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总结

经济发展的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总结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总部经济,不均衡问题,原因,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89-04

目前多个城市纷纷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与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目前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城市总部经济均衡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将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区位、定位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差异作为城市总部经济的前提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存在的不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功能不到位导致城市总部经济的恶性竞争逐步升级。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然而,目前许多城市各自为政,政府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出台了多种优惠条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从而导致总部经济的恶性竞争。北京市是较早出台这方面政策的城市之一。 1999年1月,北京市政府了《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2002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中心。上海、广州、深圳、厦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总部经济的发展。不仅全国性中心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见表1),与此同时,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制定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见表2)。

不同层次的城市争相发展总部经济导致了恶性竞争。从城市基础设施看,重复性和过度投资现象严重,如在珠三角地区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分布有5个机场,不仅机场使用率受到影响,而且导致空中航道出现拥挤现象。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各地为发展总部经济提出的过于优惠的税收条件和土地价格条件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第二,城市总部经济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如在美国东北部是以纽约和芝加哥为代表的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部地区则是以休斯顿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基地,西部则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城市总部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产业布局,而我国企业总部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分布。根据2012年《财富》杂志对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3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国设立了地区总部,其具体分布城市为:北京52家、上海70家、广州4家、深圳4家、杭州、南京、苏州、武汉、厦门、重庆、珠海各1家。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企业总部选择过程中更倾向于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各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见表3。

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分布也呈现出与跨国公司相同的趋势,东部地区分布了500强企业中的73%,而其他三个地区总共只有27%。企业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在中西部发展城市总部经济所付出的成本更高。

第三,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均衡。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培育发展条件,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基础上做好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而目前更多的城市以硬件条件为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中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数据 〔1 〕 (p57-89 ),通过运用双基点法进行计算 〔2 〕,得出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各项发展条件的贴近度,在表4中将两个极值列出,并加入了以太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贴

度。可以看出各城市的发展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指标比较见表4和图1。

通过极差分析可以看出,在这六项指标中政府服务差距最大,其次是专业服务,随后分别是商务设施、研发能力、开放程度,基础条件的差距最小。同时可以看到这种发展条件差异特点是东部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以太原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在整个排名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而东部地区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在排名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城市,如西宁、南宁、贵州、兰州等地则更多地处于倒数地位。从中可以看出,体现硬件方面的基础条件在各城市之间更容易达到平衡,而在软件方面则是各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差距。因此,提升服务能力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二、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分析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均衡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定位不清晰。城市总部经济对地区gdp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不仅自身产生经济价值,还会带动相关产业间接创造gdp,因此为区域gdp增长将提供源泉和动力,这是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城市总部经济的直接原因。但许多城市对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无法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只能将总部经济变相发展成为地产经济,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导开发大量总部大楼。同时未考虑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目前,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地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极为严重。

第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吸引大量总部资源,而从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部所占企业总部数量要远高于中西部。这主要是由于各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城市拥有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能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入驻。东、中、西部城市总部资源比较情况见表5。  可以看到,处于东部的上海除了社会基础和环境质量两项指标在20名左右外,其他指标都排名靠前,而处于中部的太原各项指标排名则在20名左右,西部的兰州各项指标排名则在30名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是制约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计划,但中西部城市对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力未能得到相应提升。

第三,注重政府作用而忽视市场功能的发挥。目前各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往往是贪大求全。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功能的发挥,目前总部经济不再靠单个企业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必须具有专业的市场相配合才能使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不断提高,并形成以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最终形成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中西部一些城市也提出与北京、上海一样的以吸引世界500强、国内大型企业等入驻的目标,政府希望能够通过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就能带动总部经济的发展,这就本末倒置了总部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发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才能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进入,而不是通过政府先吸引企业总部再形成产业链。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做好服务工作,而不能越位替代市场。

三、推进城市总部经济均衡发展的思路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城市总部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一方面,不同城市应定位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资源。企业资源为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总部经济的发展依靠众多的企业加以推动,不能将这些企业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大型国企,而应更多地关注具有本土优势的当地企业。在国内一线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在吸引跨国公司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发展总部经济可以定位为吸引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而二、三线城市则应更加注重培养本地企业,将这些本地企业培养壮大后以推动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草根经济向总部经济的转型。这一发展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培养本土企业来发展总部经济,本地企业优先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区域化、城市集群化和产业集聚化日益明显,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以全国范围的视角进行产业集群的合理布局,围

