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向城市社区化管理方向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农村社区建设在范围、内容和模式上都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城市急剧扩张中,对城区7个街道的社区管理作了规划与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在义乌城区之外的一些街道及乡镇并没有实现社区化管理或者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确实的让农村社区服务于民,研究义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未充分实现村民自治

社区村民自治的实质就是按照村民自己的心愿,选择大多数村民都认可的人来担任村干部,决策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各类事务,规范各种行为。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向,也是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但是义乌农村自治实施中发现很多问题。(1)村民自治发展不平衡。村民自治的改革实践滞后于立法,有法不依,村民法制概念薄弱,参政议政积极性不足造成如:竞选的条件、规则、选票的制作程序做没能做到完全公开公正;唱票和计票的规则、方法、方式么能做到公开、透明。对村委会选举中贿选、补选的处罚没有落到实处,对罢免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2)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尚未理顺。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不明晰,乡镇政府行政控制与村委会自治权利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乡镇政府把村委误作为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过多干预村民自治。(3)农民政治意识薄弱。一方面农民对权利迷信、盲从。对政治生活缺乏责任心和关注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村里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评价不倾向不抵制。另外,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程度低,理性弱,民主监督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

2、农村社区没能给村民带来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新的生活方式还未健全的前提下,乡民各顾各,乡村日益变得一盘散沙,农村社区认同感不强。农村不再是老树、黄昏、昏鸦,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设计风格 统一的建造经营理,村村专业街,到处是作坊的建造模式,人们过往的记忆都被“农村社区建设取而代之”。农民很难融入到新的乡村生活中,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属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富裕了,人心却散了,失去了原有村落共同体赋予的安全保障。另外,义乌外来人口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人生观、风俗习惯等都与本村农村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农村社区在传统文化和新进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有的村约、规范对农民的约束和影响能力下降,农民集体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不强下降,不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崇尚实用主义,顾“小家”忘“大家”,农村社区已经没有以前淳朴特质;反而人际关系资本化和利益化得到放大,大大降低了农村社区凝聚力和感染力。

3、未充分发挥社区功能

村民家庭住宅建设后,人们的住宅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生活习惯仍保持着原来的作风。依靠农业收入也转变成了租金收入,闲余时间越来越多,社区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与指导作用,导致村民部分村庄改造后,村民仍然过着“耕地种菜”的纯农民生活,绿化带里种菜,车库里养鸡,耕具随处放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有碍于整体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社区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对于社区化管理存在观念偏差,不愿交物业管理费用,认为是不必要的支出,粗放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这也制约了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4、农村社区自身的定位不明晰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上级有关部门办一项活动,盲目下达农村社区治理任务,他们明确要求制度上墙,新成立的组织更是要“挂牌子”,似乎有了牌子一切事情就成了。为了迎合上级各部门的要求,部分社区也只能“热衷于”制度上墙、挂牌子等表面文章,钱花费不说,真正能起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的治理只是形式而己。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居民而言,有些居民认为农村社区治理是主要靠政府投入和上级管理为主,自己的主动参与很不适合时宜,对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闻不问、也从不干涉。对于政府这边而言,如何治理社区认识还不够清楚。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政策,都在摸着石子过河,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搞好搬经镇农村社区治理,首要问题是对社区进行了定性和定位。根据各社区的特点,发展自己有利的项目,来带动群众致富。

三、义乌农村社区治理对策研究

1、不断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在社区自治过程中要不断优化运行机制,使社区自治适合社区的实际,逐步建立社区内民间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健全村企与村民之间的协商机制,即通过政府指导和协调。一般而言,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人人起来负责,这样才不会人亡政息,农村社区治理最终才能达到善治。例如:社区民主选举过程中,以居民自治为核心,要规范居委会民主选举程序,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不能只讲口号,做做表面文章,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2、要围绕农村社区文化、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等建设,以增强居民以社区为家的理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居民觉得有一种归属感。搬经镇通过社区品牌的建设,提出“一村一品”,也采取和利用送戏下乡等文艺汇演?矸岣蝗褐诘木?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中,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感受到社区治理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不仅仅是党委政和居委会的事情。

