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关键词: 机电技能大赛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关键是需要和现代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接轨。当代社会的机电岗位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直接胜任的,公司在选拔技能人才时看重的是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看重的是专业技能技术水平,而不是天花乱坠的简历。
自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开展以来,关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涵盖机电专业课程,要把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我的学习意识,并推广于全校的师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技能大赛的要求,对专业型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让更多的机电专业学生融入此氛围,掌握更多的技能技术,也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通过所学专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技术融入进工学结合的实践项目中,通过对现代制造业的技术技能需要,根据其特有的属性,组织实现具有针对性和高度仿真性的实训项目,其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操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考核等。通过技能模拟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首先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操作理论知识和安全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技能实践操作水平;再者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效进行考核,检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效,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与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最后使教学实现“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看到结果,在结果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企业实践和教学改革、工学结合相辅相成,促进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我校实际,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和特色,结合其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企业6S管理和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认识现代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融入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合理安排上课,制定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机电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同时设置一本校本教材与企业实践项目模拟相匹配,保证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综合实训技能的学习,不断奋发前进,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机电专业学生必须获得钳工、车工、数控、维修电工四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根据学生的特色制定不同工种的课程内容,每一个工种安排一学年的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在五年学习生涯中,充分提高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做真正的技能型人才。针对维修电工高级工项目,PLC应用在本台设备中完成操作,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技能水平。
在学习综合实训课程时,拓展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生产实践模拟的项目上,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适当加入培训内容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校内技能学习平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保证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相吻合,组织学生上好每一节实训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掌握自己所学的技术技能,所以需要教师安排实训项目的时候必须与企业实践项目接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使自己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安排好自己下企业实践的过程,到企业学习现代制造业所需求的技术技能,跟上当代企业生产的步伐,掌握好一系列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后,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学生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其次是安排校内和校外的技能拓展,在校内先把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训练扎实,然后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际操作,向企业实践项目靠拢,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这能充分体现学生专业的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展与企业实践相对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保证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相结合。
健全训练机制,必须选择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技术指导顾问,在专业组里面选取有经验的老师加入这一队伍,通过老教师的出谋划策,不断提高专业平台的技能水平,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通过项目辅导和专项训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不断的竞争和竞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保证学生训练的质量和难度,就需要老师的外援,与兄弟学校项目负责人共同钻研、探讨,争取更多的实现项目。
建设“全开放”实训室,由专门的技能实训小组成员轮流到岗,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每天下午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可以进入实训室练习,全部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大胆尝试,利用教师的资源,熟练过后让学生自己出题,只要符合该机器的动作范畴,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力选择自己的生产项目,保障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教 教育教学制度 多元化发展 过去 未来