绕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泛渤海经济圈并依托已形成的城市群来对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带动区域内城市总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以城市的比较优势为纽带,强化城市间总部经济合作发展。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总部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应对,打破以前的“企业一体化”模式,根据价值链将企业的各类功能进行重新组合。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能力来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研发总部既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也可以以技术为导向来重新进行区位的调整,这样具有市场、技术、人才等优势的一线城市可以把企业研发总部吸引过来。而随着企业分工和协作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则将生产总部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分离,选择在更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区位之内,这样具有生产加工优势的二、三线城市则可以把企业生产总部吸引过来。如东风汽车将管理总部搬迁到武汉市,吉利汽车总部搬迁至杭州,而企业的生产总部继续保留在如十堰、宁波等地。通过管理总部的搬迁可以为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企业影响力和市场辐射能力,同时也将加强与生产总部城市之间的合作。

第三,发挥城市产业集群优势,为总部经济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与企业总部发展相似的服务需求,总部经济在产业集聚的推动下也在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如温州轻工业产业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群等。产业集群将带来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机构,除了生产企业外还有相关服务机构如金融、会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这都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产业集群优势是城市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如成都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港就是通过汽车产业集群而发展的,通过建设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将带动相关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成都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港是为汽车产业集群提供的高端服务项目。虽然二、三线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无法与一线城市抗衡,但通过某些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将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力。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服务功能。政府在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功能:(1)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政策。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这种政策只能基于对发展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应有的政策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当地产业特点使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效果。(2)城市总部经济的协调规划。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相衔接,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利益。各城市之间应避免争夺有限的企业总部资源而相互恶性竞争。虽然在一定范围的竞争是有益的,但有些地区为了吸引大企业入驻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这也造成了城市稀缺资源的浪费和本地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政府应从全局出发,避免区域对总部资源的争夺,实现总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3)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总部服务体系。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应针对地方特点来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总部服务以吸引企业入驻,如可以在资金、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还可以针对总部高级管理人员的购房、购车、出入境、子女教育等方面提出更加细致完善的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解;未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99-01

随着时展和进步,我国经济建设工作面临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需要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更多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正确引领,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

(一)对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进行理解

过去的30多年,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甚至达到10%左右,这是过去的经济发展常态。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于对外开放、劳动力飞速增长以及储蓄率较高的影响。而如今,受客观因素、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参与率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有较大的不同,种种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此外,储蓄率的缓慢回落同样导致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支持减少,低利率、低工资以及资源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逐渐消失,知识储蓄率逐步下降;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劳动力转移效应有所削弱;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阶段;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经济增长约束力有所提高,在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便可被视为是必然的。

(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及内涵的理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即我国经济已经逐步向复杂分工、结构合理以及高级形态的方向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的增长,并且由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站在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由增量扩能转变为做优增量及调整存量并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的三大需求产生变化,并且生产要素、生产能力以及经济风险等方面发展趋势出现变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针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技术的发展及逐渐成熟、新需求及业态的出现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长动力等,经济建设工作发展趋势良好。

(三)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较过去相比有所下降,国家、企业以及人民均需要对新常态进行主动适应,对自身认知及行动进行调整,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人们需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产生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进而对稳中求进的基调进行把握,对稳定增长重要任务进行正确理解。目前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仍旧较为乐观,对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影响;经济结构方面的升级和调整使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而采掘业、化工以及冶金行业等存在产能过剩和生产变慢的问题,电子信息、医药等方面增长情况较好,现代物流、文化以及旅游行业等发展较好。我们需要对经济增长效益及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更多重视,需要对生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服务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对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对企业而言,不能只盲目注重产能扩大,在新常态下必须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大学生创业、普通民众的理财等方面的变化也应与新常态相符,最终对新常态下的机遇进行更好的把握,促进经济发展。

二、未来经济发展

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就业问题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等,因此人们需要对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

