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1篇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民战略。全民参与的程度,将直接决定持续发展所能达到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人口的57.5%,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广大青少年的广泛参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当前,我国正加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立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复杂层次的巨大工程。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细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正好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格。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中学地理教育要义不容辞的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树立全球意识;既要顾及当代的需求,还要照顾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既要追求眼前效益,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点。使他们在未来的各项活动中,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要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为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丰富具体、更系统完整。下面以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程为例,谈谈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1)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新大纲第一至四单元,分别讲授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着重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点。

(2)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大纲第五至八单元,讲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居住地、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等。讨论人类活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教学案例;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3-02

CDIO是由MIT等四所工程大学发起,23所大学参与的,基于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探索改革,创立形成的教育理念[1,2]。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目前.NET程序设计课程在工科院校信息类专业普遍开课,承担着学生.NET项目开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为此,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理念,针对.NET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探索,探索在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具体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实施CDIO核心思想,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NET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及CDIO教学模式

.NET程序设计是一门能培养并提升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课程[3],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但目前存在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普遍不足的现象,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孤立,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设计。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基本以孤立的知识点设计例题及练习题。(2)实验设置不合理,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培养不足。实验多是按照章节、知识点设计的一些突出编程语言特性的验证型实验。(3)没有反思环节,学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针对上述问题,项目案例教学法[4]等新的教学方式也曾用于其课程教学中,并在学生项目开发经验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工程认知、环境认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CDIO教学理念也有应用到.NET网络应用开发课程群教学设计中的[5],但针对单独这门课上贯彻和实践CDIO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此,在.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实践。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其中,CDIO能力大纲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基于CDIO的.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一)CDIO模式下教学内容设计

.NET平台支持多种应用项目的开发,所以.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结合课时要求,除去导论部分,将授课内容整理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Web技术开发四大模块。每个模块都以原理、设计和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并按照知识模块组织专题进行授课内容设计:(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涉及C#基本语法、类和对象、继承、多态、接口及其实现、委托和事件、异常处理等;(2)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部分涉及Windows项目开发流程、窗体、控件的使用;(3)数据库访问技术涉及体系结构、.NET Framework数据库提供程序、数据绑定技术;(4)Web技术开发涉及控件及内置对象、Web数据绑定技术、HTML和CSS样式等内容。通过这样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能从较高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以分配不同的课时,学生容易理清不同应用项目开发所用技术的不同及之间的关系。

(二)“多层次递进式”项目设计

实验项目设计采用多层次、递进式方式。以学生为本,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验证型到创新型,循序渐进地把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体现在项目中。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和实践创新型三个层次,根据知识模块设计相应项目引导课程的教和学,并有侧重点地体现CDIO能力的培养,项目列表及对应CDIO能力培养如表1所示。

凝练优秀的教学型工程项目是基于CDIO项目学习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表1中所列项目都是经过教学实践反复修改完善的。实践创新型实验与软件工程、数据库课程相结合,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做载体贯穿始终。这样设计实验,首先可以将知识和课程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明确它们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联和作用;然后减少了课程之间衔接的重复、冗余;也减少了学生重复完成项目的工作量。在实践创新型项目的凝练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项目,一类是校内项目,如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二手商品交易网站等,这样不仅能解决教师的实际需求,也能满足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开发Web开发技能的培养;另一类是自主选择项目,可以提高学生项目的开发热情和兴趣。

(三)基于CDIO的教学实施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知识模块为教学单位进行。32学时的理论授课和作业结合,并辅以小测试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每个模块的理论授课完毕完成对应的实验项目,共20学时,加入反思及答辩环节,最后进行期末考试。

理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绪论性内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依然采用讲授教学方式;对Windows应用开发,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以Windows系统自带记事本为例,逐渐讲解各种控件的应用及开发流程;对Web技术开发,综合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训练中心选课系统”的项目进行精练,作为授课案例,详细讲解需求分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并以具体模块为例进行程序编码及调试运行。整个授课环节,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现场程序编写及调试,不仅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不同层次实验区别实施。对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每人单独完成,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入掌握基本知识、原理、编程的基本技巧,实验过程中老师及时解决学生所遇问题并掌握进展情况,每次实验课的最后半个小时,验收部分学生的实验以督促学生学习;并展示往届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和程序,规范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实践创新型实验,学生4~6人为单位形成开发小组,一人任组长,进行角色划分。团队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步骤,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和测试,撰写各个阶段的开发文档,要求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答辩。各层次实验的考核都设有答辩和反思环节。反思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来深化课程学习目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与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本文结合CDIO的工程教学模式的理念对.NE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试验项目等进行重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通过凝练典型工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关联起来,使之为载体贯彻始终,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做中学”,并以CDIO考核形式引入反思答辩环节。这样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项目开发的通用能力,使之能够处理解决一般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各种问题,符合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34-45.

