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电一体化基础

机电一体化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基础

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 机械 工业 一体化

Primary understanding to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Lu Mingchun

【Abstract】Since the electron technology came 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lectron technology with the machinery technology has started. Now, the technology,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as got an obvious development, which has aroused people’ wide attention. It makes the industry production step into the developing period with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as the character from the “machinery electrization”.

【Keywords】Electron Machinery Industry Integration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其中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1.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②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环保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

引言

近年来,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中国的煤炭工业相对于机械、电子、航天等行业相比,起步晚、基础差,在应用、规模、管理等方面有巨大的差距。随着煤矿生产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1机电一体化技术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含义

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各类现代生产中将相关工业技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并利用微电子技术将其融入渗透到机械工程中的一种新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传感装置、动力装置、机械装置等3个部分构成,其中传感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动力装置的作用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为安全生产提供动力,机械装置的作用是对几个部分之间工作进行协调,把机电一体化系统功能充分发挥。

1.2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原有工程技术实现的突破,相比其它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介绍如下:a)机电一体化产品本身功能强大,包括运算、记忆、控制、信息处理等,产品在性能、功能、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十分突出;b)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根据负荷及运行情况实现自我调整,在节能方面比较突出;c)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对设备进行监测、诊断,使生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保障;d)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结构上实现了简化,操作简单,其发展方向也趋于标准化。

1.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分析

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反映出来:a)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充足发展,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与应用,数据库信息也更加完善,这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不断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方向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及系统化。针对目前的情况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中国一些产业中已实现了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品在性能、功能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为产品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与发展;b)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煤矿生产中的硬件设施上,如煤矿开采、井下煤矿运输及井下供电排水等,在软件设施上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煤矿生产的效率与安全程度越来越高,为中国煤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1]。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采煤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在采煤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大提升了采煤设备的牵引能动性,并使采煤设备受阻力的影响得以降低,同时采煤设备的制动能效也得以充分发挥。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提高采煤设备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能在持续工作中减少设备故障发生,进而避免了一些故障维修而产生的费用,且提高了采煤设备的工作效率。

2.2运输设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及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为迎合这一趋势,煤矿企业就必须使煤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进而使得煤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在煤矿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煤矿运输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再加上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惯性荷载的处理得以实现。此外,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故障,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诊断并完善这些故障,不断完善煤矿运输设备,为安全可靠的煤矿运输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2.3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煤矿开采中监控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煤矿开采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让煤矿生产设备的持续运转得以实现,且还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为煤矿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充分保障。此外,监控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了协调与统一,加强了监控效果。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措施

3.1不断完善与引进科学技术

计算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为加强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促进其发展,就必须提高现场作业总线任务的力度,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中央存储能力与运算能力。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煤矿生产现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性能、体积、功能等得以优化。此外,还应尝试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太网技术,使一体化技术通信功能得以开发,进而实现机电一体化对通信的控制。

3.2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为保证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以此来诊断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应建立相关责任制度,明确各环节工作的责任,例如煤矿开采、开采设备管理等,并将其落实到个人,如此才能使生产工作得以协调与统一,为煤矿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充分支持。此外,还应合理安排机电工作人员,加强机电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其提供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强化其职业道德素养,进而为煤矿生产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3.3设立相关机构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管理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开采工作统一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设立机电管理机构,强化管理。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合理编制。且对于实际上生产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必须严格制止。此外,为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应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为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2]。

4对中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思考

4.1机电一体化设备将以PLC为核心

计算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计算、存储能力越高,其体积与能耗就越低。基于这一特点,就必须大力发展PLC技术并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因此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应将PLC作为设备的核心部分,强化其科学性与可靠性。

4.2通信功能的开发

目前,通信功能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已得到开发,并在煤矿生产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使通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应提高其通信模块的可靠性,实现网络的快速连接。

4.3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化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目前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在品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在完善与改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应朝着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及通用化的方向发展。

4.4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未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必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水平是保障设备周边环境判断及采取数据的分析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如此才能使煤矿机电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得以有效诊断与预测,使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3]。

5结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煤矿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煤矿产业不断进步,其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完善与改进,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而在实际煤矿生产中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姚昊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3(8):25-27.

[2]赵兴友.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4(8):192.

