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45-01
在医学检验中,为使检验结果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包括临床医师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检验分析、结果审核、发出报告、临床分析等)进行质量控制,即实验室和医院有关科室必须相互配合,采取各种行政和技术的措施和方法,包括质量保证结构、规章制度、检验程序、项目文件(SOP文件)、质量手册、各种质量记录及人员质量意识等,来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和差错。建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要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目前,对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给予了较多的重视、研究和管理,但对分析前、后(尤其是分析前)的两个环节还重视不够,其中分析前的环节是易产生错误结果的环节。
1.1医生应根据需要正确开出检验申请单
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
1.2正确的患者准备
采集标本之前,临床医生、主管护士或者检验医师应对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有详细了解并指导病人正确采集标本。
1.3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作用、多管采集时的先后顺序、采集与收集标本的容器要求、标本量与抗凝剂的比例、混匀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
1.4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严格执行运输程序,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人员质量意识,标本接收处理,仪器状态及校准,试剂、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等。
2.1人的因素在质量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要使每个人都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技术性和责任性差错的发生。
2.2严格的标本验收和正确及时的标本处理
建立严格的标本验收制度,标本送达检验科后,要对申请单和标本逐项核对,及时发现标本有无质量问题。对不合格标本要进行登记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必要时应重新采集标本。
2.3保证设备的良好状态及试剂质量
良好的仪器状况对检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仪器的保养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与校正,尽量减少系统误差,提高精密度、准确度;试剂的质量(包括线性、重复性、批准文号、效期等)也非常重要,良好的仪器状态和配套的合格试剂及标准品是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
2.4做好室内质量控制是一切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并满足质量要求。要按室内质量控制的要求,在选择合格质控物的基础上,坚持每日做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及时查找失控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直到符合要求。
2.5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确保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室间质量评价是使用质量控制物和统计学原理,观察实验室与实验室间的检验质量。对参加卫生部和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一是要端正思想,积极参加,二是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但不搞特殊化,不互通信息,不弄虚作假,要使质量控制活动同日常工作条件完全一致,真正达到考核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和垂直分析。
质量控制与临床分析实验结果相结合。其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的发出,并保证实验结果发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地运用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要求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对与临床不符的实验结果,不要轻易发出报告,要与临床及时沟通,必要时应采集标本重测。
实验结果与以前实验记录垂直分析,也要与相关实验的其他检验结果相比较,进行横向分析,同一病人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如果相差过大,要查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与临床医师及时取得联系,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质量是信誉,是检验科一切工作的核心。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术措施的同时,重点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软件质量;质量管理体系;CMMI;GJB9001B-2009;质量控制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软件在装备系统的研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软件产品的质量已逐步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质量关系到武器装备系统的生命,关系到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旦软件失效,就可能导致整套装备系统的失效,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目前,软件在研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远不如人意,特别是与硬件的可靠性相比,软件的可靠性一般要低一个数量级[1]。
1 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装备系统研发软硬件管理不均衡,过分强调硬件。武器装备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各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和制约,不均衡的过分强调某几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而现状是系统的研发过分强调硬件的重要性,软件只是被当做硬件的一个附件来对待,未作为产品列入装备系统计划和技术配套表。
(2)总体单位不抓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质量,监控力度不够。在软件产品的开发中不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而且武器装备系统的总体单位只抓本单位开发的软件质量,对配套单位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监控不力,对配套单位交付给总体单位的软件普遍不进行软件验收测试和软件验收评审。
(3)软件设计文档的编制不规范,不符合国军标要求。编制时缺少文档化的过程描述,尤其是缺少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和工作量统计文档,而且文档编制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特别严重的是大多数单位的文档是在软件编程完成后补写的,失去了以文档指导软件实现的作用。
(4)高层管理者对软件管理不够重视,软件配置管理不到位。管理要从高层做起,但是多数高层却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有的软件开发组未设配置管理员,有的单位对配置管理的概念(如对基线标识和配置控制等)模糊,对软件开发库、受控库的设置与管理不当,致使软件在出厂前基本不受控。
(5)对软件测试的概念和方法认识模糊,缺乏对过程和产品进行测试。软件开发测试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之间缺乏对对方工作的基本认知,双方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对第三方测试存有疑虑:担心泄密,难以保护知识产权,或担心经费不足和增加工作量延误工程进度。
上述问题是装备研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亟待改进。国内外的经验说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树立软件产品的观念”和“用软件工程方法组织软件开发”[2],并按照软件工程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现在国内比较常用的控制软件质量的方法是质量管理体系法,而国外比较流行的是运用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来控制软件的质量。
2 软件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及缺陷
