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93-02

对大学来讲,永恒的主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来培养这样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朱庆葆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适应一时之需,或者说不能仅仅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的暂时的、局部的矛盾。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应该立足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应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优秀的人才或最基本的力量。观察当今世界,这个人才和力量就是先要使大学生具有公民意识,成为优秀的现代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精英,更应该注意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只是提供一个教育基础,培养的是人才的“毛坯”,大学生还要经历社会的长期磨砺或继续教育后才能真正成才。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现代优秀公民,在此基础上再把部分学生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或许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路。

地方普通高校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体,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英国大教育家纽曼指出,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他所说的好公民当然就是现代人或现代公民。这种现代公民教育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精英人才,但每一个人都应该可以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因此,大学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关注少数,更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培养所谓的拔尖人才。对当代中国来说,大学正面临着“培养现代公民”这一时代课题。因此,有必要厘清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以及该如何有效培养这些基本素质。

一、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田建国认为“所谓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和做事。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是‘化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从某种意义讲,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就是大学素质教育”。浙江大学从1995年开始提出“KAQ”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即在人才培养中,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个人素质(Quality)三者并重,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包括文理基础知识、专业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的各种能力,如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笔者认为,按照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必须具备如下五个方面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所肩负的使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陶冶人性,升华思想、拓宽视野、铸造健康的人格。思想道德素质,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有效地激发出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2.科学素质。科学素质(scientific quality)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通过科学的和技术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科学语言、科学方法遵循客观性的法则来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认识与运用程度,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哲学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就整个人文素质而言,人文知识、方法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素质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人文素质作为匡正人类行为的内在力量,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步、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形成和事业的成败。

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的主体意识。现代公民要懂得每一个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每一个人无论职业不同、财产不同、民族不同、不同,在法律面前都完全平等,能够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利、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能够自觉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从历史的眼光看,这是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人才根基。

4.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指在学习前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做出发明。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

5.身心素质。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杰出的技能,更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健康的体魄。身心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基本的保证。大学生既身体健康又心理健康,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和挫折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才能在环境剧烈变化时胸怀坦荡,宠辱不惊,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游刃有余,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现代公民基本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来看,大学学什么,怎么学;从教师角度看,大学教什么,怎么教,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部在最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

(1)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意识。要使术业有专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而专业意识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专业意识,才能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外在的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则通过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和勇于质疑,加深理解科学精神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接受多批判少,遵循多质疑少,记忆多反思少。对人的评价标准上也是重听话、重分数、重背诵,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3)对学生进行博雅教育。所谓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汉语翻译,也有的译为通识教育。它不仅引导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朝着具备良好专业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发展,而且激发学生对广博系统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同知识领域的积极探索。博雅教育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够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养成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发挥教师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广大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师德最关质量。每一位教授的渊博学识、学术成就、科学精神,对学生都有吸引力和号召力;每一位学有所成的博士的人生奋斗历程,都是动人的教育故事;每一位学养深厚、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教师,对学生都产生高雅的人格魅力。这些身边可亲可近的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真实。

2.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科学实践主要是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增加科学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提高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自觉地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的项目研究,保证学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学会做事。

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社会,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突现,当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宽阔的知识背景和更全面的素质,无疑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大学生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标准提上日程。

一、目前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分析

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8.7%。有大学研究课题针对几所全国重点大学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调查测得的比例为25.64%,而美国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早于2007年已提高到28%,瑞典人科学素质合格率排在第一位高达35%。由此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科学素质还处于落后状态,即使是科学素质最高的大学生,其差距也还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虽然现在高校都开始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但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另外,只注重科学知识的增加而忽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不会带来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不甚高,大部分大学生科学知识比科学方法掌握得好,但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较少;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持积极的态度,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还缺乏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多数人能够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但对于投身于科学研究以及奉献社会,大学生的功利取向较强;对科技的发展有很高的期待,但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迫切兴趣和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能动意识。对于大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不和谐的因素。大学生科学素质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均衡,导致了学生“择校”的激烈竞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均衡,导致了更激烈的高考竞争,在高考的竞争中又分化出一本和二本的竞争。使得中小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们为了能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几乎牺牲了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全力以赴为考试做准备,学校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缺乏。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或科技竞赛等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3、校园学术氛围欠浓厚,宣传力度不够。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唱歌比赛、演讲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很少开展有高质量的科技活动。虽然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协会,但与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科学类社团却却没有几个,对帮助大学生开展科研所起的作用不大,没有营造出浓郁的科学素质教育环境与氛围,造成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同时,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育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指引和导向。

三、高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既是一个连续的艰巨的长期的工作,又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其根本目的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使受大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技术,从而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不可能通过某个时期、某个阶段采用某种方式的努力而一劳永逸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1、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既有物质文化内容,也有精神文化内容,还有思想、行为、意识、制度、教化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提高教师队伍的科学素质

教师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构成了学校科研氛围的主流,对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发挥教师在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对科学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大,在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方面,缺乏必要的有效措施。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科技文化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

3、增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1.1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水平的教育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这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更适合青少年人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大环境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天赋充分发挥,大幅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结合社会实践和磨砺,提高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讲,是对人理想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特长继续发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1.3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作用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进行素质训练,使之能逐渐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高校体育素质的目标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让大学生将锻炼身体记在心中,实践到生活中。高校教育的立足点必须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一切深层素质的起点,是一切行为体现的支撑。因此高校体育是我国教育工作必须注重的重要环节。

2、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2.1 使教育促进生活化

体育教育包含健康教育、娱乐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安全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等,因此切不可将体育素质教育独立看,不能将其仅仅作为一项使大学生简单掌握某项技术能力的学习,而应彰显运动本身背后蕴含深刻的道理,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合理竞争精神等通过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适应能力,这些对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2 促进身心成长

