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发热;护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62-02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时,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37℃、口腔温度〉37.5℃定义为发热,其中,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热,39.0~41℃为高热,〉41℃为过高热[1]。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2]。持续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损害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在不影响病情观察诊断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有效的退热降温成为发热病人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我校120例发热病例的回顾,总结和分析了有效降温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我校医务室处置的120例发热病例,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在17~19岁;病史0.5~2天;体温37.5~40℃;主要表现:乏力、头疼头痛、肌肉酸痛、呕吐、咳嗽、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经检测,均未感染H1N1、H7N9流感病毒。
1.2.1降低体温:实施的有效降温措施有:①物理降温 措施(一)用30%~50%酒精擦拭病人身体,特别是窝、肘窝、腋窝等大动脉流经处,促进患者体表蒸发散热。措施(二)用冷毛巾或冰袋放在病人头部,有效保护脑细胞,不至于因高热而引起谵妄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同时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流经处放置冰袋,促进机体散热。措施(三)协助病人洗温水澡,促进表面皮肤蒸发,从而散热。②药物降温 措施(一)口服扑热息痛0.25~0.5g,每日三次。措施(二)遵医嘱给予病人复方氨基比林2ml肌肉注射或遵医嘱采用其他药物降温。措施(三),遵医嘱给予清热解毒中草药。上述措施逐条实施,选其一实施,30分钟后重新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若体温未降,则根据情况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体温下降,并加强观察。
1.2.2 病情观察:发热分为三个时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1,若病人脸色苍白,畏寒,寒战,说明病人处于体温上升期。2,病人脸色潮红,出汗,呼吸快,说明处于高热期。3,病人大汗,皮肤潮湿,说明处于体温下降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护理,上升期注意保暖,高热期注意散热,下降期注意更换衣物防治二次着凉。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同时观察脉搏、血压、呼吸灯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 饮食护理:体温升高时物质代谢加快。一般认为,体温没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重下降[3]。护理过程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达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1.2.4 基础护理:卧床休息,督促其暂停学习,多睡觉,避免劳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体能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衣服,利于散热;注意房间空气对流,加强通风。
1.2.5 心理护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认为生病耽误学习,出现紧张、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积极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疏导其负性情绪敦促他们安心养病。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发热的原理,使其了解发热也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对机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2 结果
经过3~7天的治疗护理,120例病例,体温均恢复到正常,降至37℃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也消失,疾病痊愈,继续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3 讨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往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4]。发热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机体脂肪蛋白等分解过多,不利于学生机体康复。本文搜集的120例在校学生病例,排除了重大疾病的可能性,故可积极采取降温措施,促进了病人的机体愈合。物理降温是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导热物质,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方法达到人工散热的目的 。物理降温起效快,安全,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且因其舒适度高,中学生病人易于接受。药物解热,包括化学药物水杨酸类、类固醇解热药以及清热解毒中草药,都有很好的解热效果。执行过程中,注意服药注意事项以及肌肉注射时的无痛技术,同时做好心理抚慰,消除病人对药物的恐惧抗拒心理。除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地关照,还可动员老师同学多来看完病人,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本文中120例中学生病例,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药物降温、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使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得到痊愈,未有一例发生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校中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自我照顾不周、加上升学压力大,易发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各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促进机体愈合,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 内科护理学. [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6
[2]李楚杰.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和负调节. 中国病例生理杂志,1994,10(5):553
【关键词】 高校医院;发热;隔离病人;护理
我校确诊3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流感样症状呈聚集出现,因此在流行期间,做好发热疑似病人的隔离留观工作,做好医学观察,是防止“甲型H1N1流感”扩散的有效措施,也是安定学生,稳定社会,保证安全教学的有效手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1日—2009年11月15日,我院共收治隔离病人334例,其中男272 例,女62 例,均为在校学生。体温(腋测)其中40℃以上9 例,39℃~40℃158 例,37.5℃~39℃有167例,伴有头痛、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症状234例。胸片提示有肺部炎症9例。
