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由于美国出现严重的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现象,而引起影响世界很大的次贷危机。而正是由这场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发了波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对西方的欧洲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使很多个银行及一些大公司倒闭,使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比起这些欧洲国家,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不是如此的严重,但是其实对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的金融方面,那些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的银行由于美国银行的倒闭而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出口方面,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
关键词 泡沫经济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影响
一、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我们都知道2008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的次贷危机就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认为在2007年下半年都开始有了苗头,也就是自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投资者就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几乎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到了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国家再能控制它了,进而导致多家许多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者不得不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蔓延,又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其实总的来说,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别从这几个主要的方面简析一下。
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另外还有大部分人都有跟风心理,由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去利用根据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其实在这之中形成了大额的经济泡沫。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单一的国际货币美元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它的经济在全球比重中占近30%,并且其进口占全世界贸易的15%。因此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大肆发行债券、印发美元钞票,势必导致美元信用严重下跌,并波及全世界推高全球通胀率造成全球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和消费购买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虽然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其中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据2010年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60%的财富却只背5%的人口掌握着。而其中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就有资金去投资生产大量的产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国房地产行业,那些富人投资建造了大量的房子想从中捞取不菲的利润,但是很多需要房子的穷人们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买下住房,而富人们却根本都不需要了。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过剩和消费购买的相对不足,大多数美国老百姓需要通过借助抵押贷款才能买到房子,但又由于房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导致它不断地涨价。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资本家门便想出贷款买房,提前消费。而在贪婪欲望的诱导下使他们进而又向那信用状况不好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们提供抵押贷款。进而促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却是虚拟的,总有一天会爆发,就像列宁所说的,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掩盖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但却不能逃避死亡。而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那些次级按揭贷款人最终还不起贷款,贷款人只能把房子收回来然后再贷款卖给别人,但由于这个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下降,所以这些贷款机构亏损极大,正由这类情况频繁的、大规模的、不断的发生,金融危机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美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错误;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高度官僚化;美国人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到了极限;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货币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维护等。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富霸一方的美国。跟美国、欧洲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没有如此的惨重,但是中国各方面还是难以避免不受其影响的。比如,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若是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并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中国的各大银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我国监管机构的加强,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却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就是高度开放的,制造型大国,大量出口产品,都是与那些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而美国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对象,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由于美国经济的萎缩,人们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减少必然使得我国出口额大大减少。进而使一些大的对外贸易公司倒闭破产,一大批中国人民失业,而失业就有可能导致人心混乱,甚至增加犯罪情况,使人民生活环境不稳定。
在面对如此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应对这经济危机状况。对此中国政府迅速及时地采取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完善政策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莹秋.金融大激荡.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供求扭曲;供求失衡;经济危机
