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素质教育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舞蹈与少儿的道德教育
我们知道少儿心理思维的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而生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演和变化的造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这恰恰迎合了少儿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少儿舞蹈,它形象逼真,动作有趣,反映少儿自己的美好童年,深受他们的喜爱。比如我编导的少儿舞蹈《雁归来》,表现了一群小雁子盼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急切心情,他们站在南海海湾岩石上,望祖国,为了早日回来,在大风大浪中顽强拼搏,战胜饥饿和疲劳。舞蹈中设计有三人一起飞的动作、双人抱滚翻腾的动作,小同学必须上到大同学的背上做飞的动作。由于小同学胆怯不敢上去,我们三年级同学为了完成这一高难动作,星期天回校,帮助小同学上去了,可是大同学的背已磨肿了,那次演出,我们获得了一等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舞蹈艺术对同学的教育是很深刻的,它所取得的效果远远胜过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此外,舞蹈对学生们的吃苦精神,增强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舞蹈与少年的智力开发
舞蹈对少年的智力开发究竟有没有作用?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舞蹈本身是人体艺术,它不仅要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而且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力求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同学们每练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最好的一次有效开发。
1.舞蹈有助于提高少儿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舞蹈本身是由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跳几遍,几个八拍子换动作,都需要记熟并且很自如表演起来,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是载歌载舞,还必须把歌词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再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演出时,面对观众能做到不慌不乱,表演自如,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可见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少儿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换句话说,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同学不但记忆力好,而且反应快。
2.舞蹈能引发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个舞蹈节目的完成。要靠每一个演员辛勤努力,通过手、眼、身、法、步进行无数次的调动和配合。集体性的情绪配合,极大地促进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老师稍加启发,少儿就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力,如蒙古族舞蹈《草原盛会》里的动作,小骑手骑着快马在草原上奔驰,两个摔跤手比武场面和集体拿着弓箭射箭比武的情景。乍看起来动作简单,但经艺术加工和不断的修改、创新,就会使学生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形成一个大的转变,最终使他们的想象力有了新的突破,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舞蹈有助于增强少儿的理解能力
首先从舞蹈的内容来讲,当排练一个舞蹈时,老师要根据舞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比如从电视中看美丽的大草原,讲述牧民的生活,讲述草原儿童的故事给他们听,其目的让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和接受舞蹈动作所表达的内容,并能用较准确的舞蹈语汇把它完整的表现出来。舞蹈还可以运用其队形变化,如三角形、棱形、扇形、半圆等多种几何图表,使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对这些图形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用自己的身体来创造变化的几何图形,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性。
三、 舞蹈与少儿的身体锻炼
我们知道,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而舞蹈训练正好能满足这一愿望。就少儿来说,由于舞蹈自身具有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学习们非常喜欢、迷恋这一活动形式,这就为少儿身体实行有效的锻炼提供了先决条件。当然,仅仅有这一种形式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施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生活动中吸取精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在整个舞蹈训练中,基本功训练更好为重要.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老师首先要纠正少儿的自然形态,针对学生的头、手、肩、背、腿、脚等各部位进行规范化训练,同学们进步特别大,许多高难度技巧动作,如前滚翻、前桥、后软翻、双人站腿、上肩膀,大家能做到舞蹈动作变化快、干净利落,舞姿表演优美,整体配合默契.正如家长所说的:“自从孩子参加了舞蹈队活动,感冒少了,饭量增加了,身体棒了,也精神了”。通过舞蹈能使少儿体魄健美、气质优雅、仪表端庄。由此可见,舞蹈是一项非常有益少儿身心健康,又乐于被学生和家长接受的艺术教育活动。
四、 舞蹈与少儿的美育
美育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的形象为手段,培养个性,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舞蹈正是通过这种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感情,促进少儿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可以说舞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他们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真正重要的是要唤起创造的热忱,帮助人们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他们认为,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感知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孩子积极灵活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孩子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现今,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被称之为启蒙阶段的幼儿教育,如何在百年树人的工程中抓好素质教育,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一感召下,结合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特点,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创新意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当代研究幼儿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儿教育理论指导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皮亚杰理论是指导幼教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自主地去构建知识。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智能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由国外流传进来,为越来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的近二十年,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纵观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学习的弹性化,明显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我国的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美术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前提下,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但现行的美术教育只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孩子艺术素养、艺术积淀的训练,忽视孩子主动思维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注重孩子课内的练习,忽视孩子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程不变的艺术观念,忽视艺术发展的创新、创造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我们现行的美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的要求,非但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社会艺术需求的断层,对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美术教育事业也造成消极影响。
