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生会;组织建设;问题;对策
高校学生会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学生会组织建设是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委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团学活动的主体力量。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会队伍的组织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引领和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进一步加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会组织队伍建设和管理,促进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学生干部在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作用,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团委于2015年初修订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会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组织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会章程》。
但目前,学生会组织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干部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会组织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学生会组织为广大师生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学院对学生会组织的支持和保障不够等等。因此,为更好的开展团的工作,团委对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一)学生会干部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会干部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首先要有被肯定和支持的资本。现在一部分学生会干部总觉得权利不够,能力未施展出来,在“青年之声”平台上也在发声,但作为学生会干部要认真思考,一旦真正给了足够的权利,是否有能力承担,权利与责任并存。学生会干部都值得认真思考,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一些场合,会发现学生干部基本的礼仪不俱备,对老师的不够尊重,在一些活动中明显存在礼仪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过程中,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必须提高。
(二)学生会组织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学生会组织完成好本职工作是学生会正常运转的常态,虽然已经制定了工作职责,但目前学生会组织的本职工作完成并不乐观,例如:各部门不能独立的举办好活动,学生会组织内部考核不完善不规范,学生会组织联系不够,严重缺乏沟通,特别是院系学生会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少之又少,一个缺乏沟通的组织体系,又如何更好的完成好工作呢。故团委要抓好学生会组织的基础工作,学生会组织建设才能不断规范,走上正规。
(三)学生会组织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会组织要能够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在工作中切实服务于广大师生。但是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会组织存在脱离广师生的突出问题,存在代表和维护学生权益的工作开展严重不够的突出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意识不够强。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职能部门及时联系,解决问题。例如:近期学生公寓12栋的热水问题――热水供不应求,每天排队许久学生才能打到一壶水;再比如每天早上六点来钟喇叭声音对着学生公寓12栋吼,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从而影响到了学习效率等等。
(四)学院对学生会组织的支持和保障不够。学生会组织是校内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法定性组织。那么学院对学生会组织相关政策的支持,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力度,提供给学生干部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学生干部自我发展的教育平台等这些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就增加了领导和老师的工作量,一支强而有力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为领导和老师排忧解难、处理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但目前该院学生干部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不是学生没有这个潜质,更多的可能是无法给予他们这样锻炼和培养的平台。故得到学院政策的支持,是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一)严格选拔学生干部,并加强培养。团委在每年的学生会干部换届时,不但要依据学生会的考核,同时要深入调查学生干部在班级和日常工作中的表现等综合素质;在换届选拔的流程上要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同时不失人性化。在选拔之后,对学生干部要进行至少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进行工作技能、业务素养、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干部尽快熟悉工作,进行角色转换。同时新老两届学生会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将学生会的精神进行传承,新一届学生会要能够站在上一届学生会工作的基础上去将工作完成的更好。
(二)学生会组织职能进一步落实落地。2015年修订了《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生会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但是目前学生会各部门职能的履行程度并不如人意。大学生学生干部不存在不理解工作职责,可能更多的是缺乏考核和激励机制。既然如此,就要加强对学生会内部考核,约束大家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依靠考核推动工作,做到考核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要以更好的推动工作来考核。增加激励机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团的各项评优评奖以考核结果为标准来评选;同时进行每学期的学生会干部评优表彰,增加学生干部荣誉感。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人文关怀,增加学生干部的归属感。笔者相信,面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积极向上的学生干部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可以履行好工作职责的,否则也不适合在学生干部的岗位上。
(三)加强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意识。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走近学生,深入学生,反映学生的呼声,回应学生的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服务学生的成长。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管是开展第二课堂平台建设,还是团学活动,都应采取深入到广大学生中去,与他们互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更好的为他人服务。曾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对一名学生干部来讲,问题是改革的方向,赢得学生的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断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就是赢得学生的心的最好办法。学生组织的服务意识的加强,就是学生会组织的无形品牌。
(四)加强学院对学生会组织的支持和关心。目前,虽然学院修订了有关学生会组织建设的管理规定,但是对学生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生干部举办活动,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没有学分,从事学生干部工作,难免牺牲课余时间,学习成绩很难遥遥领先,而学院的各项评优评奖对成绩要求比较高,很多情况下,工作在各个角落的学生干部反而失去了评优评奖的机会。例如:在学生入党方面因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学院制定认可学生干部工作的相关政策,给学生干部解决后顾之忧。例如在学生权益维护上,许多的问题学生可以搜集反馈,但需要学院各部门才能得以解决,如没有学院政策的支持,学生会组织难以做好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学院各部门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力度,学生干部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学生干部自我发展的教育平台等这些都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只有得到学院政策和领导的支持,将学生会组织培养好,学生会组织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作用,试想一支强而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完全可以为领导和老师排忧解难、处理基本的日常工作的。笔者相信学院将会不断加强对学生会组织的建设,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也坚信学生会组织一定可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更好的履行学生会组织的职责,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
学生会组织是学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各级党、政、团组织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学生会组织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很多新情况和挑战,需要会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将学生会组织建设的更强,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引领和培养广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束安霞.高校学生会组织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1.