1.2 结果 我们对病人进行了准确、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对病区进行了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保护,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在本组病例中,病人自觉症状好转,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经复查血常规及胸片,由治疗小组会诊讨论,符合解除隔离条件者解除隔离。有3例肺炎病人解除隔离后转往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病人由专用发热通道进入隔离病房,热情接待病人,迅速安置病人,给病人发放口罩并教病人正确使用,定时更换,如潮湿及时更换;每人专用1支体温计;提供良好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发热病区每日2次空气消毒,病室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1h,照射前给病人做好解释并取得配合,照射时要保护病人,尽量让患者离开病房到活动室,关闭门窗,消毒完毕再打开门窗通风;走廊用0.5%的过氧乙酸或3%的过氧化氢喷雾消毒;痰盂内装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处理病人的分泌物,痰盂每天消毒1次;“甲型H1N1”属乙类传染病,按该类传染病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
2.2 高热病人的护理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的高热病人,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配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如柴胡2~4ml肌肉注射;配合酒精擦浴:(1)用物:纯棉毛巾、剪刀、温度41℃~43℃的25%~35%酒精200~300ml。(2)用法:将毛巾横剪成宽约10cm的段,用酒精浸透,拧出少量水分,以不滴水为宜,分别敷在患者的额头、两侧颈动脉、两侧腋窝、两侧腹股沟处,每8~10min重新用酒精浸透更换,持续做2~3次。物理降温时应注意病人保暖、遮盖病人。实施降温治疗半小时后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如若使用冰袋,要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如布套湿后应及时更换。并经常听取病人的主诉,如有不适立即停用。病人退热时应注意清洁皮肤、更换衣服。
2.3 心理护理[1] 患者被隔离并伴有发热、咳嗽等全身不适,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护士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耐心与病人交流,注重使用鼓励性语言,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根据非语言行为表明的意义进行针对性护理[1]。首先,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冷静面对疾病,用良好的心态和知识来保护自己,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性质,大量病例证明“甲流”是可以治愈的,让病人心中有数。其次,要让病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与自己的情绪对抗。告诉病人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情绪的时候,别克制和压抑,多与医生、护士、同病室的病友交流,使情绪得到释放。可以采用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交流方式与老师、同学、朋友、家人交流和沟通感情,积极寻求心理支持。第三,满足病人的兴趣与爱好。如让病人看自己喜欢的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做些适度的活动,但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第四,必要时,联系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对需要心理帮助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疏通。
3 体会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首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其次,隔离病人内心孤独、恐惧,病人大多都是远离家人的青年学生,需要温暖与爱护,护士通过良好的言行、端庄的举止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感到亲切。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实施前瞻性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47-02
重型脑出血、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高热可加重脑组织的损害,对愈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抢救及时,降温实施治疗越早,脑保护作用越明显,效果越好[1]。我科50例确诊为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其体温均在39~42℃,采用物理降温,冰帽亚低温脑保护等方法配合降温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病人中,男37例,女13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22例。其中,经冷敷和温水擦浴降至37.5 ℃的患者26例,冷敷、温水擦浴效果不明显,再加用酒精擦浴后降至37.5℃的患者16例,顽固高热患者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冰帽亚低温脑保护。
2 实施降温措施
2.1 物理降温
2.1.1 冷敷降温将冰块砸碎装入热水袋(热水袋大小可根据冷敷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型号),冰块装至1/2满时,加入少量凉水,以填充冰块空隙,排出袋内空气使冰袋平整,拧紧袋口。检查无漏水后可放置在枕下、前额、颈部、双腋窝、双窝以及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0 min,以免局部冻伤。也可以用冷水毛巾敷这些大血管走行处,每3~5 分钟更换1次。
2.1.2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病人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窝、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擦拭时间应稍长,以助散热。禁擦前胸、后项以及脚心,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擦拭过程中注意为病人保暖,擦拭后为病人更换衣裤,半小时后测体温。
2.1.3 酒精擦浴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利用酒精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取30%~50%的酒精250 ml,用浸过酒精的毛巾缠在手上,自颈侧面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侧胸经腋窝沿上臂至手心。边擦拭边按摩,同法擦另一侧。然后将病人侧卧,自颈椎以下擦拭全背部。露出下肢从髂部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沿至踝部,最后从股后经窝至足跟,边按摩2~3遍,禁擦前胸、后项、腹部及足心。擦拭过程中脚部应放热水袋。
2.2 冰帽亚低温脑保护
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冰帽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效果更好。我科用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HGT-200亚低温治疗仪,应用过程中达到检测体温的目的,直接降低脑局部温度,减轻脑的耗氧量。应用冰帽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范围3 d后撤掉。
