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部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且还是索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表现能大致反映出此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基本素质分为自然素质和精神素质。自然素质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虽然这些都是自然素质,但并非是后天不可弥补的。精神素质主要指毅力与动力。毅力指献身精神与责任感,动力指爱国主义与事业心。精神素质是创造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核心,没有优良的精神素质,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而精神素质可以说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为人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实践证明,教育是造就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
人的索质要求是一个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有一定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时代性。一个人的素质必须是全而的、综合的,必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的特定要求。在当今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技术索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那素质和社会行为米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索质是素质阶级性要求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才教育,而几还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在教学中,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二、实施未质教育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1.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发展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荃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大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取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品质,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
2.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强调素质教育,这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素质教育是从时展的特点和趋势出发,在一个新的更广阔的事业下提出的。它不能脱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和视野,同样也拓宽了智育和体育的视野。从时展的特征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和文化累质,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更是造就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
3.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以往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专业化教育,适应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摇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仍是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专业.没有专业的索质教育是一种泛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促进专业教育,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耍。不能简单地认为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可以降低专业要求。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科学技术素质教育是普遍受到重视的,教师与学生都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也把它作为衡摄教与学优劣的标准。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知”与“能”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方法教育不够,专业教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大扭灌输,学生死背硬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世界上每天出版约10万本书、10多万种报刊,新的知识大量涌现,旧的知识不断更新、淘汰,应当把专业教学的重点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适当转移,加大教学实验环节。掌握了方法也就提高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使其尽快走向创新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杜会是信息杜会、开放社会,国际交流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两个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能力;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要素,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首先考虑的一个条件。所以大学教育要加大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分量,高标准严要求,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方法的拿握以及中外名著的阅读、文字写作及语言表达。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不少专家呼吁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改变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历史虑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一些学生不会写沦文、文章错宇连篇的现象,同时要求学自然科学的学一点人文科学知识,学社会科学的也要学一点自然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交汇融合的趋势。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从学校的课程安排上休现出来,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学校要专门开设课程,开列阅读书目、并规定一定的学分给予保证。同时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艺术素质主要是指审美知识与艺术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审美知识非常重要,是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要通过对学生的审美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之形成高雅情趣,奠定文明生活的基础。艺术技能也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指导、专项培训、自我练习来掌握。特别是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艺术讲座、艺术培训、艺术展览、艺术比赛、文艺演出等,为学生提供艺术审美买践机会。
身心素质主要是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要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培训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魄。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别重要,特别是在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未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能否正确地对待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对他们是一次重大考验。首先是立身,尔后才能立业。但目前有不少学生走上社会后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信心,这是心理素质不弧造成的。所以,不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行为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素质的培训,一方面靠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靠学校管理,特别是校风校纪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学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观念,很显然.这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和“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两个重点,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思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着眼于国际竟争和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摒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三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