2.1 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我国一直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来控制军用软件的质量。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产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关注软件开发、研制的过程,通过强调过程模式,将组织内所有的工作定义为一个个明确的过程来进行质量保证和评估,使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在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此来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突出的把持续改进的过程作为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重要手段。
目前,军用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整套模型源于GJB9001B-2009,该国军标适用面广,可面向于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大产品[3],主要强调的是硬件产品的质量控制,对军用软件的适用性稍弱,没有针对软件产品及其研发的特点展开说明,尤其是在型号的不断改进,装备状态的多次更改之后,对军用软件的配置管理等方面的更高层次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实施该标准时无法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没有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忽略了该标准反复强调的“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导致研制单位无法拥有一套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2.2 国外软件研制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及缺陷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对组织软件过程能力的描述[4]。CMM 中最为核心的思想是:只有好的过程才能造就好的结果。它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软件工程能力的改进与评估,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标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CMMI是CMM模型的最新版本,它把软件开发视为一个过程,并根据这一原则对软件的研发和维护进行过程监管,以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CMMI项目为军工界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产品集,其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模型之间的不一致和重复性,降低基于模型的改善成本。CMMI将以更加系统和一致的框架来指导组织改善软件过程,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获取和维护能力。
CMMI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一种软件质量控制模型,强调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注重基于模型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进,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但是CMMI也存在缺陷,CMMI本身是国外的体系,是基于法治的体系,而我国强调的是人治的氛围,这种文化性问题是CMMI能否适用于我军的关键;实施该体系时单位对于软件研发人员缺少必要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导致软件研制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沟通,阻碍了研发工作的进度;CMMI只强调关键过程域,无法保证软件产品能被成功的研制出来。
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方法
3.1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共同性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面向的都是组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问题,都是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为基础,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全面质量控制、全面质量检验等思想。它们都非常关注产品的质量,都以相同的质量原理为基础,都强调通过良好的过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都在强调外部沟通的同时强调内部沟通,都以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为最关键的成功条件,都采用PCDA方法,都重视规范化、活动规程和必要的文档与记录。
3.2 质量管理体系与CMMI的差异性
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性文件,CMMI与GJB 9001B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GJB 9001B是一个适用于各类产品的通用型标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制定的,而CMMI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设计的,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GJB 9001B强调完整的组织体系,可以用来建立符合ISO9000管理的组织管理,而CMMI本身对管理体系没有明确要求,默认组织体系是有效的、健全的;GJB 9001B评估的目的是要认证组织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此给出比较简明、科学、原则性的要求,评估出结论合格与否,而CMMI则用于评估组织的软件能力的改善,确定采购风险,或找出软件过程的强项和弱项,明确改进途径,为此给出良好软件过程的详细描述和能力提高的简明科学途径。
3.3 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气象水文软件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GJB 9001B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而CMMI的本质是通过对软件研制过程中关键过程域的精确定义,来使软件研制从一个不确定的“黑箱”操作过程,变成一个各步骤可视的、可对偏差随时控制的“透明”操作过程。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和CMMI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要求设计出适用于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控制模型。
质量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模型将质量控制归纳成七个阶段:(1)明确准备目标、项目范围和资源需求,依据CMMI的相关标准对软件的现状进行评估,定义相应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为下一阶段准备好相应的评估资料;(2)根据客户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制定软件的开发流程,该阶段表达了组织层上下同心、拟定目标和愿望的状态,这是对将来有一个共同思考的过程;(3)在新的开发流程下引入GJB 9001B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对组织当前的状态进行判决,及时向组织传达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并根据GJB 9001B的要求,确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4)根据上述要求拟定软件管理流程,确定关键业务主题、各团队的角色和职责、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改进进度安排;(5)在此流程的基础上导入成熟的开发和管理理论及方法,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则、度量方法、模板,作为改进和实施的基础;(6)按层次和相关要求编写各层次文件,根据国军标的要求编写相应的工作文档、风险管理文档以及工作量统计文档;(7)依据软件运行的实际情况改进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所有人员确定需要改进的目标,分析现有的工作步骤、客户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方案,验证并更新实施流程,在提高技能、绩效的同时,也提高软件的质量。质量控制是一个总结、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建立下一轮工作的更高目标,制定组织进一步工作的计划,只有通过这种反复的评估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出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已不再是单个质量控制方法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通过融合多种方法的优点推出一种新的质量控制模型,才能保证气象水文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模型旨在GJB 9001B的基础上结合CMMI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把GJB 9001B作为CMMI的保障,而把CMMI作为GJB 9001B的“使能器”,两者相互促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软件的质量及服务能力,进而提高武器装备软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仍然.从国际软件质量标准论我国软件产业质量保证体系[J].情报学报,1999(18):49-451.
