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摘 要]知识是企业重要的稀缺资源,中小制造企业要想生存并持续发展,同样须重视知识管理。论文首先对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及政府质量奖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结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对知识管理提出的相关要求,对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 知识管理,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工作流动性的增强、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知识更新的加速等,知识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源。中小制造企业要想生存并持续发展,同样须重视知识管理。但中小制造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如: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较低,资金短缺,人才、技术溃乏等。下面笔者结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对知识管理的要求以及多年参与政府质量奖评审以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咨询工作的一些经验体会,谈谈中小制造企业在创卓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政府质量奖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美国于1987年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它是在研究全球卓越领先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和最佳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进行企业诊断、管理咨询及提升经营绩效的系统管理模式;同时它也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管理的有效理论、技法/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世界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迅速提升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但ISO9001/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已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因此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也是我国企业及各类组织在新形势下实施科学管理的努力方向,是我国企业进行标杆超越,不断追求卓越经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我国于2005年1月,颁布和实施了国家标准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并且2012年版也即将颁布实施。同时为了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许多省市都相继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并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评奖依据。同时为了特别鼓励中小制造企业,某些省市(如广东省,东莞市等)还专门为中小制造企业设定了一定的获奖名额。在此推动下,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二、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第4.6.2.2条对知识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对其知识进行管理:(1)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知识,收集和传递员工知识,并传递来自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确认和分享实践。(2)组织如何确保其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作为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审标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它不仅评价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而且更加关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对企业发展阶段的适用性,也就是说,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谋求自身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并非越先进越好,即管理的适用性评价。另外它也更加强调企业所采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熟度和整合性。

因此,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本质上并不限制组织采取何种方式回应相关准则要求,不同行业、规模、性质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对于知识管理来说,中小制造企业也同样需建立一套与自身特性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尤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支持

小企业靠老板,越小的企业跟老板个人的关系越大,因此中小制造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老板的个人知识,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老板服务。企业领导需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身体力行,对知识管理给予大力支持。

2.认清知识管理的目的,把握知识管理的方向

知识管理的目的很多,但最核心的还是促进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一切均应以此为出发点与关注点。同时,中小制造企业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寻找突破口,注重实效与投入产出比。

3.注重知识管理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发挥效用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包括信息沟通顺畅的组织架构,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和谐融洽的员工关系,包含兴趣学习小组在内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广泛建立,专职知识管理人员的配备等。由于中小制造企业一般建立时间比较短,企业文化积淀比较少,因此需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4.完善激励措施

知识管理不同于其他业务管理,知识的收集共享转移创新等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推动与维持,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或职务晋升方面的。中小制造企业一般人员较少,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因此需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以及分享与奉献精神,做到员工与企业共赢。

5.合理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需借助一定的信息化工具,但中小制造企业情况差异很大,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借助何种工具,则应视企业情况,以适用为佳,并不一定需要导入专业的知识管理软件。

三、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方法

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知识需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可采取“显性知识集中管理、隐性知识交流分享”的管理方式,显性知识集中管理是指由知识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协助各业务部门,并借助有关知识管理工具对公司内外部知识进行管理;隐性知识可通过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向其他人员分享该类知识。

具体来说,对于显性知识,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

根据企业特点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分类维度可以多样化,如按业务类型、部门、来源、学科门类、表现形式、应用领域等。同时应明确每一类知识对于企业的贡献度、收集方式以及责任部门或人员等。这样既能明确知识效用,又能明确责任,还能便于以后的搜索查询。

2.充分考虑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合理分析制定知识沉淀机制,系统地沉淀相关业务知识,尤其是一些关键节点生成的阶段性成果

如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可设立立项评审、设计评审、样品试制、小批量试制、设计确认与更改等几个关键点,并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如《产品设计开发计划》、《设计方案》、《设计评审报告》、《设计验证报告》、《技术文档》、《产品试制通知单》、《产品鉴定报告》、《内部工作联络单》、《设计更改通知单》等。

