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课标要求的数学基础知识,还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究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技能,即使对象是小学生,教师更应担负起教书育人、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
首先,教师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有关加减乘除运算、图形、统计等多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数学知识,并借此将相关的论证、实验、推理等常见数学学习方法,渐渐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
其次,数学素质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反应能力、钻研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钻研精神和不达目的不放弃的精神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甚至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之路。因此,素质教学又是一个完善学生人格,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重要途径,值得受到教师的格外重视。
二、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只求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要仔细研读新课标的要求,追求对学生思维、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培育,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对教学活动的体验程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考虑和设计,能够烘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活动,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以及对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的特点,将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情景设置、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呈现出来,给予学生最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教学场景,并通过合作探究型、随堂小测验、数学知识小比拼等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索知识、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立足于突出学生主体的理念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原则,加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亲近、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实际上,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多种原因,学生在性格、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多方面的特点差异较大,自然的对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每一个孩子都给予关注和关爱,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做一个了解和总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恰当的科学指导,教师要在尊重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氛围里体会数学所带来的精彩。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发挥建筑师的功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善于捕捉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现他们的才华和过人之处,并鼓励和帮扶他们努力提升自身品质,使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为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提升推波助力。
(三)开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阵地,但绝非实现教学成果的唯一场所,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发挥知识的价值,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教师要开放课堂,开放教学,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的天地。
教师进行了课堂授课后,往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接受程度的检验反馈,而反馈的途径不一定仅限于书面的数学练习题,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发动学生们进行动手等实际操作。例如,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们在家中找一找废弃的纸盒等,让学生们废物利用,用这些废旧的物品制作为任意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建筑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能让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几何图形,锻炼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又或是,鼓励学生们走进社区,甚至走上街头,做一做关于某项数学课题的人群调查统计,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放课堂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互换,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些关于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以学生的角度寻求教师的回答,这样的方式在本质上虽说仍旧是师生的问答模式。但一旦加入了情境设定,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同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快速思考能力和经验总结等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05-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实施时必须同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智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进行结合,对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我们小学数学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教师要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学会利用学生的情趣来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满足个体期望的在群体中获得尊重的欲望。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社会离开了创造,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发每个学生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从而使学生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必须倡导“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学生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二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认识的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三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 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最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更在于发现与创造。从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学习形式向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探究过程的目标转化。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得到最大的发挥。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注重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坚持理论坚持实践。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例如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 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然而,美育正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的教育,是以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的和现实的美为教育手段,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以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与德、智、体等其他教育有所不同,它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和教育规律。
一、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
黑格尔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0页)。为什么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为这种教育是自由、愉悦、生动、活泼的,它易于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升华。它不像法制教育带有强制性,即强制人们服从法律条文的规定,也不像道德教育那样带有约束性,即以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动。美育丝毫不能强制,人们可以被迫去思考、去行动,但却不能被迫去爱、去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情比较单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好人与坏人分的非常武断。他们认为美的就是美的,若要强制他按老师的意愿去感受美、认识美,学生嘴上不说什么,可心里面却是另一种情况。因为强迫引起的必然是对强迫者的反感。对美的热爱要靠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像成人的稳定,自我克制能力、约束能力都不如成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去按老师的意思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喜、怒、哀、乐、那么美的东西也会变成丑的,从而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老师掌握学生心理去诱发、去唤醒学生美的潜能。正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美育寓教于具体形象中,而非抽象概念中
美育的形象性道德取决于美存在于形象之中。形象性是美的一个根本特性,离开了形象,也就没有美可言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美育之所以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还在于美感本身也离不开形象。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事物的形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杜波罗留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
