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第1篇

摘要: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没有注意到FDI的大量流入对于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FDI没有直接引起金融危机的爆发,但是它确实对危机国家经济脆弱性的形成发挥了作用。FDI给东道国带来的金融风险往往是潜在的,如果不能有效监管,这种潜在金融风险就有转化成现实金融风险的可能。所以,一味提高FDI的引资比重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侵扰,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对FDI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东亚;金融危机

一、引言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已经很多。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金融领域寻找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过早对外开放资本市场而又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为国际投机力量的炒作提供了土壤,从而触发了金融危机;有的学者从发展模式和体制方面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通过集权型的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和部分经济利益集团,虽在特定的条件下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妨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政治上滋生了权钱交易和政府腐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经济增长难以为续,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的学者从经济结构上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东亚国家基础工业落后,资本货物及中间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则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另外还有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和非金融部门以及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等原因(陈健安,2000)。归根结底,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引发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当外部环境急剧恶化时就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东亚经济中潜在的脆弱性主要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赤字。如表1所示,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18%,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经常项目逆差也比较大,分别为GDP的5.99%和5.86%。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都是FDI的主要接受国。那么,FDI的大量流入是否是这些国家经济脆弱性产生,从而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呢?笔者认为FDI对东亚国家经济脆弱性的产生发挥了一定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稳定性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其产生原因不能单单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专家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时代的发展特点,通过全面分析查找危机诱因。这样,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尽量降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金融稳定性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它能够提供透明化的信息,让人们对金融经济发展方向和特点加以明确。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其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已。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应用

(一)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公允价值会计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也会发生很多信息不全的纰漏。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计算当中,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产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随着公允价值会计探索自身问题,我国会计行业应当监督和管理内部信息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从而是会计行业的风气得到改善,避免发生危机。在反思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价格难以达到公允标准。由于市场经济波动较大,企业经营难以浮动的与之相适应。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市场价格,难以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准确估测产品价值,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就增多了。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资金适应和经营模式加以改变。

(二)金融危机下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公允价值会计会具有较为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此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不断上升,使得很多购房者都无奈成为了房奴。由于大多数人的存款已经无法购买住房,因此,都采取贷款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资产抵押。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之后,都发生了贬值,使得人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所造成的。基于很多金融投资者和金融专家的不同意见,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权利,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削弱,以期能够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对金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公允价值会计,主要是由于其能够引发周期效应,会对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利用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经济,在反映经济实际情况的同时,避免了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如果经济发展下降,企业的收益情况就会受到公允价值会计的直接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一旦公允价值会计参与,都会伴随着经济损失的信息。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对于发展的平稳性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它能够对经济市场波动加以反映,从而在同行业之间使金融市场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这样,对于缓解措施就更容易掌握,从而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金融稳定性情况研究

(一)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稳定性将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主要包括金融管理、货币流通、银行监管等方面的因素。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中央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其需要对金融平衡发展加以维持,降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货币流通应当保持畅通,从而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中央银行应当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动态及时掌握,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金融不稳定的情况。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应当针对金融市场交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金融发展状况,应当及时掌握。对于我国各行各业来说,金融危机都具有十分巨大的破坏性。人们应当积极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才能维持金融稳定性,从而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稳定性的维持

在金融危机下,金融市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宏观经济,因此金融市场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金融企业部门来说,创新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稳定性的维持,可结合现有的产品特征,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经济的更好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有助于货币流通的畅通和交易过程的简化。对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因此,金融企业应当重视金融创新,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金融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对此,很多人认为是公允价值会计造成的。实际上,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更加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重视其在金融危机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金融稳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11,04:82-99

[2]康均,张蓉,喻莎莎,余秀春.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争论:文献综述[J].经济视角(中旬),2011,02:33-35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不断恶化,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以来,雷曼公司破产,百年老店美林被托管,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各大公司纷纷调整企业战略,整合裁员不断。据悉为应对金融危机,企业纷纷裁员,花旗、高盛将裁员1.2万人,同样汽车巨头通用将裁员5100人。世界各大央行联合行动救市,不断降息,不断向银行注资。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再次被提起,两者是否有何异同,本文对这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做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最早出现在泰国,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的恶意攻击“泰铢”引发“泰铢”大幅度贬值,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最后蔓延至整个东南亚。这其实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外在原因,诸多内在的因素早已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快的放松管制和资本自由化

