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庭院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规划;内涝区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 2013(02).
关键词:地域性 宋文化 度假式酒店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经济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开发,酒店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西北湖项目设计用地处开封“宋文化”中心,周边建筑及旅游区有着极其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何在现代建筑上传承和发扬宋文化特色成了全社会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开封市这样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向游客展现自己的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也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许多酒店建筑已成为城市的标志建筑,成为所在城市的象征,它不但是酒店自身形象的标志,更是本土文化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在这种形势下,酒店建筑本身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2 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2.1国外对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国外在温泉度假酒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相比国内要早得多,己经走过了一段较长的路,同时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的不断循环过程。经过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在欧美国家现己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Bali Living》,《Ultimate Tropical》等关于热带温泉度假酒店的理论著作,同时在泰国、马来西亚、巴厘岛等区域存在部分相对比较成熟、完善的温泉度假酒店的实践探索。
2.2国内对特色地域的酒店设计的研究
在我国很多地区,传统的古建筑保留的依然完好,粉墙黛瓦,淡雅简约,古色古香,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很精粹,很有意境。但后来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的传承上总是那么不太令人满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总感觉有些欠缺,特别是在作为城市印象的酒店类建筑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在是令人心痛,地方文化特色几乎丧失已尽,只有极个别的酒店建筑能保留并传承了宋代建筑及景观规划特色。从这个方面也折射出一些的酒店类建筑在如何反映地方文化特色上的设计做得还不到位,在酒店的设计上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的束缚,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依然看到了个别酒店建筑的设计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且做出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3 “宋文化”为设计元素的度假式酒店设计
3.1“宋文化”内涵及利用
在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开封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是当时富丽天下的国际大都会。但因屡遭战乱与水患,与北京、西安等文化名城相比,开封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地下文物多而地上文物少、无形文化多而有形文化少的特点。旅游经济最大的价值并不体现为文物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而是体现于古文化内涵的开发和利用。
开封确定了宋都景区、千年梦华、北方水城、菊香天下的旅游主题。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封市先后修缮或新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天波杨府、开封府等景点都紧扣宋文化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宋文化的魅力。开封不仅打造了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而且营造出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清明上河园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基础,挖掘宋代市井风情,展示北宋民俗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3.2西北湖基地现状分析
3.2.1基地现状
项目位于开封市区古城墙内,西北角湖区,基地内大部分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基地现以平坦的湖面、草地、小树为主,地面相当平整,其西侧和北侧为开封清代城墙,城墙区域植被保留完好。东侧为高档住宅区九鼎雅园、南北十八院与其有规划道路相隔,南侧为开封著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清明上河园,与其有城市道路(龙亭北路)相隔,东南角为翰园碑林。在此设计条件中,酒店建筑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西北湖基地区域中,西侧和北侧,有开封清代城墙。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3.3酒店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
从“西北湖”这一特殊地域的酒店设计为研究出发点,要体现古城风貌,保持古城墙历史空间延续性,体现开封古城的神韵和意境。具体设计原则及设计要求如下:
