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专业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研究性以及相当的实用性,。因此,随着行业的发展进步,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随之调整与更新, 从而保证各个不同时代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满足时代的需要。对于园林专业的教学,当然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现代风景园林的教学内容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也不断地在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 此课程是以园林设计初步为基础,与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建筑等课程息息相关,同等重要的课程, 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通过熟练的表现技法,将设计理念清楚表达在图纸上。不仅如此,学生可将该课程所学与其它植物类、建筑小品类专业课程结合,从而将设计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详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课程由理论及设计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对园林中外史的简介,园林的美学特性、布局形式、植物建筑造景的特点,以及各类园林景观设计的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练习,掌握地形、道路、山水、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的搭配。

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设计类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要求对园林四大要素的特点、布局掌握扎实。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作品美观、实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中职教育的学生整体上来讲,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规范。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会容易放弃,不够坚持。再加上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是太高、少有学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现能力。从而在设计训练当中会失去耐心,头脑中缺乏所谓的“灵感”,造成所设计的作品空洞、表现不规范、美感差。

(二)课程时数不够,教学内容繁多

过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两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以及一周实习的教学安排。教改以后,直接浓缩为一学期,减少一半。这就打破了理论和设计的比例。因为理论知识繁多,若删减过多,设计阶段难保设计质量;若不删减,设计训练的次数不够,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着时困难。

(三)外出实习机会不够多

鉴于园林专业对园林要素,尤其园林植物的要求,外出参观实习对于学生专业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园林要素、园林布局的直观认识。随着课程时数的减少,首先就是外出教学时数的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对园林的认识仅仅限于书本和图片,不够全面。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正确适当缩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部分

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园林中外史简介、园林美学特性、园林布局、园林要素和各类绿地园林设计。其中,中外史简介作为园林鉴赏部分,对于学生对园林分类及特点的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时数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讲解一些中外名园。而园林美学特性作为纯理论部分可大幅度缩减。作为园林基础知识的园林布局和园林要素部分,是园林设计好坏的根本。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花较多的时数。

该课程的设计理论部分包括道路、厂区、居住区、学校、医院、公园、屋顶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的设计训练。整体来讲,每一类绿地的设计训练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例案掌握此类园林设计布局和要素的特点;第二阶段,进行设计实作练习;第三阶段,通过方案讲解,评奖,找出方案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因此,这部分需要占据更多的时数,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去体会各类绿地的特点并且掌握。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案例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设计理论,绘图表现技能的基础上,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园林设计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园林设计、社会生活与园林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园林设计、审美意境与园林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1]。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口述讲解设计理念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丰富活跃学生的设计思想。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小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田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 SciBull2009,15(11)

[2]刘华.现代园景设计创意祥解,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

[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基础课;优化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是农林院校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一系列的课程均是围绕风景园林专业而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门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保障,因此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一、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并能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园林设计的作品;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图纸绘制的规范与表现技法,掌握从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鸟瞰图以及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一些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模型制作,让学生初步掌握园林三维空间的尺度,以及与空间功能的关系,为今后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打下理论、绘图以及空间感知的基础。

(二)教学主体的特点

教学的主体由两部分所组成,即教师与学生。风景园林专业类的课程讲授的教师主要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教师与美术教师,专业教师主要讲授《风景园林专业原理》、《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表现技法》、《构成设计》等课程是由美术老师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理科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入学没有美术类课程的测试,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绘图等技法比较陌生,入学需要一年的时间进行素描、水彩等基础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绘图表现的学习。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类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入门课,一开始学习专业课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学习中与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中。

(1)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课理解问题

《园林艺术设计原理》作为设计理论的基础课,对其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应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的相关课程的整个学习中,但由于该门课程开课时间较早,而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明确对相关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加上时间的遗忘。因此,该门课在其后的设计课中的学习会出现一些“断档”现象。

(2)图纸表现问题

图纸表现问题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图规范,二是技法艺术性。图纸表现的规范主要是在《园林制图》与《设计初步》课程中讲述,是园林设计相关图纸的绘制需要遵循的制图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部分是以临摹相关的图纸为主,在其后的课程设计中就会出现由于概念的不清而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绘图,如立面图与透视图的混淆、施工图的标注、索引等等问题。表现技法艺术性一直是困扰园林与风景园林学生的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美术基础,虽说大一上了一年的美术课,但是课时相对较少,且一周只一次美术课,对于图纸色彩关系的处理以及鸟瞰图、透视图绘图的技法教难,很难一时掌握,在相继的课程设计中表现并不是很理想。

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不同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的开设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而技法类的课程大部分是美术老师。美术老师都是长期受艺术的训练,其授课的方法大部分是以美术的训练的过程为基础,而园林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单纯美术的训练在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学生的训练大部分是以临摹为主,很难掌握设计表现的实质与内涵。