2.开展课程结构改革
第一,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服务于总的培训目标的原则,培训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这是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要求。课程结构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现代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研究课程改革问题。
第二,要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利学的实践活动来对待。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把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点缀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应把课程结构改革作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即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来完成课程结构的调整。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而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怎样教人做人。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要在教师中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把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第二,要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和业务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不断研究、探讨有效的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达到教学相长。
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日标,落实人才培训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第一,加强实践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有理性的认识,更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为此,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试验和实习质量。
第二,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学牛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重点只局限在某些专业知识上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技术综合的需要。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 简称IL)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出来信息,并且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所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我校现在已经开展的一些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1.1新生入学的入馆培训
每年我校新招收本科生为4000人左右,研究生有2000人。我们图书馆通过散发宣传小册子,传单等来向新生宣传一些很基础的图书馆的常识。例如图书馆工作流程(通常都是借还书环节),藏书的分类体系,检索方法及规章制度等。另外我们还进行分级培训。就是对助理辅导员和新生代表进行集中培训。然后由他们在分头回去和其他广大新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培训。通过这个入门阶段的培训使新生对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服务体系,工作流程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个各大高校都已经开展此项模式。
1.2开设文献检索课
应教育部的要求在各高等院校以图书馆为基地来组织教学,我校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选修课,不仅是对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这门课现在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担任,主要是从讲述文献与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主要检索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及查找方法;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数据库等一些基本知识方法等。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支由馆员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由馆员承担信息利用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工作,而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检索工具的教学工作。
1.3定期开展一些专题报告,简称为一小时培训
我校的专题讲座按照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事数据库讲座,介绍图书馆各种数据库的使用;这个主要是我们请一些数据库商来进行培训;二是不同类型文献使用讲座,例如,如何检索学位论文、如何查找会议文献、如何检索CSSCI收录的文章、专利检索等;三是不同学科信息检索讲座;例如,如何检索经济类信息、如何检索法律类信息等;四是文本编辑等学校科研过程中常用软件的使用讲座;例如,word软件、power point软件等。由于讲座时间教学时间短,一个月四次,内容一般是介绍性的,不深入,所以在课后还会有咨询台等可以负责答疑等。
1.4 BBS网上答疑及网络培训
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部门专门有一个BBS小组,专人分工负责及时解答网上(图书馆主页上的留言板)读者提出的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方法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络培训使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各种形式多媒体课件挂在图书馆主页上,发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生动直观的特点,直接与读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和培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自助学习。
1.5开展与读者相联系的文化活动
在每年的读书日这一天,我校图书馆的馆长都会亲自带队进行读书宣传活动。我们会在事前印制多份有关学校图书馆的宣传资料,主要包括学校数据库的各种介绍以及针对我们学校特有的经济方面的各种信息的查询及检索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同学们学会利用学校的数据库等各种电子资源为自己写论文或是查询各种信息。还会宣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有关读书的文化活动,包括读者联谊活动,读书知识竞赛,名人名著推荐,还有文化名人纪念讲座等。形成提高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2.取长补短,其他高校优秀创新模式研究
2.1网络检索竞赛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子2008年起开始举办大学生网络检索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主要是由图书馆、校团委、教务处、学生会联合举办。竞赛形式分宣传报名、培训、预赛和决赛四个阶段。参赛队伍按学院为单位组队进行,,先由图书馆老师进行培训,讲解竞赛的形式、规则,互联网信息资源,前沿的检索技术和方法等。然后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形式为网上题库答题,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答题,采取计算机自动判卷,内容涉及机场知识和时间检索操作类。经过预赛环节激烈的角逐,最终有6个队进入决赛。决赛形式为大屏幕出题,学生作答。内容大都是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题目,不仅考察队检索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对网络信息的熟练程度等。由于竞赛形式新颖,而且内容实用,极具互动性。大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积极参与。通过该项竞赛活动,大学生的网络检索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了,我觉得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非常适合大学生口味、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荣誉性等特点。可以借鉴和参考。
