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会计要素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带来的新的变化,才能为政府会计部门工作找到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情况发展的道路。新制定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将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政府工作管理改革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政府建设科学、规范的会计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新《基本准则》颁布与实施后,有利于规范当前政府会计基础与核算工作,持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准确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运行成本。可以说,新《基本准则》的出台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学习新《基本准则》内容,落实准则中各项条例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对加强其财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创新财务管理特征
(一)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表体系
根据国务院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发[2014]63号)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立足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程度,旨在建立能够满足当前政府工作需求的现代化财会管理制度。同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编制预决算报表之外,还应编制现金流量表、收入费用表和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这给政府会计财务报告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同以往相比,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更加能够反映出政府工作中的财务明细,也使得政府财会信息更加的真实、透明。
(二)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标准进行了界定
根据会计工作中的需求,新《基本准则》针对每一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标准进行了具体的规范。会计要素的规范可以减少会计工作中给的失误和漏洞,并为会计具体准则和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原则和基础。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的界定充分考虑到了当前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财政管理的需要,保证了会计工作中标准及其体系的一致性。
(三)独创采用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
《基本准则》中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的会计要素。同之前的会计核算模式相比,新的会计核算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的增加,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核算中的运行成本能力,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政府资源管理的能力进行评价。
(四)创建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新关系
新《基本准则》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办法开始实行通过“3+5”要素会计核算模式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分离的会计工作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同预算会计的工作重点区分开来,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部门同一般财务部门的分离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现。这两种会计工作分别侧重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的财务工作方面,最终通过分别财务报告清晰、完整的反映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及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两个不同的方面。在新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两种会计在具体的职能上相互区别、相互分离;但无论是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要遵照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工作规范,也体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特征。
(五)政府资产负债计量新方法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资本运作和资金管理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推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结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动。因此,新《基本准则》中提出,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以及名义金额五个方面入手。其中,政府的负债资金的计量主要应该包括其中历史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三个方面。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负债计量办法可以有效提高计量的前瞻性,并且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并增强了其在资金管理上的能力和效率。
二、新准则下关于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实现基础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准则中对于会计要素和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详细、全面的规定。尤其是其中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和“3+5”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细致化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新《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管理,把提高会计质量作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的第一要务。根据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落实工作,通过统一的计量、确认、和报告编制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
(二)持续推进财务体系建设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首创了会计工作双基础制和“3+5”会计要素核算模式。其中双基础制的实行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将原本的会计工作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大的方面;即其中预算会计实行责权发生制,财务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两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双基础制。新的会计工作准则体现了当前经济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理念和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新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发展并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就要持续推进符合新的会计准则的工作体系的建设,不断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中心从会计核算推进到管理决策的拓展上去,逐步形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管理会计互相分离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体系。
(三)注重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由于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准则同新公布的基本准则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其中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项资产、负债等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管理和处理方法上同原来会计制度基本规则相比都做出了改革并进行了细致化、具体化的规定。尤其是新的“3+5”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的会计制度给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两种会计制度衔接上的特殊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重新学习《基本规则》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当前实行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实践当中的会计工作,保证基本准则在颁布后其指导思想和框架作用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出来。
(四)加强财务工作部门间的沟通
新的《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实施后,为了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实现在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思想转变的实现。新的会计准则由于管理规范的细致化加大了会计工作的操作难度,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加强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组织新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会计人员提升工作中计量灵活性、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需要、实现更加贴近国际化的政府会计管理办法。
三、结语
《政府会计准则C基本准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该项准则的实施将会带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走上新的篇章。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对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和学习,加上对现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转变才能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能力的提高,并逐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度、完整性和国际化的要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岚. 探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深化政府会计改革[J]. 财会学习,2016,04:95-97.
[2]张曾莲,高Z杰.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文本分析与实施建议[J]. 会计之友,2016,13:18-22.
