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上,对小学生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行增效减负,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同时要结合小学生在此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有目标的教学和课程布置。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小学课程中上课最频繁、耗时比较多的课程之一,完全可以进行调整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那么,如何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打造人文课堂,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升学指标带来的压力,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只能针对应试而开展。对于教学结果的评价也是大多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试教育在校园教学中较普遍。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最终的升学模式和人才选拔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杆,导致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没日没夜地学。再加上学生的家长都愿意选择名校,为此升学率低下的学校很难揽到生源。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与无奈中,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书面考试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要让减负增效的理念让大家接受,必须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夫在思想上与先进科学的学习方法相融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1.追求科学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不断学习,改进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强化效率意识,努力优化教学目标,精心删选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源,加强语文实践,关注学生思维训练与发展,重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的指导,追求“简约、务本、求实、灵动、科学”的语文课堂。简约,即目标简明扼要,过程简洁清晰,方法简单有效,结果丰富厚实;务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语文本体地位,用好用足文本资源,适度、合理开放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多途径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求实,即教学过程真实,教学方法朴实,教学效果扎实;灵动,即围绕既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及课堂生成,机智灵活的组织、调控教学,方法适切而鲜活,语文实践丰富而扎实,学生学习兴趣浓,享受学习过程;科学,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设计、组织教学,指导学习,关注学生能力、思维等素养发展,评价科学、公正且富激励性,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发展。通过强化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形式,加强研讨,提升备课的质量。
2.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3.努力提升细读文本深度备课的能力。
教师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进行备课,吃透教材。语文教学,失去研读教材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和消耗自己的教育时间,放弃自己的成长。我们提倡,教师解读文本角度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越细越好,教师的深度解读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和优化。因此,要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从读者、教师、学生等多个角度解读文本,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唯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思接千载,才能选其精要;唯有语语悟神,才能举一反三。
三、语文课堂在增效减负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词语学习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联系课文内容中理解词语含义
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还要联系一段话中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语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句中要理解“美丽”,先要弄清“居里夫人的美丽”与“她那执着的科学精神”的关系,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还可以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课文语句所描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浏览”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理解起来交难。就让学生读句子,回忆自己平时读书书怎样的,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独立几遍,不喜欢的文章又是怎么读的,就体会了浏览的意思。
二、通过比较理解文中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三、在情境表演中理解词语
1、学生情境表演。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情境表演。 教师表演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写海鸥扑向老人遗像时,“海鸥飞成了白色的漩涡”一句中的“漩涡”,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
五、在思考词语的音、形、结构中理解词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运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让孩子进行有趣的游戏,既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模仿力、有能培养儿童的表演才能。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实践;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是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就接触到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在国际社会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礼仪之邦的形象。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是新时代的需要,如何针对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之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成为当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旧以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接受教师灌入语文教学中的字、词,盲目地做语文练习,死记硬背教师给予语文问题的正确参考答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被动地去学习造成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注重学科知识,忽视语文综合知识的学习。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注重语文课堂气氛
1.将创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向
首先从教学理念开始,在注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再到“积极去学”的思想转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积极去思考语文新的知识点,养成勤思考,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教师应该在主导课堂的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教学观点中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时常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语文知识及观点提出质疑,还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辩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气氛,用分组积极讨论的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探讨的热情。
3.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设情入景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的表演,在学生的表演中融入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的表演中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将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变成课堂表演。然后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更一步地引申课文中心思想教育学生。
三、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在当今的高科技社会,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电脑、视频、图片、网络进行教学,网络本身对学生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进行课文讲授的时候,可以找到与之配套的教学小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语文教学的创新在于经过教学实践去摸索,教师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率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走在教育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纪彩霞,李武.让语文教学充实而灵动起来: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心得[J].山东教育,2011(Z1).
[2]王丽平,罗洪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性点滴谈[J].新课程:教研,2011(06).
一、多种手段加强普通话教学实效
普通话一直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受地方方言环境、以及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和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孩子的普通话无法得到本质的提高。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必须把普通话教学放在首位。
1.转变普通话教学观念
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那种认为利用方言同样能搞好教学的观念,要明确只有推广和使用普通话,才能更有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人都有益处。
2.将普通话日常化、制度化、持久化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带头讲好普通话,讲准普通话,起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小广播员比赛等,使推广普通话日常化。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个现实,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规范意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资源,开放口语交际话题,使学生对普通话的使用立足课堂,贴近生活,还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积累课外书籍中的佳作名篇,使学生使用普通话优雅、得体,在气质上文质彬彬,温文尔雅。
二、加强农村小学写作教学
上面所述,农村小学生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方言土语跟普通话差别很大,从书面语到口语的差距太大。孩子即使写真人真事也很难表达清楚,语言哆嗦,不简练。加上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识字教学而忽视了说话、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孤立的教学生字,没有很好地将识字、说话、写话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必须重视写作教学。
1.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生活。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孩子们玩的方式很多,如捉鱼、游泳、去山野里游玩等等。这些都是写作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写作,让他们不会感觉没有什么可写,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美,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2.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3.正确对待仿写现象
所谓的仿写就是对照、仿照范文,借鉴范文的某些特点进行学习运用,从中领会写作的内容和方法,这比教师单纯讲写作技巧、方法要强得多。也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景物创造性仿写,放开学生手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写作品质,可以创造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对农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期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必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努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写阅读笔记的习惯
如果读完后把这些所感所悟,所获所得以阅读笔记的方式积累起来,那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特别是对小学生的习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既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品格,又能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语言。因此说,写阅读笔记是阅读很好的习惯。
2.培养阅读反思的习惯
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3.培养课外自主阅读习惯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课堂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小鹰总有一天要面对浩瀚的蓝天一样,我们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阅读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四、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
对农村孩子来说,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部分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适时地引进各地教材,并对其进行合理补充,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自编教材,开展集中训练。
2.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消灭脏话,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貌用语,从文学作品中吸收优美的语言,丰富词汇,使口头语言逐步优美起来。此外,还可以利用评比、竞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3.营造乐说、敢说的氛围
一、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动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素质教育”已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首先是要解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效果。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乐趣就是学习语文最强大的动力。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的讲,唯恐漏掉某个细节,这样搞“一言堂”,教师累,学生烦,久则生厌,兴趣从何而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分析文章题目、作家作品介绍、生字新词的理解、文言词句的翻译、寓言寓意的归纳总结等等,一律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不要包办代替,或大组搞比赛,或小组讨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安排查字典比赛活动,看谁读得好,比比谁总结的好,比比谁提得问题多等活动。这样,老师充分的发挥了其指导作用,同学们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必将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
二、语文课教学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否则的话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还提出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四、布置作业要注意和避免单调重复性作业
在许多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学生布置一些单一性的作业,往往课后练习题中随意抽一两道题就好,忽略了学年、学期、单元、课堂对知识和能力达标的一体性、一致性要求,忽略了一体性目标之下阶段性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忽略了学生作业布置的可持续发展性。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例如抄写、注音、生字、默写、选择题等,成了教师的最爱,而造句、仿句、对话、修辞应用、片段习作等布置的较少,概括后就会发现这类作业的特点:作业的量特别大,一般的就需要好几页,而且出错率低,教师好批改,易完成批改量。但缺点是很明显的:虽然学生和教师都省去了动脑筋,但是作业只注意了数量的完成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这样的作业布置无疑是低效率的同时也是枯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