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46-02
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然而,据初步考察,目前我国在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缺乏足够重视。1989年,国家教委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在规划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由此确立了艺术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并迎来了迅猛发展的事态。
一、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内涵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以及其他课余时间),由校外教育机构、文化教育单位以及各种社会教育团体,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艺术文化素质的教育活动。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重在启迪、培养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和提升青少年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又能够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净化青少年的情感、美化青少年的生活。另外,艺术教育能引导青少年热爱生活,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文化知识。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审美情感、爱心以及心理调控力,在促进青少年感性成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理性成长。
二、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参与者的广泛性
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参与者遍及整个社会,其中,我国从事校外艺术教育的队伍就十分庞大,许多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都把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开展校外艺术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职责所在。以规划和指导校外教育为重要工作职能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有教育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开设了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负责校外艺术教育工作,包括全国妇联、少先队、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同时,青少年参与校外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也很高,在一项对北京、天津、大连、杭州、本溪、湛江六个城市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参加过少年宫活动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40.4%,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舞蹈、美术、乐器等;参加过兴趣小组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76.8%,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书法、舞蹈、唱歌等。
(二)内容的多样性
少年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校外艺术教育除了对青少年进行乐器、书法、舞蹈、戏剧、声乐、绘画、雕塑、朗诵、武术等多方面的训练外,还涉及到个人成长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政治观念、道德思想、文化知识、人格心理等等。从功能上讲,校外艺术教育侧重于开发人的潜能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因此,内容的多样性是校外艺术教育的突出特征,也是校外艺术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关键。
(三)形式的灵活性
校外艺术教育因学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而备受青少年的欢迎。少年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群体,观察和学习外界事物的视角和方式比较特殊,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需求也比较特殊。以传授系统知识为根本任务的学校教育,即使进行改进和革新,仍不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满足不了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校外教育以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要和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在形式上讲究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慢慢也就形成了校外艺术教育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儿童性、知识性、幻想性等重要特征。校外艺术教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参与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外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少年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判断能力,有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审美享受虽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青少年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会受到影响、受到教育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在艺术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认识到艺术背后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以及博大精深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三)教育功能
青少年通过对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的学习和欣赏,获得某种有利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其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四)心理功能
艺术及其作品具有协调、净化青少年心理的功能。积极健康的艺术能对负面信息造成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和重构,因此,它对学习负担过重或者处于消沉、郁闷、惆怅等困境中的青少年无疑是一剂良药,能予以有效的治疗。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愉悦青少年的身心,使青少年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
四、发展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校外艺术教育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活动,参加各种兴趣小组。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活动空间,还能把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加深对知识的消化。
(二)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要坚持维护和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原则。学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受“教育法”等法律的约束,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学生对课程的开设和选择没有发言权,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校的艺术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而校外艺术教育则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因此,这就要求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三)有利于开发青少年智力,培养能力
人们常说,人的能力是在相应的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校外艺术教育由于其活动的类型多、培训项目多,参与性强,所以对青少年儿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作用十分显著。广大中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正是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发挥聪明才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能力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调整自我
在家庭和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可以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和感情抒发之间求得平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并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化解和消除。因此,艺术教育应与科学教育并重,加强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有助于从小就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的校外艺术教育是校内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的有效方法。因此,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发展要面向全体青少年,避免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和功利化,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促进青少年个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敏.浅谈校外艺术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319.
[2] 陈丽.艺术教育浅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23-26.
[3]李静捷.校外艺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审美素质的作用[J].吉林教育,2009,(06):83.
[4] 姜文,楚守涛.对校外少儿艺术教育的反思[J].黄河之声,2010,(11):104-105.
[5] 郭声健.艺术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沈礼.中国艺术教育现状探析[J].艺术设计月刊,2007,(02):34-35.
[7] 范琰.艺术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教学意识[J].上海高教研究,1998,(02):18-21.
[8] 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50-51.
[9] 董玉华.校外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0,(04):16.