[2]陈金勇.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困境、问题及创新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0.
[3]陈艺.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4]王艳娟.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4,04:242+244.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项目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4-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治理工作。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效率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维护国家的社会财产,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而,我国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地加大对此项目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
2现阶段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未能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没有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并未能够进行有效的勘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在工程监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未能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体系,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还不够透明,缺乏公开性。
第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以致于治理工作的风险过大,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理工作。
3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3.1设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管理,要使其工作具有透明性,所有的工作行为都应当被监督,要在社会人民群众的眼前记录操作的全过程,以此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行为,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来执行相关任务。为此,则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通过此机构的成立来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的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结构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使其能够明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招投标程序。鉴于这种状况,建立健全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能够使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更有保障,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增强地质灾害治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壮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拥有较好的信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排除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由相关领导进行决策,明确各级别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通过制定集体会商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监察工作,处理好治理工作现场的工作,采用全新的工程技术。在有需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工程勘察工作,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作用,排除一系列的干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监督。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监督体系,以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有效性。
3.3设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要求我们在最小的风险成本中获得最大的保障和收益,设立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有利于降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确保整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目标统一,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使其治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质量。
4结束语
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就应当突破传统治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庄晓洪,尹劲娥.浅谈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2]刘源泉.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瓶颈--以铜仁为例[J].速读(上旬),2014,(6):323-32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教育部和联合制定并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可见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出现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如“我爸爸是李刚”、“药家鑫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新闻在反映出大学生随性妄为的同时,则又彰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位。面对新常态下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创新性地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取得实效,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为此,笔者于2015年6月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5年6月,对北方某综合性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97名学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文史类专业,如哲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年级涉及到大一至大四所有年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学生群体较为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开展状况。本次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回收率达98.5%。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中理工类学生144人,文史类学生53人,分别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3.1%和26.9%。其中,大一学生31人,大二学生52人,大三学生70人,大四学生44人,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15.7%、26.4%、35.6%、22.3%。另外,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不同层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知,本次调查问卷同时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独生子女等不同情况的个体进行了差异比较。本次调查中,学生党员3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8%。学生干部6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4%。独生子女9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2%。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调查问卷的编制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情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况两个方面入手,并采取封闭式题目的设计方式,共23道单选题目。同时,为及时了解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笔者还设计了3道多选题和1道开放式题目。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的限制,调查过程中还特意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同时,为了保证此次调查的真实性,还与这些学生的公共课教师、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以保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
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状况,笔者分别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三个方面展开了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了解,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深,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
在调查“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吗”问题时,认为没有的只有7.1%,认为“有很多”或“有一些时的”占92.9%。而在涉及“您所在的高校有过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吗”,回答“我所在学校开展了此方面教育”的仅占38.6%。针对两道题目回答的迥然不同,笔者在对以后的访谈中了解到,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调查问卷的同学并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对社会责任感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说明了学校在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没有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另外,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本身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认真听讲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吗”问题时,持肯定态度的仅占34.5%。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缺乏深入了解这一事实。