①规划设计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共生为主线,兼具“宋”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特色规划酒店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②保护优先原则。
③强调规划布局的整体性。
④最大限度考虑功能性的人车分流,避免功能流线交叉,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又保证土地的高利用率。合理配置酒店区内树木、草地、硬地和休闲设施,创造符合“宋文化”为主题特色休闲度假酒店的氛围。
3.4酒店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
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设计的目标正是要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用当地普通而经济的材料和技术创造一种属于开封的现代休闲生活文化,它超越了单纯的营造空间和制造外型。 规划及建筑设计紧扣“湿地会馆”这个概念,与自然紧密结合,创造一种高贵、悠闲、祥和、宁静、舒适的气氛,让客人彻底忘掉城市的喧闹,自由自在地在会馆享受生活。为了达到舒适休闲的目标,豪华温泉房的开间达到6.5m,阳台上设置了温泉泡池,浴室与阳台贯通。度假客房全部设有温泉泡池。阳光、水、绿树和室外庭院,这些空间综合作用构成了休闲度假会馆的基础。
3.5西北湖度假式酒店总体规划设计
3.5.1酒店总体规划布局
开封西北湖度假式酒店以理性抽象分散形态布局的方式表达,酒店主于湖面中央区域,酒店周边具有湖面与隔离,基地西南侧设置高尔夫练习场,会所位于酒店西南和高尔夫练习场之间,浮于水面之上。区域主入口位于基地的南侧,通过水上栈桥连接到酒店区域。车辆通过基地内北侧绕湖道路进入酒店大堂下客区。酒店各功能区围绕中央庭院空间发散展开布局。客房位于酒店区域南侧,大堂、健身、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位于酒店区域北侧。在基地的西侧酒店入口外侧附近设置地上停车场。
3.5.1西北湖度假式酒店设计方案
①设计构思
郭熙的《林泉高致》与其“山有三远”理论,即“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观山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对画山时所追求的层次感,是对此设计最初的构思泉源。沿袭围合与半围合庭院空间,在不矢于私密感的同时追求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设计的庭院没有中国庭院的对称性,力争带来新鲜的空间感。屋顶相连成一体的设计,便于各种气候、天气下的穿行,同时也是中国大屋顶和连庭空间的变形。将西北湖做成生态岛一般,沿龙亭北路和规划路边开放的景观步行道和湖边生态岛都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很好的休闲游憩地。
②酒店功能平面图
酒店平面各功能区分布于局部地下一层、首层及地上局部二层,总体院落空间及环线展开布局。客房位于南侧院落围合及半围合区域,北侧院落主要涵盖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和后勤服务等功能区。南侧院落大量集中的客房布置,再利用最优景观朝向的同时,创造安静恬谧的休息空间;北侧院落主要涵盖宴会、餐饮、商务会议、娱乐等功能区,在相对幽静的环境中,有利于创造更加融洽的氛围。酒店配套服务西北侧,并设置独立出入口直接与外部相通,使用方便又不会和酒店空间冲突。
③酒店建筑立面造型
酒店建筑造型采用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充分展现出建筑的独特性,以及建筑与环境相融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宋代建筑的分析,通过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变形,进行解构设计。
3.6西北湖度假式酒店绿化景观环境
酒店主次入口的沿湖道路为城市开放绿地,北侧和西侧为古城墙,用绿化隔离带分隔酒店区域,同时也是更好的保护古城墙的环境。对酒店整体环境形成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屏障,中间层次景观是由沿湖的道路景观、道路西侧的高尔夫练习场,和有着宽阔湖面的西北湖湖景组成,湖面上散落着生态小岛,对净化涵养水源有着保护作用。穿越第二道景观屏障后即将进入酒店建筑区,由庭院围合而成的酒店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庭院由步行路、水面、植物或小岛组成。酒店内景形成一个庭院型的水面景观,酒店南北两侧北湖面环抱。
3.6.1绿地分布设置
整个基地绿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方沿湖面向两侧的城市开放绿地和高尔夫练习场运动绿地和西北方向两侧的古城墙区域保护绿地。
3.6.2细部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充分结合绿地及人行车行系统。分三个层次来设计景观,景观主要以起到保护水源和古城墙为主,同时能满足游憩功能。在酒店主入口处,需要加强酒店入口景观引导设计,用片墙围合一个内城的缩影印象,加入酒店建筑风格符号,暗示酒店环境氛围。中间景观层面主要延续这种景观层面主要延续这种景观引导,道路两侧的绿不宜过于遮挡视线。客人可以到达的每个区域都被水面环绕,酒店内水面建筑可满足客人食、居、行。建筑外水面可满足客人游憩。这种布局本身就是景观的一部分,硬质材质选用和绿化植物的搭配需讲究意境氛围,做到少即是多。
4 结束语
通过对老城区、设计地域中包含“城摞城”古城墙遗址、湿地和旅游集散地等多项因素制约的特殊地域的调查研究,如何在多项制约因素之下,建立具有“宋文化”开封七朝古都特色的五星级酒店建筑和景观设计,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问题,这对建设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鸿模. 开封古城墙旅游开发的设想。现代城市研究,2003(5)
[2] 孙凤岐. 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古卫城风貌—结合永宁古卫城遗址公园设计。中国园林,2003
[3] 陈南江.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
