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可以说是学习其他学科或者科学的必备的基础能力。在高考中,每年语文作文考题也是广受关注。正因为语文这一门科目如此重要,所以我们要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出四个可行建议。

一、教材内容改革

《家》、《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哈姆雷特》、《雷雨》……多少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本一直充斥着这些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名著。它们的学术价值当然毋庸置疑,但是是否每个学生都懂得欣赏其作者遣词造句的流畅优美呢?是否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楚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隐藏的种种含义呢?相对于摘录名著,有些作品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后入选语文课本更是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对此,有关方面实在应该就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在选材的时候不单单要看重该文章的学术价值,更应该从高中生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高中生的理解水平。语文教材就像是高中生们走进语文殿堂的钥匙,如果连这钥匙都是粗制滥造的制品,那就不能怪学生们一直是“门外汉”了。

二、提高教师水平

拿到正确的钥匙,也需要有优秀的领路人,在高中语文教学方面这位领路人自然就是学生们的老师。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备好课。督促学生备课是一回事,老师自己有没有认真备课是另一回事。如果老师本身对整本教材没有足够充分和完整的理解,试问如何能教好学生呢?第二,语文老师除了要精读、细读课文之外,还要对教育大纲和各个考点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老师才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留意考点,或者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告诉学生可以少下点功夫,把精力留在重点上。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们信心,让他们知道这位老师为他们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成绩。第三,语文老师还要懂得因材施教。学生们总是水平各异,有天才学生也有差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发言、多提问,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要耐心解答,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样一来为学习进度稍慢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舒缓心理上的压力,二来也等于为进度比较快的学生复习一遍。同时这也是体谅学生的方式之一。

三、学生自觉学习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老师多有耐心,能做的毕竟只是一部分,所管的也只有学生在校的时间,更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要靠自觉。高中生年龄正值青春期,正是心智开始成熟、但极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阶段。因此,学校、老师、家长等方面都应该提高对高中生的关注程度,加强对高中生的教育和监管。但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生本身应该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高中生应该通过多读、多写、多练习,来体会语文作品的各种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例如优美华丽的词藻、天马行空的想象等等,都可以吸引学生们的目光。高中生在物质生活中获得了满足之后,更应该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投身于语文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四、改善教育方法

刻板的教学方式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弊病。文学作品,尤其是晦涩难懂的古文文章,更是极其容易让高中生产生很强烈的厌倦和抗拒情绪。在教材内容无法更改的情况下,要提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首先,老师们应该放弃死板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启发性教学才是大潮流。语文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关于课本内容和课外有关知识的小竞赛,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也可以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们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其次,利用其他资源或高新科技来辅助语文学习也是可行的途径,例如电影和电视剧。学生们大都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剧,而很多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作为题材。语文老师们可以使用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的电脑或电视,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介绍课文中作者或事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留意生活中与语文有关的方面来加深对语文的认识。例如提倡坚持每天写日记,或者老师布置周记的作业,锻炼文笔;让学生多读书、读报,在了解新闻时事的同时加大词汇积累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投稿活动,从班内黑板报,到校报新闻稿或校园电台通信稿,甚至各类大小报章杂志,在练习写作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长期努力。上至教育局、教材组,下至每一间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每个阶层都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这一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量变也需要时间,更何况质变。各方面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坚持履行各自的职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中语文教学将会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菊玲.教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J]

[2] 徐卓.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系统论策略. [J]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的学习包括文字学习、口语表达和写作三方面;其中文字学习又包括学写汉字、阅读文章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学习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许多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初中生经经过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倡导“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积极利用课内课外多种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语文教学中必须的内容,还要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已经不是填鸭式教学可以满足的,它需要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并且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实际,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涉及的知识学科较多,方式比较丰富,但是它仅仅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进行,不能偏离“语文性”这个主题;它提倡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的视角开阔开来,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书本,而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项资源,体现一个“综合性”的内涵;它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得到拓展,还以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注入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都有利于语文思维的拓展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老师的挑战