[2]Watts S.Humphrey.Managing the Software Process[J].Addison Wesley,2002(19):58-63.
[3]GJB 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4]杨一平,王以良,郝海静.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基建项目;档案质量;方法
基建项目档案是指在各种建筑物、构造物、地上地下管线等基本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基建项目档案在基本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项目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稽查、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维护、改造的重要依据。随着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建项目档案管理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使基建项目档案管理跟上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建项目档案管理质量问题
(一)基建项目档案内容不够完整
基建项目由于工作量大、涉及单位多、工作环节复杂、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导致基建项目档案成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滞后点与难点。一些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应保存的依据性文件经常漏缺不全。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往往由于中标单位外委发包或归档不及时等导致资料散失。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于项目附属设施所形成的照明线路图、隐蔽工程设施图、照片档案、施工日志等的收集极易疏忽,对设备安装文件资料也不够重视。
一些项目仅注重阶段性文件资料的收集,往往忽略基建项目全过程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特别是忽略了项目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建设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文件材料、工程监理、工程决算、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材料,造成项目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有些项目仅注重纸质文件材料的收集,而忽略其他门类、载体档案的收集。
(二)竣工图质量欠缺
竣工图是记载工程土建、结构以及工艺管线、设备、电气、仪表、上下水、暖通、环保设施等建筑安装工程真实情况的技术文件。国家对基建项目竣工图的编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目前基建项目竣工图的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一些项目的竣工图归档不完整,存在漏做的情况;②一些竣工图的修改不到位,造成竣工图与实际工程不相符,数据误差时有发现;③竣工图中相关责任人审核签署经常漏缺不全;④有些竣工图编制不规范、标识不统一,竣工图章不符合规格,无竣工图纸目录、设计与竣工图数量对照表等;⑤设计变更通知单存在空号或者编号重复现象,由于变更执行程序的不规范,也极易导致竣工图的误差和失实,甚至施工图在加盖竣工图章后直接做竣工图,对设计变更、材料变更等视而不见;⑥还有一些隐蔽工程在竣工图中未得到反映。
(三)质量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严肃性欠佳
由于一些基建项目不重视平时的积累,资料内容缺乏真实性,施工过程中有些材料已经用过,而材料质量证明后到,造成质保资料与施工进度不同步;有的资料等到将要验收时才急于拼凑补救,造成内容残缺不全,无法反映工程质量的真实情况。此外一些施工质量评定资料有签字无结论或者结论表述不规范,缺乏严肃性。
二、基建项目档案质量问题的成因
(一)基建项目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基本建设迭起,重建设工期、重工程质量却往往忽略了档案工作,加之施工、监理等单位对归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极易造成基建项目档案工作滞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施工单位认为收集归档工作不能够给施工单位带来效益,反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使档案工作在基本建设中排不上应有的位置。
(二)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大小不一,施工队伍不同,基建项目档案质量存在明显差别,根本原因是基本建设项目参建单位的档案专业力量严重不足,且专(兼)职档案人员频繁变动。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在基建项目交工后带走部分交工资料,造成归档不完整。
(三)收集归档难度大
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来源于各种职能活动,由于项目档案工作量大、涉及单位多、形成周期长,收集难度很大,加之从文件材料的产生到归档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经过许多环节,其中每一环节都会影响质量,影响其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
三、基建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提高基建项目档案质量除了重视档案工作,加强收集归档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档案部门的参与,只有档案管理部门真正参与到基建项目档案的管理,才能起到“治标又治本”的作用,切实提高基建项目档案的质量。
(一)档案部门要对基建项目档案超前控制
提高基建项目档案质量必须要有档案部门的参与,在基建项目建设之前档案部门就要介入,指导项目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
对于一些竣工的改扩建基建项目,项目档案归档到档案部门后,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按照新建项目整编,将会导致档案归档不完整,使档案整编工作混乱。为了保证基建项目顺利进行,又使归档科技文件材料齐全完整,档案部门要对产生科技文件材料的建设项目进行超前控制,变过去档案“后置管理”为“前置管理”,即在工程项目建设前建设部门要通知档案部门参与项目管理,并对有关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制定在施工合同中,完善档案归档制度,落实责任人。同时对档案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人员要清楚基建工程项目将产生哪些科技文件材料,哪些属于归档范围,并且要做好新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与原有档案的衔接,确保档案的有机联系。