本文为洛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09-QNJJ-015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供求失衡、供求扭曲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严重的供求失衡状态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无论是马克思的基本矛盾说,抑或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还是投资过度论,都是市场供求失衡的不同表述。甚至包括货币学派的学说,也可以看作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失衡。只不过在论述导致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上,各家的观点不一致。例如,马克思认为资本的逐利性和社会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是危机的真正起因,等等。无论是什么根本原因,经济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供求失衡都不可能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为什么在长时期内供求失衡得不到市场机制的调整,而往往以经济从过度繁荣突然转向崩溃这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推论,在经济从繁荣跌落危机之前,必定有一种或几种力量干预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使社会上的整体供求长期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经济才会有繁荣的景象;必定有一种或几种力量在掩盖着市场上的供过于求状态,并使供过于求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以至于严重到一旦显现出来就是经济危机。这种由外部力量干预造成的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就是供求扭曲。这种供求的扭曲直接导致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和经济危机。
二、两种供求扭曲的模型建构与经济危机
(一)投机型供求扭曲。投机和投资不同,投资一般要有建设和生产活动,投机则主要是贱买贵卖;投机要求在短期内获利,而投资一般获利周期较长;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投机只能造成价格上涨。投机者通过购买(这种购买活动很多时候会通过信用关系被进一步的扩大)、囤积并转手某种产品而获利,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购买和囤积会导致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涨。而投机如果成功,因在短时间内获利丰厚,通过市场示范作用会产生自我膨胀的滚雪球效应,即只要投机能够成功,必然能带动更多的投机活动。正是这种投机使市场上表面需求十分旺盛,这一方面拉动供给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又造成价格不断上涨。而价格上涨一方面会导致新一轮的投机;另一方面会使消费者形成一种恐慌心理,从而提前消费或扩大消费规模,这会进一步拉动投资和投机。投机商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上涨中,获利丰厚。这种示范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投机的行列中,一些人甚至会赌上全部身家或借贷高利贷进行投机。这会造成市场表面上繁荣,实际消费和投资却在下降,同时借贷资金的成本不断升高。最后,随着社会上可利用资金的规模不断缩小,直至不足以支撑继续投机下去的时候,或者某种外部因素导致对未来经济形势缺乏信心的时候,投机商纷纷开始抛售,物价和资本品价格下降,市场陷入恐慌中,崩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时,消费者会压缩消费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供给过剩会全面暴露于社会面前。厂商因生产规模过大和市场萎缩而裁员,银行因资金短缺或经济形势不乐观而收缩信贷,甚至倒闭,经济危机全面爆发。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前,纽约股市极度繁荣,之后走向崩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股市、房市因日元升值过度繁荣,甚至有人说卖掉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但是紧接着就是市场崩盘,经济步入衰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背后的经济过热和国际游资投机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上述原因。
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投机和经济危机的关系,做过类似的描述。1843年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对国外市场的乐观预期,使工厂主和商人大肆投机,“人们尽可能多的认股”,繁荣的市场开始使人利用和创新信用制度以进行更多的投机活动。“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于是就产生了为换取贷款而对印度和中国实行大量委托销售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
近年来,各种投机活动在我国开始盛行,如房地产市场和各类易保存的农产品,如“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近期的中药材价格上涨等。如果不从立法和严格执法上进行严格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过度消费型供求扭曲。第二种扭曲的供求状态是由过度消费造成的,如信用卡消费、车贷、房贷,等等。过度消费是随着美国的信用卡经济的繁荣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始进行全面的反省。目前,国内关于过度消费的研究非常少,而且主要是从消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李青宜教授把过度消费分为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病态消费等,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过度消费进行细致的学术性分析的还比较少。很多人都认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和过度消费引起的,如宋鸿兵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过度消费和中国生产过剩危机。但是,美国的过度消费究竟是怎样引发经济危机的,各方的笼统说法总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笔者认为,过度消费或称之为信贷消费或透支型消费,实际上是以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降低为代价,以未来不确定的收入为赌注,来换取当前的消费增加,从而拉动投资、提升经济总量,形成一种脆弱的经济繁荣局面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需要假设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假设全社会只有三个部门:消费者、生产商和银行,不考虑政府税收、商品流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第二,剔除储蓄的影响,即全部货币都处于流通状态。在全社会流行信贷消费的模式里,储蓄率非常低,甚至为负数,如美国的个人储蓄率2005年为-0.4%,2006年为-1%,2007年为-1.7%;第三,假设厂商的供给能够被消费者全部消费掉,不考虑个别厂商的产品滞销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经济危机前的繁荣阶段,社会整体上看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消费的刺激下,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非常强烈。或者从萨伊定理的角度看,这样的假设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研究起点,(因为需求和供给相等,无论是以消费者还是以厂商为研究起点不影响结果)依据消费者的收入周期,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T0、T1、T2……Tn等时间段,T0为基期,在T0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I,从银行借贷的消费资金为b,全部资金用于消费,则厂商得到I+b,厂商将I+b全部用于投资生产,则在T1期I+b重新回到消费者手中,考虑到经济增长或价值增殖问题,产出必定大于投资,即在T1期,厂商的实际产品价值为I+b+b1;而T1期回到消费者手中的I+b中,b需要偿还银行贷款,(暂时不考虑贷款利息),所以消费者的收入依然是I,但按照银行或信用卡公司规定,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可以提高,信贷规模可以扩大,暂假设为b+b1,则消费者可支配的消费规模为I+b+b1,厂商的产品刚好能够全部卖掉,I+b+b1回到厂商手中,继续用以投资。如此循环下去,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会不断扩大,在Tn期为b1+b2+……+bn;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虽然没有直接的提高,始终为I(b1+b2+……+bn需要还贷),但支配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在Tn期为I+b1+b2+……+bn;厂商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在Tn期同样为I+b1+b2+……+bn。