【关键词】两大分支 核算 会计构成要素 核算内容及方法 可能
事业与企业能够看到事业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不同之处,一个有物质生产能力,一个属于经营方向的能力。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其支出费用来自国家,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会计行业在我国分成企业会计以及预算会计两个方面,自从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关于我国会计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分支也越来越明确和详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其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非企业会计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具体区别如下:
(一)会计的核算基础不同。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进行工作。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由于其盈利性质,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不同。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另外,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最后,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1.固定: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有相同之处。虽然企业经营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在现今社会,企业也必须追求一定的社会效益。很多企业参与大型公益事业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投资兴办企业的现象。即便不兴办企业,事业单位也应该通过对所占有的国有资产的合理使用,以达到最高的效益。由此可见,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业务的交叉使得二者使用同一种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成为一种可能。
另外,会计准则理论的框架结构对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会计原则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原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同小异;就是会计要素的定义,也有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实上,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能能更好的反映其资金使用情况。所有这些情况都证明: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合二为一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政府会计;公允价值
1 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历史成本强调可靠性,公允价值强调相关性。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不信任感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丧失其作用。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政府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政府服务提供的情况。
扩大预算会计对象范围,即扩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范围,原有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的范围都将得到扩充。预算会计中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用历史成本计量预算资金尚可,然而一旦扩大会计对象范围,历史成本的弊端必然暴露无遗。经济越发展,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
政府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完全相同(资产、负债及收入相同),但可以对应起来:净资产对应所有者权益 、支出对应费用 、利润对应结余。资产是会计要素的基础,其他会计要素都可以用资产来定义: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负债是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具有与资产相反的特征,因此被称为负资产。净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净流入,即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收入是净资产的增加,支出是净资产的减少,结余是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流入,而未来经济利益通常用未来现金流量来计量,因此资产最主要的本质特性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既然所有的会计要素都可以用资产来定义,则未来现金流量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性的会计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特性。推广到政府会计中,同样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政府会计中的资产,则其他要素也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即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得到了全面应用,则建立了基于公允价值的政府会计。
2公允价值在政府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2.1计量资产
政府资产是政府受托管理的国家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能够提供未来服务潜能或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政府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也包括公用资产、基础设施资产、遗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长期实物资产。对于某些类别的资产而言,如资源资产,采用公允价值会更有助于反映其真实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①对于政府资产中的金融资产来说,它直接表现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经济意义不依赖于转化和实现过程,而由在现行情况下其收回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的价值来决定,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②对于能产生现金流潜能的非金融资产即经营性资产,因为其经济意义在于通过维护、运营,有效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且经营性资产最终可以转变为金融资产,所以也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③对于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潜能的非金融资产即非经营性资产,其经济意义在于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来确保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公共利益,并且很多非经营性资产并没有原始的历史取得成本,所以应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值进行计量,可以获得市场交易价格的,可以将其作为计价依据;没有市价,则可采用估价技术确定的评估价值作为公允价值的参考依据。④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我国预算会计对于资产的计量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及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都有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而财政总预算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对象是“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因此应按“实际成本计价”。历史成本的局限性加之非经营性资产长期无人监管,导致这部分资产“家底不清”,并且加剧其流失。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入、接受捐赠或无偿划拨等入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接受外单位捐赠或划拨的固定资产采取不入账的方式,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逃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这部分资产的监督。为加强对这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要求各单位按实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对无原始单据的固定资产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公允价值原则评估作价,以评估结果作为入账依据。对接受捐赠或行政划拨获得的固定资产,应向捐赠单位索要资产价值的凭证或划拨单,凭划拨单等作为原始凭证入账,如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有出入,则以公允价值入账。⑤环境资产。环境资产大部分是由自然力作用形成的,少部分是自然力和人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它们往往没有或只有较低的历史成本;另外,它们又是有生命力或活动力的,其价值在不断变化,只有在交易的那一刻才能暂时相对固定其价值。在我国,它们还没有被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即使在被纳入有关核算体系的地方,如果仅仅按照目前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来计量这些环境资产,它们的价值计量也偏低。而这不利于恰当地计量我国的环境资源、恰当地确定有关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恰当地决定企业税负和企业发展策略,将导致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中损害国家和企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只有采用面向市场、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环境资产及相关产品和劳务的真实价值及其变化,恰当地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