手创艺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它有着规则的设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手创艺术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相信这种美术教育事业也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那么,手创艺术在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何在呢?当今,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改革,如何改革课程、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如何评价儿童的能力和学习效果成为每个教师、家长以至全社会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据此,多元的、开放的、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的、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开发的活动和评估方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经验和策略。
因此,在贯彻实施新《纲要》的同时,结合本园特色,对手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1.手创艺术教学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创新
素质教育只有在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才能实现,而手创艺术教学作为近年来在全球幼儿教育中得到实践的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了能够促进幼儿通过主体性活动得到发展的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等特点。 手创艺术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各种物质材料,让幼儿在和作品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的层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为小、中、大班幼儿设置不同的实践模版,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时即便是同一班级中同一类型的活动也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体现层次性。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选择相同实践形式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在课程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经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手创艺术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的交流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力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揭开活动区教学质量,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家长积极参与是课程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的职业、专长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有许多可利用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使课程资源更多元与广泛。在利用家长资源的同时,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不仅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老师教育工作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理论上以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他提出教师应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作用,而只充当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在手创艺术教育过程中儿童应该是中心,是太阳,教师应围绕儿童转,要特别强调儿童的作用,以儿童的创造为主题内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手创艺术教育是多元的一种;而且这种多元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人们将不断地对人的智能种类进行开掘,某种能力只要得到实践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够证据的支持,就可以进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一直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他呼吁要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重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重视儿童的活动;反对成人用不恰当的标准去干涉和妨碍儿童,希望通过确定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和阶段来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通过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来保障儿童的自我活动。手创艺术教育就强调让儿童自我活动和发展。同时,手创艺术教育以美国刘纯芳博士的手创艺术教材为模版,创造性地研究、开拓和建构《手创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幼儿园教学,促进教师成长,从而也促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
四、概念界定及目标
手创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手创艺术课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美术材料和创作美术作品中,培养起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初步学习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想象。注重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心理过程。
美劳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敏锐感知、鉴赏能力;开发幼儿创造性,能运用各种材料、工具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在情感、理解、想象,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建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个性;体验发现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探索学习习惯。在课程实践中,调动社区、家长等有效资源,加强合作,参与环境创设,营造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推动课程的开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提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当多元化智能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并被大家纷纷学习讨论时,“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便开始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因此,我班决定以“手创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为题,进行尝试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旨在将多元化智能教育引入学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手创艺术课程的设计,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建构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创艺术氛围,提供一个适合我班开展多元化智能的素质教育模式,并初步形成幼儿园创设手创艺术的基本理论框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创设的现状,为班级手创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奠定实证的基础。
2、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结合新《纲要》的精神,构建班级手创艺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3、探索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开展的基本规律。
4、建立班级手创艺术课程开展的操作内容。
六、研究的操作要点
1、将手创艺术引入现行课程,并有机结合。
