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65-02

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的研究性学习,既符合时展的特点,又符合当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政治领域的创新能力。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时代性和社会化。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和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的能力。在高考中多次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就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随时关注社会,关注时化的新动向。像当前比较关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世界和平等;还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就业等问题。

2.开放性和综合性。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与生活,范围广泛、综合性较强。教材本身就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组成,广泛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领域。同时,考察近年文综试题,不难发现,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被放在了重要的考察位置。这就要求考生能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

3.实践性和创新性。政治学科的核心理论是“”,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实践中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又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种精神的培养,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批判,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

4.意识形态性和德育性。课堂的政治教学定位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政治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教师讲,学生背的状态,而应该以健康的心理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心国家社会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政治素养,体现政治学的德育功能。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适应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也己经迈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要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期,教育要实现人的创新培养和实践提升,更需要人的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政治学科的探究学习,就是要整合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渠道获取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创新精神,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2.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传统的教学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也不能满足提出的人才要求。“要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也是中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导致了政治的德育功能缺乏有效性,不能有效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利用网络信息储备,科学、高效筛选课题。网络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有效满足了政治学科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特点,有利于政治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及时拓展视野,使学生在丰富、鲜活的材料中根据自身知识储备选择研究方向。但网络信息也存在一定虚假性,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判断和甄选,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精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课题进行研究。

2.分解目标,制定方案,改变学习空间的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自主、自发与自觉。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明确研究问题,细化研究目的,分解研究内容;并根据内容、目标与教材知识的切合点,安排研究步骤。駣用小组合作方式,将任务合理分配到个人,让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收获。教师作为研究性的创设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启发学生质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3.利用网络材料的丰富性,着眼于深加工,建立教学资料库。应根据政治课教学的需要,对己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有针对性地与当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相关的典型材料进行取舍,深层次应用,建立资料库。要遵循优化原则将资料体系优化。要强化收集意识,善于观察挖掘资源;要鼓励学生参与,动手收集,共同开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共享,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

4.强化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努力实现跨学科研究。要关注政治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实现“跨学科”整合。鼓励学生把政治理论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实践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眼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字:生活主题;教学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实施方案,政治这门学科特别是高中政治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理论性、抽象化的程度较高,如何在高中政治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对事物(件)的洞察力,是每一位高中政治老师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06年初开始,我校政治组就确定了《思想政治课“以生活为主题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在课改实践和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由枯燥的纯粹理论学习转向运用生活主题来说明理论或从中总结出相关理论,是提高政治课堂学习效率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生活主题的特征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主题在类型上多种多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数据、也可以是经典作家的著名言论、可以是各种史料、典故,甚至可以是生活中的成语、俗语、笑话、影视台词等等。高中政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如果一个头开得不好,那以后的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能被激发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选择生活主题教学的生活主题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一)科学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是科学的理论。在教学中也必须运用科学的生活主题来加以分析和说明,这样才能增加理论的说服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生活主题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事例、数据的真实,生活主题与所要说明问题的内在逻辑一致,对生活主题的分析符合基本原理上。在运用生活主题上出现科学性错误是不符合基本的教学要求的。

(二)针对性。

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活主题应该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在讲解商品的价值量时,提出问题就可引用书上的关于《项链》的生活主题,或者同学们都接触得到的一些现实情况如西瓜夏天便宜冬天贵,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针对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另一方面,生活主题应该与青少年的具体实际密切相关。青少年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特有好奇心。教师在选择生活主题时一定是要学生耳熟能详的或者是学生关注的希望了解的。这样,在分析的时候,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有种成就感,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三)典型性。

能够用来说明问题的生活主题浩如烟海,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理论说服力就必须有选择地使用生活主题,应该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生活主题。如果选择的材料针对性不强,离题太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会使学生如入云中,摸不着头脑。

(四)适度性。

在教学生活主题的运用上要把握一个度。这里的度主要是指用来说明问题的生活主题数量多少和每个生活主题的长度。生活主题数量不可太滥,过滥则无助于说明问题而徒占教学时间,过程拖沓,节奏缓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说明一个问题,生活主题最多应不超过3则。每则生活主题也不可太长,不可太复杂。否则容易冲击主题。学生课后没有记住教学内容,倒记住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了。生活主题以贴近生活、短小精悍为好。应该牢牢记住:“生活主题是为教学服务的”。

(五)思想性。

政治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选择的生活主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生活主题的运用中去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

