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是教育战线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发展人的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要把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上来。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劳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获得长效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所以劳动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提高人类功能、技能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能的教育、教会学生干许多事,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使他们爱劳动、会劳动,提高他们 的生存动手能力,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2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同志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思想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是素质创新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积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们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劳动能锻炼青少年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青少年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创新、进取的精神。

其次,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自主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思想上、知识上、技能上的必要准备,是学以致用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能以劳促智,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素质。在劳动中,青少年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能为青少年智能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充实的知识基础,促使知识向智能、创新转化。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青少年观察分析、判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是创造快乐人生的起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生活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灵美。故学会劳动,是中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只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建立起信心,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发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也不仅仅是把微笑带进课堂,而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例如在上《水仙雕刻》这一课时,事先一个月左右,我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仙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凤凰、孔雀、大象等。上课一开始,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作为教师,这时你可以不说任何的话,就尽情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孔雀的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腿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是作为老师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水仙球,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想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鼓励每个学生自信,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缝纫课上,同学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走在T形舞台展示自己优美的体态;木工课上,一件件作品正在进行着“慈善义拍”;工艺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搬到了教室进行展出;技术课上,同学们正在对自己的设计品“慷慨陈词”…这样的劳技课应该是学生最愿意上的吧。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教师点拨下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过程性,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人人都感到动手“做这个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也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从而证明:古今中外许多先哲早说过“心灵手巧”、“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青少年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等等。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说的“我听到了就忘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生动形象说明了动手的重要价值。手脑并用可以使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协调发展,要实现脑结构的优化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有利于扩展视野,培养整体思维的能力。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习惯的综合学习,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有所感悟,才能内化,从而提升认识,并激活潜在的创新意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师的规定来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何从培养?

4 走创新教育之路,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实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应试教育忽略了对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一代人一代人在“独木桥”上拥挤竞争,结果多数学生挤落“独木桥”下,泪洒“独木桥”边。美国心学理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知识与劳动方法的讲授不能脱离实践。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展示的实物、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渴望。教师口授几次不能掌握的方法,学生往往经实际操作训练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与技术情感的形成,就是在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了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每一个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而应试教育羁绊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素质、创新教育之路,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现代化农业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时代的呼唤。如何使科技之水,通过教育之渠,灌入农业之田,是中学生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摘 要 校运会作为各级教育机构和组织重要的活动,本身也是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并且超出体育教育的范畴,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原有教育设置所不能达成的作用。在我校的校运会+体育节模式下,增设体育节不仅能够引导大部分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组织协调体育节开展,还从体育节项目的设置、多维度团队项目构建、文娱体育知识性内容的综合覆盖到八成以上的学生特长,让大家从积极的准备、组织、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体验集体主义精神,实践创新合作,既从个人意志品质、强身健体等传统功能层面,又从责任感、团队精神、管理和领导力、沟通与合作意识等素质教育和软性技能培养上发挥强大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 校运会 体育节 素质教育 团队精神 领导力 沟通 软性技能 核心作用

学校校运会作为学校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着重竞技和展现优秀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水平展现,大多数学生属于的圈子,参与层次比较浅,造成少数参赛、多数观看的现状,把大多数人拒之于外。

传统的校运会本身重竞技能力、忽略了群体基础参与,核心和尖子生的表现和胜负,多数人员参与度低、项目设置也不易普及。我校对传统校运会的改革,采用校运会+体育节的方式组织和开展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这个平台活动从每年的准备、活动项目设置、工作人员选拔培训、组织协调、外部联络等多个方面,让每个基础不同、特长各异的学生在校运会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尽其所能。而在学业繁重、学生活动少的现状下,在其他的活动重视知识学习和培养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个大的课题在学校校运会+体育节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有了更加明确的锻炼和实践机会,这些年的连续举办已经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活动,成为以全面素质教育为轴心的教学活动重要部分。

之所以说,校运会+体育节的模式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和广泛参与。校运会+体育节每年举行一次,正式活动时间跨度为一周时间,但不同特长的学生在运动训练、知识项目、娱乐项目、趣味活动、竞技项目、团队活动、慈善募捐等活动中从队员训练和选拔、项目的设置和安排、组织管理、外联协调、知识竞赛、娱乐排练等方面都可以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可以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活动中。内容上丰富,形式上多样,大部分参与人员时间跨度上延展到三个月左右。目前已成了我校重要节目活动。因为融合体育知识宣传、趣味竞答、娱乐表演、健身拓展活动、跳蚤市场、竞技项目、摄影比赛展览等多个领域的活动,已经成为了集知识、趣味、娱乐、拓展、竞争为一体的重要节日。