3、首先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的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地方政府将用人权利、工作经费按工作业量下放到各社区;进一步加强社区共建机制建设,做到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作为社区共建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其次优化农村社区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村庄集镇规划,保护农村社区的自然环境,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努力保持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促进人与自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另外建立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影视、广播、戏剧等形式传播政治文化思想,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建立农村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使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4、随着义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农村社区管理方式和治理机制也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党委也需要深化认识,把统筹配套改革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建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构建在社区党的组织领导下,以地区、乡政府管理为基础、居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建立起农村社区管理绩效评估的机制,将农村社区治理纳入到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并且考核结果与村干部报酬直接挂钩。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形成区县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镇负责、社区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完善 农村社区建设 问题 功能 建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农村社区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实现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会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和任务。这标志着我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往的农村建设多是着眼于经济建设的某个领域,如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等等,并以此为重点寻求突破。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以人为本,通过对农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农民生存环境和农民精神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从以往的强调农村经济建设转向现在的重视农村社会建设。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涵义和特点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共同的东西”的意思。1933 年, 等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 译成中文“社区”。后来它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和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全国农村社区建设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情况》中指出: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切入点。

农村社区的特点:(1)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反映出来,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可以说,农村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所组成, 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从农村社区建设入手。(2)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 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 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建设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农村居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农村居民满意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所。(3)农村社区的基础性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一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农田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4)农村社区中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血亲、姻亲以及由于世世代代血亲姻亲关系形成的复杂网路,是农村社会关系的核心和联系纽带。同时邻里关系也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人际关系。(5)(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聚居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规模是衡量一个社区人口状况的主要指标。(6)农村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家庭。农村家庭不仅担负着生育、赡养、消费、文化娱乐等项功能, 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单位和农村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征能够比较充分的满足农业活动提出的多项要求。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农村社区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以居民为基础,在农村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农村社区的应具备如下功能:。首先是要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作用。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展社区经济。如何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增加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是社区发展经济的目的所在。发展经济,在搞好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和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不断壮大社区经济能力。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社区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农村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为农村社区组织具有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社区的社会稳定等项功能农村社区文化。弘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开展具有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并通过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纪律约束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文化功能的具体要求。四是提供社会保障功能。农村社区是各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利用社区集体资产向社区成员提供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助也加强了社区的社保功能,成为农村社保的一支有力的辅助力量。

四、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农村社区建设概念,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进一步强调,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探索、实践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很多边试点、边实践的积极探索。但是农村社区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发展农村社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农村社区理解不透彻、对社区与政府的关系搞不清楚、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系统认识、农村社区内部组织发展不足、农村社区人才缺乏、社区管理者后备力量不足等等。而造成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三个“不到位” 即思想认识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到位、建设资金不到位。(1)思想不到位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足。有一些部门领导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 而没有从固本强基的高度来正确看待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二是对农村社区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部分农村社区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从原来的村委会的工作方式转换到为社区居民服务上来,仍把社区居委会视为一级单纯的政府组织进行管理;三是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单位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2)资源整合不到位,表现在“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庞大的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支持,农村社区建设普遍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所需资金主要靠村集体自筹。农村社区发展所需经费紧张,无法满足正常运转需要。资金缺乏导致社区发展内容难以拓展、水平难以提高,社区发展的服务供给滞后于居民的需求。

从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民政部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 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以上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视增收为核心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全面发展农村的经济, 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下坚固的地基。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搞好搞活农村经济。将推进农村改革和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改善乡村的整体治理结构,加强公共服务。使农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完善,使农民越来越具有幸福感。

2.统一农村社区规划与布局

做好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既能节约建设资金,充分利用土地,既能促进生产发展,又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因此要制定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该体系应该对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做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做到合理布局,着重搞好生产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的分布规划建设。

3.多渠道保证资金供应,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不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该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既要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自力更生相结合,也要坚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坚持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社会、政府等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努力完善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统一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这一中心可以集警务室, 医务室, 学习室和娱乐室为一体。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多元化,多功能化。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城市的生活。

