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第1篇

一、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追求课堂自主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早已深入教者之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究着各种教学方法。但现实状况依然是老师找不到可以放手的好理由,学生找不到自主乐学的好途径。历经探求尝试验证,笔者终于找到了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的利器―――思维导图学习法。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由一个中心出发,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图形。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课文根据文体内容及应抓要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即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想象、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将文字图文化。

三、思维导图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状况:思维导图是21世纪风靡全球的瑞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超强的思维风暴。发起人是英国东尼·博赞,他著有《思维导图大全集》一书,电视广告中的学之源头脑风暴,全脑开发、陈克正“高速记忆法”,均是着眼于对大脑思维模式的研究。全球已有2.5亿人在享受使用思维导图的好处,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已把它作为员工的必修课程。一图胜万言,思维导图引发的大脑海啸已惠及全球。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人教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首先展示的就是课文图解,那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思维导图用于教学将大有可为。

理论依据:大脑潜能无限,左右脑各有分工,记忆主要由右脑负责,而右脑对图形的记忆力是对普通文字记忆的100万倍。课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其实也是对思维模式的改进过程,是激活调动大脑多方功能的过程,故能充分的激发大脑的潜能,才能开发智力,提高效率。

四、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工具:白纸、水彩笔和铅笔数支

方法:1)从白纸中心开始画图,周围留出足够空白。

2)在白纸中心用图象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即是将课文中心和标题图形化置于中间。

3)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将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不要画成一条直线。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权一样更能吸引眼球。尽量多用图形。

6).在每条线上使用关键词。所谓关键字,就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五、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形成一套基本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有模式可用

与学生商讨基本的导图符号,商讨绘制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及适用所有类文章基本思维导图模式的方法,并形成一套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按所给思维导图增删完善。如以一支笔代表作家作品,以圆中加点代表文章的中心,以梯子代表层次,以心形图代表爱、想念等。笔者将语文课文整理出了六大分支:作家作品、文章主旨、文章结构梳理、美点赏析、重点提要、课文拓展。这六个一级支上又有分支,尤其是结构梳理,支上分支极多,建议放在中心图右侧,便于书写关键词。笔者是从中心图的上侧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绘制六大分支,以免遗漏和便于书写,并便于学生形成习惯。下面是《出师表》导图及适用所有课文的粗略图:

(二)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帮助其克服怕羞怕难心理

通过思维导图在具体课文中的运用,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有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的强烈冲动;在课文思维导图的大体模式的增删完善中享受着自主学习的乐趣。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不会绘制中心图、图不成形、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

这时要告诉学生,中心图多为文章的中心,是在对全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再借用图画将主旨直观的表达出来,要用到比喻、象征、夸张、想象、借代等手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老师做起来都有难度;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图,可先将中心图空出,在完成其他环节后再设法补上。

图画虎犬不分,没关系,图能自认就行,那只是增强记忆的方式,真实图形自在心中。画标准图形是画家的事。敢画就是有胆,能画就是有才。

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降低要求,分层次给学生提目标,让学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向思维导图深入迈进。祝贺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重难点。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这正好体现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能帮我们发现难点,这正是独学、对学、群学要解决的重难点。全体参与,优秀者可在基础模式上自创,困难者学会依样画瓢,根据示例去增删完善。让人人有得,个个有成就。

(三)小组为单位,分层要求,交流激趣,评比励志

以小组为学习竞争单位,针对学生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并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交流评比激趣,评出“超强创意星”并大力表彰。

六、思维导图的作用: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一)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

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学有抓手,能知要点、明难点。在按照老师所给导图模式分析课文时,学生知道应抓之点及自己的难点所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做,学生个个忙碌,老师只需巡回引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还课堂与学生。

(二)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乐意自主

在绘制导图中要用上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借代等手法,激活学生思维。在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时,体会到了能将复杂的课文梳理得层次井然的成就感;更有在梳理中发现课本的错误的惊喜,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这种自豪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提取关键词的思索中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交流自己作品及品同学不成形的或创意丰富的作品中,快乐地享受智慧的交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的评比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考试检测中享受分数提升的幸福……诸多的可喜变化,让学生乐于利用思维自主学习。

(三)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的高效

思维导图模式在让学生绘制彩色导图中要用到联想、想象、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寻找以图代文的途径,思维被全面激活,大脑处于高速运行之中,枯燥的信息变成了彩色的生动图画,记忆必然快速而深刻。