2.2实现基于blog的信息素质教育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Blog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传输信息的工具已经悄然成为网络达人的一个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图书馆Blog可以作为在线的教学和用户虚拟学习,研究的平台。也可以成为用户网络学习的信息导航平台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这种以博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具有一个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也是符合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很先进的模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很多高校采用。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丰富、高品位、高质量得馆藏,不断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另外,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当具有的服务项目。让大学生在众多的模式当中选择适合自己,为自己所需,能为自己所用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利伟 网络检索竞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4)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41-01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体育教学这一重要部分的现象。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笔者结合自己的体育教学和体会,仅供同行商榷。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实施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
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健身,更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智力。动作练习中,如长距离跑,使学生感到十分疲惫,这时教师通过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这样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在竞赛中,运动员们你争我抢,顽强拼搏。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和一种勇往直前的的精神。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它的对抗性。在对抗中,除了肢体的外在对抗,更有内在的智慧较量。例如:球类运动运动中,要求人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以及处我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对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体育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过分要求学生对动作的练习。同时在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教学军事化,出现了大批教官式的体育教师。忽视了在体育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一大批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小学存在着教材单一,许多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个教材许多年级的情况。许多学校还存在放羊式的教学,这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中做了尝试:体育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体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上体育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跳橡皮筋是小学生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教师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一种跳法,课上,由体育委员组织,教师指导。先比赛一种跳法(如:小马过河)。然后,分组表演“啄木鸟”、“东方红”等。教师启发,是不是可以把两种跳法结合起来跳,学生兴致很高,效果很好。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几个学生一组,尝试自己跳出新花样。课后,要求学生可以组合成多种跳法,这样,既让学生运动,又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当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和体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功能,进行学科渗透,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劳动素质。
3、重视普及促提高
一些学校中为了在各项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抓住了一些体育尖子生,而忽视了正常的体育教学,结果是,比赛成绩还可以,达标考试项项红的现象。其实,体育竞技的本意就是在普及中提高,如果普及搞好了,那么提高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让学生自由练习,学生爱怎么练就怎么练,甚至于回到原有的“放羊式”的教学当中去。特别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的练习方法上还有问题,如果“放羊式”,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在一定范围内还将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活动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的。学生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民健身的思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作文教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所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怕写作、不爱写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虽精讲细评,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于是作文成了两周一次被应付的差事。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实施作文教改势在必行。
如何走出目前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如何引发广大中学生的写作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本人从以下六方面谈谈体会。
1.优化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热情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多半是为了应试,没有写作的动力和需要,因而常处于被动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捕捉中学生自由写作中的动情点,将其转化到写作训练中,便应付作文为积极主动地自愿作文。为此,要在布置题目上下一翻功夫。
1.1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其有事可记,有话可说,有理可发,有情可抒,而且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使他们感到写作文是自我抒情写意的需求。这样,方能调动写作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资额做欲望文思涌泉。命题作文可由老师布置,也可由大家共同商量,要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2作文题目要体现一种美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学生,启发学生,引起联想,激发热情。可借鉴古今中外文学书名,运用象征、暗示、比喻、悬念等方法,制作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
2.创新作文教学模式,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教师可把作文训练的项目列成一个程序表配合阅读教学展开活动,先把训练内容写成签,附上明确的要求。游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组员说一句,依次进行,这些句子必须组成一个片段,被淘汰的人少的小组为胜。七年级以训练记叙语段为主。每次训练各有侧重。如训练把内容说具体,可设计“天很黑”,“我非常着急”这样的签条,组员必须描述出“天到底怎样黑”,“我究竟如何着急”这样的签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让学生编故事,签上写个故事和开头,参加游戏的组员一个接一个往下讲,内容、结尾各异,故事的哲理各不相同,各组讲完后品评出一、二、三。若要培养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则可让同学口头描述一段景物,如抽的签上写有“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的句子,组员们就顺着这个句子往下接,还要讲究句序;还可练习作文中如何使用中心句,签条上写上中心句,组员们把它作为首句,往后一个接一个说出支撑句。这类游戏七、八年级同样可以展开,活动内容可与课本的说话或作文练习同步进行。可训练语言的连贯、得体,也可训练说明语段、议论语段。游戏完毕即可布置作文。由于是游戏,时间可安排在课外活动,学生在娱乐中学作文,可以以优佐劣,全面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说话、作文的能力、思维能力会均有提高。