作者:周甜 李洋 单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形成、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的开发是其成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青少年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及家庭。作为课堂外的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博物馆肩负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其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博物馆已变成青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之间已经形成某种“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博物馆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成果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更主要的是创造和实践着一些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这些对博物馆的青少年儿童教育有不可小觑的借鉴作用。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事实上,博物馆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合作、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提供更广大的学习范围,不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如文物、展品、实物标本等,并以多元而具弹性的教育活动来呈现在青少年儿童面前;提供主动探寻与建构知识的场所,注重启发引导青少年儿童,注重互动以及青少年儿童多元观点、经验的建立,和多角度、全面观察事物。博物馆的这些教育形式和方向,一定程度上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不谋而同。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和真实情境中的有意义学习。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地复制,这表现在它更多地是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家人、朋友或同学通常会结伴来到博物馆参观或活动,这对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可以提供基本的“情境”,而情境的营造可以增强整个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一种对革命先辈的敬慕之情。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比课堂上反复宣讲来得事半功倍。
只有课本和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起各种教育资源,最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第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社会协商,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青少年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参与博物馆活动充分完成“协作”、“会话”等学习环节,“教”和“学”的位置不断地、反复地交换。很多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允许两个或更多的观众一起参与,比如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等,这样的设计给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合作互动的机会。只有当青少年儿童同环境中的人们及其同伴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发生作用从而激起各种各样的内部发展过程。另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以和青少年儿童就参观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这不仅使青少年观众学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而且还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让青少年儿童在快乐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第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在博物馆里,所有的主题和实物允许自由地选择,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有取舍地进行学习。青少年儿童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出现的相应变化。博物馆不仅提供陈列、展览的讲解,还开辟了让青少年儿童动手的场所或者有互动参与的展项或活动,配备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这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博物馆中常结合文物或展品知识开展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例如制作各类模型、手工活动、临摹描绘文物等,可以使青少年儿童更好的了解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型态、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其想象与创作的潜力。第四,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反省认知观相一致,都强调青少年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它完全是自愿发生的,是一种“自导式的学习方式”,青少年儿童自愿参加活动、接受教育的。它强调以青少年儿童的兴趣为学习的导向,以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习的内容,教育工作者由权威性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探讨、调查与研究的指导者。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青少年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
另外青少年儿童虽然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有限,但可以反复再来,多次重复地进行学习,在博物馆也无须担心考试不及格,不会象学校学习那样容易产生心理负担。第五,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换句话说,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但这并不表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无须指导任何东西。在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青少年儿童为中心,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利用符合主题的情境、小组合作、协商对话等要素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活动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配合青少年儿童的脚步和学习经验,随时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正,包括参观时可以先鼓励他们描述自己所见所闻,同时也听听别人的想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其对活动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青少年儿童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前提下,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保证青少年儿童的参观质量和效率,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主题词:探索校外教育新途径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那么少年儿童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可以认为:一是家庭贫困少年儿童;二是残疾少年儿童;三是流动少年儿童,主要指青年农民工子女;四是家庭失效少年儿童,主要包括孤儿、生活在单亲家庭、家庭暴力以及家庭重组中受到冷落、虐待的少年儿童;五是游民少年儿童,主要包括失学少年儿童、入狱、待业、失业家庭的少年儿童。
弱势少年儿童因父母的监管教育和亲情的双重缺失,普遍存在心理障碍:残疾儿童的自弃、低沉心理;单亲、留守儿童的自闭、孤独心理;贫困儿童的自卑、失衡心理;问题儿童的自私、逆反心理,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他们实施心灵关爱,驱散他们心理上的阴影是我们校外教育任务之一。少年儿童弱势群体在享受义务教育方面享受到了国家的关注,在享受校外教育方面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基本没有接受校外教育,从而影响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损伤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文化活动进校园、兴趣小组进课堂