3.制定有关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收集和共享知识

知识收集的途径与方式是多方面的,对于外部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行业会议、展览展销会、同行交流、客户投诉、售后服务、客户公关、市场调研等。对于内部知识可以通过案例与经验总结、各类业务文档、会议纪要、专利、讲座报告等。企业应定期对在知识管理方面贡献突出的部门与个人进行奖励表彰。

4.借助有效的信息工具,对收集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并能提供有效途径(如网络)供相关人员随时查询学习

另外企业需建立并不断完善知识共享交流渠道,如知识管理系统(KMS)、在线交流平台、电子邮箱、会议传达、文件下发、论坛、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具体选择何种信息工具以及交流渠道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隐性知识,中小制造企业可采取如下步骤与方法:

(1)对公司的隐性知识进行识别,并对各种隐性知识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力以及在公司的分布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以及隐性知识特点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2)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与显性化。如建立培训与讲师制度、师带徒制度、工作总结与交流制度、经验案例分享制度、观摩与学习制度、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与认同等。

(3)在条件适合时,可借助有效的信息系统,进一步促进隐性知识的学习转移。如专家网络、专业社区、知识问答等。

(4)制定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如讲师授课奖励、师带徒奖励、贡献知识文档奖励、原创知识奖励、将对知识管理贡献纳入职务晋升考核指标等。

知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中小制造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在知识管理监控方面,中小制造企业也需未雨绸缪,确保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准确性和保密性。为了防范知识泄漏,企业尤其需重视知识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管理。企业应制定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管理规定(如严格确定各类权限、范围,与掌握生产经营核心机密、技。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对知识管理提出的相关要求,阐述了中小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及方法。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小制造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策略与方法,使其更符合自己的企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卓越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庞涓,孙金岭.知识管理: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05-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西安市地方志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开发利用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第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是主管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常设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订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

(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

(三)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四)组织专家对已编纂成稿的地方志进行审查验收;

(五)搜集、整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

(六)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七)组织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及业务培训;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以市、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第七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制订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

第八条 按照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承担地方志编纂任务的单位,应当支持和协助地方志编纂工作,按照要求完成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资料的报送和所承担的编写工作,明确具体承担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保障经费和办公条件,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第九条 地方志专职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文字编纂能力,专职编纂人员的配备应当与地方志工作的要求相适应。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第十条 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的人员应当接受地方志业务培训,在编纂工作中应当恪尽职守,保守秘密,存真求实,客观公正。

第十一条 地方志的编纂应当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结构合理,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第十二条 地方志书每20xx年左右编修一次,遇有重大事件发生,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适时组织编纂。

地方综合年鉴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按年度连续组织编纂。

第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地方志资料征集制度。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为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摘抄、复制,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不符合档案开放条件的除外。

地方志资料所有人或持有人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资料,企事业单位及公民提供有关资料的可以获得适当报酬。

第十四条 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图照(包括电子文本)、音像、实物等资料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由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指定专职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妥善保存,不得损毁、遗失;地方志编纂工作完成后,应当移交本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或档案馆保存、管理,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者出让、出租、转借。

第十五条 以市、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为职务作品,其著作权由组织编纂的机构享有,参与编纂的人员依法享有署名权。

第十六条 以市、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实行审查、验收制度。编纂完成后,应依法审查验收,审查验收合格的,方可公开出版。报送审查验收时,应当按照审查机构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审查机构应及时认真地组织审查,按时对审查对象出具审查验收报告。

第十七条 已经通过审查验收的地方志书和经批准的地方综合年鉴,未经原审查验收或者批准的机构同意不得擅自修改。

第十八条 以市、区县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实行出版备案制度。地方志出版后3个月内,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并按照规定报送样书和电子文本。

第十九条 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公开出版后,市、区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在3个月内通过媒体以及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相关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并及时向本级和上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无偿提供,方便社会使用。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对在地方志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方志工作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的种类和期限报送有关资料的,或提供虚假资料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未将文献资料及地方志文稿依法归档,造成损毁、遗失,或者据为己有,或者出让、出租、转借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未执行审查验收制度擅自出版的,或未经终审机构同意,对通过终审的书稿进行改动后擅自出版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样书和电子文本的。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村、乡镇(街道)、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编纂本单位的志书等地情资料书籍,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xx年11月20日起施行。