4.以村民为主体建设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立一批志愿者为骨干,群众广泛参与的庞大“集合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没有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要从加强宣传着手,以唤醒群众的社区意识,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广大村民认识社区,明确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要求和方法。要用共同利益的红线将群众与农村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群众眼见为实,亲身感受到农村社区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只有他们感到社区与自己息息相关,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5.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加强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 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只有让村民广泛参与村民自治,依法行使属于自己的民利,村民自治活动才能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治。将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进行有机结合, 才能深化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提升基层民主政治水平。借助这两者的结合,广泛宣传和发动广大村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使自治内容不断充实、自治形式更为多样。

6.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村的村级自治组织干部会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得到了优化。但从农村发展特别是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因缺少专业人才而使社区发展难以获得突破。针对这种情况, 迫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发展队伍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 人民日报,2008、2009、2010、2011、2012.

[2]巩村磊.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区发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3]段炼.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4]詹成付.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袁方成.两型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 探索,2010,(01).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同自然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诸如在地域分布上比较分散,社区居民多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以及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不具有规模优势等。农村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共同体,以及作为社会组织结构体系中最基层的微观活动单元,其本身的建设水准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在嘉兴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社区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比如本文所研究的“怎样对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这一关键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任何突破都将对农村社区在医疗资源整合、居民认同感的增强和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此同时,农村社区在当前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重要的发展契机,如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等,如何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农村地区人们的需求,进而为城镇化产生新的推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本文的研究非常必要。

2、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为支撑,从理论层面探讨在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过程中如何建构一种多中心秩序,如何保证各行动单位有足够的驱动力从而使得多中心下的组织模式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及如何从制度层面为这种多中心模式提供法律保护。

从实践上讲,“四位一体”供给模式的提出将对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方面提供一种有力的参考。农村社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生产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着供给不足或供给不对口的问题,所提出的医疗服务“四位一体”供给模式也将对其他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的完善产生一种示范和联动效应。

二、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03年以来在江西等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但仍未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为了了解嘉兴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主要对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余新社区、幸福社区,以及凤桥镇的新篁社区的医疗服务站进行重点调查。

1、欠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

经过在嘉兴农村社区的走访调研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方式多样,而且医疗资源丰富,医院、卫生站数量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也集中。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就相对少很多。究其原因,有部分政府不愿意在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地区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就导致落后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少,居民就医不便捷,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更加凸显。所以,在医疗服务供给方式一定要注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性,要照顾到落后农村的现实状况,对一些特殊社区应采取特殊的供给方式,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2、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服务质量较低

社区医疗服务是一项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掌握一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技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需要有一支综合性强的高素质医疗服务队伍。但在嘉兴农村社区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医技人员的学历职称低、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等种种情况,绝大部分的社区是不具备高素质的医疗服务队伍。社区医疗服务队伍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满足不了农村社区人员的需求,并且大部分的村民表示不信任社区的医疗服务人员,也不满意社区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医护人员态度。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下降

在嘉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那了解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很大的经营压力。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管理人员而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盈利能力才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在嘉兴的余新社区、新篁社区,由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保证农民都能享受到社区医疗服务,区卫生局有意向规划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但政府又会觉得成本太大,投入大于收入,因此会不愿意举办卫生服务站,这就是导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不到位。为了机构能够生存,并正常持久地运行下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从农民那儿取得一些收入,因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包括工资收入、人员分配等均向盈利性部门倾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他们的门诊量能否养活机构的医务人员,而不是考虑基本医疗服务能否覆盖到全体社区人员。

4、供给主体单一,农村民间医疗机构数量呈下降趋势

由于人们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人仍然认为政府只能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应当利用公共资源自上而下地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但实际上,除了政府外,其他组织或个人在遵照基本的准则下也能提供像医疗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目前,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总量大多是政府通过文件形式下达的,但这并没有满足农民真正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终这种政府供给的这种形式还是代替不不全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在医疗服务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农民根本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收入。这种现象在嘉兴的农村社区也不例外,通过社区农民提供的信息可知,很多公立医疗机构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提供公共利益的初衷,现在很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都只在追逐高额利润。这种供给主体单一的现象就使得公立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竞争力,降低了服务质量,社区农民本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实现。

