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袁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忌讳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操作、不实践一味地听。张彬福教授说:“懒教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快的教师培养出懒学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流程化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教学。一般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学流程更像是一个固定程序,学生在固定的模式中,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重复上述步骤和流程,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枯燥,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虽然有固定的流程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意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考虑到本课教学设计是否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对于创造来说,它并不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使他们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未来是光明的、未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不能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发展力,要使用陶行知教育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新。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从而促进自己教学的进步[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对学生起教育作用,因此,学生在生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生活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应该充分利用来自生活和社会的素材,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更多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社会、感知生活。语文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学生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获得知识,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入的思想[3]。
(二)解放儿童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双眼、嘴巴、空间、时间等都应该进行全面解放,要充分发挥创造教育的最大作用。第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儿童可能会被迷信、曲解、幻想等束缚,要把他们从以上现象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课本挑战,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第二,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总是要求学生静坐、静写,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双手被束缚,甚至创造力也被束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秋天捡校园内的落叶,然后做成树叶贴画,培养学生的审美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描摹字帖,感受文字的魅力。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学时代已经过去,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周围事物的美好,如在清晨、傍晚欣赏周围的美丽景色等。第四,解放学生的嘴巴,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语言是创造的根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例如,在问题回答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论自由,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扼杀学生提问的需求。第五,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压力,有的家长还为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这样,学生很少有娱乐、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4]。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拓宽学习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更像是一个鸟笼,在鸟笼似的学校束缚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他们的眼界,发掘他们内在的创造力。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课外兴趣班才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更好的课堂在社会和自然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自然,切身感受社会文化、自然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学习空间得以拓展,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4-01
一、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在教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为情境创设提供信息资源,还能形成新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监控的能力。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程的设计、录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在教师设计、录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精练语言、知识点,还要对教学设计本身进行重组再设计,这个重组再加工的过程更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互动性、针对性的服务。微视频的选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筛选,这个过程不仅考察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更好的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视频的课件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讲课课件,其设计思想从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不断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独特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等。微课虽短小精悍,但其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重组。微课不仅能够运用于课堂中的导入、新授、总结等教学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查缺补漏。
二、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本研究根据对信息化能力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制定相对应的策略。
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课标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初步设计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还要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任何一项计划或活动都离不开前期的设计,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参照,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教师通过从选题、制作脚本的撰写到最终制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证明,经过不间断的跟踪指导、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这批优秀教师是专业的领先者,对推动教学改革有很大作用。教师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教师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还要通过外部激励策略提升其思想深度,例如可以通过定期、不间断的培训和适时的头脑风暴对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还可以通过计入年终绩效评分等外部激励策略对教师进行督导。
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更多情况,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课堂的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以及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信息化环境下增加了诸多多媒体元素,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资源的使用可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引起课堂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适时的将学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来,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一门艺术。本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对微课的各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合理利用,能够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和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共同进行课堂实例的剖析与研讨,不仅对教师的课堂实施有益助,还能够围绕教学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
不论是信息化教学评价还是教学后的反思都能够让教师对课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比较课堂实施前后的反差,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因素如政策的激励,更加需要教师自身意识的提高。一个自我提高意识强的教师,其专业能力也会快速发展。个人的不断内省,才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保障,能够促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增长经验,实现教学能力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迁移。
三、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必将在中小学兴起一股课程改革的风潮,甚至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影响。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从个体零散的微课录制,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摘 要: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7-01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但反思课改以来,却有了开始批判阅读课丢失了“语文味”的声音,有些教师在此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变得盲目和浮躁;也有少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结果带来了“迷失在课件制作里的语文教育”,很多教师上课前总是忙碌地埋头于电脑前,驰骋于网上,丢失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做的基本工作。阅读教学中一个语文教师应做的基本工作是什么,这可以从阅读教学的本质谈起。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领学生读文本,边读边积累;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边读边归纳技巧和方法,体验文章的情感。教师的作为在于:要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好课文阅读的突破口,理清课文的解读思路,组织好教学对话。
一、品味语言艺术