纵观我国从古至今以及世界各个国家,无论其贫穷富有、和平混乱,每一个国家都不曾将身体素质的培养遗失,体育永远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惧艰险的精神,使他们身心健康向前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自信、自尊、团结、创新意识的树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3 加速人格完善

一个人的人格包括性格、道德以及社会品质。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于对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对其自身品质,如勇敢、坚定、忠诚、合作和创新的培养普遍较少。在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品质,使之全面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都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在体育竞争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竞争是公平的、纯洁的,体育是挑战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展现个人魅力良好的舞台,是他们看到体育深层的胜利和失败、对抗和合作、竞争与分享。

3、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

3.1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她告诉我们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体育、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面的人,充实人生经历,提高身心素质,使人展现出体育本身对社会发展积极地推进作用。对大学生强调体育素质绝对不能仅仅从单纯的体育活动出发,而应将终身体育的思想传播出去,使大学生能真正理解体育所蕴含的的无穷能量,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能找到合理的释放压力的方法,提升生活乐趣。

3.2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指人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反映和对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不懈坚持。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可以使他们清晰的了解自己需要依照自身的意志认真完成体育活动,把体育活动视为如同个人一日三餐一样伴随一生,自觉的去贯彻终身体育的精神。在高校体育素质教学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对于少部分厌恶运动的学生,可以刻意的组织集体活动,使他们多融入其中,逐步培养体育意识,使之能与终身体育相联系。

3.3 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心理是身体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包括丰富的感知能力、一定的个性条件和优秀的个人品质。教师在平时体育课上应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应理解学生的失败,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影响学生,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内心出现抵触情绪,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让大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建立。

3.4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在学校可以实行的范围之内,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多个俱乐部,鼓励学生创办自身热爱运动的社团,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多接触体育,多参与体育。学校多给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逐步养成体育兴趣,从而积极地将自己投入其中,增强体魄。

3.5 课程内容推陈出新

当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推行难度大的原因在于课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不当,过于强调课堂纪律等传统内容,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想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素质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要将课程主要内容推诚出新,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1)政治思想观念淡化。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可有可无,唯有金钱是真的”,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谁富谁光荣,谁穷谁狗熊”,“谁赚大钱,谁发大财谁就是英雄好汉”等等,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兴趣,感到厌倦、没有动力;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认为考上大学了,个人理想实现了。因此,对待学习,马虎从事,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到了要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作弊。

(2)集体主义观念弱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3)人际关系僵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社会人之间都应建立一个健康向上、互帮互爱,彼此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对于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工作的开展大有益处。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之一,就是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环境的和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培养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公民,造就讲文明,懂礼貌,有知识,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从培养其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加强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启迪新时代的大学生,例如:参观革命烈士馆,参观故居,请石战辉等模范人物作先进事迹报告,观看革命历史故事片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心灵贴近、思想有促进。活动结束后,组织同学讨论,谈体会写心得,出黑板报、墙报,写广播稿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激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从而为树立远大的抱负、志向和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应对职场的挑战,鼓足勇气、加强斗志、增添信心。

(2)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忽略和否定。“跟着感觉走”一度被许多人当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学生处在各种思想观念冲突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于是,有的同学懈怠了,学习不上进,纪律不遵守,思想不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较大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中去,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克服自卑情绪,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在校期间就要培养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公民道德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改革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相关方面做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才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建设,推动针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国家教育部门也推行了不少政策促使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学生来源增多的同时也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出现下滑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外界信息的明辨能力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课程不多,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经常借助于网络来了解外部信息,但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性活动的学生居多,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对学生会产生不同方面的诱惑,不少学生因为接受了外界的不良信息而误入歧途,这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明辨能力不足,对于外界信息的筛选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素质差异性

正因为处在一个多元时代,所以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选择也不一样,这就会造成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有些学生舍己为人、积极勇敢,有些则自私自利、胆小怕事。面对社会上大学生舍命救人事件以及对灾区人民的援助支持行为,大多数学生都会对此行为表示崇拜和赞扬,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私下对这种行为表示怀疑,甚至质疑社会上的道德行为。

3、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现在的大学生生长在被亲人、长辈宠爱的环境下,从小习惯了父母的疼爱。尤其是独生子女,家人会为他们提供一切成长所需要的物质及精神需求,让他们在温室中无忧无虑地成长。这种宠爱导致不少大学生无法独立生活,面对生活及学习中的挫折容易产生沮丧的心理,也会以自己为中心考虑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会采取损人利己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4、学生对公民道德的认识性不够

高职院校大学生缺少一定公民意识,即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主体意识、环保意识、全球意识。上述意识中,笔者就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进行详细阐述。先说法治意识,高职院校广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认识,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无视法律法规,认为一时的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什么。再说环保意识,现如今的地球已经不能承载过多的压力,但是尽管大学生进入到了大学校园,还是会出现随手丢垃圾,滥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随地吐痰,浪费水电粮食资源等情况,学生们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较难形成良好习惯。再说公德意识,我国公民的公德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从上学开始学生就被局限在一定素质教育范围内,真正接受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以至于进入大学校园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德意识。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需要从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做起。心理学家认为,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教育不仅往往会事倍功半,还会严重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们考虑,在生活中与广大学生做朋友,从而让更多学生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认同自己关于思想政治的教育观点。

2、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环境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与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加和谐、文明、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都会受到网络上流行理念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联手将网络绿色化、健康化,使学生尽可能少的接触不良信息,使学生成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

3、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园中多方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思想教育类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宣传,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大力开展环保活动,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对学生讲解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等的危害,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总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大学生素质现状,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为推动高职院校的美好建设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郭素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