2.知易行难,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社会责任担当不足
在涉及到“您觉得社会责任感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否重要”时,72%的同学表示“很重要,社会责任感是担当,公民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这反映出了大部分学生在对国家的发展上有较为强烈的国家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比较强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与社会责任感认知相比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重要性,但是在真正需要价值抉择的时候却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出现了人生抉择功利化的倾向。例如,在问到“如果国家需要有人自愿去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竟然有1/4强的大学生表示虽然自己不想去,但是希望他人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态度,而且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将不想去的原因归结为对家里亲人割舍不下,这显然是搪塞之词。
3.双重标准,在社会责任感评价上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在涉及到“您觉得您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这一问题时,93.9%的同学认为自己“肯定是”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涉及到“您觉得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强烈”这一问题时,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仅占24.4%;另一方面,承认自己“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同学只占到6.1%,但认为“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现在的人关心自己比较多”的却占到48.7%。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道德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对内和对外的差别,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责任感,但同时,大家又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产生的强烈的期盼或不满,对他人的要求高于对自身的要求,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参与调查问卷的93名独生子女中,这一倾向更加的明显。例如,认为自己有或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同学在这一群体中扩大到了94.6%,高于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而批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比例却扩大到了55.9%,高于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起着主流阵地的作用,面对高校学生在社会责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教育内容方面在涉及到“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39.1%的同学认为“内容枯燥,没意思”,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没有实例的现象,一方面没能对社会责任感进行很好地诠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够生动,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2.教育方法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方法吸引人吗?”这一问题时,表示“非常吸引我”的学生仅占25.4%。在进一步了解学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社会责任感教育或者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或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仅限于“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按书本内容传授”,结合上表的统计数据,说明这种灌输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在涉及到“您觉得您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有实际效果吗”这一问题时,只有25.89%的同学认为有效果,而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这只是在走形式,甚至有将近20.3%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这与笔者对该校的了解到的情况并不一致。以上调查表明,在教育方法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授课方法老套古板,不能与时俱进;
二是灌输式授课方法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是存在着新瓶装老酒的浅层次创新问题,只在形式上被动改变,但并未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不能真正吸引学生。
3.考核评价方面在涉及到“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有意义吗”这一问题时,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没有意义,考试成绩高低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这说明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现并不科学,一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认可。
4.教育者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吗?”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同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只有2.54%的学生认为不负责任,说明教育者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到位的,是认真的,但在随后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征求问题中,有16%的同学希望教育者能够多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5.教育环境方面在涉及到“您觉得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认为是家庭因素的占14.21%,认为是社会因素的占57.87%,认为是个人因素的占22.34%,认为是学校因素的仅占5.58%。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是“社会上没有责任感的人较多,并且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可见,正是由于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并未得到应有惩罚,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不负责任的投机心理。这也与后面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的访谈结果不谋而合。在征求学生对学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建议中,一大部分学生表达了社会责任感教育没有用、走形式,社会上吃不开,一部分学生觉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巨大差异,导致无所适从。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环境的恶化,已经使一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对道德规范到法律规范均产生了质疑。
(三)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
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笔者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还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期待进行了调查:
1.教育内容要生动活泼、切合实际为了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育内容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校学生期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包括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查(见表1所示)。调查表明,公民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受到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希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予以突出。而基本原理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生态教育、人生目的教育、时事教育等还应当改善内容,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价值引导。
2.教育方法要加强互动,突出实践针对高校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式方法问题,笔者也在问卷中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一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占比最高,达到了67.5%,这一数据再一次显示了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涉及到“您对您们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75名同学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近半数的同学希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从实践着手。而说得多做得少,成为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虚化、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涉及到“您觉得下列哪种内容的社会实践最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时,选择“事迹报告会”的占17.26%,选择“参观工厂农村”的占30.46%,选择“到孤儿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的占51.78%,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被动接受要少于选择边走边看的,选择边走边看的要少于选择实际行动的,实践参与程度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成正相关。