如阳宇浩同学为《杨修之死》设计的中心图用了漫画手法。军账中对峙两人,曹操头部硕大如球,心却小如绿豆;杨修双目望天,长舌上搁刀,喻示了曹操的心胸狭小、杨修的恃才放旷祸从口出;马凤君绘《星星变奏曲》主图用红色与蓝色的变幻分别象征黑暗与光明;刘哲宇为《陈涉世家》绘的主图是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反”字下面光芒万丈,陈涉头戴王冠,意味着高举反旗,首事之功,永耀史册;李涛介绍傅雷时用了英语与汉语互换来表明其翻译家的身份。

在完善思维导图模式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六个主支,其中多大数同学都会在理层次与提关键词中遇到困难,于是就有了思考的重难点,就会调动各种思维方式及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层次分析的能力、关注整体、细化局部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视觉情境 聋校语文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44

情境创设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流行策略,即将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融入情境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对于聋校的聋生而言,由于其听觉能力的丧失,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只剩下了视觉。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以创设视觉情境为主,将文本中的资源转化为除了听觉之外的感知方式,以夯实学生多维悦纳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借助思维导图转化教学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旨在借助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标示,将原本错综复杂的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思维导图着重呈现的是生命个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策略广泛深入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规避聋生听觉上造成的认知障碍,更有助于聋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笔者在聋生们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并和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课文,把握文本表达的细节,依托课文中语言的描写,将赵州桥以形象且简洁的图示符号表现出来,使整座桥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历经这样的思维过程:阅读文本,解读语言(读懂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信息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体验)――转化形式,形象再现(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置换为简洁的符号信息,转换为学生的呈现方式)――对照文字,印证呈现(整合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感受图文之间的差异)。这看似草草描画,却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器。

二、借助鲜活实物转化视觉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聋生由于缺少听觉维度的刺激,他们对于内心信息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弱。但聋生内在意识中视觉、肤觉和运动觉呈现出来的表象相对丰富,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内容记忆的速度相对较快,识记的效果也相对较好。针对聋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觉内容。教师可以将直观性的教具充分整合运用起来,让聋生充分感知事物的形象性特点,从而促进聋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如果仅凭借教师一味地讲解,对于聋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将爬山虎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照实物,结合着课文的文字顺藤摸瓜,了解爬山虎的茎和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有的不停地翻动实物观察着,有的不停地闻着气味,还有的小组探讨着……

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就文字而教文字,而是借助实物展示的方式将原本僵硬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学生鲜活可感的事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三、借助操作实践转化感知渠道

鉴于聋生已经完全丧失了吸收内容信息的听觉渠道,语文教师就应竭尽所能,充分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其他感觉维度的效值。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开掘文本内容中舞蹈、小品等视觉元素的相关形式,将学生的其他感官意识浸润到这些艺术形式中,陪着聋生在玩耍、嬉闹中走进课文,体悟课文内容的真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开掘可以运用的一切资源,并以自身的热情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削弱自身指导、引领的作用,强化自身参与者的身份,从而让聋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内在意蕴。

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葡萄干的整个制作过程,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为学生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源。而是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内容,帮助学生一起提炼出葡萄干制作的相关步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葡萄干制作的过程进行实践性的表演,将文字化解为学生的自主性动作,从而生动而直观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

在直观性的操作实践中,聋生不仅高效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感知了作者对于制作过程的动词的选用,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学工作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29

教学导学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要求教师通过导学工作迅速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状态中。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安排,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学可以应用在语文教学的众多环节当中,比如说,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引入课堂导学;当教师的教学主题发生变化时可以引入导学等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面临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要积极探索课堂导学的方式和原则,以此指导自己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语文教师在导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导学内容应恰当准确

导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导学内容应该与课文文本相关内容保持一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由此要求导学时坚持合情合理的原则。一方面,教师在涉及导学内容前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保证导学内容的难易度正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涉及导学内容时应该本着形象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从而使得导学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导学要与所授的课的类型保持一致。众所周知,初中语文课分新课、联系课、复习课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是不一样,因此,教学导学内容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简言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导学内容,两者需要达到互相匹配。比如说,新课的导学可以采取引入外界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启发和探究,而复习课的导学则更多的是与本节已学的知识点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复习状态的准备做好基础工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导学中要密切关注导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性和一致性。