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韩军先生强调,语文应该特别注重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要围绕学生,扎扎实实地训练语言。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基础上的。我一直强调书必须仔仔细细地读,读其义,读其情,读其理。细细地品,静静地悟,方能入脑,入心,这样才会“读进去”,才会“读出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如《散步》一文,如果摈弃了语言的涵咏品悟,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个和睦家庭的生活片断。要真正地触及学生的灵魂,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对语言的品悟中去。我在备课时预设为“品语言之生动优美”和“悟语言之深刻含蓄”,这一流程有一个由浅层到深层的过程,由亲情引导到对责任这个主题的思考,从而对文章主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只是读出了优美生动语言中的亲情,不能读出深刻含蓄语言中蕴涵的对生命的思考,学生所得到的还是不完整的,是浅薄的。
二、让阅读遍及课内外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的话十分精辟地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好教材,最终达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自己去探索”的目标。当下学阅读量与以往相比确实是大大增加了,可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观,课堂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因为新课改而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我想关键还在于没有真正地用好教材,没有真正地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在于课堂阅读教学的荒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也就是要在学生自主自觉阅读中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积淀知识,丰富情感,浑厚思想,提高修养。和教学其他课文一样,我在和学生一起准备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克服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不良倾向,要求做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由品语言的优美生动,提升到悟语言的深刻含蓄,不断激活学生思维,最终升华为对文章主题的深层理解。作为教者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做到引导有序,点拨适当。该讲则讲,而且要讲透彻;该教的要教,而且要教明白,强化方法导引,为达到“不用讲”、“不用教”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阅读教学是思想和智慧的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从而也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的能力。实施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主动和谐地发展。
一、 更新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生存技能。新的教育、新的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彻底从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新教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初步具备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谓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随着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对交往的要求和渴望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搞好口语教学,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
打开新编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教材中,每册教材已编入多种“口语交际”内容,但要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凭这几次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文本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利用文本的探究过程来加大学生的口语训练,使读写与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都到过哪些地方,那些地方都有些什么景点,然后再让一部分学生说说刚才都听到了些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放在学文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文本讲解中进行,还可以放在学文后进行。不管在什么时候进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倾听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和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语文教学中只注意到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交际的世纪。如果你培养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都不行,那他们又怎适应得了新的人际交往形势呢?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过去“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的课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21世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才能成为一名不负历史使命的教师。
二、 转变教法,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做到听说读写互动
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新的发展要求呼唤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诞生来源于新的教育,新的教育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教师来胜任。因此,我们的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把握新的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落实好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努力做到听说读写的真正互动。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让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自主、探究、合作”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运作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个人的总结汇报来完成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好学习目标,找准探究的方向,然后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去探究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学生的“读、听、说、记、思”,才能达到新的文本整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法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认为探究教学就是能顺利完成这一目标的教学手段之一。这是因为在探究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构与重组都是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来实现的。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进行文本阅读、思考,其次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记录,然后是学生的个体汇报。在这一学习流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同时还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
三、 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听说习惯、发展听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中,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制订出口语训练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从兴趣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培养、提高,最终形成一种较强的个人能力。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认知少,自律性差,但他们易培养兴趣,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我们只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使之融会于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听说习惯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随着一步步的深入,就会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能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新课标已对小学生的口语发展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低年级,我们可以采用听故事、说故事、看图说话、表达对事物的感受以及朗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其要求是:认真听别人说话,能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并能复述出基本内容;学说普通话,能把一段话或一件事说连贯、说清楚,逐步培养他们愿意与别人说话,并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到了中年级,要求学生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别人说的主要内容;坚持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能清楚地陈述清楚一件事情;参加讨论时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不清楚的地方能向他人请教,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和别人进行商量或简单的辩论。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听广播、听录音范读、课前演讲、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读文感受、简单的专题答辩和口头作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序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和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稍做准备就能围绕一个主题当众发表两三分钟的演讲;能做到态度大方,语句比较通顺连贯,能主动积极地和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训练和其他教学一样,有序则顺,无序则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地训练好学生的口语,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
四、 领悟新课标精神,把培养听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听说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课标中说的“有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力度地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现在的语文课教学,开放性已很强,开发的空间也很大。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去面对学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达到知识的整合。我们的语文离不开听说,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听说。听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与人交往的桥梁。一个听说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他的作文往往是语无伦次的。一个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他所说的话,所写的作文,常常富有凝聚力和感染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