近几年随着教育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形式、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职教的学生从数量上看没什么大的变化,但专业选择的结构却在不断的改变,更多的学生选择专业时的考虑从过去的能否就业,转变为能否轻松,体面地就业。大量的学生对“油腻腻”的机械专业不屑一顾,从而导致近几年机械专业不断的萎缩,大量的专业教师不得不“改行”,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如何改变现状?机械专业教学还有发展的空间吗?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
二、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独生子女群体也将会长期存在并逐步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将支撑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现代家庭的构成主要为“8421”即八个曾祖父辈;四个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个父辈,爸爸妈妈;一个宝贝疙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几代人宠着、爱着。所以一到学校选择专业时,带到实习车间逛一圈,看着油腻腻的机床,脏兮兮的衣服,兴趣一下子就没了。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前几年带学生参观学校,家长关心的是你们这个专业能否学到技术,今后能否找到工作。但这几年,明显的改变就是学生和家长看了实习车间后,大摇其头,“这个专业好脏哦,有没有轻松点的专业啊”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服务类的专业,从而导致制造专业不断的萎缩,大量的专业教师闲置或转行。
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的有技术的劳动力,但我们的学生又不愿从事这个专业,矛盾的汇交在学校尤为突出,尽管待遇一再提高,但还是出现大量的用工荒,近几年我们学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三、我们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
5、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从人才需求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1.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转变,有效落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的地位看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
3.从我国的国情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
我国现状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机械化程度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论文集_教学类 从人才的需求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2]张振兴.浅谈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发展观。高校顶岗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顶岗实习;订单班;高校辅导员;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11-02
本文主要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共享发展理念来探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阶段中的辅导员工作路径完善和创新。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开展顶岗实习,主要体现在顶岗实习模式多样化
青岛滨海学院相关专科专业毕业生每年都会进行顶岗实习。2016年,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共有2014级专科六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共399名学生参加,实习单位包括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轮库汽车用品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中顺机电、中科昊泰、青岛滨海学院机加工中心等,各实习单位接收人数不同,其中海信最多,实习普通班和订单班共278人。
1.“实践型”顶岗实习。之前的顶岗实习只有一种模式,即“实践型”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后的三个月,学校与单位签订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后学生全部返校上课,等年后再找就业单位。普通顶岗实习存在诸多弊端,对学生来讲,他们把顶岗实习单纯地看成短时间打工,以正常完成实习任务为目标,不会对单位投入太多的感情,更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给单位带来创造性效益;对实习单位来讲,既然只是来单位短期实习,只会给学生安排最普通的流水线岗位,对他们的管理不会以单位员工的标准看待,更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培训和规划就业;对学校来讲,主要弊端体现在无法安排短期实习的学生在实习单位直接就业,即使有学生想留在单位和单位想留实习生,由于还有理论课学业未完成无法直接留在单位。
2.“订单班”顶岗实习。“订单班”顶岗实习是这几年毕业生实习模式的新探索模式,订单班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在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汽车、电气、电子等相关专业大一大二在校生中经过一定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高质量高标准的挑选出少而精的一定数量的学生,组建成相应的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特殊班级,在青岛滨海学院有“轮库订单班”“海信订单班”“特锐德订单班”“赛轮订单班”“中科昊泰订单班”等。
订单班组建前,学校组织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实地考察企业,与企业工作人员座谈研讨,了解需求岗位对入职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真实要求。
订单班培训课程由学校和单位共同参与研讨制定,既要考虑到企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在学校的专业知识学习。系统专业知识讲授以学校专业教师讲授为主,与企业相关的专业培训等素质要求课程主要是以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讲授为主,培训合格后,在大二暑假期间或者第五个学期可以直接到对应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单位把订单班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和后备人才着力培养,在实习期间,继续进行培训课程讲授。第六学期考核合格学生可以直接与单位签订正式合同和网上签约。
二、以协调发展理念推动顶岗实习运作,校企联动共同推进
1.充分做好顶岗实习动员。作为辅导员,要从各个方面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针对部分焦虑、茫然的同学挨个谈话、谈心,打消他们的顾虑,可以联系已就业的师哥师姐回校给他们做报告;对所有实习同学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
2.合理确定顶岗实习名单。考虑到实习单位实际接收能力和岗位需求和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年的实习名单确定需要较长时间,订单班需要至少半年,普通班需要三个月左右(4月份到7月份)。第一步组织召开各实习单位宣讲大会和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第二步实习学生自主报名,第三步协助单位对报名学生组织笔试、面试等,第四步最终确定每位同学的实习单位。
青岛滨海学院2016年顶岗实习名单确定依次为“订单班”“普通班”,具体为“轮库订单班”“海信订单班”“赛轮订单班”“特锐德订单班”“中科昊泰订单班”“赛轮普通班”“轮库普通班”“威海天力普通班”“海信普通班”“机加工中心普通班”“中顺机电普通班”“高科普通班”。