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探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7-01

所谓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指的是对于专业建设的核心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这个也是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个主要关键。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有科学发展观的相关指导之下以就业作为教育的向导,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的教育特色相当鲜明,这样的运行机制才能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给社会还有相关的行业对提供素质更高的技能型人才。

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基本做法

1.教训内容模块化

所谓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指的是就根据教学订下来的培养目标,把每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之下都会划分为三个模块,也就是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这三个不同的模块。在这三个模块之中,文化基础还有专业素质模块是由很多的学科课程还有活动课程所组成的,专业技能模块则是根据不同专业技能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由许多的子模块进行组合而成,其中又是一些列的教学内容组成了子模块本身的体系。在本文当中所要说的教学内容模块化主要针对的就是专业技能教学内容模块化。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能够让专业技能模块变为教育的主干内容,而文化基础以及专业素质这两个模块就成为了两翼,这是一种新的课程体系。

我们把传统教学当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生产实习课,在新理念还有一体化教学思想的要求之下进行重新的整合,这种整合出来之后的教学单元就是专业技能模块。这样的教学单元我们也称之为模块课程。

2.核心为专业职业技能

在这个新的体系当中,存在着横向还有纵向两个轴承:其中横向轴承是按照一定的职业等级,对这个等级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所构成的模块,具体表现为技能模块一、技能模块二、还有技能模块三等,每一个模块里面的技能都需要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这样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而且在每一个模块之间,都是有许多的等值交叉链状的教学课题来进行支持的;而纵向轴承指的就是在同一个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当中,从中级职业资格开始,慢慢的增进到高级或者是技师职业资格,在这个轴承当中模块的分类就是中级技能模块、高级技能模块以及技师技能模块等。

在每个模块之间还有模块里面每一个课题之间,在对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当中,主要是按照专业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工艺知识与技能训练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理论教学进行分解,而这些分解之后的教学理论会在模块还有课题当中体现出来,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得理论还有实践两者之间能够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专业课程模式,这个模式一般如下:专业入门-知识准备-工艺训练、生产操作-技能鉴定。

3.贯彻工学结合课程原则

所谓的工学结合,这个原则针对的就是当前比较普遍的学校教育和企业严重脱节的问题。在每一个模块当中,不管是基础的技能训练还是应用技术的学习,本身的教学课题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针对的就是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有很多的课题直接就是来自于企业生产的过程还有通用的产品工艺,这样做是为了更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对于企业的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还有匹配。

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想要建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现在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大多数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更不要说是企业的一线生产经验了,而那些来自于企业的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却已经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龄,当前的教师组合可以说是一种学科组合,理论教师还有实习教师想要承担一体化的教学重任越来越有难度。所以我们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制让双师型的教师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进行有序的培养,让教师能够健康的成长。

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明显已经不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在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跟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让学校的课程能够跟企业的生产工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当前这依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有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就是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能够适合本校所需要的一体化校本教育材料。

3.进一步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

要实现一体化教学,就需要有足够的设备,要跟企业的生产内容有所结合,也需要运用现代企业当中正在使用的相关设备。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先进的设备都是一体化教学必须要具备的,而这样对于资金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在目前资金的来源却是不能够得到保证。所有需要通过校企两者的合作,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企业和学习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可以让企业把自身的设备以特别的形式赠与学校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51-03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专业,它高度融合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大。[1]

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向企业输送动手能力强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既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维修电工、PLC编程员、单片机编程员等。然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2]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授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即理论部分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实践部分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与更早以前那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相比,目前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学的开展。但由于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相关专业设备不够先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模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维修电工》为例,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分开教学,由2位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其中理论部分的授课在普通教室完成,实践部分的授课在实训室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却由2位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要分别去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对于本就听课不够积极的中职学生来讲,他们在心理上抗拒这种教师更换给他们带来的不适应感,导致听课更加不积极,进而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得理论与实践部分授课学习脱节。

(二)实训设备不够先进

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实训设备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实训设备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否则毕业后的学生会很难适应新设备新要求。然而,中职院校受限于投资力度等原因,很难做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设备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三)教学知识体系比较落后