[3]陈炜.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11,(5):130-131.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3篇

病症一:虚构化

有些教师写教育叙事文章的初衷就是盼望在报刊发表文章。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报刊的用稿特点上,而不是通过教育叙事来研究教育教学。只要报刊喜欢发表的内容,我的教育叙事统统都有,即使没有。我也能够虚构出来。不但虚构事例,而且虚构教育效果。例如某报刊开出“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专栏征稿,一些教师不是回顾自己的课堂,而是先研究一下类似的作品,然后依葫芦画瓢。人家的课堂来了一只蝴蝶,我的课堂上就进了一只麻雀;人家的学生突然要撒尿,我的学生就突然要喝水;人家的课堂得益于突发事件而形成了精彩的生成,我的课堂也因“教育机智”而大放光芒……这样的作品看上去很美,有教育问题,有解决措施,有教育成效,主题积极向上、演绎水到渠成、文笔细腻流畅,颇能得到编辑的青睐。一旦文章发表了,名利就一起来了,岂不快哉!

只是,这样的教育叙事,到底是贴近教育,还是贴近小说?这些虚构出来的教育叙事,还是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吗?还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吗?

病症二:摄像化

有些教师坚决不虚构。他们的教育叙事俨然就是一部摄像机,把每天的工作很客观地“摄”了下来。由于强调记录“最真实的教育生活”,他们的教育叙事就变成了随便观察到的、零散、庸俗、偶然的教育表象。这些教育叙事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和反思意义。但是,这些教师很勤奋,天天写,天天更新。天天投稿。

只是,这样的教育叙事,教师每天写1000字,坚持写10年,能成为名师吗?

病症三:消极化

所谓消极化,就是在教育叙事作品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了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是错误的“反思”。2006年第一期《中小学管理》披露了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文章:小许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有工作热情,与学生的关系也很融洽。可是,期末考试时,他所任教的两个班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小许面对这样的成绩当然很着急,他反思自己短暂的教学生涯,想找出原因,改进工作。经过反思,原因找到了:没有能“熊”住学生,平时对他们太客气了!于是行动也跟上:脸上的微笑少了,教室里的训斥多了……

只要留心一下周围,像这样消极的教育叙事几乎俯拾皆是。这些教育叙事,有故事,有情节,有反思,有策略,也有行动,看起来像模像样。只是,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越多,教师离教育教学的本质就越遥远,危害也就越大。

治疗策略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并通过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从而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澎湃的动力支持。上述教育叙事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浮躁的科研心态下,片面机械地理解教育叙事研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上述症状,让教育叙事研究硕果累累,需要教师、学校、主管部门多方联动。

第一,要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是什么?课程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信仰?教育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只有在深入追问这些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了富于激情的教育理想。教育叙事研究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师探索教育真理的载体和途径。教师对教育、学生、教学等有清晰而正确的理解,才可能彻底摒弃教育工作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化倾向。教师在平稳的心态下,审视自己教育教学、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才会成为自己生活中最自然的习惯。为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方式,想方设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武装教师的头脑,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

第二,培植教师鲜明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那些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好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问题意识的鲜明程度,往往与教师的知识和思路成正比。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思路,就越能发现问题,并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与优秀理念碰撞了,就会有顿悟之感;在了解人家先进后,就能发现自己的落后;在追赶人家遇到困难时,就会更多地发现自己的差距;在总结别人教训时,也会发现自己的隐患。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经常采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专家讲学、学术沙龙、典型示范、参观考察、外出进修等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教师去观照、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例如:纠正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认识和做法中不合理成分,使自己从误区中解脱出来;对自己或者团队过去教育教学处理得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予以补充;对原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予以相对否定,从另外的思路、角度、结构等进行大的调整改进;从自己或者团队那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推而广之,以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地系统整理教育教学中涌现的零散的见解和主张,在系列化、条理化中形成新的组合、新的认识,以新颖的创造,发人所未发,从而填补空白。培植鲜明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努力做到:解剖自己不怕严,批评他人不怕怨,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

第三,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目前“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好事。然而,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科研政绩,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一方面出台了各种诱人的科研奖励措施,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科研目标责任制。这些做法,对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研本来就是一个“宁静致远”的东西。如果学校追求畸形的科研政绩,威逼利诱,一时二刻要成果,就会将教师逼上“造假的梁山”。所以,学校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彻底摒弃教育研究的浮躁心态,让教师的研究回归研究,让教师的学术回归学术。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4篇

“知识之桶”的第一块桶板是通识性知识。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背景性作用,是师生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可以满足学生探究兴趣与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教师的通识性知识也能够使自己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