现在都市人群的生活比较单一,三点一式外加一游玩,即工作、路上、家庭、假期游玩。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城市景观设计简单流畅,大致分为3种: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这与传统的园林景观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就显得过于复杂化、专业化。即使是居住环境的景观,也很难做到如此复杂的园林设计,如果都市景观严格按照传统园林设计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对于城市景观的建设,我们只能取传统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那一部分。在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上,可以多用传统的园林建设,小区建设主要是便利人们的生活,结合居住区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体现中国大家庭式的快乐气氛,建立具有人情味的聚集空间,给人们的交流提供场所,例如亭子、石桌、庭院等等,营造一个祥和的、快乐的气氛,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在人情逐渐淡薄的今天是很重要的;在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上,虽然有时人们花费在道路上的时间较多,但是人们一般都是不停歇的,这就要求城市景观要在速度上冲击人们的视觉,景观不易做的太细。而针对较短的走廊,我们就可以多借鉴一些传统园林艺术,传统园林上的移步换景就可以应用到现在的走廊设计上,同时也要考虑人们的感知和经济开销;在面状景观规划设计上,像公园、商业区、滨水带和自然场所。这些景观大部分是给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就可以更多的采用传统园林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精致的环境未尝不可。
二、传统园林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展望
随着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单单采用一种景观设计风格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水平,只有多种风格相融合,和谐有趣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令人惊奇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做一个实际分析:位于十字交叉口的小型广场,中间采用西式的广场风格,厕所是传统的建筑,配有苏州园林式的走廊,同时走廊内的座椅满足前来休息的人们,镂空的墙壁、简单的格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成为人们茶前饭后休息娱乐的好场所。
三、总结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千百年来,各地在经受自然的选择与洗礼后,形成了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民俗特色,分别形成了山村、水乡、渔村等各式的村庄风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小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小城镇、农村建设也不赶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红红红火火,人居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由于设计的不合理等诸多原因,不仅造成了生态格局的破坏,还使农村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人文景观流失。如何保护农村地方热色,保护乡土人情、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能够得以逐代传承,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关注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都认识到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因地制宜建设的重要性,不同类型村庄在继续保持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村庄改造和景观质量的提升。
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预留道路宽度较窄,且不成规范的体系。在现有的新农村建设设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从而导致预留的道路宽度不足,造成道路狭窄的局面,难以形成通常的道路系统。
2)村落的建设不符合要求,违章搭建,且杂乱无章。由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不断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和作坊,相应的增加了住宅以及生产和仓库的用房需求,由此导致了村民不断扩建和违章搭建(图 4.2)。
3)缺乏对建筑的整体设计,整体布局凌乱。新建、扩建、改建房屋时未经过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自行建造,导致在建筑风格上与原有住宅极不协调的局面。未经整体设计后自行建造的住宅不仅未考虑山庄的自然风貌,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与传统的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凌乱不堪。
4)千村一面的格局。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各自村庄的地域特色,盲目的追求城乡一体的结果,以统一标准来规划各个村庄,到最后形成“千村一面”的局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整治发展方案
2.1建筑
对村庄内建筑进行调查分类,对景观节点处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对风格不统一的建筑进行改造整治,对新建建筑要合理规划、选址,留出新建居民安置区,对未来新建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定下整体风格基调。普通村民建筑风格力求素雅,体现农村特色,外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简洁。将原有不透风的围墙改建成半透式或通透式,让农家庭院融入整个社区环境。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建筑应尽量设计成各具主题,各有特色,如竹林农家、猎户农家、渔民农家等。建筑风格上更具农家气息,并通过红灯笼、传统农具、传统设施等细节将农家氛围强化。农家乐配套设施建筑宜采用当地材料加以设计建造,增添野趣。
