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第1篇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教育,法治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教育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教育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来源:文秘站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0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 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 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 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 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 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 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 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小河道治理的内容及意义 

1、中小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 

中小河道治理是指为提高中小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兼顾河流水生态环境而展开的以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2、中小河道治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镇竞争力、提升城镇品位、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崇明中小河道众多,通过对中小河道的治理,能够有效改善引、排水条件,提高区域防汛除涝能力,减轻因水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减少岸坡水土流失的发生,从而减轻河道的淤积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达到节约河道维护费用的效果;还可以改善河道水质,提升区域周边水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高质量的用水保障,为实现两高一优精细农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地区生态形象,有力地推动地区及整个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产生明显的综合效益。

二、中小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河道治理工作缺乏全面及系统的规划

根据《上海市骨干河湖布局规划》及崇明岛实际情况,崇明岛规划河网分为骨干河道和其他支河,骨干河道是指崇明岛内环岛运河及南北向的纵河,其他支河是骨干河道的细化及补充。目前《崇明岛域水利规划修编》对岛内骨干河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而中小河道属于其他河道范畴,由于中小河道量大面广,导致相关部门对其管理的权限较为分散,所以中小河道的治理目前缺乏全面而又系统的规划,这就导致对中小河道进行治理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标准不能够统一,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在表面上得以解决,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存在,这个问题是中小河道治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防洪标准难达标

承担河道两岸及周边日常排水是中小河道的主要功能之一,目前,大部分中小河道现状堤顶高程没有达到《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若要达标,一般需要加高堤顶高程,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堤顶高程加高后,阻碍了两岸及周边的地表径流自流入河,需补充采取径流入河措施,相应地会增加工程的投资,同时,加高堤防需要大量的土方来源,而岛内土方较为缺乏,若外购土方,同样需要增加工程投资,此外,中小河道治理又缺乏明确的规划标准,因此,在目前的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中,堤顶高程难以达标,一般是维持现状,局部十分低洼的地方适当加以培高。

3、河道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很多镇、村级中小河道中,由于没有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系统,部分生活、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在河边,有的甚至直接倾倒入河;再次,受到市政设施和地理因素的制约,截污不彻底,一些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河,使水质急速下降,造成河水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4、工程前期工作较复杂

近年来,崇明县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展开,其中,前期工作是较为复杂而关键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工程范围内影响工程建设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动拆迁,岸后土地的临时占用,堆土区域的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做好前期工作是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前期工作需要与周边老百姓及各相关部门做好全面妥善的协调,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地沟通,才能落实解决问题,因此,前期工作是比较复杂的。

5、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崇明中小河道量大面广,其治理管养对资金的需求很大,部分河道治理由于资金筹措难度大而搁浅,部分河道治理后由于管理资金配套不足,存在管理缺陷,使河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资金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推进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小河道治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中小河道治理的全局规划 

 对中小河道的治理工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是治理中小河道的基础。在对中小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解决时,要把全局规划作为指导的基础,并按照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及标本兼治的方针对中小河道进行逐步的防洪减灾、防治水污染及利用水资源方面的治理。在规划时,对治理目标、标准、内容及措施等要明确,使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循。上文中提到的防洪标准难以达标,也应通过全局规划,根据规范及地区河道实际运行情况,明确区域防洪标准,在河道治理时,若难以一步到位,也应逐步加强,最终贯彻落实,使河道治理的效果不打折扣。

2、通过工程保障及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河道水质

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同时,采取雨污分流措施,严禁各类污水随意入河,雨水则可排入自然水体中;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以减少污染物的来源和垃圾的随意丢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加强管理,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呼吁公众参与河道管理,体现公众的主人翁地位,众人齐心协力治水保水。

3、政府保障措施

中小河道治理项目涉及周边居民及多个相关部门,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有了政府的保障,许多措施才能得以实施,才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4、资金保障措施 

地方政府要切实保障中小河道治理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年度计划管理,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逐步实施。中小河道治理和管理权主要在地方,除中央资金重点支持外,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尽快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市、县配套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同时要合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 ,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结束语