在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首先,语文老师要网罗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夸张一点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所涉猎,积极将有益于语文素养提高的知识和方法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只有熟谙这些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指引学生处理各种不同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语文老师要创新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打造开放型课堂,不要固守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一种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固守前人的规定,还要及时地对学生语文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修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工作,并且对语文活动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课后思考,以便顺利进行下一轮的语文学习。第三,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要和解决暴露的短处和问题;语文老师还应该建议某些新颖的语文活动,这要求语文老师和学校方面、家长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开拓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了要立足“语文性”之外,还注重一个“综合性”,因此,课堂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开拓课堂外的优秀资源,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达到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课堂外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延伸,比如,不同的地域会有代表性的名人和文化标志,在教材中提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瞻仰文化名人,了解相关的事迹,并对他们的作品深入了解;其中,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学习《论语》时,济宁的学生可以去参观“三孔”名胜,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生阅历和作品,感受人文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习《红楼梦》的节选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刘心武评 < 红楼梦 >》,让学生了解名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丰富了语文学习。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围绕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除了要教授教材内容外,还要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去做一个“语文文化名人”的专题,比如,一组学生选择苏轼,就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还要给出合理的评论,体现学生们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学会“举一反三”,学到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时,要去了解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同风格的作品,使自己的语文涵养丰富起来,真正从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收益,这收益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人生阅历方面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能够思考出更多的综合性学习策略,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丰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刍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建议

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接受国家教育的开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受关注的问题。小学语文这个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然而,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效率,所以价值取向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很多研究工作者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并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取向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是因为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就要全面分析没门学科的特点,继而发挥每门课的优势,全面地优化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确立的非常重要的;第二,由于语文具有丰富的内容,每个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接收能力不尽相同,但是语文的独特性会对学生产生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所以只有加强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保证每位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从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分析,随着社会不断地变革,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大变化,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只是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课堂,他们可以触及到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学生的感受也越来越多。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来学习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十分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确立

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如何确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价值取向确立过程中,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确立价值取向;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立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立价值取向,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这样做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探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价值取向确立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背景去挖掘课文的价值。

3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的推行素质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涉猎优秀作品。另外,在教学中尽量的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的教育要立足发展每一个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加强对人文性的重视。

3.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语文能力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但是,我国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要加强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学校也要不断地为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让老师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讲座和教师培训,不断地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

3.3转变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还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室教学的发生,让学生可以在更好的氛围中学习更多的东西。

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因此,老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 结语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接受国家教育的开始。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取向的确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所以,语文老师和相关单位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只要学校和老师能够重视这些问题,把它们落到实处,相信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长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中小学电教,2010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为了全面掌握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探索提高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同时也为了调研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开展一项基于“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扎佐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调研方式,辅以座谈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课题组利用校际(扎佐中学、毕节威宁三中、修文乌栗中学)交流研讨活动机会,组织初高中语文教师及其他科任教师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发出5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为45份。

1.关于教学现状

数据显示只有15%的教师对语文教学非常感兴趣,85%在讲课之前从不把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25%不重视与学生交流,64%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和试论式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65%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60%从未指导过学生在课外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45%认为现行教科书的编排非常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97%认为多媒体非常适合中学语文教学,56%课堂上经常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

2.关于教学评价反思现状

15%在课后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71%课后从来不评价,并且55%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10%向学生征求自己的教学意见,79%不会征求。15%经常参加市级以上教研活动或培训,30%很少参加,55%从未参加过。88%则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感受最欠缺的是教学艺术、现代信息技术技能以及教研能力。

(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课题组组织全校高中语文教师,分别利用课间操时间对高一、高二、高三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80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750份。

1.对语文态度及学习现状

52%对语文兴趣一般,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56%不喜欢语文老师,84%认为学习语文完全是为升学和考试。57%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很少想办法克服,45%课前从未预习,25%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问。21%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指定的阅读篇目,9%表示能自觉主动地独立阅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14%做到了三分之一,6%做到了一半,80%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

2.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56%希望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或讨论,87%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太多,45%认为在课堂上是被动听课,87%提出建议,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和学生沟通与交流。80%喜欢目前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44%的喜欢课本中的写作及口语交际材料。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小结