校外教育针对少年儿童弱势群体接受校外教育困难的现状,选派校外教育骨干教师通过“送教上门”、“流动少年宫”的形式,定期到打工子弟学校、特教学校、福利院及薄弱学校,拓展双方合作内容与形式,把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带给师生,做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既能让敏感的弱势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还可以挖掘他们的潜能,鼓舞起特长发展的自信,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008年北京市少年宫学员在“和谐、爱、坚强”活动中向汶川地震灾区的学生送去祝福卡和玩具;2009年北京市少年宫学员在城乡手拉手公益活动中走进河北杨家桥打工子弟学校;同年藏族子弟走进北京少年科技馆;书法组的学员坚持每年送春联下乡。2010年3月北京市少年宫金鹏科技团分团在北京市唯一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中学――蒲公英中学启动了“城市乡村手拉手”公益活动,并和分布在各区县的打工子弟学校及边远农村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少年宫积极组织教师走近弱势群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公益及教育公平,贡献应尽的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与湖北省巴东县建立了贫困山区“手拉手”长期协作关系。北京市少年宫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风格,进行了传授与指导。课后进行了座谈,座谈内容涵盖科技、校外活动指导、兴趣小组活动辅导、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教材选编等,解答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通过这种“手拉手”协作活动,优势互补的工作关系,达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开辟了校外教育的新的领域与途径。起到了引领、示范、指导作用。
二、同享关爱快乐成长
体恤和关爱弱势少年儿童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校外教育可充分运用科技、艺术、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优势,融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少年宫的学员走出宫门,深入社区、乡村、街道,与弱势少年儿童接触、交流,既能够帮助弱势少年儿童,还能达到实践育人的功能,以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2008年7月北京市少年宫到房山区福利院组织了“我们拥有同一个家”爱心手拉手美术交流活动,活动主题是: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会体恤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健康成长做社会有用的人。活动中少年宫的学生与福利院的学生2+1组成兄弟小组、姐妹小组,由少年宫的学生充当哥哥姐姐的角色,学会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互帮互学,共同创新,共同绘制卡通石膏像;参观福利院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共进午餐;和充气福娃做游戏;照“全家福”等活动。手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色彩知识,著名卡通形象的创作背景,掌握色彩搭配及调色、水粉手绘技巧,也培养了学生们搜集资料、动手制作能力;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和社会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少年宫的学生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接触残疾儿童,体验了多元立体的生活和美术学习,培养了爱心意识、合作精神,学会了体恤关爱他人。让福利院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些活动都渗透着校外教育对弱势少年儿童的关心和重视,把校外教育特点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公益性校外教育与公益福利事业的有机结合,尝试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三、同在蓝天下,爱心欢乐营
把弱势少年儿童请进少年宫集中培训和活动,免费参加兴趣小组,学习一门艺术特长,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新途径。北京市少年宫利用每年的“六一”、寒假、暑假,选一些弱势少年儿童走进少年宫,参加免费冬(夏)令营,使他们在欢乐营中,感受到政府、社会的温暖关怀,享受到同样精彩的童年。北京市少年宫和北京市各儿童福利院建立联系网,将校外教育走进儿童福利院的同时,也让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同样享有走进校外艺术殿堂的权利。从2007年至201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几次专场邀请打工子弟的孩子和残疾孩子到市少年宫进行游园活动,开放了部分艺术课堂。游园活动中学生们互助互爱、相互勉励、共同倡议:共建和谐校园、共建和谐北京。2009年8月11-13日北京市少年宫美术部实施了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爱心活动。邀请北京太阳村服刑人员的孩子到少年宫联谊,免费为他们做“我梦中的艺术殿堂”公益性艺术培训。太阳村的学生与少年宫的学生一起参加不同门类的艺术培训;参观少年宫各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筛选学生作品,印制教育教学成果学生作品集。活动后,通过自评、互评、采访,反馈,太阳村师生一致认为: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做社会有用的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作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重要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势在必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也倍受老师和孩子们的青睐。
关注少年儿童弱势群体的爱心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资源共享公益活动。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关爱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时代责任。我们的工作将始终以“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出发点,充分体现校外教育工作的公益性与全面性。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士祯 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第二条 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宗旨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在街道关工委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特点与优势,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开展对青少年的教育,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四有”)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简称“五爱”)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培养怎么样的青少年一代,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广大老同志具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崇高的精神和风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永恒事业,是历史赋予老同志的神圣使命,是党赋予老同志的光荣任务。
第四条 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与教育。
二、开展以“两史一情”(现代史、近代史、中国国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三、开展“科教兴国”教育,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忱,为振兴祖国服务。
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青少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提高。