2.2 道路系统保护与重塑
由于传统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所以村内道路一般只有 1-2 米,而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流、车流都明显增多,道路系统已明显不适应现代农村新社区发展需要。为了尽量不拆迁建筑,规划了绕村快速道路和连接各浜(是河道支流末端,也是住宅组团中心)的进村路,各浜中心设置了集中停车场和回车场,解决了原生态村庄风貌、结构和现代化道路交通需要间的矛盾。在公园、庭院铺设铺装时尽量选择当地石材,也可选用一些废旧石材。尽量减少混凝土的使用,增加铺装的透水、透气性。在靠近山体一侧的道路不需要设置花池绿带,去掉道路内侧人工设置的花池绿带,增加道路路面宽度。在原有道路外侧种植一排行道树以起到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增设侧石以保护路基。
2.3住宅景观保护、调整与绿色化整改
在规划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强调对原生态的保留。调查发现,在原先的住宅中,绝大部分的住宅,这个数字可以达到90%,有比较好的建筑结构。剩下10%相对较为简陋,其中屋顶的颜色以红和黑为主,而墙体和立面的装饰相对颜色就多种多样显得尤为杂乱。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有的住宅结构,改变原有的色调使其工整一体,新建房屋屋顶统一采用黑色调,而墙体则用灰色进行喷涂,墙脚加以深灰处理,使全部住宅在整体外观上更协调。当然,对于条件更好的农户在其内部可以更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住宅入口等。
针对山区丘陵型的村落,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充分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具体绿地营建方法。以现存的绿色山体作为背景,为突显想吐特色,在村落中间的公共区域、道路旁等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在主要的道路交叉路口建设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聊天的好场所,同时在景观上起到了很好的标识和引导作用(图 1)。
图1中心公共绿地景观
在该村落的建设中,村委活动中心和商贸中心都在此中心绿地旁边,因此还是举行活动、旅游集散场所。种植设计主要是为了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空间、营造视觉景观和构筑审美意境四项基本的功能。因此,在实际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植物材料,群落式复层种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 坚持生态优先和适地适树;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林中空间、林下空间、密林空间和疏林草地等多种空间形式,尽量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建设中要少用时令花卉,植物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植物尽量不追求魔纹造型,减少养护管理的成本。
2.4新农村景观规划应该体现地域性与文化性
在进行村庄的规划布局时要吸纳当地村落布局方式,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当地的风格,同时还要尊重村庄中现有的池塘、山坡以及植被状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一些人工景观,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形态。
1)土地利用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地域性景观设计正确的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适用领土景观的自然机理,保证土地的利用、改造与自然的演变规律平衡发展。地域性景观设计通过基础条件、领土特征正确和深入的分析,把握自然机理,探寻出最适合场地、领土的景观改造方式。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城市居民活动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人的行为方式和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使景区的空间结构与景观小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行为要求。
3)根植于地域的创新理念。创新往往被认为是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创新来自于地域的特征,无论是创新的灵感还是创新的结果,都与地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创新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一样,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根植于地域。对于创新的理念,地域并不是一种限制或束缚,而是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流。
3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农村新社区景观设计思想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村景观设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功能布局、建筑布局及整治、道路交通、绿化景观、驳岸水系、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景观整治设计对策。总之,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事业才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将创造一个经济发展、景观多样、生态平衡和人文荟萃的乡村作为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莫妮娜.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景观的协调发展[J]. 软科学,2009,23(8):101-103.