2.2 计量负债
对于政府的或有负债和直接隐形负债而言,历史成本同样无法反映其真实价值。无论是政府担保还是政府承诺,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都更为妥当。公允价值是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政府的负债同样重要。揭示和防范各种财政风险,是政府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还不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来源、投资去向的多样性、资金运行的复杂性、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如何揭示和披露可能发生的财政财务风险,适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十分重要。从改革预算会计来看,当前应该强调提供行政财务风险的信息,揭示和披露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或有负债履约的时间或者需要偿付的金额并不确定,它们会随着未来有关事件的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发生改变,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些将在未来履约而且支付时间或者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将难以入账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要反映这些负债,政府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按照恰当的方法采用估计的应付金额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方法来确认和计量这些负债。
环境负债也没有历史成本(确切地说,是历史收入)。当存在环境负债的活跃市场时(这种情况不多),环境负债有市场价格;当环境负债的期限很短时,可以用未折现的清偿价值计量;当不存在环境负债的活跃市场且环境负债的期限很长时,就必须用环境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环境负债的市场价格、清偿价值和现值,这些就构成了环境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环境负债也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计量某一范围的环境价值的步骤是:先按环境标准对环境质量做出评价,再按照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引入价值观念和货币尺度,形成以货币计量的生态环境资产价值。计量生态环境价值的具体方法包括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两大类。直接市场法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具体包括以下4种方法: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费用法)。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直接市场法还是间接市场法,它们所使用的都是市场价格,都是客观信息。而市价正是公允价值中最基本的一种计量属性。
2.3 计量净资产
政府净资产是政府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它表示政府履行其公共责任的持续能力。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取决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只有对政府资产与负债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在政府资产和负债中合理运用对称原则,净资产项目才能提供正确的绩效信息,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
2.4 计量收入和费用
政府的特殊职能职责决定了它并非为了取得收入才提供服务,这决定了政府费用与收入无法配比,其确认范围存在非对称性。政府费用应与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配比,它是政府履行职责总的资源消耗,其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是正确评价政府履责成本、政府行为效率和效果的前提。政府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责资源耗费的补充,它表示能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政府费用和政府收入可采用类似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来计量,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则可采用现值等估价技术作为对公允价值的良好估计来计算。
总之,在政府会计中适度引入公允价值,来弥补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有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债务信息,从而为准确评价政府绩效提供保障。不过,即便在企业会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因此,在政府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应尤为谨慎。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分别是会计体系的两大门类,两者在会计处理上具有显著差异。本文从定义的差异、适用范围的差异、核算特点的差异、会计要素构成的差异、会计等式的差异、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差异、会计报表包含种类的差异等七个方面对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财务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财务处理
企业单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经济组织,以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性活动为主。事业单位则是一种非营利组织,也就是并不开展生产经营性活动,而是开展文化、教育、医疗或者其他事业类活动。属于社会组织。企业是执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一种营利性组织,两者在财务处理上显然有所差别。下面,笔者将对两者的差别加以对比。
一、定义的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本单位实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会计处理对象的,属于记录、反映与监督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与结果的专业会计,也是预算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单位会计也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核算与监督本企业的资金使用、来源、企业成本与费用、经营所得之财务成果,并且用以改进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企业会计财务处理的具体内容会伴随着企业性质以及经济业务之繁简而具有差异性。
二、适用范围的差异
企业单位会计主要适用于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企业,主要有商业企业、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会计以及施工企业会计等。事业单位会计则适用于不具有生产、国家管理等职能,而是直接或者间接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那部分单位,比如:科研单位、广播电视台、学校、医院、体育运动队以及孤儿院、养老院等诸多单位。