(2)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教学不够严谨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基础课阶段进入到专业的状态,随着课程的深入,内容的增加,图纸量的增大,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从而导致学习热情下降,拖图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有些教师碍于情面,加之课堂教学评估的压力,对学生姑息迁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足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更要加强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入学,就加强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但是,单纯靠课堂的时间很难建立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近几年,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普遍应用,学生普遍轻视手绘,导致在专业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方案能力和手绘表达图纸的能力都较弱。

二、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的优化策略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类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更是规划设计一系列课程的应用,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与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需要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增加理论教学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最终是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中增加一些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例,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理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提高园林设计的水平。风景园林专业是艺术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以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造型艺术等综合时空艺术设计,因此,理论课之初以各种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于艺术的直觉和敏感,从同学们熟悉的艺术形式自然过渡到园林艺术设计。

2.加强绘图技法培养,增加绘图量,提高学生的图纸表现力

近几年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有机地将图纸表达的手法贯穿在《设计初步》和《景观表达技法》中,课堂上,老师有的放矢地加强风景园林平面图及其效果图的直接训练,做到“形象的思维”逻辑化,注重一些技法的表达;同时,加大作业量,课上课下一起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教与学结合,加强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到现场感受的实际的空间与尺度,课程设计由浅入深,逐渐建立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与兴趣。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规划设计的能力,因此,在专业基础课教学阶段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增设了对不同园林设计形式的临摹与分析,训练学生能够按照园林艺术规划设计理论来分析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一些设计作品的优劣;《设计初步》、《园林制图》等课程在讲述制图规范等基础上,实例以实际项目的园林总体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以及透视图、鸟瞰图、施工图的绘制,要求学生不仅识图,而且掌握各种图纸的基本制图规范。

3.多媒体教学与手绘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与艺术性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在风景园林容艺术与与科学一体的学科,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注重“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一方面传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如在ppt中,多插入一些手绘的、电脑绘制的设计方案及其实际项目的实景照片,还注重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以专业为主,同时,还增加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视频,以不断加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同时使枯燥的理论课,能够愉悦学生们的心情,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4.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不断调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讲课方法

专业基础课无疑是专业课的基础,专业课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基础课的教学。都是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会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就要及时反馈给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调整教学内容或方法。总之,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园林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抓好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也促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首先是立足于本专业,同时也要按照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风景园林师的五大专业观与专业素质培养[J].中国园林,2008,24(01):12-15.

[2]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01):2-5.

[3]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22(05):9-11.

[4](英)安娜•约根森著,赵纪军译.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硕士设计课程简述[J]风景园林,2006,2(05):20-29.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第3篇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第4篇

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居学科群支柱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如何规划设计人类生活所需的户外人工境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学科需要融合工、理、农、文、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知识,交替使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因此,也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四)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架构风景园林具有的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风景园林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将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组成的跨学科领域多元化发展。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可以以KAQP为基础框架,进行制订。K指知识(Knowledge),A指能力(Ability),Q指素质(Quality),P指人格(Personality),Q与P内涵基本一致,二者可以结合,形成由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构成的KAQP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将4阶段与KAQP相对应,可以建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结构,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发展越来越重要。自从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成功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生态学理念, 也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景观园林的传统和单一形象。使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并以“设计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土地、各种生物、自然气候、生态系统等生态学和空间等要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能达到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表现出来。

1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意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理论原则相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人与自然生态合一的最佳景观园林作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生态发展、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追求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学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如把各类生态学,包括动植物生态学、水文地理生态学、自然环境生态学、城市与农村田园式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2.1生态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维护,综合考虑园林景观内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园林区的最佳方位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在开发建设前期努力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与独特景色,建筑形式与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特别是尺度、色彩、形式等,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三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应充分考虑景观园林空间上要与自然的各物种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如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气候方面都有不同变化,合理运用和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种群稳定的生态式景观园林。因此,把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要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都必须以尊重自然和建立生态平衡的原则,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应在原有建筑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人文自然地理风情及江河湖泊水系的协调,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自然生物的区域性;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并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设计思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自身功能、充分调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且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园林,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并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设计。使景观园林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2.3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及应用发展

2.3.1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要把重点主要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生态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设计思想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本身提供的条件潜力来设计。体现出具有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如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2.3.2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生长本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如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学上的真正生态。所以,景观设计师要理解生态的概念,了解生态理论与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在原有基址上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2.3.3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且人类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空间、时间、物质和精神需求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园林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时,应该首先想到要保护规划区内的原生态湿地或林地、历史文化或名人遗迹等。同时,以生态学的理念和因地制宜方式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使之符合规划设计出新型土地模式和生态类型体系。也可主张运用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如在园林风景区的种植规划设计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等。彰显出各风景园林区的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逐步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园林区。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意识增强和对大自然环境生活的向往,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生存环境,更是二十一世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所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因园林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以生态学的设计思想为主导,把生态学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并掌握了解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基本要素。设计出更美的生态式的风景园林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一宁.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陈六汀,梁梅.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符气浩.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