去除重复参加多项活动或者承担过个职能的情况,可以看到参与度高达90%,参加活动比例远远超出传统单纯校运会的人数。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获得在团队中的存在感,以及运动和竞赛带来的成就感,分享到体育舞蹈、健美操、娱乐表演、趣味竞答等活动的乐趣。

二、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激发。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无论是创思活动项目、组织竞技项目训练、选拔队员、经费筹措、后勤和应急准备,均已班级为单元进行管理,班级有相应的负责人和小组,分别开展上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会、体育部、兴趣协会、团委进行协助,老师只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初期分工。除此之外,也有各班级、协会组织单项的中小型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很强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最终整个活动综合评定出竞赛的优秀团体,以及特色活动的优异表现,设置了表演奖、参与奖。

三、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的培养、沟通和协调能力、规划统筹能力、处理矛盾和冲突、外联和后勤能力、应急状况处置等。一方面,整体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和举行,从每年的9月开始,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参加选拔,培训和指导,无论是组委会、裁委会以及其他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全程参与校运会整体筹划、项目筹划、场地和安全管理、协调、计划、时间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进程协调和控制等方面。具体班级对班级参与人员的组织管理,包括小团队(班级)的选拔、训练、组织、管理等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沟通合作和处理矛盾冲突等等。活动时间持续数个月,学生作为主体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组织能力、工作能力、责任心、心智的磨炼、主有缘热硇约寄艿玫狡渌校园活动难以达成的锻炼,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创新能力发掘和养成。活动组织除了传统的竞技项目,其他趣味活动、文娱活动、知识竞赛、单项活动由各班级自行进行项目构思、设定,确认评比方式、奖项等等并进行申报。后续的项目串联、与传统活动的安排穿插、场地后勤等均为学生们自己发出并进行管理,无论是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都有好的展现。创新项目既体现知识内容,有体现一定的比赛内容,结合表演等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实践和执行。比如近两年学生们提出的******项目,知识方面结合生物、语文古诗词猜运动项目身体部位,运动项目猜谜等等,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涨。

五、强身健体、意志品质培养,竞争精神和毅力、受挫能力的锻炼、身心健康的锤炼。传统的体育竞赛项目,对身体机能、身心健康、心理强健、耐力毅力等有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特长,参与知识性、娱乐性、表演性、竞技性项目,或者参与到活动组织中来,这种实际的体验对个人成就感、竞争精神的提升作用是很多其他单一活动无法替代的。

校运会+体育节的模式,无论是内容、形式、参与方式都考虑到了目前国内学校的现状,提供给了不同性格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全面参与、历练、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能够激发个人形成好的习惯,已成为了我校学生展现自己风采的重要舞台。

校运会+体育节的模式,符合现阶段学生自我完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迎合学生们在这个阶段自我展现、自我提升的需求,在未来如何发挥校运会+体育节的长效牵引作用,让学生平时就进行体育锻炼,参与团队活动,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能够发挥核心作用,而且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载体。

参考文献:

[1] 杜海乐.足球运动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青海教育.2012(Z2):56.

[2] 王程.试论足球运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3):70-71.

[3] 周惠娟,张吾龙.素质教育中学校田径校运会改革初探[J].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2004.

[4] 陈志.实施素质教育后学校校运会的改革――小学校运会改革初探[J].教育.2016(12):35.

[5] 张彬,孙永.中学生足球训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12):39.

[6] 周伟.周静.谈足球运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129-130.

[7] 陈文君.浅谈舞蹈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4(17):230-231.

[8] 柴新.小型足球运动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平原大学学报.2005.22(2):119-121.

[9] 彭玉华.浅析体育社团对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体育时空.2014(24).

[10] 孙麦先.探析创新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发展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14.

[11] 邓永.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华章.2014(26).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博闻强记,重视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课内外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若不敢放手让学生海量阅读,其目光是浅见的,思想是错误的。语感其实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读,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为积累而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精读、品读、赏读、复读等,还应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二、讲求方法,强化训练

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且具有互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功效。

语文学习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比如,经常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强化训练,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唤醒联想的翅膀,诱感的生成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即所谓的“文以载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每有阅读,眼前能尽可能跃动出一幅与文本信息相关的画面。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喻为“骤雨”;“流苏”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这一过程还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一位名人说过:“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与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语言积累比较厚实的人,面对眼前所见,总能妙语连珠,感叹一番,正是厚积薄发的具体表现。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环境;游戏;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是幼教工作者人人皆知的道理。观念的转型带来生机勃勃的幼儿教育春天,祖国开始重视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奠基阶段,但是要将幼儿园从仅仅是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转变为人生学习的起始阶段,真正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方向,幼儿园必须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打开人才教育的新局面。

