门等发生互动关系,相应,后面这些制度间相互间也要发生互动。中央政府的凌驾地位不存在了,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政府的任务是使社会——政治活动具有能动性,鼓励出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和分配服务的安排。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种类众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业家精神的合资企业。社会——控制论研究方法强调了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权威,替代它的是:每个政策领域特有的多种行动者;这些社会——政治——行政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标;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自愿行动部门;行动、干预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样化和新出现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动式的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2](p92-94)近年来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要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administrationorgovernment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门、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3](p12)治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2.公共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公共治理的研究对象有了巨大的扩展;4.公共治理机制和手段的巨大变革。”[4](p91-92)社区治理的理念来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为单一的社区管理主体,而现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转变,使得治理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部门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不同主体在对社区事务的管理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合作,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如果这一套治理体系能够良好运作,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一边摸索一边前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限模糊,甚至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社区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的比较。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区业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购买房屋全部产权的购房者。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拆除旧房屋建造新房屋则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区,城市里的社区基本上就是以这些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小区业主与以往的社区居民相比,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以往的社区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单位福利分房性质,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单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现在的小区是商品化住房,业主购房都是个体行为,业主之间互相不认识。
2.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对社区进行管理,而现在这些机构已经淡化,应运而生的业主委员会担负起了管理社区业主的责任。
3.以往社区的公共服务由单位统一提供,现在住宅小区的公共服务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公司根据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
可见,从传统社区向住宅小区的转变,不仅是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更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前实行的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社区形式作为新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社区业主提出了要求。社区业主作为跟社区部门、物业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体,理应很好地发挥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矛盾很大,此类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从上面总结的社区业主与以往社区居民的不同点中可以看出,现在的社区业主之间没有工作上的联系,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总是很忙,人情淡漠,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其他成员更是不会主动去结识交往,这就造成了社区业主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把自己当成社区治理主体的觉悟。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是社区自治发展的标志,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而且业主委员会是民间性组织,号召力似乎不强,许多业主对于委员会的职能性质都不了解,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就更无从谈起了。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目前社区里的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就是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往往是业主认为物业公司在收取了较高的物业管理费之后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于是拒绝缴纳以后的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则认为他们收取的管理费都不足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了,这样一来,后果一般是物业公司不再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社区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业主深受其害。
(三)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那么业主在社区治理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经提出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业主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与物业公司及其他社区部门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发挥出业主应有的作用,这促使我们对社区业主的角色定位进行反思。
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理论的组成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间可能会产生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综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模式或三个阶段:1.行政型社区——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5](p136-137)在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社区业主对自身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以往的社区管理模式中,社区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们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对管理者的依赖。现在的社区没有了所谓的上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进行管理。而靠自己进行管理,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不管理,对公共事务不闻不问,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别人也无权过问。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区业主对社区事务的普遍不关心,即使出现了会影响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还有就是单位制解体,尽管凸显了人们的自主性和个性,但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不紧密,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缺乏内聚力,对社区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业主委员会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其根源还是前面提到的社区业主之间缺乏内聚力。同时,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职责界限模糊,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很多问题无法妥善解决的原因。
问题的产生也许是在磨合期间无法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过渡的关键。既然现在社区业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作用,那就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定位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将业主群体往治理主体的方向引导,并让其认识到社区事务与自身利益有着密切关联性。
三、努力引导社区业主发挥其治理水平
将社区业主放在一个还不能够达到治理主体水平,但正在向着治理主体前进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业主向治理主体引导。
(一)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级机构管理社区居民,而且人们的思想方式受其影响很深。既然这样,完全可以顺应这一思维方式,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强化其作用。业主委员会虽然是民间性组织,也不是对社区的业主进行上对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强调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功能,委员会是通过民主程序推选出来的业主代表组成的,跟大家是同样平等的身份,这就不会出现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业主们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委员会反映,委员会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业主委员会可以填补在没有了传统管理者之后人们心理上的缺失,业主们通过委员会解决了困难与问题,自然会感激业主委员会,在心理上对其产生认同后,要拥护委员会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业主委员会必须强化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当业主们还对自己的治理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时,业主委员会就应该站出来,代表广大业主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社区中要选出大家都信赖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热心为大家服务的业主代表来组成业主委员会,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业主委员会运作的规章制度,切忌三分钟热情,要切实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并一直坚持下去。其次要加强业主委员会与广大业主的联系,获得业主的支持。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困难,由于前面已经说过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对所居住社区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还是必须依靠业主委员会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产生问题和发生矛盾时,委员会才能证明其是存在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出业主委员会的存在。