3.选拨、培训班干部作为顶岗实习班负责人。顶岗实习班是临时组建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教学班。组建时间短且主要在实习单位,所以实习班的班级管理难度很大,同时班干部的选拨和培训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实习班的班干部一定要选择品行端正、乐于助人的同学,有较高的组织才能和威信,使他们真正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青岛滨海学院顶岗实习班每十人配备一个班干部负责人,每个实习班再设一名班干部总负责人。
实习班级班干部培训主要放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会精心组织多次培训,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起到骨干和先锋模范作用。要求他们了解每个实习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身体情况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成为实习班级和辅导员之间的联络枢纽,配合辅导员分析归纳,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开展各项针对性的管理工作。
4.实习班负责老师和实习单位负责人双向联动。实习班负责老师要定期联系单位负责人到实习单位看望学生,虽然网络、通信都很便捷,但想掌握最新的实习动态和单位反馈还是必须要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面对岗位上的实习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温暖和关怀。比如2016年海信订单班刚进入单位时响应实习部门配套部号召组建了配套部篮球队,代表海信配套部在海信内部各部门篮球比赛中突破性夺得了第二名。配套部们上下领导同事对海信订单班刮目相看,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主人翁的感觉,乐于融入企业。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顶岗实习良性发展,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评价机制
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辅导员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工作路径可以得到不断完善与创新。今后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更好地服务学生,保障顶岗实习更稳定有序进行,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1.完善奖励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采纳实习班学生干部好的建议,实习班学生干部协助学校和实习单位把学生的出勤、工作完成情况、平时表现做详细记录。实习后期由实习负责老师、实习部门负责人、实习班学生干部共同讨论协商确定“优秀实习员工”“企业奖学金”等获得者,在实习结束总结阶段进行表彰,肯定鼓励优秀学生,表彰大会让下一批实习学生参加,为他们树立榜样,以利于顶岗实习工作的良性发展。2011年5月份,青岛轮库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在我校设立了“轮库奖助学金”,每年捐资2万元,连续捐资3年,用于奖励资助我校在实习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2.采取适当惩戒措施。顶岗实习前,学校、学院、班级会在动员大会和《青岛滨海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安全教育责任书》以及《青岛滨海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守则》中多次强调实习纪律规定、实习期间寝室制度等,目的是为了保障实习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但在实习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旷工、迟到早退、违反企业操作规程和寝室管理制度的实习生。对这部分同学要进行必要的惩戒,以保障学校、企业和其他同学的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13-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双元制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与借鉴的目标。但同时实践者也认识到,中国与德国的国情不同,国内职业院校在引进双元制教育时出现了“水土不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健雄学院)依托产业背景和地方高校机制优势对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本土化。
一、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内涵及其适切性
(一)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内涵
本土化后的“双元制”具有“六双”的基本特征。学校和企业是办学的“双主体”,企业规定了培养规格与方向,具有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的标准与企业培训的要求是教育的“双目标”;学生的“双身份”体现了其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教师与能工巧匠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双师资”;教室(实验实训基地)与车间(工作现场)是人才培养的“双场所”;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评价人才的“双证书”。
(二)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实践原则
一是必须由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提供明确的培养岗位(群);二是企业和学校在相互受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合同培养,学生、企业、学校须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三方的责权利,承担法律责任;四是企业须制订完整的培养方案和指派师资团队,在技能培养和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五是企业在培训期间给与学生相应培训补贴,对已具备顶岗能力的学生给与匹配的工作待遇;六是打破学科知识系统化的理论性课程结构,构建系统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三)双元制本土化的教育适切性
一是生产方式变革使得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决策―管理―操作”集中式生产向以小组工作为特征的非集中式生产转变;分工计时的简单体力劳动向自主决定、处置在内的承袭式的手脑并用的综合式劳动转变。这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具有跨岗位本领的现代劳动者。二是生产技术进步促使简单职业向交叉职业、综合职业转变。技术进步带来了技术知识、方法手段和工作内容的交织交叉,使先导职业活动有了很好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支撑。这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具备跨职业本领的现代劳动者。三是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学习者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终身学习从一种思潮、一种理念转变为主导思想,成为资本社会向知本社会转变的客观需求。这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具备终身学习本领的现代劳动者。四是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就业者从简单的一种职业向复合型甚至向多种性质的职业转变。这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具备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本领的现代劳动者。加之企业需求的变化,更给工作组织和培训内容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高职人才培养策略