本人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优美、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新颖、实用的教玩具,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世界。

(一)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乐土,环境的视觉冲击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喜欢上幼儿园”是幼儿展开学习活动的前提,每当新生来园时,每一位老师都想听到宝宝说:“妈妈,我喜欢这里,我要上幼儿园;我喜欢这里的老师、小朋友……”舒适、和谐的环境会让幼儿感到安全、放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世界。

(二)“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来帮助理解。比如益智玩具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从中获得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摆弄、拼搭、建构等操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培养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立体感,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多维立体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观察活动,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矿物质、有机物质、土壤溶质等成份,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土壤对人类的作用,它能提供水资源及其净化之功能, 萌发幼儿珍惜、热爱土地的情感。

(三)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外,还要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有一次我正准备按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两个幼儿发现一只小蜜蜂飞到活动室的桌子上,于是全班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蜜蜂的身上来了;看到幼儿对蜜蜂如此感兴趣,于是决定临时调整教育活动计划,积极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蜜蜂为什么会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求答案,使幼儿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体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教育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二、创新教育思想,正确理解游戏的主置,给幼儿游戏自,促进幼儿主动性、积极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动手、动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确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幼儿游戏是幼儿内在动机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第二,幼儿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第三,幼儿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把一些简单的事物想象成有血有肉的形象和活动,能够在想象的情景中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比如:有的幼儿会利用道具扮作“医生(护士)”给生病的孩子打针,有的幼儿就会言行表情并用,扮成一名“生病的孩子”怕疼而拒绝打针,使“妈妈”手足无措,“妈妈”想方设法哄着“生病的孩子”。然而,另一名“生病的孩子”则表现得很勇敢,并积极配合着,让“医生”给自己打针,“爸爸”“妈妈”夸奖了他。从而使胆小的幼儿也能在真实生活中鼓起勇气让医生给自己打针。再比如:在一次 “卖水果”的游戏中,教师提供真实场景,让幼儿自我发挥,不同的生活经验带给孩子不一样的表现,有些孩子很单一地吆喝:“卖水果咯”,有些孩子则会把价钱喊出来吸引顾客,还有一个孩子更有趣地说:“卖水果啦,过来瞧瞧,买一送一啰”……可见,幼儿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师应该在幼儿游戏理念上有所改变,幼儿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在幼儿,要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权。以往,我们在选择幼儿游戏时,许多教师喜欢让幼儿做一样的动作,经常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配置游戏材料并指定做什么,事事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思去做,要知道教师的意愿未必尽善尽美,幼儿的意愿也未必都是错的,况且幼儿在年龄、动作、能力、兴趣、智力上都有极大差异。因此,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在寻找游戏材料方面,由于我们忽视了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自主选择,极其容易影响游戏材料的功能扩展,同时也影响了幼儿游戏内容的延伸;教师做到“放”、“导”结合,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一)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始终坚持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和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并协调好活动的节奏,使每个幼儿生动、积极、兴趣盎然地学习、活动和发展,通过细致、敏锐的观察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

(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提高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期充满幻想,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通过阅读各种书籍资料,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排疑解难;同时用自己的进取精神、积极的求知欲望去感染幼儿、带动幼儿。

(三)教师应具有转换知识的能力,即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变为幼儿能接受、理解、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坚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运用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艺术水平;此外,年青教师还应加强幼儿生理学、卫生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养特点,保教合一,确保幼儿健康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读懂每一个孩子的心,和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在未来的社会里,是否能适应社会决定于自己对外界的承受力有多大,未来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成为孩子关注的对象,教师的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在幼儿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身为老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第一,对人诚恳、耐心;有开朗、乐观的性格;自信、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幽默感强、独立开放,会坦然处事。第二,懂得如何协调、缓解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会自我调整心态,对事不钻牛角尖,以事论事,不埋怨,不指责,不泄气。第三,有积极向上,及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富于冒险性和挑战性,取于探索出新,鼓励幼儿超越自己。第四,以情感培育情感,对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放下自己是老师的身段,做孩子真正的朋友,从而提高幼儿处事待物的自信心和掌控事情的驾驭能力,使孩子从中初步学会如何做人。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充分地说明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都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那么建设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也一定会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祖国的花朵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为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