(二)档案部门要参与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就是在科技文件材料形成过程中和在档案收集、鉴定、整编、归档的过程中,档案部门都要参与管理。由于基建项目在改扩建过程中,档案利用率增加,要求档案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专业特征,参与全过程管理。档案人员在深入了解基建项目的性质、内容后,在其整编过程中,才能够使新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与原有基建项目档案之间成为有机联系体,使档案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地体现基建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也能为今后查考利用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做好档案的跟踪优质服务
档案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工作中要做好跟踪优质服务。即在基建项目建设前,档案人员能够提供相关的档案,使基建项目建设有完整的依据;基建项目中期,档案人员能够督促有关人员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并做好全过程管理;基建项目后期,档案人员要协助做好竣工文件材料的编制工作,这样既可以方便项目工程技术人员查找原有建设项目档案,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以使基建档案完整,保持新形成档案与原有档案有机系统联系。
关键词:质量管理 质量 测绘单位
一、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自2006年6月份起接受质量管理审核,取得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增城首家有测绘资质的取得ISO9001认证的测绘单位。经过近十年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成了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拥有健全的测绘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员工的质量意识也逐渐增强,有专门的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质量检查人员。
2007年,体系运行一年,在试行中不断修改和改进体系与单位的不适应的地方,形成自己的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
2009年中,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新版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即ISO9001(2008版),原先的2000年版在2009年作废,因此我队原先持有的2000版认证证书将面临换版的任务。
2009年11月―2010年3月,单位在新版标准后,迅速开始了资料收集工作,做好了换版前的准备。并开始试运行,之后组织管理评审对试行情况进行总结改进。
2010年4月,单位2008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经过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正式取得了ISO9001(2008版)认证证书。
2011年5月初,单位通过地图编制、互联网地图服务业务的扩项认证审核申请,业务范围增加为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和互联网地图服务四项。
二、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单位发展的作用
1.管理制度化,模式规范化
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从认识、学习、参与、整合到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和互联网地图服务四大业务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文件也涵括了各专业成果的过程程序、相关的支持性文件以及对质量有影响的各项职能管理文件,分别为:一级质量手册、二级程序文件、三级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和四级记录表格。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份文件在经过反复的模拟试用与修改补充之后,已形成具有我单位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二级程序文件、三级文件中的采购控制程序、测量设备控制程序、测绘项目控制程序、地理信息设备网络管理程序、保密控制程序、各项生产作业管理规定等等,文件在修改中形成了具体到对每项工作涉及的人、设备、方法的规定,有显著的单位特色。
2.质量宣传逐层普及,员工意识提升
近年来,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十分重视质量培训、教育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在换证、改版时均会选派员工参加系统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和内审员,每年也均会组织技术骨干参加相关质量培训等。尤其是在2011年,组织全体员工学习系统的ISO9001管理体系知识,使员工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接受这套质量管理方法逐步发展到理解、认同和认真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运行。
3.单位效益多方面提高
在业务范围方面,从原来的以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为主扩展为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互联网地图服务四大业务内容,资质等级也从原来的丁级升为现在的乙级,逐步形成以城乡规划测绘为工作基础、以城乡规划信息为工作重点、以数字增城为工作目标的测绘单位。
从人员规模看,从原来的6人专业队伍扩展到现在近7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培养和吸收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拥有硕士6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4名、专业技术人员36名。
在业绩方面,不断创造出城市勘测工程和其他项目的多个优秀成果,“十一五”期间,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县域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体系创新与建设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增城市城乡规划局“数字增城政务空间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增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项目获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金奖、《增城市城乡发展与规划地图集》获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铜奖等。这些测绘成果与成就,都离不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力保障。
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保障下,单位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凭借一流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优越的资源优势,也为信息工作开展打好品牌。