五、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六、开展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第五条 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二、配合有关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为国教子的责任感,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三、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检举危害、侵犯少年儿童行为的集体与个人,对触犯刑律的,要建议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维权教育,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第六条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
一、坚持开展校外辅导工作,配合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协助学校和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体育公益活动,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三、争取政府、社会力量的支持,筹建青少年教育基金、助学基金或奖励基金,表彰奖励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青少年,资助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其它阶段的学业。
四、会同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劳动部门,关怀和协助广大青少年在择业、就业方面的服务。
五、关爱残疾、弱智青少年,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优化学习和康复环境。
第七条 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扬了奉献精神,要坚持量力而行,就近方便和自愿参加的原则。
少先队的生命在活动,百花园文艺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的一个主干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音乐作为文艺活动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并因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它对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以乐辅德音乐教育具有思乡性功效。其二,以乐悦心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少年儿童的技能技巧,这是一项显而易见的效果,同时它又可以丰富队员的生活,让队1员在课余有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培养技能。其三,以乐增知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少年儿童开阔知识面。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积淀。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少年儿童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与之相关的文化,对于开拓知识面是相当有帮助的。其四,以乐创新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少年儿童的创造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并最终能创造美。这便要求在音乐教育中不断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其五,以乐启智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一般思维在人的左半脑进行,因此人的左脑较发达,而右脑则稍逊。而艺术的思维一般在右脑进行,如果经常进行这方面的思维活动,无疑是对右脑很好的锻炼与开发。其六,以乐健体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演唱,是对肺活量及腰、腹肌肉进行锻炼;又如乐器的演奏,需要演奏者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再如舞蹈,更是要求身体各部位有较好的力度和柔软度。其七,以乐养涵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东西,事实上,它更重视对个人内在的涵养的培养。同时,音乐本身便具了陶冶人的情操这一重要的功效。其八,以乐促和音乐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团结协作精神。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关于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音乐教育的涵盖面相当的广泛,涉及了多个领域和多门课程,包括了许多具体内容。结合少先队教育,音乐教育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是关于音乐基本技能方面的教育,这主要包括歌唱、器乐,以及舞蹈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对少年儿童实施这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技能、技巧,能较自如地运用人声、乐器及肢体来进行艺术表现。其二,是关于音乐基本知识的教育,这主要是向少年儿童传授一些音乐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以及相关的一些文化常识。通过这方面对学的教育,一方面可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学习技能技巧,如对音乐理论的比较好的少年儿童,在参加鼓号队的训练时掌握的就比较快,而且比较好;一方面可扩大少年儿童的知识面,如一些音乐小常识、音乐家小故事、著名音乐圣地等;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修养。其三,是关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教育。这主要是培养少年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以此培养和发展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观,通过经常性地对一些美的音乐进行欣赏,使之与不安美的音乐进行对比,增强队员辨别美的能力;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同时,通过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向学生展示中华音乐这支奇丽的艺术之花,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并使之上升为热爱自己的民族;通过欣赏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音乐,培养队员热爱劳动的思想等。其四,是关于音乐创作能力的教育。音乐创作实质上便是一种美的创造。其中主要包括节奏创作,如为自己中队编一段鼓乐的节奏等;曲调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编一段鼓号曲等;歌词创作,如为自己的中队写一首队歌的歌词;舞蹈创作,如自编一段表现少先队生活的舞蹈等各种具体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提高队员的全面素质。
三、关干少先队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
如何开展好一项活动,组织形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才能把活动搞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少先队教育恰恰具有这一优势。根据少先队活动教育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全面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我们可大致设计如下的组织形式。鼓号队,是少先队教育与音乐艺术教育完美结合的最佳例证。鼓号队是每个少年儿童都向往的一个组织,它作为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少先队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唱队和乐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的组织上,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人员编制,排演内容亦可根据需要而变。合唱队和乐队(或民乐队或管乐队或混合乐队)都是一种集体组织形式,在合唱队和乐队中,少年儿童们不但能学到各种相应的技能技巧,陶冶情操,同时更能受到集体主义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少年儿童受益匪浅。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假日,组织多种假日活动,如带领队员们共同欣赏音乐作品,又如可组织队员们搞一搞自己的音乐会、演唱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组织队员们深入社会,进行一些公益性演出,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为孤儿院进行义演等,也可利用音乐作些宣传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主题班会中进行音乐艺术教育,或是开展系列活动,如“民族音乐系列”、“音乐家故事系列”,让队员们整理音乐家们的趣闻轶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