地方志的概念地方志是记载地方、地理、古代世界、历史等,由古代如何演化成现代的因由。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简称方志。地方志书是记述特定时空内1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是公元820xx年唐代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后因图佚,改名《元和郡县志》),共40卷,后有部分散失。地方志按它记述的空间不同可以分为行政区域志和非行政区域志2大类。

地方志书:地方志简称方志、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

方志记述的对象是一地自然与社会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著述。

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5-01

在医学检验中,为使检验结果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包括临床医师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检验分析、结果审核、发出报告、临床分析等)进行质量控制,即实验室和医院有关科室必须相互配合,采取各种行政和技术的措施和方法,包括质量保证结构、规章制度、检验程序、项目文件(SOP文件)、质量手册、各种质量记录及人员质量意识等,来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和差错。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目前,对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给予了较多的重视、研究和管理,但对分析前、后(尤其是分析前)的两个环节还重视不够,其中分析前的环节是易产生错误结果的环节。

1.1医生应根据需要正确开出检验申请单

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

1.2正确的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之前,临床医生、主管护士或者检验医师应对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了解并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1.3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作用、多管采集时的先后顺序、采集与收集标本的容器要求、标本量与抗凝剂的比例、混匀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

1.4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严格执行运输程序,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人员质量意识,标本接收处理,仪器状态及校准,试剂、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等。

2.1人的因素在质量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每个人都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技术性和责任性差错的发生。

2.2严格的标本验收和正确及时的标本处理

建立严格的标本验收制度,标本送达检验科后,要对申请单和标本逐项核对,及时发现标本有无质量问题。对不合格标本要进行登记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必要时应重新采集标本。

2.3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及试剂质量

良好的仪器状况对检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仪器的保养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与校正,尽量减少系统误差,提高精密度、准确度;试剂的质量(包括线性、重复性、批准文号、效期等)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仪器状态和配套的合格试剂及标准品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

2.4做好室内质量控制是一切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并满足质量要求。要按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在选择合格质控物的基础上,坚持每日做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及时查找失控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直到符合要求。

2.5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确保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室间质量评价是使用质量控制物和统计学原理,观察实验室与实验室间的检验质量。对参加卫生部和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一是要端正思想,积极参加,二是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但不搞特殊化,不互通信息,不弄虚作假,要使质量控制活动同日常工作条件完全一致,真正达到考核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和垂直分析。

质量控制与临床分析实验结果相结合。其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的发出,并保证实验结果发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地运用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要求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对与临床不符的实验结果,不要轻易发出报告,要与临床及时沟通,必要时应采集标本重测。

实验结果与以前实验记录垂直分析,也要与相关实验的其他检验结果相比较,进行横向分析,同一病人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如果相差过大,要查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与临床医师及时取得联系,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质量是信誉,是检验科一切工作的核心。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术措施的同时,重点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知识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

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步,以及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愈加受到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尽管,国家政策,建筑单位监管等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但是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国民住房的安全与舒适,必须在研究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质量管理改善的有效方法。

1 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

1.1 房屋质量问题

住房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房屋建筑结构、建材、装修等问题要求越来越细致化。据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在房屋质量上存在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在地面,前面,屋顶等处的裂缝问题;洗手间,厨房,地面等用水地方的水渗漏问题;采光不足问题;楼房通道过窄,消防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电梯运行不正常,电梯内通讯信号不良,夜间电梯房电灯不亮问题;室外道路、照明、井盖、雨水管道、下水管道等公共设施损坏;建筑工程主体和装演中使用劣质建材;供水供暖煤气管道或设施堵塞或漏水、漏气;房间不隔声;门窗质量差,密封不严,雨雪天气漏水;电气线路漏电或者不通等[1]。