健雄学院在多年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定岗双元”“三站互动,分段交替”的人才培养实施形式:企业和学生在不同阶段双向选择,达成学徒双元培养意向,并签订学徒制职业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学徒(准员工)。学徒培养是在学校、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和培养企业生产岗位三个培养站点,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参照德国国家规定的培训大纲,按照共同商定的教学计划,分阶段交叉轮换进行教学,共同完成培养任务。
(一)构建双元制本土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学校负责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含基础实践课程);二是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负责的行业核心模块化培训课程;三是企业负责的本企业专项岗位技能课程。三部分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交叉轮换分阶段实施,实现学生职业行为能力在课堂中学、在实践中学和在实战中学的相互促进,循环提高[1]。
(二)建立双元制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学生的评价按照评价主体划分主要由学校评价、培训中心评价和企业评价三部分组成。“定岗双元”的评价标准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不单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评价,更注重职业素养的评价。学校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既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注重评价学生在工作态度、工作规范、团队协作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能否符合“准企业”的要求[3];企业的评价则完全按照在岗员工的考核要求进行。学生的评价按照评价过程划分,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终结性评价由第三方组织职业资格考试。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主要参加德国工商行会在全球统一组织的AHK考试,在考试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行会成员、企业代表、学校代表和政府劳动部门代表组成,全程监督评价过程。
(三)建设双元制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
健雄学院围绕“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根据“三站互动,分段交替”的实施形式,按照“双师资”的建设要求,组建了校企混编的课程教学、模块化培训和岗位技能指导的教学团队,按照共同商定的培训大纲,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完成学徒的培养。课程教学团队由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扎实、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组成;模块化培训团队由来源于企业,具备精湛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接受过双元制教育职业化培训的各培训中心培训师组成;岗位技能指导团队由各学徒培养企业中在一线岗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
(四)打造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打造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定岗双元”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以基地为平台,与企业开展校企双元培养,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其中最为典型的为中德培训中心。目前中德培训中心已成为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在中国联合创办的最成功的共建共享的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成为在华德资企业钟情的“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2010年成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基地,2012年成为江苏省综合型实训基地。
(五)建立双元制校企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
健雄学院中德培训中心采取董事会管理体制,由太仓市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学校、合作德资企业组成董事会,作为中德培训中心的建设主体,采用共建共享的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入股投资、资源共享、设备捐赠、成本分担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人才培养合作,同时明确各方的权利,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调动各方的建设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提高参与度,董事会下设“培训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让企业作为学徒培养的主体之一,发挥在教学培训、质量监控、考试评价等各个方面的主体作用。为有效保证企业的参与利益,学徒培养采用合同培养制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身份和3~5年的服务期,以法律形式保障企业的基本权益。
三、双元制教育本土化的实践成效
一是提升了区域德资企业的积聚度。太仓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入驻,到2013年突破200家共经历了20年,太仓由此成为国内德资企业密度最高的区域,2008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德合作企业基地”,2012年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区”。在此过程中,健雄学院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建设成果。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已建设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和物流管理专业被立项为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资助建设项目,中德培训中心成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基地,学生近几年获得全国各类竞赛奖项23项,全省各类竞赛奖项46项。根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86%,高出同期江苏省高职院校(81%)5个百分点;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5%,高出本省高职院校(42%)3个百分点。学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2013年位列全省56家高职院校第3位。2012年学校在“江苏省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大会”、“全国示范性高职建设成果展”等重要活动中做专题发言或成果展示,“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高度关注和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谢仲贤.“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和实施方法[J].职教通讯,1999(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