“知识之桶”的第二块桶板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主干”和“核心”部分,也是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常常称呼某教师为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即是教师知识的“身份标志”。一位教师准确无误地把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能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取得协调与合作,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知识之桶”的第三块桶板是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在教学中,条件性知识涉及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教师将其具有的通识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来思考通识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即对通识性知识和具体的本体性知识作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评价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以上三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未来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它们还必须由实践性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三块“桶板”,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类似于“箍桶”的“铁条”。这样,教师的“知识之桶”才能形成,也才能真正盛得了“教育之水”。

地理教育教学叙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 教师专业化 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每一所学校都希望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来提升教师品质,改善教师地位,达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下面就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们是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

一、提升校园文化,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需要精心的培育和打造。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构建一种“积极向上、激人奋进、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对老师们在思想上平等沟通,在生活上热情帮助,在事业上积极关注。努力创设一种宽松而民主的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管理氛围和工作氛围,从校园文化建设上,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几年来,我们先后投入巨资进行教师电子备课室的建设,为每位教师查找资料、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教师现代化课堂教学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前提。学校不留余力地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国家、省、市的教研活动,通过资金支持让教师开视野,见世面,结硕果。

我们始终认为学校的硬件建设是用钱可以买到的,而学校的潜件建设即人力资源(师德,师能,校园文化的营造)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用钱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与锤炼的过程。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构建适合教师发展的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用不断提升的教师专业化能力与水平来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稳步发展。

我们始终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工作和教育行为,用赏识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提高,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内化成为教师的自我原动力,促使教师的工作一次次走向新的台阶,在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新目标新要求进程中,教师能发挥出极大地工作热情与追求卓越的激情。广大教师在这种环境感召下都能自觉不自觉的自我加压,自我提升。

二、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如果说团队精神是展示一所优质学校的形象基础,那么团队建设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基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办让家长和学生满意的学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就成为我们的立足点。为此,我们把重点放在各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建设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师个体获得专业技能的帮助,实现合作探讨,反思分享以及专业评价上,强调教师专业发展要回归教育教学,回归学校生活,回归师生关系的本质生活。营造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在全市同学科中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

实力是创建名牌学校、品牌学校的基础,实力的不断加强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增添了动力,而我们获得实力主要靠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习,在每次教研组及备课组活动时,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或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或是组内教师轮流讲。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型教研,使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能力不断地到提升,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加强。第二种是反思,我们要求老师们的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课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完成后的“课后反思”。通过组内组织的反思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将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反思形式,来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推进。第三种是诊疗,主要通过两个环节进行:一是组内“诊断”的环节。大家纷纷建言,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将问题提出来,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二是“疗伤”的环节。大家通过学习-反思-实践-研讨,多次反复,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并返回教学实践加以验证。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解决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尝到甜头,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团队建设扎实有效进行。第四种是研讨,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始终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就一节课、一个共性问题、一种理念、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数学教研组的“如何分层次提问”;物理学科的“生活中的物理”;全校进行的有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校本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各团队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使学校师资水平整体提高,同时,作为团体中的个体也获提高。我校坚持梯队培养,合理分布原则,构建以有影响的名师为龙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根基的金字塔式的教师结构,实现教师个体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优化目标,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提升。

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传帮带制度

学校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名教师、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同时青年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教师要积极拜师为徒。以“传、帮、带”为主的方式方法,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传,主要是“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为新教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搭班教师,成为她教学实践的传授者。“新老”教师成为了搭班教师,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得到指导和启发。通过模仿、消化、吸收,最后成为自己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帮,帮助青年教师寻找、分析、反思问题。通过交流和探讨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带,聘请专家带领教师提升理论水平,获得专业化成长。通过专家指导,通过反复地理论指导实践,使青年教师原有的教学实践水平得到了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总之,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听课评课制度

我们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中层干部每月听课不少于8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月听课不少于6节,其他教师不少于4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听一节上一节),同时还要明确听课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我校每次在听课笔记检查时对于优秀的要给与表扬,同优秀教案一同在学期末进行展览。校长和教导处及时点评指正,利于教师们查缺补漏,反思、提高。

3.公开课展示制度

我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烛光杯”校本课题研讨课,有新课改交流课、年轻教师初登讲台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由教导处全面负责,明确公开课的时间、内容、要求等,每节课要由评委进行打分,最后评出不同等次,每位上课教师公开课前要上交教学设计,上课后要交教学反思,并且利用周三全校校本教研时间,上课教师要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本学科的教研组长要组织全组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课,最后由教导处主任及教学校长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建议,此项活动在我校已经举行了二十四届,近百名教师出课,评课,活动的宗旨是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目前,这一活动在全市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几届烛光杯吸引了不少兄弟学校的教师来听课、交流。

四、开展自我反思,探索教师自我发展的捷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人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因为反思能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