3.打破传统,让写作训练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春天带学生去郊游、去野炊,夏季带孩子到广场、去旷野、去河滨等处,实时感受生活情境,去接受环境的熏陶、感染,必要时有清晨去逛市场或观日出之举,这无异于带学生去野外写生,这类室外作文课得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在活动中可与学生作些启发性的交谈,返校后,安排一个让学生畅谈收获的机会,可以布置作文,也可不布置作文。不管怎样都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事实上,即使当时不安排作文任务,后来学生还是会自发的写出来,经过这类室外作文课之后,学生练笔本上陆续出来了一些好文章。这么做,可以排除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烦恼。
4.以课文为依托 ,架构作文与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仅停留在一学期七八次的集中作文指导上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解题,可培养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朗读,可训练语感;分段分析,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复述事件,可培养学生叙述能力和取材的能力;分析人物,是在教学生写人物的方法;归纳中心,是在提示学生怎样扣题围绕中心作文的道理;总结写作特色,则刻意教学生作文技巧;语言揣摩,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课上传授作文知识,学生具体可感,有体可依。但是要把握一点,学生接受这些作文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由学生自己完成才学有所获。有时让学生在没有读课文之前,依照课题谈自己的构思,如《贝壳》、《蝉》,学生往往会说出与作者相同的思路。这时他们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惊喜,无形之中可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再结合阅读教学,适时布置一些仿写练习,学生是不难完成的。
5.以优秀作品为依托,尝试佳作鉴赏与自己创作相结合
真正有价值的作文指导课,我认为是作文讲评课。我通常的做法从提高学生能力着手,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文、精美的语段或是有诸多毛病的文段摘抄出来,分别设阅读赏析题和改错练习,人手一份,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人分别发言,这实际上是写作经验的交流,是不指导的指导,也可把作文评分标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评分。他们若能较公正的评出分数,证明他们已经明白此文写作的轮廓,至于改错练习则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集体订正,这样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鉴赏能力。
写作是一种创造,学生就是创作者。对于那些能够享受到创作乐趣的学生而言,更大的成功是不难想象的。因为由成功而获得的喜悦将成为他们再创造和向前进的内动力。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这种创作的欢乐,教师应采取恰到好处的评讲方式。
5.1评讲作文要以鼓励为主。一次夸张的表扬要比一次准确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哪怕全文只有一个句子写得好,也要热情地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作之中。
学生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作文的态度,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是联系师生之间知识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写评语要注意感彩,对于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保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平心静气、耐心批阅,要热情帮助每一个学生指点迷津,不仅评论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有分析思想倾向,道德力量,提高学生明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格,写好评语,关键在一个“情”字,教师要把满脸热情倾注到笔端,学生会铭记在心,并终身受益。
5.2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评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激情。比如,用学生当次作文办专刊;可由学生上台,介绍经验;还可选出优秀作文向全班全校及至报刊杂志推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他们喜欢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以褒奖为主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充分地使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
6.鼓励创新,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创作激情
关键词:民俗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民族习俗是一个民俗发展至今流传下来的习惯行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全民族人民引以为傲的一种传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能够勾起人们的灵感,同时也诞生了优秀的文学成就。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引入风俗文化学习,恰到好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传统习俗,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
一、课堂氛围需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带动
丰富多彩的当地民俗文化可以带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氛围精彩热闹。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一些文章的理解,需要依靠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进行思考理解。这里可以《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实例,由于教师的特殊性,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由于《红楼梦》是一个历史性的作品,大多数文字、习俗一些学生并不能理解到位,不知道为什么出现某些行为和动作的原因,因此,就造成了读不懂文章大意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从传统的民族习惯出发,让学生充分理解民俗习惯,理解当时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某些做法。教师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相关资料,视频、图片、音乐等,还有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民俗文化,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掌握一些课文中需要的信息,对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民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注意细节,比如,文章中涉及的人物穿着、打扮等等,文章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等,结合当时情景,人物心理以及传统风俗民俗,就可以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出现这样表现的原因,更加了解人物的形象。
二、语文课堂上需要让学生了解所述地方的风俗和人们之间的情感
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当地人们之间的情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这种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加团结亲近,更加幸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里以《胡同文化》加以详细说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北京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弄堂里出现的有意思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的分析体会,能够展现京城人民的道德修养、性格特征等。进而看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氛围。由于并不是所有学生能够了解胡同这个概念,所以,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胡同这个概念,然后再播放适当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这篇文章也细致地描绘了北京人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老师可以通过分析人们的生活习惯,剖析京城人们的性格、特质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即使没有去过北京,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北京的文化、底蕴,也足够了解北京这个城市。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整体风貌的体现,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习俗,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同时把学到的民俗文化应用到课文当中,也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