首先,对农业、工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农业经济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研究方面的重点,通过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且对固有农耕观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就工业发展方面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国制造”一类的字眼,制造业发展及扩张在过去较为迅速,但是达到一定峰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并且陷入低谷,初级产品的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内容,例如某些基础零部件的制造等。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变,由低级产业链底层向上过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分析。国民经济的服务化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及方向之一,服务业及服务行业就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我国经济从产品型向服务型经济的方向进行过渡;此外服务业发展信息化、科技发展的高端化、居民购物网络化以及能源结构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样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趋势。

最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们需要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发展进行正确、清醒的认识,对未来金融业的增加值有所上升、货币流速逐渐变缓、区域经济发展趋近于平衡等未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经济发展工作进行调整。

结束语

总结全文,近几年我国已经将新常态定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通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的理解,对新常态之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掌握,人们能蚨跃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更好的适应,为今后经济建设工作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支持。上文对新常态及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可供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贾康.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4-10,14.

[2] 张俊山.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结构调整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6(7):5-13.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航空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

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从理论的层面,先对航空港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明白相关人士为何提出航空港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这一理念,只有先了解了这个机理,才能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出发,结合地区的条件,拟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政策,充分地将航空港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总结当前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航空港经济发展是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但是在区域经济敷设宽度方面比较有限,辐射区的经济产业门类都是具有高效、快速特点的,这些特点会让产业形成全新的规模。除此之外还可以敷设区域经济深度,因为一旦区域经济融入了一些来自于航空港的因素,是可以促进原有产业结构高速更新换代的,推动双转移。机场不仅可以履行其承载飞机的职责,还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乘客在机场购物、在机场娱乐,打造一些高端的商务会所。不仅对时间性的要求比较强,而且还可以将货物加工以及货物的分销商吸引到机场中。

1、政府扶持

针对当前正在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情况,结构转型以及展业转型过程中,政府究竟应当发挥何种作用,与地区产业机构息息相关。新经济学内容更加的强调自由和放任,并且新结构经济学当中,对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政府可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着明确的要求。和传统的结构经济学相比,这种工作模式的基础内容就是要不断的遵守优势劣势产业发展规律,对航空港建设这一问题来说,政府应当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扶植企业发展、扶植外商投资。在政府方面,需要从内部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基础设施,并且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让昂先行者补偿的。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设施的使用效果,所有的项目投资都必须以消除产业多样化因素,提升产业结构为基本要点。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区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企业的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减少了企业实际收益效率,所以必须大力发扬基础设施建设,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为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外资吸入

外资吸入是比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一种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工作方式,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使用,已经证明了吸引外资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人力的形式来吸收一些来自于外界的项目资金投资,和其余各种形式流动资本相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帮助发展。可以在国内进行资金注入并成功建设企业的,绝大部分都是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或者是在某个领域已经取得良好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与郑州本地的企业相比,不论是在管理方式上,还是在产品生产质量或者产品生产速度上,大部分都要比国内企业更加优秀,因为外商投资目标一般来说都是和外商企业经营目标具有一定联系的目标。而且外商的技术以及外商的管理理念、工作理念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理想的,属于优势相一致的产业结构类型,所以外商资金的投入可以帮助当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这些方面的要素都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须要具备的要点之一。

3、人力资本投资开发政策的拟定

人力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对资源进行共享,并且也是资源共享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力资源对地区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和经济相生相伴发展的条件下,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并且各种生产技术也会不断地更新,所以资金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密集。在产业机构不断升级的当下,所有企业都开始沿着产业阶梯攀升到更新的资本密集产业区域中,在面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时候,这部分企业所需要面对的风险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动态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下,不论是产业还是技术,都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劳动技能加以支撑,之后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各个方面的规划,并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强调。这种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教育成本不仅囊括了学校教育模式,还包含了在职员工教育。想要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本,就必须先从物质的角度来进行资产积累,保证企业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否则人力资本可能会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影响企业正常发展。并且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来看,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还有可能会导致一批高学历工作人员不能找到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政府的职能部门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来设计不同的劳动政策,联合教育部门等,对劳动者技能变化情况进行明确。最后,政府方面还要根据产业优势以及企业的情况来扶持一些企业,并且该扶持方式是可以多种手段相互结合进行的。不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授权等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性银行行为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措施来保证日常工作质量,不仅要明确产品以及产业的金额,还要保证优选的目的。优选的选择理念,可以根据经济学的条件分别对其进行甄别,首先确定不同地区优势产业的种类以及数量,减少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创造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条件的产业运行模式。针对当前郑州地区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情况来看,将因势利导的作用正面地发挥出来,结合政府政策的影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的增加一些针对航空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全面提升航空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对航空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一些企业层面的补贴,通过补贴的方式来控制产业多样化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的约束条件。可以拟定一些符合郑州地区实际情况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优惠政策来吸引来自于国外的项目启动资金以及企业建设资金,之后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选择最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模式,适当地给予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最后,推进本地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航空港发展中急需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并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在职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的质量。