三、核算特点的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一般不实施成本核算。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经济业务活动一般来说都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更为注重社会效益,并不计算经济上的盈亏,往往也不会开展成本核算更不会实施完全成本核算。社会对于事业单位之投入往往是无偿和不求回报的,也就并不存在着业主的权益问题。二是具备了多层次与多元化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事业单位组织体系自身就具备了多层次这一特点。依据机构建制以及经费领报等关系,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可以划分成主管、二级以及基层单位会计等数个不同的等级。与此同时,就单一事业单位而言,其资金的来源途径比较多,而支出的方向也不是单一地用在本单位支出的需要上。三是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主要是为多方面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服务。由于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往市场经济体制加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资金来源途径逐步增加,会计信息需求也在提升,除了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之外,尚有投资人、债权人和消费者等资金来源。四是资金来源体现出多样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并不能单一地以某一事业单位为会计的主体,有时需要有特定的来源,同时也要有具有特定作用的基金来作为会计处理的主体。五是会计核算主要施行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性的收支业务核算则可使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应当依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分别实施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尽管任何一种会计结账基础均不可能完全固定和排他,但也应当有一种是最基本的。小部分实施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在一些业务核算中实施收付实现制,或是小部分施行收付实现制的事业单位在一些业务核算中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手段,在现实当中并不十分少见,但这需要主管部门在会计制度许可范围内进行规定,而不能完全由单位自行决定。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在会计管理制度中进行明文规定,这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鲜明特点之一。
企业财务处理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其会计核算基础的。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单位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一定要提供真实的信息,以编余投资者和债权人实施合理的决策。在企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上,资源利用效益转变成为了提升企业单位经济效益而服务。因此,企业会计处理不仅要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信息,而且还应实施科学的经济预测,制定出经济发展的计划以及预算,并且参与到经济决策之中。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的基础地核算盈亏。
四、会计要素构成的差异
因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运行方式以及运行结果上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因此,以上两者在会计要素构成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以及支出等六类所组成,企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可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等六类。因为两者的资产与负债就其本质而言基本上趋同,因此,笔者接下来只是对别的要素所具有的差异加以分析:一是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主要是指预算会计特有的而且产权单一的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所具有的资产净值。和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加以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为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于企业的净资产享有的所有权益。二是收入与支出。事业单位收入主要是指本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从财政部门、上级部门或者别的单位所取得的非偿还性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渠道一般都是财政拨款。企业收入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逐步形成的能使所有者的权益有所增加而且和所有者的资本投入没有关系的相应资金流入,其资金取得的途径是企业在销售自身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的过程之中而出现的。而事业单位支出主要是指用在拓展业务活动以及实施基本建设项目开发而产生的相应资金消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企业费用则是指企业单位为了开展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出现的资金流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新的收入,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三是利润。利润主要是指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之内所得到的生产经营上的成果。利润可以说是企业所特有的一种会计要素,是依据企业自身具备营利性质而设计出来的要素。事业单位因为属于非盈利性组织,故而并没有该会计要素。
五、会计等式的差异
企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为净态等式,所反映的一般是企业资之的归属、企业会计要素间的数量等各类关系,而且同时也证明了企业及其所有者均各自独立地存在着的,这一会计等式为企业会计工作者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加上支出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加上收入。这一会计等式为动态等式,所反映的一般是事业单位在各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之中出现的净资产增值状况以及收支结余等情况。因为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源自于上级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所拨付的相应款项,因此就需要对各类资金的消费状况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从而避免产生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状况。有鉴于此,事业单位会计等式一定要运用动态等式,而事业单位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也应当以这一等式为其主要依据。
六、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固定资产应当依据相关要求计提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在购入过程中,一般来说借方会增加自身的固定资产,而贷方则会减少银行的存款或者增加相应的应付账款。在计提折旧之时,一般情况下借方都会增加相应的费用或者成本,贷方则会增加相应的累计折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固定资产主要是和固定基金相互对应的,而固定资产则不应当计提折旧。在购置固定资产之时,一般情况需要借方增加相应的事业支出,而贷方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借方则应当增加相应固定资产,贷方而应增加相应的固定基金。事业单位会计在开展对外投资时一般是和投资基金保持对应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原则上,专款专用原则应当是此类单位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一个原则,这主要是由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之性质决定的。
七、会计报表包含种类的差异
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的构成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则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一旦一家企业单位能决定另外一家企业单位的财务以及经营性政策,并且能够以从另外一家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得到利益权力之时,应当编制出合并会计报表。笔者觉得,合并会计报表最少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一是企业单位合并资产负债表;二是企业单位合并利润表;三是企业单位合并现金流量表;四是企业单位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五是相关附注。对事业单位来说,一旦上级主管部门在收到了下属单位所报送的财务报表之后,应当认真地审核相关数据是不是合理、准确,表和表之间的数据是不是相互对应,在口径上是不是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应当在审核无误的基础上实施报表的汇总。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反映与监督社会再生产中资金运动的一项管理活动,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间具有显著差异,但无论如何核算与监督一直是各单位会计的两项主要职能。唯有通过掌握两者的差异,在具体账务处理中遵循其各自规定,才能为单位决策者提供更为精确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李新玲.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
[2]刘岩.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区别[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2).
[3]杜蓉.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异同比较及分析[J]. 财会研究,2013(8).