生活主题的选择除了具有以上特征之外,还应具有时代性、灵活性、现实性、社会性等特征。

二、生活主题教学的操作过程

运用生活主题分析法进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一些特定步骤和特别要求:

(一)精选生活主题。

生活主题是生活主题教学方法的核心,也是进行具体生活主题教学的开始。可选择的生活主题很多,但哪个是最适合的,那就要对可选择的生活主题精心挑选,选择的生活主题除要具备以上列出的特征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生活主题,要让学生在对生活主题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②要有深刻的启发性和探究性。生活主题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③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生活主题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政治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呈现生活主题。

生活主题的呈现既可以在讲新知识之前,也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个知识点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框节之后呈现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常用的呈现方法有:(1)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主题;(2)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文字生活主题;(3)教师口述或表达;(4)通过漫画、故事、小品等形式呈现生活主题,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生活主题中引出一般规律。使政治课堂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

(三)分析生活主题。

这是生活主题教学的非常重要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这一环节的关键是通过师生互动,将政治生活主题的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揭示政治生活主题与政治理论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同一个生活主题、同一现象,每个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对信息挖掘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有的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主题的分析,排除一些非本质的细节,揭示隐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分析生活主题的时候要把典型生活主题与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政治生活主题教学的功能,提高政治课教学实践。

(四)总结评述。

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想法有的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主题教学的最后环节作总结评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分析情况先做总结性发言,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讨论和答案,结合课文内容,指出学生的成绩与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性讲授,指出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能无形中形成对比,认识到自身不足,以便在今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主题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理论性强,抽象化程度高。单纯教师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那你的观众只会是越来越少,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那是难之又难。而运用生活主题教学可以举生动、幽默、逼真的生活主题和由简单到复杂的生活主题,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的认识

它。”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学生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是没有根基而悬浮在空中的东西。如何将思维的抽象还原为思维中的具体,使之能从直接经验中真正掌握理论精髓,这有待于实践。而生活主题教学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例如,在讲“商品的基本属性”时,同学们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不是十分清楚,教师就举了空气的例子,通过把“自然界的空气”“提炼的空气”“提炼的清洁空气出售”作了比较,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提高综合能力。

由于在生活主题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生活主题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可见,生活主题教学法虽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羽翼未丰,但它是符合我国课程改革标准的,正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体现。

总之,生活主题教学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比对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具有更大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教师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选好、运用好、分析好教学生活主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越来越束缚着教育本身的发展。在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改革进一步深人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转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例,探讨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结尾的方法等三方面初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高中政治课的内容,创新性与积极性不强。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思维性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到课堂上,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减缩成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了。教师只是课本的授课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

(2)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难度。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困惑多。在当前转型时期的社会状态下,各种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各个领域存在大量的失范和混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潮相继涌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大多是“应然”状态的思想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实然”状态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而会使教育对象在思想上产生许多冲突和困惑,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消极意义,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无力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实面前,有时理论是苍白无力的,这些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3)学生自身的原因。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到20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他们精力充沛,但一般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对所处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影响抵抗能力差。在他们汲取知识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他们没有学习动力,学习压力大,对所学科目感到没意思,讨厌某学科的老师进而讨厌这一老师所教学科等等。而对于这些学习障碍,他们一般是无能为力的,老师和家庭对此的关注并不多。当学习障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学业或逃避学习并去寻找新的刺激,来填补放弃的失落和学习生活的空白。

二、提高高中学生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1.灵活采用多种导入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导入方式的设计应求新、求思、求活。但是,政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灵活采用其中一、两种方法。

(1)引经据典导入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感性直观、具有典型性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名人名言等导入教学,可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特别容易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

(2)小组辩论法。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怎样使学生能辨明真伪,准确记忆,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其实对这类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辩论,许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辩论前,首先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拟出小组所持观点的依据。在辩论过程中必须是在对方陈述结束后,再提出新的反驳意见或补充发言。当然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辩论指导。

(3)知识竞赛法。根据学生通常具有好胜心的特点,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或抢答或必答,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实中,学生对于政治课的看法其实也是相当落伍的,他们认为政治课比较枯燥,考试也只要背背就行了,所以对于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其实,我们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有趣可能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些,因为政治课涉及面相当广泛,不管是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它的知识含量和时代特征都相当突出,学生本身也需要这些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兴趣,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

3.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X模式下的政治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已形成共识。我认为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教师对他们热情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爱他所教的这门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4.注重理论联系现实

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求动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去了解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去分析国内外的社会热点,从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利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再死记知识也适应不了现代高考要求,广大学生必须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适应高考要求,需采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