3.考核方式要科学合理,令人信服在涉及到“您最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一问题时,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选择闭卷考试,有40%的同学希望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还有24%的同学希望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另有26%的同学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状况。
4.教育者要以人为本,以身作则在涉及到“您觉得学校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为何起不到实效”(多选)这一问题时,有69.04%的同学认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60.41%的同学认为教育者“不懂学生心理,矮化学生的责任行为”,63.45%的同学觉得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照本宣科、观念陈旧”,还有58.37%的同学社会责任感教育起不到实效的原因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负责,教育者却不能为学生负责、考虑”。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感染力、号召力不够,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考评方式不科学、教育者示范作用不明显、教育环境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了现在学生中对社会责任感认知不清、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社会责任感评价双重标准等多重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科学教学评价、提高教育者认识,进而达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的主流阵地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加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治理;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的现实意义
其一,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可以提高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因为受到政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在制度上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医院治理。在此发展趋势下,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研究,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才能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其二,加强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在医院治理中,医院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发展出发,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将传统比较陈旧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淘汰,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做到真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其三,内部审计可以避免贪污犯罪现象的发生。医院治理的目的是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可以让医院做好预防管理,能够在事前、事中、事后均按照程序办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的现象,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根本上保证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度决定一切,要保证内部审计在医院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则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然而目前,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完善,并没有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定完善的制度;也没有针对性的对旧制度进行更新,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于2006年并实施,距今已有十年时间。这样导致在医院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无法将各项审计意见进行落实。除此之外,因为内部审计法律制度未得到落实,且不具备针对性,致使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难题,无法获得良好的审计结果。
2.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趋于形式化,往往只重视审计项目数字等工作,并没有将审计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这样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有非常多的医院并没有从本质上对审计工作加以了解,也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中马虎了事,没有按照具体的目标开展工作,这样内部审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法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3.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医院的治理过程中,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不专业,那么则会导致审计结构无法得到落实。虽然现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有部分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后并没有安排专职的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情况下所选择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一些非财务人员,或者财务人员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医院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
三、医院治理中内部审计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内部审计在医院治理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的好与坏关系到医院治理的成败,但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也需从全局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1.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才能保证医院治理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正如上文所言,现阶段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还比较落后,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医院需要从治理的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机构加以规范,避免不法分子恶意损害,影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正常运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还可以给医院的内部审计带来帮助,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促使医院治理朝着规范性发展与进步。
2.实现内部审计的专业性
在新时期医院治理中,医院最高管理层需要对医院内部审计加以重视,要在内部审计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特别需要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根据医院治理的实际情况选派优秀的员工作为专职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提高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
在医院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医院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医院需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并且要鼓励其认真工作,在工作中给予热情,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的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内部审计的好与坏关系到医院治理的效果,关系到医院各项资金的有效应用,因此在医院治理中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从各方面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清,陈航.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内部审计,2012,03:66-67.
[2]鲍国强. 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时代金融,2011,12:26-27.
[3]何娟. 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当代经济,2016,06:103-104.
【关键词】统治;治理;比较
当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兴起时,治理理论便应用而生,这一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一定影响,并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提供可一个新的理论依据。由传统的统治理念向治理这个新的理念转变,是顺应时代变化发展。然而,作为新生的理念,它又有着自身的一些缺陷,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予以克服,不能照搬理论。在现今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文化都达到一定水平,传统的统治理论,已经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兴的治理理论取代传统的统治理论占主导地位,是时代变化发展的选择。
一、 统治
(一)统治的起源
统治一般是指用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治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兴起的。国家产生了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阶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权,对国家进行管理。如果没有诞生国家这个政治实体,我们也无法谈起统治。因此,我们可以从国家起源这个角度来分析统治的起源。