1.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缺乏整体而明确的目标,教学方法也传统而单一。

2.教师对教材缺乏研究,对教材把握不够,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师生活动较少,仍然存在教师为主体倾向,很少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3.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缺乏了解,教学兴趣不大,缺少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学生学习现状的小结

1.大部分学生有重理轻文现象,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只是为应付升学或考试而学。

2.对语文学科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3.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知识狭窄,阅读理解能力较薄弱。

4.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比较困难。

三、对策建议

整合现状分析和结果,不难发现,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较少对教学方式、教学氛围和学生学习反馈进行改进,教学本身缺少活力、主动和积极性,也忽略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心理、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感的提升。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

“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一方面,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文本字面意思的抽离,要培养学生感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思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要通过语文生态课堂,尽力拓展阅读,通过广泛的涉猎来让学生不断接受吸收新的知识和精华,提升文化涵养,打破时代地域的界限,通过阅读鼓励学生深入体会生活,从亲身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创新教学设计,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生成课堂;建构;建议

【作者简介】 戴继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仁甫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凭籍一个语文人宗教般情怀,开创了“生成课堂”这一崭新的天地,在全国语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琢磨他的教学思想,笔者收获颇丰。在点赞的同时也形成一些不同于仁甫先生的看法,于是不揣浅陋,写下四点建议。

一、能否不提“再现课堂”观

仁甫老师在其专著《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这一章节中,依据“课前与课堂”的关系,将语文课堂概括为五种情形,分别以A、B、C、D、E代之。其中情形A是这样描述的: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流程内部的教学细节都是课前准备好了的,而课前准备好了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学流程内部的教学细节完全在课堂上显现――如果来不及全部显现,则必须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甚至有可能占用副科或体育活动时间)加以补充显现。

仁甫老师认为,情形A中的课堂特征是死板、教条,教师离不开备课笔记(教案),目中无学生,喜欢满堂灌或满堂问(提问权完全在教师一方),牢牢地控制话语权,完全把课堂当讲堂,体现的是“再现课堂”观。而其他四种情形则分别属于“再现化课堂”、“生成化课堂”、“生成课堂”三种课堂观。

作为理论假设,仁甫老师这样分类,能够自圆其说、合乎情理,但这里似乎还有思辨的空间。

笔者感觉用“再现”一词概括情形A其实并不妥帖。何谓“再现”?“再现”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以前感知过的物体、思考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情绪等在头脑中再次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又称回忆;再现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恢复过去形成的映象,它包括对记忆材料的一定的加工和重组活动。而情形A在操作形式上的核心特征是“完全呈现”,即使是“加班加点”,也要将之进行到底。“完全呈现”与“再现”的内涵并不匹配,因此说用“再现”概括情形A有失偏颇。

那么用什么词来概括情形A呢?窃以为“复制”较好。“复制”是一个现代感很强的词语,指的是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情形A的“完全呈现”体现的正是“复制课堂”观。

将“再现课堂”观,改为“复制课堂”观,是不是就完美了?这里还值得推敲。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运作来看,现实中,没有哪个老师能把课前的预设完全复制到课堂。课前的静态预设,不可能设想到课堂动态过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即使设想到,也不可能完完全全落实。因此即使用“复制课堂”观的提法,代替“再现课堂”观,这种说法也缺少针对性,也就是没有现实意义,没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假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提也罢!因此建议仁甫老师能否不提“再现课堂”观这一说法。那么“再现化课堂”观能否讲得通?笔者反复思之,应该可行。多了一个“化”字,就有了“倾向性”之意,这一提法足具科学性。如果要提“预设与再现”这一正相关概念,不妨改成“预设与再现化”。

二、能否更好表述“预设”和“预备”的关系

为了建构“生成课堂”,仁甫老师提出一个与“预设”大不相同的新概念――“预备”。在他看来,“预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预先所做的一切准备,而“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预先所做的所有设计。“预备”和“预设”的共同点是“预”,即预先(在课前),但也有区别:“预备”侧重于“备”(准备),“预设”侧重于“设”(设计)。仁甫老师还主张“预设与再现”是一组正相关概念,而“预备与生成”是另一组正相关概念。

