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评价 社会转型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评价是指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第一,素质教育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素质教育评价既重价值判断,以便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正确导向,同时,它也强调价值判断必须有事实依据,要求通过事实判断系统地收集资料,为素质教育评价服务。所谓事实判断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状况所作的描述性判断,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价值判断则是依据人们的要求或愿望,对客观的情况所作出的解释性判断,它主要回答“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素质教育评价只有不把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达到认识教育现状,主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为科学评价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必须首先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准确掌握素质教育活动各方面的情况,找出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差距。

第二,素质教育评价是对素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不仅强调结果评价,更强调过程评价。它要求改变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活动是一种周期性长的活动,其结果的好坏只有到学期末,甚至学生毕业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然而,为了了解教育活动进展的动态,及时改进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不可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再去判别学生素质的高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高低,而必须借助对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来预测结果,同时不断改进教育措施。其次,要打破“为选拔而评价”的传统评价观念,要发挥教育评价对于改善教育措施、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就必须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作对照分析,探求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的内在联系,为优化教育措施,改善教育环境找到可靠的依据。再次,把教育结果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联系起来有助于克服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做法和“短期行为”。过去,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一个方面的评价,有时只重视结果,不管前提条件有多大的差距,不管过程的科学与否,代价多少,一切以结果论优劣,有时只强调过程,把开展了多少次活动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似乎活动越多,场面越大,教育效果就越好。而素质教育评价则主张把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教育过程的评价统一起来,就有可能通过评价活动的引导,帮助教育工作者克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所导致的教育偏差,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最后,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起来,有助于准确进行归因分析,揭示素质教育活动运行的规律。由于素质教育尚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模式。因此,必须时刻关注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把素质教育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和地区特色,成为一种普适性理论,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成熟,从而促进素质教育活动的推广。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第2篇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模具专业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途径 方法

论文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本文就模具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构成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3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4 途径与方法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而言,而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模具专业是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程类专业,除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取新知识、勇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地处西北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特别是工科专业加之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与内地兄弟院校都存在较大差距,为尽快提升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组织申报资料,自己参加答辩,经过以上环节项目被批准后,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加以辅导,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友谊,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文、社会和科技发展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拆装技能竞赛,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制造、创新的过程,对模具的用途、选材和结构加深理解和思考,从而启示学生从某一种模具的结构去思索新的更巧妙的结构。应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将Pro/e、UG、SolidWorks、AutoCAD等设计软件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任由学生去想像,活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和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给学生几个主题,不给出具体的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是由学生自己制定题目,使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题目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充分地训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除了通过理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内外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M].光明日报,2000.

[2] 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第4篇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有它的客观必要性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大,则国立强大。“而决定科技实力的是人才素质,只有科技发展,经济才能加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教育作为百年大计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这一重任。结合我们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风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上曾出现过很多“高分低能儿”、心理障碍儿童、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等等,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这种教育体制急需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关于素质

关于素质一词的定义,我们可以先从词语本身来说。“素”是指本身的、原来的。“质”是指事物最根本的特点。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定义。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杨和亭综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具体而言,人的素质应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定义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次,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应试教育”相对。最后,特别强调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存在众多弊端之后提出来的,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杨书胜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第一,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教的,为了考试而学的。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这就升华了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第二,应试教育针对的是想要通过考试的少数有升学欲望的学生,而造成的后果是会出现现在普遍看到的“高分低能儿”,扼杀有真正潜在能力的同学,他们不一定会考试得很高的分数,但却有其他与众不同的能力。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的是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这就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差异性。第三,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大力度灌输考试的规则,而忽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应试教育也忽视学生心理的需要,有种急功近利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先说明如下,对我们更好改进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一:素质教育等于精英教育

在国外有一种教育模式叫做精英教育,就是针对少数学习顶尖的学生进行的特殊培训。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出为国家服务的高品质人才,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可是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却正在进行着这种精英教育,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特别关照所谓的“尖子生”忽视学习不好的同学。我们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单一的实行精英教育根本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其实,精英教育换一种说法是歧视教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说的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所以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等于技术教育

现阶段,不少学校认为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把教育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好多学校开设演讲口才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电脑技术培训班等等技术类的培训班,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素质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全部。

误区三: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包容性,它不是某一素质的培养,而是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的特长培养,开设很多专门的实验班,美术、书法、绘画、围棋等等特长班。甚至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让路给这些特长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特长的培养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但是不等同于特长教学。所以说,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杨书胜.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行动策略[D].山东大学,2008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阐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体育同样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体育学科如何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探讨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体育可以达到身心并完,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实效

在他的《伦理学原理》批语中写道: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吾人身体精神之能力至最高之谓。体育不但可以强筋骨,还可以增进知识、身体健全了,知识才能健全。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调感情,体育可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故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强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人有情感意志,认识到体育对体质、对事业、对集体、甚至民族、国家的社会意义,会激起无比的热情,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意志。

(二)体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体育可以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如坚毅、勇敢、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磨难的能力以及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等。

2.体育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体育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运动员取得金牌,升国旗,奏国歌,对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体育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学校体育是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阵地,这种精神也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体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柳斌同志曾明确指出:当前我们提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存在不存在转轨的问题?让我们面对现实作一下具体的分析:

(一)由于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的检验,所以体育教学改革亟待需要的是升华阶段。素质教育的出台,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这里包含着方向性的东西,也包含着具体操作的内容。把学校体育转向素质教育轨道是时代的需要,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基础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不能把专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搬到普通学校体育学科中来。但在部分地区、少数学校,把体育课变成训练课也是存在的。如果对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教育用少数尖子才能达到的技术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必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弄得大多数学生见了体育就望而生畏。这种偏离素质教育轨道的作法必须得到纠正。

(三)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乏味是当前体育应试教育现象又一特征。在一些学校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被《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内容所左右。年年都要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重复练习,反复测验;练了测,测了练,繁锁的操作,枯燥的练习充塞着体育课堂,更有甚者,从初一开始就围绕体育考试项目进行三年强化训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关注的是考分,身心受到的是摧残,本来是生动、活泼、学生所喜爱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厌烦和生畏的课堂。

三、学校体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不仅仅是一个具体操作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它的内涵应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确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从心理学和人才的角度重新认识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体育不仅是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其他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体育应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首要目标,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特征,但首要目标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应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体育教学要改变那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育体、育心要结合。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要改变那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强制教育。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认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自觉不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为学校体育终身化和开放化服务。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抓好德育素质,就是抓方向、抓根本、抓关键。体育教师的道德、品性、人格。教学能力对青少年的思想首先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应放在首位,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者所特殊应具有的。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身立教要敬业、爱岗、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关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积极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由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而形成的特殊素质和技能,表现在某学科上就成为一种爱好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