1.2 建设勘察设计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设中不按照法定建设程序建设,而且在出现重大变更问题时,不严格按照要求重新申报相关设计文件资料。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不按照设计规范执行,对实际问题分析不正确,虽然问题比较少,但造成后果很严重,而且对勘察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不详实,套话空话多等,这些都是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存在的前期隐患。

1.3 施工监理问题

许多施工及监理单位不具备施工监理资格,有的属于僭越施工,比如本来只能建筑低级别房屋的单位却因公关关系及利益等获得高级别建筑施工的资格与权利。对于一些较小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上存在不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混乱,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就实施施工,钢筋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2]。监理单位存在恶性竞争,监理费用较低,人身安全保护设施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除开施工监理单位本身,其工作人员素质也存在素质较低、技术不硬、职业态度不端等问题,许多从业人员并不具备上岗职业资格。

2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不仅会受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与产业环境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建筑单位主体的自身因素。房屋建筑的产业环境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不一致,导致了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房屋建筑行业竞争不规范,暗箱操作等时有发生,政府监管不力,建筑单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了建材的质量,出现劣质工程。工程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职业素养低下,有些为了个人利益拿取回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房屋建筑质量不佳。因此,政府及政策如何引导建筑工程,建筑单位如何贯彻实施操作的规范化,技术人员素质如何提高,都是影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关系复杂,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面主体[3],必须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找出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

2.1 加强对房屋建筑各方主体的监督管理

第一,加强建设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首先,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具备从业资格及专业资历,具备工程建设的管理经验或素质,具备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足够的能力管理、组织和验收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施工标准,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综合控制施工质量问题,保证建设项目的施工水平。

第二,加强施工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施工单位是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的实施者,直接关系到房屋的质量。首先,确保施工单位具备相关施工资格,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具备从业资格证,严格考核施工单位的资质及其施工管理水平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管理工作。作为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责任方,监理单位及其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房屋建筑的质量。监理单位要体现专业化,考察筛选具备高资质、高专业素养人员队伍、监理工作人员搭配合理的监理单位从事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

2.2 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

房屋建筑工程,任务繁重,涉及项目众多,质量监控与管理工作仅仅靠建设、施工与监理各方是不够的。为了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权威化,离不开政府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纠纷及问题时的调解。从我国目前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现状来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主体在作业不够规范化,有些建筑工程操作的合法性也存在问题。同时,对于一些私人性质的建筑单位,缺乏对建筑程序、管理方法、质量验收正式程序的了解,专业化水平较低,这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及验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些施工单位,其从业人员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却依然在施工现场做施工工作,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性。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机构,需要对房屋建筑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查处不具备房屋建筑资格的单位,坚决制裁手续不齐全而违法施工的建筑单位。除了查出制裁,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各单位主体的积极引导工作,使房屋建筑工程科学化,切实保障房屋建筑质量。

2.3 提高房屋建筑工程人员的技术及素质

人是一切行动的核心主体,在房屋建筑领域,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房屋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各单位主体要提高企业内部环境,完善项目经理队伍管理。从而使企业和项目部形成核力,凝聚整体团队力量,使项目质量管理提高一个档次[4];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使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技术基础、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的接受达到要求,实现房屋建筑单位人员班子的专业化。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进步,施工队伍也逐渐壮大,大量未经专业培训的农民工进入建筑业,导致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5]。因此,提供施工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2.4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确保房屋质量

房屋本身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材料档次低劣甚至不合格。在房屋建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预算,尽量选择性能优良的建材,保证不出现房屋裂缝、漏水、电梯故障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随着建筑材料工艺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不断涌现,这些建筑材料在质优价廉,性价比越来越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建筑设计、施工、监理、政府等多方面的配合,需要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为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群策群力,找到科学的方法,并严格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姜雪梅.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 工程技术,2007 年第 15 期

[2]侯学良等.中国住宅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循证管理方法及其实证研究(1)----质量问题的群因素分析[J].土木建筑工程学报,2008 (7)

[3]杨继瑞.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探源与对策(上)[J]. 城市开发, 1996,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