3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瞳孔反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每30 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同时出现两慢一高,即呼吸、脉搏慢,血压升高,应及时通知医生。
3.2体温监测体
体温监测是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肛温在32~34℃为宜,过低(31℃以下)易出现心肺并发症以及因病人反应迟钝而影响观察,过高(35℃以上)则达不到降温效果。
3.3加强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以及黏膜糜烂。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清醒病人晨起、饭后帮其漱口,口干裂时,涂植物油或者甘油;昏迷病人每日彻底做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用生理盐水棉球或者间断用洗必泰漱口液棉球。昏迷病人每2小时翻身拍背并且按摩骨突处,以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和压疮,身体褶皱处涂爽身粉。
3.4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与协助病人排痰,为昏迷病人及时吸痰,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给予定时雾化吸入,每日2~3次。利用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增加纤毛活动能力,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分泌物干涸结痂,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起到化痰、解痉、抗感染作用[2]。气管切开患者应置单人病室,有分泌物及时吸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8 小时消毒内套管1次,每吸痰1次更换1根吸痰管。保持气道湿化,可定时气道内滴入湿化液(湿化液配制:生理盐水20 ml,盐酸氨溴索针15 mg)。每15~20 分钟1次,每次滴入4~5滴。气管切开处覆盖湿润的无菌纱布,并每日换药2次,保持伤口局部干燥。
3.5 预防泌尿系感染
保持会清洁,每日用0.2%的碘伏消毒尿道口两次,昏迷病人及尿失禁病人留置导尿管,应每天更换储尿袋,防止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尤其翻身时更要注意。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导尿时一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观察尿液颜色及性质,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2次/d。病人可以自行排尿时,应尽早更换为外接尿器,以减少感染机会,每次大便后温水擦洗臀部,涂爽身粉。
3.6营养摄入
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热量消耗增大,水分排出多,易发生营养不良,必须供给充足水分、营养物质等。高热病人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故应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不能经口进食时,采用鼻饲提供营养。采用的食物配方为:牛奶、新鲜鸡蛋、食盐、鱼汤、鸡汤、排骨汤、米汤、菜汤、新鲜果汁等。并做好鼻饲管道的护理。患者翻身、拍背吸痰等操作完毕后,抬高床头30°~40°后再进行管饲,以防误吸。
4 讨论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重型颅脑损伤可致下丘脑损伤。脑出血、脑梗死等可导致脑代谢增高,加重脑缺血和脑水肿。正常情况下,机体处于相对恒温状态,体温不因外界气候改变而有显著性差异,而中枢性高热患者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对外界冷刺激不能随时调节,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高热患者给予冰帽、冷敷等措施,均可降低脑和全身的基础代谢率,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并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防止细胞内酸中毒,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血脑屏障,并且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减少细胞结构蛋白质的破坏[3],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另外亚低温治疗可显著减少脑水肿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程度。温度每下降1℃脑耗氧量与血流量均降低6.7%,从而使整个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明显下降,保护了机体由颅脑损伤引起的一系列损害。
[参考文献]
[1]吴焕玲.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J].广州医药,2005,36(1):78.
[2]卜艳华.颈髓损伤病人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研究,2004,18(1):108.
摘要:总结我院内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的临床护理经验,提出了如下护理重点。①隔离:发现病人立即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直至腮肿完全消退后1周。②卧床休息:发热者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肿痛者卧床至肿痛完全消失。③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之流质或软食,避免酸味坚硬固体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④口腔卫生:勤用淡盐水或1∶3甘草银花液漱口。⑤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腮肿程度、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⑥中药宜温服,高热者偏凉服。⑦腮肿、肿痛者均可用青黛散等外敷以辅助治疗。
关键词:痄腮;护理;体会
痄腮是由风温时毒所致的外感时行病。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多见,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痄腮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表现轻度的恶寒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舌质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重者表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伴有头痛或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热毒蕴结;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心肝和邪毒引睾窜腹的变证。
1临床资料
在我院内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6.5岁,最大者30岁。其中出现邪毒扰心者1例;出现肿痛者3例。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
2.1.1隔离及预防