课程结构决定着幼儿的素质结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班级的课程进行调整或尝试编制符合新《纲要》精神的新课程。增加手创艺术课程能促使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游戏)的组织形式,从而也减少许多不利于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2、探索研究并实施合理化的手创艺术教育
根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探索形成符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行为和心理特点的梯度教育目标。在探索系列化梯度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编写可操作性方案。实验教师再根据课题研究指导思想和上述可操作性方案,创造性地设计出引导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活动方案。在探索手创艺术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对教育实现目标的评价。在研究中引导教师参考以下问题:
①手创艺术是否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②手创艺术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③手创艺术教育的组织和编排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等等。
3、构建立体式的家园同步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幼儿家长学校的建立, 在幼儿家长学校中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手创艺术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并通过讲座、咨询、辨析、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家长提高认识,及时扭转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态度、行为,帮助家长学习、掌握一些对幼儿进行素质培养的良好方法。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适当安排面向家长的课程,在常规内容之外,普及一般的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在幼儿参与手创艺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合力作用。通过开放日活动、家校沙龙、家长自愿者活动,家访、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从而唤起家长与教师合作的内在需求,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关系,增强手创艺术的整体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温州市第七幼儿园小(1)班29名幼儿,其中男幼儿13名,女幼儿16名。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突出的意义和重大的科研价值。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涉及诸多理论与实践,但关键在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性质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要做到:
一、 语文教学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列宁指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已毋庸置疑。然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载体,它是离不开思想内容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就是语言、文字躯壳赖以存在无法摆脱的内核。因此,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学科教学,抛开这种人文性而单纯去掌握“工具”也一定掌握不好,掌握不了的。语文教学还具有智力培养与思维发展相统一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又是思维品质的高低层次作为表现形态而出现的。另外语文教学还具有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统一的特点,语文学习既要学书本上的文章,也要在实践中学;不仅作文,说话要以实践为基础,听话和阅读也要以实践为前提。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那么对听、读的内容也就无法深入地理解。另外语文学习是知识、能力、实践、情感的统一,它们共存于语文学习过程之中,不可偏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教学模式可采用:
(一)讲读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对课文或某项知识进行讲读。这里的讲读必须是多种形式的讲读。例如老师讲,指导学生读;老师讲,学生评议、讨论;师生共讲共读;学生读,教师评点、指导等形式。这里的讲读必须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入自觉主动的学习境界。另外还要做到讲得要精,读得要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进入“角色”,包括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讲得精和读得深。
(二)自读型。就是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或其他文章,教师只起到揭示学习方法、解答疑难的作用。这种课型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三)活动型。即语文学习经验交流、语文体验感受介绍、观察活动、竞赛活动等。
(四)欣赏型。这种课型主要是进行文学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情感心理上进行熏陶、感染。欣赏文学作品,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采用多媒体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去体味感受。
(五)实践型。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学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也要在现实生活中学;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在课堂上进行,也要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听说读写一定要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练习,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 要建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说,在学习语文的空间上,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而且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只有实施大语文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前进。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当然,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并非一刀切,齐步走,它与差异性是辨证的统一。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育,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档,作业设计分类,评价反馈分度,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儿童根据各自爱好、兴趣特长,选择适合儿童自己的课外活动内容:或课外阅读、或练习书法、或演讲、或朗诵、或观察作文、或参观访问,以利于学生语文潜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欢乐。
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相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相结合,才能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扩宽儿童施展各自本能的天地。而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能力相互迁移,才会推动儿童素质的提高。这便是大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纠正防止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70-02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 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1 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都想动,都想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在游戏玩耍中得到知识。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心理学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撼な奔浔3忠恢肿耸苹蚣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
1.2 与儿童全面发展和社会要求相脱节。幼儿教育是人才培育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幼儿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按照社会用人需要培育幼儿,让幼儿再经过初等、中等、高等阶段的教育,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而幼儿园的小学化恰恰是只注重写字、算题这些单项内容的训练,剥夺了幼儿接受更多也是幼儿更需要的刺激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