[2] 王仰麟,陈传康.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增):21—27
[3] 齐增湘,龙岳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4):192—196
【关键词】滨水生态公园;规划布局;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4-01
一、滨水生态公园概念
滨水生态公园是指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滨水生态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布局布局
“两轴”、“五心”、“六片区”
两轴:以公园西入口广场至水上舞台东西向轴线作为景观主轴,主要景观节点沿主轴布置,依次为主入口广场、水上喷泉、麒麟阁、水上舞台。北入口至公园中心的高台建筑为景观次轴。这一主一次两条景观轴共同构成整个公园的骨架。
五心:公园中心的高台建筑为一心、公园西入口广场为二心、游船码头为三心、南湖宾馆为四心、水上舞台为五心。五心即五个主要景观节点,通过景观主轴联系起来,丰富了公园的景观骨架。
六片区:整个公园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是水景区,利用挖湖的土方堆起的山及山顶的高台建筑以及水上舞台,垂钓平台。生态密林区,种植景观林为主,起到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入口景观区,开放的广场形成大气的公园形象,雕塑广场体现出整个公园的灵魂,水中音乐喷泉成为这个景观序列的。休闲娱乐区,包括拉膜广场、麒麟山庄、游船码头;南湖宾馆,在公园的西北角布置集商务洽谈,住宿接待,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四星级宾馆。观景区,在公园的东南角堆起假山,成为公园的至高点,山上的观景亭也成为了欣赏景观的最佳位置。
三、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方法
(一)道路交通规划
1.三级道路网设计
全园道路系统采用自然式布局,把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道路网络。路网规划由陆上游与水上游组成,全园分一级、二级、三级道路形式。
一级路形成环路,贯通全园,并联系各主要景点,大都与水相临,增加融合性。路宽4米,可通车,方便公园管理施工、消防。
二级路为连接各景点的纽带,路宽3米以自然线形为主,根据景观需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铺装形式,如红石板、透水砖、沙石等,并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坐椅处外延边界,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宽窄不一,曲直相济,园路多变,生动而有活力。
三级路1.2-2米宽,是各区内的游览步行道,作为纽带联系一、二级道路及全园各主、次景点,路面采用接近自然朴实无华的天然材料,如卵石、天然块石等。通过行走卵石路,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又不失园林一景。
公园停车场共两处,结合主出入口位置进行综合设置。
(二)竖向规划
公园现状地势平坦,为增强公园的吸引力,着力营造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在公园东南部设有主山体,高度10米,为植物景区造景创造条件,同时成为公园的制高点和主要观赏面的绿色背景,其他区域适当设计1.0-1.5米不等的高低错落、连绵起伏的山丘和缓坡,并点缀景石,用以分割空间,组织交通。这些地形的设计,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和变化,使公园更加贴近自然,穿行期间,可领略同一景观的变幻。
(三)驳岸规划
整个湖面的驳岸规划以自然式缓坡驳岸为主,整形式平台驳岸为辅,自然式块石驳岸和自然式卵石驳岸并存,追求一种自然原生的状态。
(四)给水和排水规划
1.人工湖用水通过超级支渠引入的黄河水和人工蓄水两种方式。
2.生活用水连接市政管道,公园喷泉、跌水用水利用河水循环使用。
3.公园消防用水,需合理的引进供水管网布置和配套工程设计。
4.绿化灌溉用水,直接利用河中水,并根据植物的分布,制定不同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等先进设备技术,避免绿地漫灌用水,杜绝浪费。
5.各类广场及公园管理区采用组织排水和自然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其余区域以自然排水为主,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沿地面自然排放入人工湖中;生活污水和废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五)植物景观规划
绿化规划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植物规划总体做到:“绿树葱翠、百花争艳、四时有景、多方景胜”。植物的配置,以适地适树为原则,以深根性或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为主,考虑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并充分考虑季相变化,乔、灌、藤、草、花配合,复层群落式栽培,落叶树与常绿树并重,彩叶树与芳香树种配合,形成三季观花、夏秋观果、冬季有绿、季相丰富的特色景观。
主要树种有:银杏、紫叶李、地被菊、紫薇、旱柳、泡桐、榆叶梅、荷花、香蒲、玉兰、侧柏、合欢、水葱、垂丝海棠、国槐、等。
(六)夜景规划
公园主要道路设置高杆灯,其余道路和景点设置庭院灯、草坪灯、照树灯、地埋灯、线型灯等景观灯具。采用多回路的照明系统,平日照明与节日照明分层次控制,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综合照明效果。游船码头、麒麟阁、水上舞台、麒麟山庄等主要景点在景观照明上突出夜晚的灯光效果。公园夜色中的景观照明,使公园更显活力,人们在夜色公园中因美丽的夜景而心旷神怡,整个南湖公园处在流光溢彩之中。
(七)紧急避难场所的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各类防灾系统中,公园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游憩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发挥避难疏散重要作用的场所。公园大型绿化活动场地、绿化停车场、广场设计为紧急避难场所,包括西侧主入口广场、北入口广场、拉膜广场、树荫停车场等,平时是休闲娱乐的场所,灾时作为棚宿区。
参考文献:
[1]魏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魅力中国,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