三、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队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覆盖了工程测量、理信息系统、地图编制、互联网地图服务、城市规划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及相关部门,文件涵盖了各业务和部门的过程程序、相关的作业文件以及对质量有影响的各种管理文件。但在体系运行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仍存在,加上随着业务范围和工作量的增加,质量管理体系在各方面管理值得我们思考几点内容。
1.管理理念的转变问题
在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从传统的产品检验到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成,管理层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的模式也有重大的改变,从单一的产品检验到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的预防与控制等,质量管理渐渐深入员工个人、岗位,还有每个工作环节,这就促使我们改变对质量与管理的理解。质量管理不单只是部分员工,或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全体员工全过程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因此,要加强质量管理的宣传和培训的力度,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施效率。
2.管理内容的转变问题
随着增城市城乡规划测绘院业务范围和技术队伍的不断壮大,质量管理体系从原先单一的业务质量检查延伸为包括业务、人员、流程、设备等方面的监控,审核的内容不仅是各单元、各部门或者是各环节的质量审核,还包括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业务全过程的监控,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测绘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格和不适应给单位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产品成果的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应选择时机适当转变内容,完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单位管理的创新。
3.管理方法的转变问题
目前在很多单位的管理中,运用的管理方法千差万别,许多单位也仍停留在依靠制度进行管理,也就是硬性管理模式。但是,硬性管理给领导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仅增加负担和压力,更多的是拉开了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距离。所以在现代管理中,软性管理越来越成为单位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即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对考核、分析、改进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ISO9001整个管理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体现在员工的参与与配合,员工既是考核者,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审核过程中是监控与被监控的关系。因此,在单位质量管理中应提倡这种考核模式,逐步步入软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追求卓越质量。
4.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问题
ISO9001强调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而卓越绩效模式是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基础上补充提出了战略、资源、市场与经营结果等要素管理。因此如何更好地执行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并与卓越绩效管理要素相融合则显得尤为重要。
(1)质量计划与卓越绩效要求与标准的融合。每年的质量计划都力求体现卓越绩效的要求与标准,但计划是否从战略目标出发,是否考虑战略的部署实施,是否对计划进行分解等,都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全员的参与。比如在计划中是否增加经营的工作目标,是否增加人力资源培训的要求目标,是否重视和鼓励注册测绘师考试的目标,是否增加人才引进的目标等,这些都需领导层提出目标并要求各部门针对情况进行目标分解,落实到个人的工作中。因此,质量计划与单位的战略目标密不可分,在制定和实施质量计划时应从战略目标出发,注意两者的融合。
(2)多渠道调查顾客满意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规定了顾客对产品要求的确定、评审和沟通的要求,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顾客与市场作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它更注重与经营直接相关的顾客群市场细分,更在意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信息反馈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要求。如在客户满意度调查中采用走访客户,听取顾客意见,并在每次走访后形成完成的反馈处理意见,督促有关部门进行整改,这对改善治理管理工作和完善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流程多、任务繁重,多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与客户进行单向沟通,长此以往,满意度调查便流于形式了。因此,可采用在平时与客户多沟通,收集客户反馈意见,不定期进行走访,收集客户的使用反馈等多种方式来调查客户满意度,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四、结语
测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并不普遍,也不够成熟,在单位管理运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阻力。但随着业务的开展,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转变,ISO管理因为提倡的是“全体员工的配合与参与”,越来越成为单位管理的一种倾向。因此,应逐步完善质量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使ISO管理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中推广建立。
参考文献:
[1]周密.质量管理体系在测绘单位应用的探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4):257-259
[2]杨玉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测绘单位中的应用[J].江西测绘,2009,77(1):54-55