美育必须诉诸具体、鲜明形象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使心灵受到振动。一幅画、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幕戏剧等,只有通过鲜明的形象,才能引起学生的兴奋和乐趣。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题为《江南春》的七言绝旬:“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之所以能留传千古,就是作者用艺术的手法描写了江南春季的一系列具体形象千里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酒旗轻扬、古刹名寺、烟雨楼台……正是这些具体形象构成了江南春色的景色,给予人们美的感受、感动和感染。艺术美是如此,自然美也是如此,朝霞彩虹、明月清风、鸟语花香、松涛飞瀑,同样也是通过形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松涛飞瀑,同样也是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的所见所闻绝对不能说是见多识广,而正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将来人生道路中的铺路石,所以在小学阶段甚至中学、大学的美育教育都要以具体形象去感染,而不能只靠概念性的说教。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曾做过两种绘画练习。第一种画题为刚出生的小牛,第二个是让学生画一辆公共汽车。当然这两种练习老师不做任何讲解。最终的结果也正是下面四幅图的情况。
这些学生(都是城市里的孩子)所画的都是概念中的牛和汽车,刚出生的小牛没有角,学生却画上了角,刚出生的小牛根本就不会吃草,还处在吃奶阶段,学生却画小牛在吃草。画面上的形象不能说难看,只不过是学生没有见过刚出生的小牛罢了!公共汽车不用说是非常满意的,大家一看便知。上面的实际情况说明美来自具体形象,也正如小牛和大牛的美是不同的,城市中的学生大都没见过刚出生的小牛,所以画不上来。就大牛而言,大多学生也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所以说具体形象是美育中最好的老师。
三、美育寓于娱乐、享受中,而非乏味说教中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另一种重要特征。早在中国古代,孔子就指出了“兴观群怨”的原则,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作用。在西方,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中指出,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重望。”(《诗艺》第l55页)这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作用的,也就是人在美的观念的满足中感到愉悦,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也就在这愉悦中受到教育。可见,美育的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是统一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志在一次坐谈会上说:“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统一的?”我说:“它们是辩证的统一。人们看戏、看电影、文艺节目、欣赏音乐、美术作品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论文艺》第92页)同志这段话清楚的表明,美育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娱乐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有益的文娱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紧张学习后的放松,增进健康,同时也是获得知识、受到教育的有效方式。事实上,我们许多可贵的品质,有用的知识,就是从娱乐中学到的。学生聆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观看电影、参加游戏竞猜等这些事情本身就是融娱乐和学习于一体的。在小学阶段,种种娱乐活动都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在学校正好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在娱乐中不期而然地受到教育。
四、美育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而非被动的灌输性
美育不是一种机械刻板的灌输,也不是一味静观的体验,即所谓“阿波罗式的凝神观注”。美育是有很强的创造性。
美育的创造性,首先取决于美的本质的创造性。美与创造密不可分,美来自自由创造,没有创造无所谓美。其次,美育的创造性还取决于美感的创造性。美感过程不是单纯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的过程。使人们在过程中感受美。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实践证明,只有实际的创造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美,更强烈的体验美。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是按照老师讲一讲,学生说一说的简单模式教学,然而,学生所说的只是“好看不好看”,或者按老师讲的说了两三句,从根本上说,他们是没有理解作品。对于一个美术作品来讲,它倾注着作者的心血,不只是简单的好看与否。分析其原因,我认为老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去做,没有亲自体会,也就没有真切感受,有的只是对美术作品简单的区分。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把欣赏课放到后边讲,把与欣赏有关的绘画、手工等课,放到前面来学,让学生先体会、感受、创造,然后再欣赏,这样一来,学生的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一件美术作品能说出一串串不同的见解。
所以说美育是主动的、创造的,而非被动的灌输性的。
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评价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音乐素质,成为广大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农村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的现状及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进行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评价的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评价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形式单一化
依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较为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体系如下:态度与过程目标10%;欣赏与表现目标30%;乐理与创作目标20%;表演与试唱目标25%;活动与选修目标15%。《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唱歌、表演、器乐、欣赏、试谱知识和视唱听音等。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评价要从以下各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考核,而现在很多学校则是简单的以唱一首歌或凭印象来打分,导致音乐素质教育评价形式的单一化。
2.评价结果片面化
目前,农村小学的音乐评价,只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忽视了激励评价机制。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课堂上违反了几次纪律就被评定为不及格。学生往往因为教师打分的片面性、随意性,而认为音乐考试无所谓,考不考都一回事,丧失学习兴趣,上课学习不认真,音乐成绩越来越差,由此造成恶性循环,甚至逃避考试,逃避音乐学习。
3.评价草率程式化
由于农村音乐课普遍不受重视,上音乐课时常常教师手提录音机,学生随录音机学唱或者上其它课,有的连开课都不能保证,到学期结束时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无法进行音乐考核,就乱定等级或乱打分数填在通知书上,并且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我国小学生有90%在农村,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利于全民族音乐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农村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评价的改革亟待解决。
二、对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的几点建议
改革音乐素质评价,要明确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举,使测试更趋完善。
考核的内容要以《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考核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地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音乐素质教育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观察法是进行音乐教育评价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音乐这种技能学科的评价中作用更加明显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纪律、唱歌、乐理、欣赏几个方面观察学生,视其表现定等级或评分。可将主管评分与客观评分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老师进行指导。以音乐欣赏为例,我设计了几条指标,如参与讨论的程度如何?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如何?每项指标下设四档成绩,视学生表现定等级或评分。如参与讨论积极评为A,理解乐曲不准确评为C等等。另外,我还设计了几个小栏目,如A、B比赛制,幸运大擂台,等等。激发学生参与,并视学生参与表现的情况打分,占总成绩的50%。
2.综合复习课
在每上完三、四节课以后,都要准备一节综合复习课。在这节课内要求学生回答有关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把零星的知识贯通成系统的知识。然后再进行“赛歌会”,让学生把学过的歌曲进行一次大复习、大表演。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及时反馈,将其成绩纳入总评之中。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最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笔试。教师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平时口头提问或黑板上板书中的重要内容,编成试题进行考查。具体形式可以用选择法、是非判断法、填空法、改错法、问答法等。
(2)试唱练耳。根据农村小学的现状,试唱练耳可以适当地减小难度。
(3)表演唱。把学生分成层次相当的8个小组,每个组抽到规定的内容后,在歌曲中加入舞蹈、诗歌等,排练成节目(以歌唱为主),把整个考试变成一个娱乐性的表演。教师可以提前将表情、音准、节奏、乐感、发音、动作等各项指标制成等级表,在实际评价时直接利用。
4.综合测试
音乐素质评价包括平时考查成绩与期终考试(测验)成绩,其中平时考查成绩占50%,期终测试占50%,两项成绩相加便是学生全学期的音乐素质教育评价结果。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整体效益,还需要广大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使农村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方法更加完善、合理。
(上接第71页)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他们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还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为他们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硅谷,2009,(05).
[3]孙冬梅.课堂管理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