尽管仁甫老师没有完全否定“预设”,但他关于“预设”、“预备”的内涵和两组正相关概念的阐述,容易让人们将“预设”和“预备”的关系联想成一组对立的关系,至少对读者有这种“引导嫌疑”。

而“预设”和“预备”是对立关系吗?笔者认为它们二者之间应该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准备”的外延要比“设计”广得多,“预先设计”应该是“预先准备”的一部分,即“预设”应该是“预备”的一部分。而包容与被包容关系的概念,是不宜并列和对立的。

有人说,“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第一句话,仁甫老师可能不一定赞同。但只要我们冷静思考,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堂,当然包括“生成课堂”,要想完全“去预设化”,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一种理想;仁甫老师自己也承认“生成课堂”中“微预设”、“空心化预设”的存在,这也可算不能完全“去预设化”的典型例证。

那么,为了“生成课堂”体系的建构,我们如何来阐释“预设”和“预备”的内在关系呢?能否这样表达,“预设”是基点,是起跑线,“预备”是课前准备的最高境界,当把“预设”做到极致,即“预设”越来越接近“预备”这一境界时,“生成课堂”的建构即成为一定,“增值生成”成为完全可能。

三、能否把“提问与讨论”这一启动模式的内容前移到课前

在《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一书中,仁甫老师将“生成课堂”的启动模式概括为七大类: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

其中“提问与讨论”这一启动模式典型的发语词是“我的问题是……”“我要问的是……”“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当然这些发语词是由学生来说的。当这一模式启动后,课堂组织大致有三种形式:(1)每当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征求其他学生来解答,教师在必要时适当提示,在有生长点的问题上加以引导;(2)有问题的学生集中提问,在倾听之后愿意回应的学生就选择性地尝试解答,教师在必要时适当提示,在有生长点的问题上加以引导;(3)有问题的学生集中提问,教师则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几个重要问题,然后大家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讨论。

上述这部分内容阐述了“生成课堂”在操作层面的建构方法,其关键词就是“提问”。假如老师课前已确定选用这一启动模式,能否将学生深度学习产生的问题,纳入教师课前“预备”中,在课前就进行汇总、分类,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开始讨论呢?

笔者私下以为这样做是可行的。首先,它不违背“生成课堂”的基本理念,仅仅是个“微预设”,而且由学生的问题启动课堂,本质上也是由学生启动课堂;其次,归纳整理好的问题,让学生的关注点和思维指向更集中,能更快进入“汇学”环节,并相对延长了学生讨论、碰撞的时间,更多“意外和陌生”的出现成为可能;第三,有助于聚焦核心问题,帮助师生生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总而言之,这样做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参与面,从而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四、能否更明晰“生成”谓何、“生成”为何

仁甫老师在《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生成”是什么的。他认为,从“生成”存在的逻辑前提看,“生成”产生于关系和过程;从操作方法来看,“生成”是创新与重组;从产生结果来看,“生成”就是意外和陌生。

仁甫老师这样阐释,属于一种描述性阐述,固然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但笔者看完总觉不过瘾。

“生成课堂”这一短语有“生成”和“课堂”两个双音节词语构成,前者是对后者的修饰与限定。老师们不免要追问,就语文课堂而言,“生成”是什么?而语文课堂又是师生依托文本的有意义互动,它包括语文老师、学生、文本三个要素,那么“生成”对于“老师”、“学生”、“文本”而言又是什么?

就语文课堂而言,“生成”是一种生态,或者说是一种呈现状态,一种课堂美学表征;就语文老师而言,“生成”是一种教学手段;就学生而言,“生成”是一条成长的路径、一段建构的过程;就文本而言,“生成”同“预设”一样,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

至于“生成”为了什么,在本专著“生成之物”这一章节中,仁甫老师有系统的阐述,他认为“生成之物”就是“意外和陌生”。具体说,这一“意外和陌生”又指向三个内容,一是教学目标,一是教学问题,一是教学资源。很显然,这三个内容都属于“课堂内容”这一层面。那么,老师们不免又要追问了,“生成课堂”的终极追求难道仅仅是生成“课堂内容”吗?我们能否也可以针对“语文课堂”以及“语文老师”、“学生”、“文本”三个课堂要素作出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