关键词:政府财务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差异
在政府的综合报告当中,为了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在现行改革的过程中,会引入财务会计的工作模式和相应的内容,以便于实现双功能的发展。在日常的财务报告当中,会进行权责发生制的预算会计核算,政府会计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特点,所涉及的经济业务也比较特殊,这就使得政府的财务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在核算的内容以及方法上会有所差异。
1会计要素差异
1.1会计要素定义及其内容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规定,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1.2会计要素差异及分析
1.2.1会计要素反应内容相同,命名不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和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都是反应权益的要素,但它们的命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政府取得的资产具有无偿性,资源提供者对组织资产不享有所有权,政府会计对资产强调的是控制使用,而企业资源提供都对组织的资产享有所有权,企业会计对资产强调的是拥有。1.2.2会计要素命名相同,反应内容不同政府会计要素和企业会计要素都有收入、费用会计要素,命名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政府财务会计收入或费用定义为“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政府会计主体是非营利性组织,其经济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收入不是经济利益交换的结果,主要是体现为履行其行政职能而获得了其可以掌控和可以运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源。企业财务会计收入或费用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总收入或总流出”,企业会计主体是营利性组织,其经济业务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的取得是利益交换的结果,是交换下的所得。
2会计等式差异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政府财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要素不同,其会计等式也存在差异。政府财务会计等式包括两个,一是“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个等式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政府财务情况;二是“收入-费用=本期盈余”,这个等式是动态的,反映的是单位在业务运行过程中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本期的盈余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形式转入到净资产当中。企业财务会计等式也包括两个,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等式是静态的,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二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个等式是动态的,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成果。企业会计等式具有很强的统一性,无论是何种性质、行业的营利组织,会计等式表现出来的经济业务和会计要素项目都趋于一致。
3会计科目设置差异
改革后,政府财务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大多数科目都保留了原有科目,同时根据政府会计主体的特点增加了一些科目,政府的财务会计当中,所制定的新的会计科目在企业当中并不存在。
3.1资产类科目
3.1.1新增公共基础设施、 政府储备资源、文物文化资产、 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类别政府会计中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企业会计中资产是指企业在以往的交易中形成的,是由企业所拥有的、预测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所以在政府会计中可以作为资产的内容还包括预期能产生服务潜力的情况。3.1.2新增经管类资产科目针对一些经管类的资产项目,政府的会计主体会承担一部分行政职责,针对这方面的资产,企业财务会计并没有涉及有关的科目。为了进一步对经管类的资产价值减损进行反映,需要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在进行后续审核之后,可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1.3针对固定资产的界定有差异在政府会计审核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设定内容主要是跟后续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会大于一年,整体的单位价值设定也会在预先确定的标准之上。针对一些没有达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也会做略微的调整,在固定资产当中会存在大批的同类资产,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核算和管理。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中,固定资产则是指为后期生产以及经营服务的有形资产。
3.2负债类科目
3.2.1新增应缴财政款科目应缴财政款是指单位取得或应收的按照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包括应缴国库的款项和应缴财政专户的款项。政府会计主体在进行设定的过程当中,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上缴财政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3.2.2新增预提费用科目预提费用是单位预先提取的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其中也包括从科研项目收入中提取的项目间接费用或管理费。企业财务会计科目当中,并没有设置预提费用科目,而是将类似的业务归纳到了应付账款科目当中。3.2.3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差异政府财务会计是根据受益对象设置科目,借计“经营费用”“在建工程”“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贷计“应付职工薪酬”;企业财务会计是根据受益的对象不同设置科目,借计“销售费用”“研发支出”“在建工程”“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计“应付职工薪酬”。
3.3收入类科目
政府财务会计收入科目主要通过区分收入来源来进行设置,包括从同级政府部门取得各种财政拨款的财政拨款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实现的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政府财务会计还会根据收入的类别和相关数据的明细,对当期所发生的额度进行调整。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比较注重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更加注重收入的确认过程,强调企业在履行相关义务之后,客户最终对于商品的控制权。
3.4费用类科目
3.4.1增设资产处置费用科目本科目核算单位批准处置资产时发生的费用,包括转销的被处置资产价值以及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或者处置收入小于相关费用形成的净支出。该科目是在资产处置时使用,即:无偿调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对外捐赠、报废、毁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期末,将“资产处置费用”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3.4.2增设其他费用科目核算利息费用、坏账损失、罚没支出、现金捐赠支出有以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
4财务报表差异
4.1财务报表的用途和目的不同
政府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的管理者管理政府工作的需要,反映政府的工作情况,为以后的政府工作管理和经济管理提供经验。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及时提供该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利于报告使用者获取正确的信息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4.2财务会计报表内容有所不同
4.2.1资产负债表差异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与企业资产负债表相比,政府资产负债表中含有特殊的主体项目,所以资产类中增加了财政应返还额度、公共基础设施原值、公共基础设施净值、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委托资产等;负债类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受托负债等;没有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在净资产类项目里增设了累计盈余、专用基金、权益法调整等。4.2.2净资产变动表差异相对于企业报表的所有者权益表,净资产变动表各个项目均需填写本年与上年金额,同时要考虑以前差错更正或政策变更引起的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参考文献
[1]常光辉,刘文佳,李靠队.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等式比较[J].财会通讯,2016(22):48-52+4.
[2]潘晓波,杨海峰.我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研究:主体及合并标准[J].会计研究,2018(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