随着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崇明县中小河道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加快推进中小河道治理,提高水系防汛除涝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崇明岛水环境质量,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促进崇明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崇明岛域水利规划修编崇明县水务局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08.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煤塌陷;环境恢复;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随着淮南煤矿企业“建大矿、办大电”的战略步骤实施以来,煤矿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淮南在大发展建设道路上提出将采煤沉陷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发展的“三合一”模式,在战略上铺开了采煤塌陷综合治理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合作化道路。

1 采煤塌陷区资源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模式

1.1 规模型城市生态修复 新矿区治理与老矿区修复协同推进,进行采煤塌陷“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老龙眼水库生态区是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老龙眼水库生态区配套亭、台、桥、休闲会所等建设内容,修复工程提高了老龙眼景区的自然价值,形成开放式城市公园。大通湿地生态区是大通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这里已成为连接南、北主城区的绿色纽带,此处商业开发地价已具备升值效应。

1.2 采煤塌陷村庄搬迁新村建设 按照已形成的“煤炭基地”规划实施“先搬后采”政策,于2012年底完成2015年的搬迁任务,解决搬迁历史遗留问题,涉及淮南市、阜阳市、蚌埠市三县、两区16个乡镇142个自然庄2.8万户、约10.2万人,统筹集中建2城、扩6镇、兴3个中心村。建成迪沟新镇、夹沟新镇、潘集新城、凤凰湖新城“两镇两城”的新城镇集群。

1.3 井下采场与地表环境大布局项目调整 淮河中段洼地和采煤沉陷区统筹治理,建设具有减洪、除涝、水资源利用等功能的蓄洪与水源工程。废弃上下六方堤,年均减少堤坝加固维护费用1000万元左右,移址重建济河闸,解放此处压煤量近3000万吨。

1.4 采煤塌陷土地复垦与地表水土保持 矿井塌陷区经过稳沉后,地表最大塌陷深度可达17.4m。对预测塌陷深度小于3m区域的表土进行提前剥离,集中堆放,作为塌陷土地复垦使用,大于3m的区域进行水塘改造,对早期业已形成的煤矸石堆场采用挂网客土绿化。对于井下含水层实施保护策略,对掘进巷道、断层出水点采取灌浆堵漏,设置防渗墙,防范上部松散层孔隙水位下降,防止地层浅部水土流失。

2 采煤塌陷区资源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制定原则

2.1 配合政府提升城市面貌原则 淮南市政府提出建设“五彩淮南”,矿属地政府提出建设“美好乡村”,煤矿企业走向“矿业大发展”道路,共同宗旨是提升煤矿城市形象面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关于采煤塌陷区加快村庄搬迁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搬迁安置、环境修复等重点工作,兼顾提升土地利用经济价值。

2.2 农村新村搬迁和民生经济定位相结合原则 科学规划煤炭开采规模,采煤搬迁安置集中化,有序开发,做到建设规模、开发强度与区域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相衔接,采煤塌陷资源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改变过去采煤塌陷治理仅对分散零碎的受损住房赔偿,就地加固或异地新建,无法形成新镇规模。

2.3 采煤塌陷区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中的经济杠杆策略

2.3.1 运用调节民生政策经济杠杆。民生政策价值杠杆是社会总财富的二次分配,从煤矿企业的总资本中分配民生建设资金可以为集团企业带来重要发展契机。在城镇化道路上,最重要是活化政策机制,能够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充分利用潜在的地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通过招商引资激发城镇活力,城镇发展活力在于政府活化政策机制。

2.3.2 农民新村建设与后续经济开发相配合。农民新村选址应远离地下压煤区域,选址于省市级交通干道线路,便于形成城市经济交通网络,同时在农民新村设计上注意居住与商业开发相结合,从设计角度发掘经济后续潜力,在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新村门面地段集中建多层。