1.3 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求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由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使部分幼儿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第三,由于幼儿园缺乏专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和准确,如不正确、不准确,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反而误人子弟,特别是英语口语,如发音不准,比完全不懂英语的学生还难教;第四,幼儿园学过的知识到了小学再学一遍,这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践行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以素质教育的幼儿教育理念作指导。"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幼儿教育应当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 》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教育。如果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幼儿园即保育园","幼儿教育即保教结合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基本方式来说,"幼儿教育即游戏活动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的目标来说"幼儿教育即身心和谐教育";如果从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来说,"幼儿教育即学前准备教育"。但幼儿"教育"不是"教学", 幼儿教育的首位不是智育。
2.2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为了迎合社会不正确的衡量一所幼儿园好坏的评价观,一些幼儿园不得不教幼儿认字,背诗,做算术题,记诵英语单词。为迎合幼儿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功近利思想,一些幼儿园借鉴小学做法,纷纷打出各种特色班、实验班的招牌。总之,趋利性、媚俗化,使一些幼儿园放弃了正确的办园理念,背弃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规程》和《纲要》, 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家长方面要树立新知识观。教育的内容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衡量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 做中学"。
3.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幼儿体育;体育教育;幼儿教育
1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幼儿体育教育,我国制定了各种规范条例,对幼儿体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然而关于监督幼儿体育教育的行政部门还不够完善,关于幼儿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资料寥寥无几,导致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在大部分幼儿园中开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没有明确的体育目标,体育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灵活性,在评估过程中没有量化标准等。由于幼儿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把教师、课堂和教材当作教学中心,把知识传递当作教学重点,出现了“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幼教法规就提出了“幼教要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的教学观点,但是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幼师通常都会忽略体育游戏,尤其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其他学科教育更加受欢迎,各种特色班、兴趣班迅速崛起,体育游戏被家长抛之脑后,更甚者许多家长都限制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幼儿园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极端模式:一种是幼师过分管教幼儿,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口令下展开的,虽然这样能够保证动作整齐统一,但是却不能全面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不具备创新精神,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完全脱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第二种则是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玩具,让幼儿自己玩,没有对其进行指导,更不要说练习体育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与幼儿教育的规律相违背,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全脱离了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体育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要改变现状,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体育活动实现教学目标,逐步转变幼儿教育的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过渡。
2素质教育下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体育教育拥有多种特殊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体育教育包含了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涉及德、智、美各方面的内容。幼儿体育不但是对走、跑、爬、跳等动作进行叠加,而且会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2.1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幼师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会充分结合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活动练习,对幼儿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体育能够增粗幼儿肌肉的生长骨干,而且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发育,使幼儿的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幼儿体育活动不但能够使幼儿的体质得到提高,保证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善儿童身体的适应能力,主要包含自身的免疫力、对环境的适应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再者,幼儿体育对儿童不良的姿势姿态,还具有矫正功能,能够优化儿童的体型,有效避免“小豆芽、小胖墩”的出现。此外,幼儿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还能够有效预防幼儿佝偻病与软骨病的出现。
2.2开发幼儿智力
在幼儿体育教育中,体育游戏是最主要的内容。体育游戏把“玩”建立在身体运动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娱乐气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就能够实现身心共同发展。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幼师需要注意不要把幼儿当作消极的个体。幼儿是富含创造性与参与性的主体,每个儿童都能够通过自主参与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爬、跑、跳过程中,激发幼儿的灵活反应能力,迸发出美妙的想象,潜移默化中提高创造力。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发现自我,逐渐摸索到社会文化的准则和外部世界的规则。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开始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词汇量不断增加,语言能力也逐渐增强,并在无意间挖掘各种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
2.3有效培养幼儿的品德个性
幼儿时期是发展性格的关键时期,也是施行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儿的思维主要是把具体形象当作主体,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生活经验匮乏,不能明确的辨别是非,道德观念理论比较模糊。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对理智感和道德感进行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大都是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树立群体意识,摆脱自我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让儿童自觉遵守纪律,自主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培养幼儿乐观的人生态度,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通过体育活动能够磨砺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机智、勇敢、果决的思想品质;在和教师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让幼儿认识到团结互助的美好品德。