二、正确把握导学时间

导学时间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引入导学时对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掌控,二是教师明确在何种教学情境下需要引入教学导学。45分钟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而教师所能支配的时间是有效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学导学工作的开展并不一意味着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导入,因此,教师要对导学时间进行科学掌控。一般说来,教学导学要做到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导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占据大量的授课时间,故此,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导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做到有效的导入新课。此外,哪些情景需要教学导学呢?第一,新课学习之前。新课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中去的时候就需要对导学进行合理地运用,让导学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第二,变换授课内容时。在一堂45分钟的学时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问题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因此,在变化授课内容时教师应该进行导学的引入,以此顺利过渡教学内容。第三,课堂开展讨论课时。讨论课时围绕着论点进行辨证的过程,论点的提出需要教师进行导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对论点的引入方式能间接的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处于活跃状态,进入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中。由此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导学所需时间和引入导学的时间点这两个方面科学把握导学时间。

三、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念图;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001

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支架式教学法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概念图运用到语文支架式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念图的概念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概念图又被称为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要素,将课堂中所要呈现的知识点,通过网格或者树状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进行思维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言语理解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简析

从概念来讲,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设置较为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的层层导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即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后,拆除“支架”,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而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复杂的知识进行解构。通过解构知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小问题着手,积少成多,最终建构起整个知识体系框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

1.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要强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设计思维导图,预设教学“支架”,进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要在课程设计中埋下隐藏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对于陌生知识,教师则要强化节点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效引导。

举例来说,在学习《多彩的非洲》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运用教学概念图,设计教学脉络,可以把教学主体分割成不同部分,激发学生对非洲大地的想象,再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并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非洲相关的材料,开展支架式教学,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支架

利用教学概念图,开展支架式教学,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好“支架”,对不同的教学节点和阶段,应赋予其不同的教学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撑,绘制教学概念图,进行支架式教学,最常用的软件就是现在流行的XMIND思维导图软件,利用软件可以清晰表现出文章的主干和框架,并且可以突出其中的教学节点和重要知识点,强化知识内容的直观性。

举例来说,对于《多彩的非洲》这样“总―分”结构的课文,就可以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直观表现出文章的总体脉络,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清晰的认知,以方便学生进行细致知识点的学习。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活力

基于概念图模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知识内容的不断补充添加,对概念图不断进行完善,实现知识的不断丰富,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训练;训练方法;基本规律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的生成性畅所欲言,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地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提及语文训练,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对此,我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不管什么立场,都改变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语文就是以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的说:“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进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同样还是不能很好地学生进行有效地语言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特点。那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天真无邪,喜欢比较直观的东西,记忆力强,接受能力也很强,他们爱想象,且想象力还极为丰富。但是,他们对比较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还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掌握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这些特点,才可以很好地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地语言训练。

一、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平常说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吕叔湘先生也对此作过明确的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言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从这些阐述中,我们不难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能读能写会写,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读好说好写好。可是一部分老师一进入课堂就总以“分析课文”为语文的第一要务,说写的时间都给挤掉了。长此以往,岂不是劳而无功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练”是学生语文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坚持以课文为凭借,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读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语文教学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个部分组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它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因而就与学生如何学习语言的问题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肢体语言等等,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在语言感受过程中去领悟文章的中心。而抛开语言去分析课文和中心思想的教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规律,也不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三、明确语文训练的目标

小学语文语言的训练既包括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也包括听、说、读、写的训练。听与说是口头语言训练,读与写是书面语言训练。听说是读写的基础,读写又促使听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需要教师“讲深讲透”,而应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训练目标。课后作业是编者根据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语言的特点和思想内容来安排的,它反映了课文“双基”教学的要求,揭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训练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可以在深刻理解课后练习题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确定训练目标。这样,制定目标时,就应以单元训练重点为训练的主攻方向,兼顾一般性的训练,科学地安排好各项训练的时间、环节,并拟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目标明确了,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落实语言训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最终学会并形成学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本的途径是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树立心的学生观,调整教学关系,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讲故事,做游戏,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组织和提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研究、发现、探索。提倡“先试后导”、“先讲后练”。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在语言实践中悟出规律。这样就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