首先,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来追溯统治的起源。洛克指出,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是由每个人行使的,人人都是自己的裁判者。因此,自然状态是完全自由的状态,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然而,这种完全自由的状态便是混乱无序的根源。在自然状态中,既没有一部明文规定的法律作为裁决纠纷的共同尺度,又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判者和公共权力来保证裁决得以执行。于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更好的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便相互订立契约,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把它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按照全体成员或他们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当人们这样做了之后,国家就成立了。“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就在于此。”[1] 国家的产生,是统治形成的前提,而政府则是统治的具体执行者,他是充当公共的裁判者的角色,拥有社会全体成员所让出的那一部分公共权力。
其次,运用阶级分析法来追溯统治的起源。它的主要特点是,它是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作为政治分析的决定性变量,以此来观察和评估人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2] 因此,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阶级斗争是各阶级利益的争夺,最终的胜利者便成为了统治者,失败的一方沦为被统治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统治是如何产生的。
(二)统治理论自身的困境
面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依据统治理论作为基础的传统统治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3]市场在公共产品的提供、限制垄断、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4]因此,单纯的依靠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此时西方经济学家推崇的政府干预的管理模式,被认为是解决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方法。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被认为是西方统治理论发展的顶峰。但是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时也有一些内在的局限,与市场失灵一样,政府也会出现失灵。7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以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纷纷采取了放松管制、私有化等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正是鉴于国家的不足和市场的失效,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来对付市场和国家协调的失效,而此时治理理论正在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念。
二、 治理
(一)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在1989年世界银行关于非洲的报告中,“治理”一词首次出现;世界银行1992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治理”一词已经被广泛应用,由此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并使得一大批学者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使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然而治理理论的兴起有着现实的状况,从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西方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最好的政府,用市场机制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等方式提供最大的公共服务”。因为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失灵之处,即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产品、约束极端个人主义、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因此,单纯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公共资源得不到保障,人民开始抱怨政府的无能。另一方面,政府调节也有失灵之处,即政府依靠国家计划、命令手段,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治理含义的界定
由于治理概念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治理理论。然而,关于治理含义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各种治理理论都很难给治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首先,詹姆斯·罗西瑙将治理界定为一系列活动领域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5] 罗西瑙将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并不是简单定为政府。同时,将治理定义为一个潜在的规则,是恒定不变,人们自觉的遵守治理这个潜在的规则,它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实行下去,这将减少政府的权力,由一个“强政府”向“强社会”转变,符合当前构建“有限政府”的理念。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全球合作伙伴》中将治理定义非常宽泛,把集体和个人行为的层面、政治决策的纵面模式都包罗在内,据此,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的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市民、市场等等。学者格里·斯托克提出了五种关于治理的理解:第一,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系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第二,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第三,治理明确肯定了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的权力依赖;第四,治理指行为网络的自主自治;第五,治理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6]这是比较充分的理解治理的内涵。
其次,我国学者对治理的含义的也有着自己的观点。治理理论从更高层面上强调了公民参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主张用治理代替统治,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政府的双“失效”,认为治理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7]俞可平给治理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求,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他将治理理解为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但同时也指出治理需要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治理理解为由多个中心(国家、公民、市场、社会)组成,遵循公正、公平、效率的原则,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对公共事务以及一些私人事务中需要公共部门解决的那一部分进行管理的过程。好的治理意味着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和公民的合作管理,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的过程。政府不可能在以简单的强制性行为来表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治理是一种民主性的过程,使公民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三、治理与统治的比较
“治理”与“统治”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管理的主体不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公民、一些民间的或非政府组织,而统治的主体则必定是政府。第二,管理的形式不同。治理是政府、公民以及一些民间组织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进行管理,而统治是政府运用政治权威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政府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第三,管理的范围不同。依据当前全球治理理论的提出,治理的范围可以是无国界的,由于治理的主体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间组织。而统治的主体是政府。因此,统治就有了领土和主权作为限制。第四,管理的原则不同。治理以自愿为主,兼有强制,但是主要还是公民的认同和共识。而统治则以强制为主,政府通过依据法律、法规来管理。
通过治理与统治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治理的优点,首先,在一定范围内,治理理论发挥弥补政府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促进社会法治的建设、市场有着自身的缺陷,无法解决垄断、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问题。政府也有缺陷,政府无法解决“寻租”行为、低行为等问题。面对市场失灵和国家的失效,人们想通过运用治理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全的法治来解决这类问题。其次,治理理论推动了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公民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为政府决策的合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宣传民主政治思想,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综上所述,治理与统治的比较,治理完全可以取代统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已经成为一些西方政治学家和政治家的流行口号。
四、 结语
虽然治理理论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但它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他强调管理就是合作,否认政府的那种权威统治的管理模式。因此,统治与治理的融合,是未来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下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2]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韩丽华 潘明星.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5]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6]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科学(中文版),1999,(2).
[7]乔耀章.再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