三、“四位一体”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提出

1、政府供给

农村医疗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混合产品的特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当然就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属性,需要政府承担责任,要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在提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时,要代表全体社区农民,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医疗服务特殊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要意识到农村社区的农民很难承担起医疗费用的现状,要把加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各级政府的议程上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对农村医疗的支持,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的硬件设施,扩大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促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2、市场供给

政府并不是农村医疗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村医疗服务的需求大,政府不能完全做到满足社区人员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类准公共物品的合理、有效供给,既可以满足社区农民的需求,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市场供给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带来的弊端,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数量上的需求以及避免政府为获得垄断和盈利所带来的提价。以政府供给方式出现的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少,并且服务质量有所欠缺,而以市场供给方式形成的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在服务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求。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个医疗服务机构都遵守相关的制度和竞争法则,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3、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

在公共事业的运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为了可以这种缺陷,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志愿事业机制来提供公共物品,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这类准公共产品,也是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方式来提供的。面对我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明显不足,确立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市场供给和志愿组织供给为补充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将是我国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体的重要方向。

4、农村集体合作供给

除了以上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这但三种方式外,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还可以有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方式。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由集体股份公司所有并举办的,其财务是实行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集体股份公司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投入资金,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有部分公司还对本公司股民的就医提供一定的报销福利,报销比例由股东大会商讨决定。在员工工资、医疗设备的费用以及医务人员的考察等事项的管理由股份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商讨决定,各司其职,双方承担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共同促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康运行。

四、“四位一体”供给方式预期达到的效果

第一,丰富和完善“多元”办社区的理念,转变地方政府治理方式

农村社区对医疗服务在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如果这些需求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不仅在财政上没有保障,在人员和技术上也很不现实。在公共服务领域,地方政府应该保证在自我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定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供给,并通过适度分权实现自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第二,充分论证打造扁平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坚持政府供给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供给、非营利组织志愿供给和农村集体合作供给的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重心下移,对于这种做法能否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一方面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证明其理论层面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证明其现实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为农村社区居民获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农村社区居民在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有高低之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种服务完全由政府通过无差异供给的方式提供,不仅会引起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同时也违背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规律。“四位一体”的供给模式就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如今农村社会结构有五个新变化。

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已经超过农村人口的1/5。近年来,农民打工出现了两个新的迹象:一是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占到较大比例;二是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到一定比例。

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目前,农村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三低”,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同时,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快提高。200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是7.5%,而城市只有6.4%。农村人口的实际老龄化程度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要高得多,随着常年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增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

社会分化在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广大农民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此外,也存在一些被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社会“甩出去”的人,成为被孤立和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

“精英”登上政治舞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治理已基本成型。事实证明,近几年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常常是农村社区“致富能手”、“经营干才”、“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正在迅速改变着农村社区治理的面貌。

多元化的价值观面临真空。对美好物质生活、精神享受的需求及追逐已成为农民价值观念的核心,当代农民在价值目标上更趋向功利。随着社会的转型,形形的价值观在社会舞台上亮相,农民的价值观进入了一种迷惘的境地,使得农民无所适从。

“四道”必解题

目前三农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根据我们对2749个村的调查,村民上访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65.4%的村民上访反映的是土地征用、流转问题。东部地区的土地问题矛盾更为突出,因土地征用、流转上访的占73.7%。用不同方式侵犯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已成为新形势下侵犯农民利益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有效机制,是处理好城乡关系面对的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

可行之路

针对上面的问题,建议:

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机制。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执法监督,对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随意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纠正。其次,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公平合理补偿机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对土地征用做法作出必要的改进,特别是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以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对于城市工商贷款而言更为突出。城市工商业贷款中使用的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在农村严重缺乏等。农业经营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具有高风险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存在高风险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经营的同时,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