2.3.3 调动地方民营经济潜力共同开发。在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恢复开发实践中,特别要对出现分散零碎的沉陷区进行深度思考,由于没有规模效应,难以形成投资热点。针对这种情况,属地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政策优惠方式,将分散零碎的沉陷区由地方民营经济接管,采取农业经营方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合模式,土地入股,收益共享,深的挖成鱼塘,浅的垫成菜地,进行生态开发,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 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策略评价

3.1 对综合治理策略的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策略具有独一性,利用政策扩张型策略体系,发动大型煤炭企业为主导建设力量,民营企业参与建设,以多样经济体经营方式、有效的资源整合等模式完成了城市大规模历史性改造。煤炭开采属地由农业区向工业区,城市郊区向城市新区迅速转变,提升淮南煤炭基地在全国能源“主战场”地位。

3.2 采煤塌陷土地用地转征问题 未来采煤塌陷地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搬迁村庄大量增加,搬迁用地需求量大,除了少量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来满足之外,大部分要通过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来解决,而农用地指标有限,需要解决采煤塌陷地村庄搬迁新村址用地问题。对于经治理的塌陷土地如何核算土地价值量,复垦后的塌陷地权怎样转交给地方管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采煤塌陷土地综合治理难度增大 由于淮南煤层特点和现代化开采技术的应用,形成淮南塌陷区塌陷面积大、速度快、多煤层开采造成多次塌陷、形成稳沉区时间长的特点,往往是在很长时间内既不能综合利用,又反复补偿青苗费,综合治理工作难度大,制约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的申报。

3.4 在煤矿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逐渐消失 目前淮南有历史煤矿开采完毕后迁离原址,实施关、停、并、转。对采煤塌陷资源环境综合利用工作停留在对矸石山开发利用和对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上,而对具有人文价值的煤矿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还未进行项目评估工作。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范文第5篇

一、充分认清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机制的重大价值

近年来,河南水环境质量已有所改善,但与全国年均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目前18个省辖市有黑臭河流130条;地表水I至III类比例51.1%,比全国平均低12个百分点;劣V类水比例20.2%,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水环境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充分理解水环境保障机制的重大作用,依托长效机制,举一反三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改善并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推动环保和经济双赢。

二、构建明晰各方责任目标落实的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作为水污染防治的实施主体,要明确主要负责人为辖区水环境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水污染防治任务,签署目标责任书。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明确要求,构筑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环保大格局。落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完善农副食品加工、制革等重点污染行业的调查和专项治理方案。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约束督促各类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完善责任目标考核问责,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分解落实与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以及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参考。水环境责任后果要记录在案,终身追责。

三、完善坚持信息透明全民参与监督机制

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科学设置站点,依托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和标准化,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方便社会监督。坚持环境信息依法公开,定期公布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情况,主动接受监督。坚持全民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提供水污染防治法规培训和咨询,动员和邀请公众参与重要环保执法行动和重大跨界水污染事件调查。健全举报听证制度,充分发挥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一经查实,给予奖励。依托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听取水污染防控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公众意见。积极推行环境公益诉讼。

四、创新提升协调联动压力传导治理机制

要统筹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和平衡区域用水关系,加强河流湖泊沿岸地区间的协调和合作。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治理者。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区域性综合治理,将水体污染与预防纳入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工业集聚区的规划。构建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调控流域管理机构。成立统一委员会,赋予一定行政能力,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协调。逐步推进监测体系、水量调配、信息共享、规范治理、环境监管、应急预警和联动执法的统一,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治水合力。

五、完善优化市场主导多元税费投入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理顺价格税费。县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修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标准。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增加政府环保资金投入,运用税收、信贷手段促进水环保,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环保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探索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健全节水环保“领跑者”激励机制。构建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强化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协作联动。创新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六、强力打造技术创新支撑机制

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控源减排和清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科技资源,通过专项、基金等科技计划,组织前瞻技术攻关与国际交流合作,攻克水污染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水污染防控技术及设备产品体系。重点示范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等适用技术。完善环保技术评价,加强环保科技成果共享与转化。梳理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