2.4在教育中形成美感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健美操、体操和体育舞蹈等都是富含艺术气息的运动项目,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充分展示姿态美与动作美,逐渐体验到美感。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大方协调的动作能够全面展现活泼健康的动态美,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通过展示人体美,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提高,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意识,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此外,在幼儿形体和体态的塑造方面,体育教育也是功不可没。
2.5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增强国民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长期任务。幼儿体育是组成终身体育的重要部分,其强调在体育活动中,对儿童的运动兴趣和活动能力进行培养,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增强幼儿运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幼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全面调动幼儿的运动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从快乐体育过渡到终身体育。
2.6增进社会化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指的是在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幼儿与社会生活环境互相作用,明确社会规范,逐渐掌握一些社会技能,探究社会角色,获得社会价值、态度与需要,表现社会行为,并以鲜明的个性和其他人交往,彼此影响,逐渐适应周围环境,从自然人衍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性。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幼儿社会交往的出发点,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角色投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建立伙伴关系,并发展成为一种交往技能。在对抗活动中,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培养公正平等的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竞争认识自我,虚心接受失败,理解尊重他人。在合作活动中,幼儿通过团结他人,互相帮助,达到统一目标,全面展现纪律性和组织性,纠正幼儿交往过程中自私、霸道的心理,能够帮助幼儿快速地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
3素质教育下幼儿体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3.1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内容可以知道,幼儿园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吸引儿童自主参与活动。幼师需要引导幼儿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与户外游戏,使幼儿逐渐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兴趣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材料,结合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不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基础上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愉悦地置身于活动中。
3.2根据幼儿特点,注重幼儿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幼师必须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游戏当作主要的活动,对个别差异进行关注,保教并重,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发展。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摒弃那些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思想和手段,对症下药,利用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为儿童创建情感交流的良好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鉴赏效仿他人,不断完善自我,使幼儿的智力、气质、需求、能力及自我意识等个性特征得到全面发展。
3.3采取情景教学,提供动态运动环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和各种体育器材等,因地制宜,为儿童创建趣味性十足的运动情景,同时加以音乐渲染,语言指导,就能让幼儿置身于富含情感的情境中,幼儿就会产生兴奋的感觉,迅速将自己的情感定向聚集到特定的环境中,不自主地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如在中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喜羊羊》教学中,幼师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与幼儿园特有的环境相结合,设计体育活动的内容。首先,幼师在了解中班儿童喜欢卡通人物喜羊羊后,编制了一套喜羊羊体操,同时配合音乐,立刻就吸引了所有儿童的注意力。其次,幼师充分利用幼儿书桌,让幼儿练习从桌上往下跳。在游戏中,所有的儿童都把自己当作喜羊羊,表现神勇,不但学会了从高处往下跳的运动技能,而且勇敢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4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环境资源
在幼儿体育教育中,把环境材料当作体育活动的载体,对本土的体育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激发儿童体育锻炼的兴趣。如幼儿园可以建造一个适合儿童玩耍的沙地,并且配置一些基础设施:玩沙的工具、木梯、儿童脚踏车、大型户外玩具等等;幼师可以和家长沟通,共同为幼儿搜集制作各种户外玩具,保证每个班级要有十种以上的自制玩具,竹制的扁担、纸箱做的坦克履带、水管做的跨栏架、塑料瓶做的喷泉等等。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随处发现自己喜欢的玩具,从而让幼儿园真正变成儿童乐园。
3.5尊重幼儿,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基本条件是认识主体,尊重爱护主体。幼师必须要尊重儿童,关心爱护儿童,全面展示幼儿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运动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把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体育教育中,幼师需要把自己当作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6注重审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相关要求表示,将幼儿教育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互相进行渗透,从各个角度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情感、技能、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儿童塑造健康优美的体形,展现良好的身姿,为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让幼儿摆脱消瘦或者肥胖的困扰,具有一副健壮的体魄。同时,体育教育能够将形体美和心灵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力与美的和谐。而且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人体的自然美,审美情趣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幼儿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必须要全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运动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继云,王晓蕊.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J].电子制作,2013(12):151.
[2]黄华丽.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2(58):187-188.
[3]崔康丽.重庆市幼儿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姚建军.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李海涛.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