发现病人,及时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直至腮肿消退后1周。对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其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1)用板蓝根15~30g水煎服或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d。(2)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使潜伏期患者减轻发病症状)。因痄腮患者症状开始出现前数日即开始排出病毒,至患者出现症状时,密切接触者可能已经被传染而处于潜伏期,而此时又因照顾病人比较劳累,所以一旦被感染则症状多较重,此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该15例病人中有2例年龄较大的女性病人就因为照顾患有痄腮的孩子而被传染,病情较重,其中1例出现邪毒扰心之变证。
2.1.2注意休息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肿痛者卧床休息至肿痛完全消失。3例肿痛患者中1例因腮肿消退、发热轻、肿痛也不甚重,又临近考试,怕耽误复习考试,不听劝告,边上学边治疗,致病程迁延数十日不见好转,直至考试结束后卧床治疗10日方愈。在临床护理中一定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对该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以免患者不注意休息而致病程迁延,影响发育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育。
2.1.3注意口腔卫生
嘱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勤用淡盐水或1∶3的甘草银花液漱口。
2.1.4清淡饮食
告诉病人饮食宜清淡且易消化,吃流质或软食,忌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酸味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如一位并发心肌炎的患者因接诊护土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家属给患者吃醋调凉拌菜,致患者腮痛加重,病人误以为进食咀嚼所致,而对进食产生畏惧心理,后经反复解释做工作,才使病人打消顾虑,正常进食。
2.1.5密切观察患者体征
勤观察病人腮腺肿痛的程度、体温、舌苔、脉象、神志、等变化,如见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项强、甚则昏迷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同抢救。
2.2临证护理
2.2.1高热的护理
高热病人可行物理降温,嘱病人多饮水。
2.2.2腮腺局部的护理
腮腺肿胀处可用青黛散以醋调外敷,或新鲜的仙人掌去刺剖开,以切开面或捣泥外敷,外敷范围应大于腮腺肿大的范围。
2.2.3的护理
肿痛时,除卧床休息外,应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以青黛膏外敷或青黛散以蛋清调外敷。
2.2.4服药方法
中药宜温服,高热者偏凉服。
[关键词]轻型甲型H1N1流感;居家护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高致病性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类似普通流感,重症禽流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感染禽流感发病后7天内被视为具有潜在性的传染性。2009年10月底,伊犁地区以学校为中心暴发流行甲型H1N1流感,根据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有关措施,我卫生服务站对所管辖社区8例轻型甲型H1N1病毒感染者负责进行居家护理治疗。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防护,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9岁。8例因突然发热到州友谊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进行排查,经州疾控中心通过RT-PCR检出咽拭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5例有低热、咽痛、流涕、鼻塞症状,3例有高热(腋温38.6-40℃)、头痛、呕吐、鼻塞、咽部症状。8例患者给予降温、抗感染、抗病毒补液对症处理后,患者体温均于发病后2天恢复正常。严密监测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体温,对家庭成员做好消毒隔离、发热病人的护理指导,无继发性并发症,家庭成员中无一人感染。体温恢复正常后7天均解除隔离,10后天返校。
2护理
2.1护理人员的安排及组织管理
2.1.1成立社区医护小组
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成立站长负责制,组成医护小组。及时制订、完善医疗护理措施,保证与社区相关各部门的信息有效沟通的有关措施。
2.1.2培训护理人员
消除护理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情绪。培训内容包括甲型流感的护理、防护的穿脱顺序、手消毒、消毒隔离、防护知识及心理培训。
2.1.3防护及家庭环境的管理
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到疾控中心的通知,立即赶到患者家中,按规范穿戴防护服、专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戴鞋套,给家属及患者均戴12层医用口罩。指导家属每日开窗通风至少10次,每次至少30分钟,每日应用84消毒液稀释后擦拭地面、生活用品2次,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均应用84消毒稀释液浸泡于加盖容器2小时后倾倒。教会家属稀释84消毒液的方法,及自我防护的知识。从患者家出来,在隔离警戒线内应用84消毒稀释液喷洒全身,并对警戒线内及线外一米区域进行喷洒,站立半小时,脱隔离衣出警戒线。由于采取了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我站医护人员与密切接触者无一人感染,临近住户未受到感染。
2.2护理
2.2.1心理护理
告知学生及家属,轻型甲型H1N1流感完全可以治愈,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它是一种经过空气传播的疾病,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呼吸道隔离是非常重要的。告知学生及家属居家隔离的意义,消毒、开窗通风的重要性。告知家属哪些异常情况需要去指定医院进行治疗,哪些异常情况与我们联系,以增强学生及家属的信心和安全感。
2.2.2体温监测
教会学生及家庭成员应用体温计,如何看体温计读数。体温异常者每日出诊2次,每日测体温6次,指导家属掌握如何护理发热病人的知识。3例学生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低热持续2天后恢复正常,5例给予降温、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体温均于当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者每日测体温4次,通过电话告知体温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出诊查明体温升高的原因,以防继发并发症。
2.2.3用药指导
对学生家长可用盐酸金刚烷胺类的药物进行预防用药,比如:莲花清瘟胶囊、银黄颗粒等按说明连续使用3天,如果有感冒症状,需用5-7天。3例学生连续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治疗3天后,遵医嘱指导学生家长改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其余5例学生均应用口服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并嘱按时服药。
2.2.4营养指导
嘱学生家长给病人多食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热量的汤类食物,给病人多饮水,以促进病毒排泄。指导学生家长多饮水,加强自身营养,以增加自身的抵抗力。
3体会
轻型甲型H1N1流感感染患者的居家护理,对我们刚刚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说是一新的挑战,由于患者在家隔离治疗护理,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家长做好防护、消毒,防止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防止疾病的蔓延;同时向学生及家庭成员提供生活、饮食营养、药物治疗、心理康复等卫生保健方面的建议和技术指导,为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提供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