过快的资木自由化在金融休系改革、治理结构等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时,东盟四国在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着特定的风险。虽然资本自由化使本国机构可以到国际资本市场借款,增加了资金的来源,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管,资本自由化可能会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债过度增加。这时若出现市场动荡,就可能出现大量资木外逃,使国内产生支付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2.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

与外国非制造短期资本进入对应,东盟国家对本国金融也也采取放手发展的方式,允许金融机构数目急剧扩张,取消企业的贷款限额,银行体系监管不严,大量的银行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加之部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大量银行贷款被浪费而且很多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危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各国的金融监管又十分脆弱。据统计,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银行的贷款在逐年增加,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逐年减少。

3.汇率制度僵化,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东盟四国经济起飞以后,其汇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与美元或者是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1995年以后,美元的汇率上升,由于东盟的汇率制度没有随之调整,造成本币实际高估,出口增速降低,进口增加,贸易盈余减少。由于这些国家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采用灵活的汇率政策,而采取行政手段将本国汇率维持在扭曲的水平上(高估),必将对其经济活动产生不正确的信号,导致巨大的“机会成本”,并带来更大的经济金融不稳定性,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也就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非偶然,造成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导火索,也有基础性因素,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为此次危机埋下了隐患

在过去5年里,世界各国央行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经济的繁荣使得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劲需求,从而抬高了房地产价格;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产再融资的形式,将房产的升值套现以超前消费,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外,国际投机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炒作,将住宅市场价格迅速抬高到实际需求决定的均衡价格之上。

2.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

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的利润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必然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的时候,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必然发生。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发放机构对房地产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为了追求短期收益,失守了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将大部分资金都以该种形式发放了出去。

3.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大大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 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 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

次级债信息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机, 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区别与联系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分别发生在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亚洲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市场比较健全的美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产生的原因来看,两者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差别是危机的导火索不同,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放松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不完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管金融市场多么发达,金融体系多么完善,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都可能会对金融安全留下隐患。

参考文献:

[1]张保卫: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我国应吸取的教训.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1999.3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第4篇

金融危机是谁惹的祸

历史来看,金融危机总是内部政策失调、外部政策诱发的结果,是资本大规模跨国流动催生泡沫、泡沫破灭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上世纪拉美和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部政策失调。首先,过早的资本账户自由化,为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提供便利。上世纪80~9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将全球资本账户自由化推到新的高度。缺乏必要的资本管制防火墙,投机资本泛滥。其次,货币错配,外债风险加剧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占国民收入比率高达40%,其中又以短期外债为主。外资撤离时出现踩踏效应和偿付危机。其三,外汇储备不足,支付能力恶化加剧信心危机。如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1995年,泰国等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GDP比率接近10%。资本外逃时,外汇储备不足,对外支付能力迅速恶化,加速金融市场信心崩溃。最后,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给危机提供了土壤。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方面使得本币高估,另一方面,为维持汇率会加速外汇储备消耗的隐患被做空的投机者所利用。

跨国资本大规模流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触发器。危机过后,发达经济体常采取低息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的流动性。而新兴经济体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利息回报,其风险资产为国际资本所青睐。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入,催生资产泡沫。当发达国家经济回暖,加息收紧流动性,跨国资本大规模回流,新兴经济体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爆发金融危机。

相似的金融危机前奏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似,全球进入流动性扩张周期,宽松程度史无前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基准利率持续维持近零水平,与新兴经济体的利差明显高于上一轮危机爆发前期。更甚者,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扩张了资产负债表。巨量的流动性源源不断涌入新兴经济体。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开始复苏,吹响了国际资本回流的集结号。美联储宣布自2014年1月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每月资产购买规模从850亿美元降至750亿美元,这只不过是预期中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而已。事实上,资本早已开始逃离新兴经济体。从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底,巴西雷亚尔和印度卢比已经累计贬值40%,2013年4月至12月印尼盾累计贬值23%。

这次或有不同

和上世纪爆发的金融危机相比,有着相似的危机过后泛滥的全球流动性,有着相似的资本大规模流动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但这次或有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新兴经济体国内政策和金融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上演相似悲剧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新兴经济体普遍加强了资本管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管制措施进一步强化,并获得国际认可。其次,国际收支改善,外汇储备增加,应对危机能力提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十年,新兴经济体共享全球化的红利,经常账户由逆差转为顺差,积累大量外汇储备。其三,货币结构趋于合理,外债依赖程度降低。上一轮危机后,新兴经济体更多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股权投资替代外债。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率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40%下降至20%以下。最后,汇率制度有所调整,灵活性增加。可见,新兴经济体集体发生货币危机继而爆发金融危机的内部环境已改变。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