除了硬件方面的实训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以外,软件方面的教学知识体系也需持续更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现行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虽然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等还需一定的周期,使得教材的更新永远跟不上专业技术的发展;其二,教师的知识体系也比较落后。教师不同于企业一线的员工,不能像他们那样经常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不利于教师将重要的专业知识讲透彻,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3]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职院校都有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4],合作大多限于双方领导层的交流访问以及文件纸面上的合作,而且还存在着“一头热”的情况,即校方合作意愿非常强,但是企业方面并不十分情愿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从而使得校企合作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最终流于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可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关于现代学徒制,迄今都没有统一确定的定义,但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共识:现代学徒制的本质依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础是校企合作,其核心是工学结合,其最终目的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5]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学徒制的时代性和优势所在。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中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6]与以往不同,现代学徒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这是前提。校企双方应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习目标、具体实施方案等细节逐一进行讨论制定,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一门专业的重中之重。所谓体系,指的是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组成部分的综合体。[7]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三段式,即:刚入学时学习基础课程,然后重点学习专业课程,最后是毕业顶岗实习。这样的课程体系以知识为基础、遵循由易到难的逻辑,但已经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亟待改革。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依然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展开。首先,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岗位情况划分专业方向: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和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与售后服务、机电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4个大方向;其次,根据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第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正式出版物,应将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内容、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以及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课程的学习情况考核应该多元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测验。

(三)建立师徒关系

其实学徒制自古就有,在古代被称之为“师徒”关系。在我国历史中,学徒制对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8]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的建立要科学规范得多。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宜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里的导师+企业里的师傅,其中,学校里的导师一般为学生的班主任,而企业里应优先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且每位师傅所带的徒弟不能超过5名。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新生一入学就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企业师傅。所谓双向选择,不仅仅指的是徒弟有权利选择师傅、师傅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徒弟,还包括徒弟有一定的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学习,而师傅也有权利采用自己的方法教徒弟。师徒关系的确立通过签订培养合同来实现,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一定的效力,师徒双方均需严格遵守。

(四)评价考核机制

首先是ρ生的考核。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均需对学生进行双重全程追踪考核。[9]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努力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其次是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考核。与学生一样,对教师和师傅的考核也需要校企双方双重考核,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通过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面共同监督考核,确保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五)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政府加强引导。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的作用,主要包括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两大方面。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制度,采用立法的形式,在法律层面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企业、行业协会等全力与学校合作,积极实质地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中去;资金保障方面,应通过拨款、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针对学生,政府应通过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等途径激励。第二,行业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是与学校、企业合作制定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共谋职业发展方向、协助职业资格考试认定等。第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支持现代学徒制的社会氛围,使现代学徒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认可,这样有利于现代学徒制获得最佳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传统热门专业,要想继续发挥其“热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动实施现代学徒制,必将使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

[3]赵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伊逊智,等.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校厂一体、二元合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

[5]徐丽,张敏.从国内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1).

[6]邓丽娟,黄日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31).

[7]李传伟,董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

机电一体化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电子专业 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1-01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的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应进一步淡化学科色彩,适当弱化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应用,对有关电路的定理、定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学或理论推导,突出正确理解和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上较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着重安排巩固基本概念以及锻炼实用技术的练习。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面向多个相关岗位群和职业群,拓宽学生从业范围,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过去采用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方法弊端诸多,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由于基础差或者内容枯燥而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再上实训课时,理论知识又忘记了,甚至会出现理论和实训内容相脱节等情况。因此,在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上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我校电子专业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施行了围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主要措施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的改革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原来的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居多,实践动手环节少,也有一些新编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材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又很难开展。因此,自主编写一本合适的校本教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校电子组教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做了仔细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和实验设备实际情况把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教学内容由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两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学习,电路连接、焊接、调试、测试,故障检测,电路分析。每个项目各自独立又互相兼顾,难度由浅入深,基本涵盖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有一批专业能力和实践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能上好理论课,也能带好实训课。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要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熟练操作和使用。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的又一项重大基础性建设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通过组建青蓝工程,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了新老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厂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工艺过程和岗位特征,增强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每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

三、理实一体化的硬件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完善的实训设备,充足的实训材料三者缺一不可。

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训演示过程,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电子实训台,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检测仪器,焊接设备以及实训耗材等实训设备是完成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必备保证。在每学期开始前,就要根据教学计划把一学期的实训材料采购齐全以满足在校学生正常的学习需要。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较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甚至不同水平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固定方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们应探索追求的目标。

教师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也可以先让学生实践再总结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完成最基本的部分,对于学习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完成提高难度的任务。难度较大的项目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模式,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再进行小组评定。对于一些暂时缺少实物的项目可以采用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如multisim完成模拟仿真实验,在软件的仿真应用过程中,同学们即获得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对电路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评定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化综合考查的方法,消除了过去一张试卷决定分数的弊端。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理论考核成绩,与他人合作,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考核。在评价方式上,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反思。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把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搬到了实训场,把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论和动手能力更为扎实,还使得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浅谈中职电子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设想”[J].科技传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