4、总结

通过分析新结构经济学原理,结合郑州地区航空港经济发展情况,对航空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者发展方针。与新结构经济学当中提出的内容相同,不论与何种国家相比,国内的发展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东南亚属于新兴的工业化经济体制,并且通过分析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情况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一级相关地区开展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政府带动企业,必然会存在一些协调性一级外部性方面的问题,导致政府部门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总结当前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发现,航空港经济发展是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但是在区域经济敷设宽度方面比较有限,辐射区的经济产业门类都是具有高效、快速特点的,这些特点会让产业形成全新的规模。除此之外还可以敷设区域经济深度,因为一旦区域经济融入了一些来自于航空港的因素,是可以促进原有产业结构高速更新换代的,推动双转移。机场不仅可以履行其承载飞机的职责,还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让乘客在机场购物、在机场娱乐,打造一些高端的商务会所,能够全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果产业的整体发展走向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遭遇到转折点,政府可以根据工作开展的情况,起到引导的作用,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入到更加快速的阶段。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航空经济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质发展阶段,并且通过计算发现航空港运输的货物每增加10吨,会为该地区增加800多个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的提供可以有效缓解不同地区就业难为题,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性枢纽机场客流量增加100万,会让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整体GDP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机场是高速公路交通体系当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分别从生产、技术等多个角度,调动产业集群更好更快的发展,构建全新的增民点。从郑州地区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结合优势原则,推动当地航空港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拟定各种问题的解决策略,调动产业机构升级,为地方政府的发展提供契机。

作者:封季媛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谈琰.国外空港经济发展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启示与借鉴[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05:37-41.

[2]杨波.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和政策启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6:4-7.

[3]崔莹.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交通标准化,2012,01:142-144.

[4]朱斐然.航空港临近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J].中州大学学报,2012,01:59-62.

[5]张占仓,陈萍,彭俊杰.郑州航空港临空经济发展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J].中州学刊,2016,03:17-25.

[6]李国庆.制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条例》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02:10-17.

[7]文瑞.论国内外航空港经济的发展模式——兼议郑州航空港建设[J].经济论坛,2015,11:81-85.

经济发展的总结范文第5篇

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时期的低迷萧条状态,充分暴露出了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以及各国内部经济长期所存在的顽疾,如高度不平衡的世界体系、不断膨胀的金融垄断资本、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资本逻辑下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等问题。面对这些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结构性问题,虽然世界各国采取了纷繁复杂的政策措施,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各种经济治理政策轮番使用,然而实践却无情地宣告这些经济理论的失败。可以说,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已经陷入了范式危机,全球经济发展亟待新的经济学理论。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深刻反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直言,过去30年的宏观经济学至多是无用的,最坏是有害的。哈佛大学的一些学生甚至通过罢课的方式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表示不满。著名金融家索罗斯则出资创立“新经济思维研究所”,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理论的变革,试图纠正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与缺陷。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一个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产生基于本国实践经验的经济学理论,同时经济学理论也必然进一步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如18、19世纪英国的繁荣既推动了由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所建立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古典经济学为英国铲除封建残余制度、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支撑。又如,作为19世纪后起国家的德国,则是李斯特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立和成功运用,推动了德国从一个落后国家一举成为具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世界强国。再如,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正是美国学派所提出的一整套国民经济学说和政策方针为美国由弱变强并最终赶超英国提供了理论指导。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等等。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才避免了犯颠覆性错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基于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理论和学说还显得非常零碎,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此外,经济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也没有得到系统地总结,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抽象提炼并形成体系化的学说。这容易使我们丧失理论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之中,误判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