【关键词】政府部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政府服务质量成为增强纳税人对政府满意度、提高政府竞争力的重要因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倡导“顾客主导”、“持续改进”等理念,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公共管理发展趋势,顺应法制社会度执法者提出的“程序正义”的要求。然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国内政府部门控制政府工作质量的效果并不理想,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针对其在政府部门中的问题,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对策方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政府质量高低决定于三个方面:政府理性、政府效率和政府自律性。政府部门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其以追求高质量和人民对政府的满意为目标。然而,政府的一些部门存在注重自我服务、漠视公共需求、浪费严重、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成为提高政府部门提高形象的手段。
一、政府部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遇到的问题
政府部门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方法时在价值层面、技术层面、法制化、系统性等四个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价值层面上,以质量和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质量意识没有完全竖立起来;第二,技术层面上,政府部门在实施质量管理方法时大多全盘照搬,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第三,法制化上方面,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靠部门领导的推动为主,而不是法制化的决定;第四,系统性方面,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没有在所有政府部门真正实施起来。
检验检疫部门质量管理主要是以绩效考评为主的目标管理模式,从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个方面建立其评价指标。检疫部门以突击检查的方式检查人们的工作质量、业务状况,存在着业务指标不明确等特点。此外,检疫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缺少系统的运作流程,制约性不强,只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检验检疫系统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降低了职责不清、工作不明、扯皮等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了在行政审批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执法不公等问题的发生。检查检疫部门实施ISO900质量体系,使检验检疫工作更加法制、透明,工作人员责任心更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检验检疫部门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使检验检疫工作规范化,提高了工作质量。然而,目前很多检验检疫部门仍存在对标准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地应用质量管理技术,不能最大程度上运用质量管理体系,为工作带来不便。
检验检疫机构在实施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部门化”倾向导致效率和有效性降低。检疫部门存在业务部门、行政和后勤部门、食品卫生检验等以直线为基础的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职能工作明确,每名员工责任清楚。这种组织结构人人专而精,但是分工明确的各部门仍然不可避免存在:组织运转不灵活;部门效益低下;重大事情无人过问;组织协调困难等现象。过多的专业分工要求各部门协调性高,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例如,出口企业出口产品时,最少需要三个部门协同合作,经过十几次协调、联络才能完成一个审批。这种“部门化”的业务,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甚至是无人过问的情况发生。(2)“粗放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不牢。在执行IS09000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各部门只是按照标准做法要求形成一套文件、完善一下记录,这种结果很难达到预防问题发生、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的目的,改善出现的问题,质量问题仍然存在。这种“粗放式”的质量管理体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收效不大,不能为检验检疫机构带来明显的变化。(3)质量管理技术应用的缺乏造成的管理水平不高。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使质量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技术掌握不够时,无法对质量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就容易导致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问题。例如,一些检验检疫机构,只是凭借经验判断物品质量时,缺乏有力的分析过程,无法对物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对策研究
一项工作细分为不同部分,需要相应部门协调、指挥。检验检疫机构具备国家行政机关的属性,其职责越多,面临的工作种类越复杂,相关的设置部门就越多。从系统角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思考个部门所划分的职能,必要时予以重组和再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化”倾向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加强高管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经过培训,强化员工对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时,落实责任制,使没项工作都有人执行,强化监督,提高执法水平。检验检疫机构经系统的方法识别工作任务、员工职责,使之能协调有序地运行。
ISO9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与工作方法。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建立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技术、管理以及行政等相关的统一管理制度,通过各个过程协调管理达到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政府部门通过结合本组织具体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确定解决方法,进而确定应采取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从而实现全过程的监控。
参考文献
[1]傅尧力.全面质量管理下政府之顾客满意战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2]宋继华,马云平.论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