(二)加强社区业主间的内聚力。
社区业主的内聚力不强,是业主不团结,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的根源。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强化,许多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异,社区业主也许很难在同一时间聚集到一起,这也给他们的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加强业主之间的联系,可以先从老人和孩子着手。退休在家,平时无事可做的老人们完全可以加强联系和沟通,业主委员会可以组织老人们参加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加深对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间互相来往多了,会影响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来往,慢慢地就可以把业主们联系起来。孩子们也是,平时经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越来越紧密。社区业主之间的联系紧密了,内聚力自然就会加强。业主们对社区公共事务就不会再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的大小事务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乐意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负起自己那份责任,这样,社区业主达到社区治理主体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强社区业主的内聚力,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且这肯定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二)业主应加强与物业公司的互动。
物业公司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的主流。尽管物业公司是企业,但由于其主要业务是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如垃圾清理、安全保卫、绿化维护、车辆管理等,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也在业主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业主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当前普遍存在的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还是由于物业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实际服务与承诺时的标准不相符,收取费用与提供的服务不相符等。由于物业管理的质量与业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上的联系,使得业主与公司之间的问题十分复杂且敏感,一旦出了问题,双方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致使本来也许并不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原本可以协商解决的矛盾也变得不可能解决了。当前我国的物业公司发展较快,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很突出。社区要找到一家负责任讲信用的物业公司并不容易。撇开客观因素,业主自己应该做到的,是重视最初与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拟订的标准执行,如果物业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合同上规定的标准,业主应坚决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业主应时常监督物业公司的运作,及时沟通,出了问题立刻解决,尽量不要拖延,以保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的互动加强了,一些潜在的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够被消除,双方都深入了解对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业公司与业主都是社区治理的主体,所以就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监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出现矛盾问题尽快通过协商解决。当然,企业性质的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济利益与提供的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业主们在监督物业公司工作上必须付出更多,而一个有威信和号召力的业主委员会就可以替业主们担负起监督物业公司工作的责任,这也证明了社区里建立一个有威信有号召力、负责任,能真正代表业主的业主委员会的重要性。
(四)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传统的社区管理主体,在当今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应该为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政府必须协助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要解决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为了将社区内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这三类组织统一调动起来,使之为整个社区的利益和目标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理顺城市社区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6](p135)社区其他治理主体都是通过政府授权才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的,所以政府在社区工作上起到的总领性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政府为社区建设提供外部支持,相当于减轻了业主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政府还应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应该有法可依,一些社区部门目前还没有法律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这同样也有助于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社区业主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之一,在当前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实践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导社区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强化其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促进社区建设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浩.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滕世华.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给[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信息的封闭同样可能使公司遭受重创。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舍得投资,但是收效甚微。如果你审视一下公司的知识管理方法,就能发现他们在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公司常常因为陷入以下七个误区而犯下了毁灭性的错误 :
1. 知识管理是与知识有关。
知识可以被管理吗?知识是高度私人化的财产,而管理却包含了组织流程。所以知识管理需要把个人的知识转化成公司的知识,实现公司内部的共享和恰当使用。
2. 知识管理只与技术有关。
很多公司太过于关注知识体系的建立,以至于把相关的技术当成自己工作的全部。但是他们失败了。我所知道的一个大公司创建了Rolls Royce知识平台——一个真正的技术杰作。但是,每个人都只是热衷于系统的设计,丝毫不关心体系究竟如何运行,体系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把体系与公司的技术战略进行有效整合。最后,体系根本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商业变化,更无从满足个人用户的需求,于是每次的系统升级都成了一项十分让人望而生畏的任务。
3. 系统应该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实际上,如果你为自己设定了太多期望,到头来可能因为顾此失彼而以失败告终。你应该意识到根本没有必要解决所有的信息问题。你应该脚踏实地从解决细微的问题开始。
我曾经合作过的一个电信公司就采用了正确的方法。为了得到一个银行大客户的订单,这家电信公司把知识管理工具与这个客户所拥有的全球销售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整合。这支销售团队没有因为冗长而繁复的销售循环而消磨掉自己的战斗力,一直保持着成功销售的灵活头脑。有了这支销售团队的昌盛不衰做坚强后盾,再加上从知识管理中悟出来的道理,这家电信公司帮助销售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销售能力,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告诫:即使你从小事做起,也应该拥有做大事的思维。因为你需要预见你正在进行的知识管理在公司发展壮大时能否依然发挥功效。
4.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创建一个文档存储库。
当然,如果你的员工常常发现在找寻或者利用关键信息时需要付出大量不必要的劳动,那么文档管理的确是你的头等大事。但是,你应该在重视信息的价值和可靠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这些信息如何存储。
我所知的全球性公司的研发部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把白皮书和研究报告放在网上实现共享,但是发现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些信息资源。然后这个公司为这些喜欢相互询问不喜欢找寻资料的员工建立了一条通道:他们可以找到创建相关信息的科学家,向其寻求帮助。这样的方法让员工感到欢欣鼓舞、士气大增。结果,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好的决定。
5. 你可以购买现成的系统。
这是一种很理想的想法。知识管理体系对于使用的公司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很多好的工具都实现商业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些新的工具将如何更好地融入公司的发展、运作,如何与技术战略进行有效整合。如果你的知识管理计划要求员工使用4个搜索引擎、3个文档管理体系、6种协作工具、多种计算机系统,那么你注定要失败。
6. 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控制。
公司总是过度担心员工把知识用在不当之处或者不放心让员工掌握太多的信息。于是公司就人为地为知识的索取或掌握设置了层层的关卡,直到把知识管理体系的潜力消耗殆尽。
最近一个管理者告诉我,他的公司已经创建了一种精确的系统,不但可以跟踪所有的客户关系,还可以防止销售员掌握这些信息,因为他们担心员工投靠竞争对手时把这些重要信息带走。
最后,知识管理并不是在维护一个古老过时的数据库。知识管理应该是培养一种健康的环境,身处其中的员工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谁知道......?”“谁能帮我?”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鼓励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创造员工交往的机会。
7. 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员工就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