从上面的分析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过度消费可以带来持续的经济繁荣,但对金融系统的依赖性非常强,信贷可以支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在信贷支撑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消费者、厂商和银行都有受益,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厂商的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不断提高。尤其是如果考虑到消费信贷的利息(即使消费者不直接支付利息,银行也会通过厂商交纳的手续费,而使利息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中),虚拟货币所带来的银行金融风险降低、信贷规模的扩大等影响时,银行将是受益最大的一方;第三,由于经济的繁荣对金融系统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由于外部其他因素的影响或金融系统本身的资金规模不足,导致金融系统收缩消费信贷的规模,尤其是在金融系统的信贷量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则社会经济会由于消费量突然下降,而迅速进入下行通道。这时如果整个经济系统对未来的信心下降,则信贷和消费会急剧收缩,从而使整个经济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中。
三、结论
总结以上的分析,投机型市场扭曲和过度消费型市场扭曲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投机型市场扭曲中,市场上多余的产品并没有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后者相反,在提前消费理念的影响下,市场上的产品被大量消耗掉,所以也有人说,过度消费经济造成了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第二,前者是投机商主导,后者是银行、信贷公司(信用卡公司)、消费者共同主导;第三,正是前两项不同之处,导致后者比前者更加隐蔽,再加上后者能够实际地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市场的繁荣程度,相对于前者只能造成产品价格高涨和少部分投机商获益,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甚至受到欢迎。
共同之处在于:第一,两者都是通过虚假的消费需求拉动供给,从而造成最终的供过于求。尽管在后者中产品被实际地消耗掉,但这种需求并不是真正的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而是通过借贷扩大购买能力的需求,这种需求比较脆弱,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第二,两者都需要利用金融杠杆,无论是投机还是过度消费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而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银行也常常会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创新,通过或明或暗的渠道,加入到利润分配中;第三,资金规模决定市场扭曲的程度和经济危机的深度,参与的资金越多,市场扭曲持续的时间越长,扭曲程度越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危害也越大。
以上只是导致市场供求状态扭曲的两种因素的分析,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或者是这两种形态的不同组合方式和表现形式,我们不能一一分析。总之,笔者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供求长期扭曲的结果,在这种扭曲的过程中,“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地发挥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或者说市场机制在人的影响下,在错误的方向发挥了调节作用,使供求状态越来越偏离真实的市场情况,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宋韵声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或资本追求利润的冲动,以及资本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综观国内外的金融危机,无一不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的结果。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利率水平从6.5%降至1%。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大量资金进入次级债这一高风险、高收益市场。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宏观经济向好、房价持续上涨,借款人可以按期还贷,抵押物有稳定收入流。但2005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周期发生逆转,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仅1.1%。2004年至2006年底,美国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的提高导致抵押贷款利率提高,令购房者还款压力增加。同期,美国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开始下降。2006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2006年第三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房价下跌超过10%,其结果是,一方面贷款人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抵押的房产价格缩水。在双重打击下,放贷机构的资金循环出现断裂,连锁反应接踵而来,次贷危机便因此爆发。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线,也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关节点。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推动着房地产、煤矿等资产价格的猛涨,诱惑着制造业企业家为追求高利润而转战房地产、煤矿等行业,强化了虚拟经济,弱化了实体经济。2010年温州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50%以上的企业涉及房地产。温州民营企业投资房地产已超越“炒房”阶段,房地产已经成为温州许多民营企业不可缺少的产业。“卖商品不如卖资本”已经深深地被温州企业家所推崇。在温州的传统服装业,有一定品牌和知名度的企业都直接介入房地产。包括雅戈尔、杉杉、太平鸟、报喜鸟等等。全国知名的鞋业企业奥康集团也是老百姓叫得出来的房地产开发商。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填补因扩张冲动而形成的“资金窟窿”,一些民营企业被迫大规模向高利贷借款。与此同时,政府因担心房地产泡沫而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包括“限购”、“限贷”,导致房地产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中断,同样迫使企业家大规模借助于高利贷,推动民间借贷利率的大幅度上扬。当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承受高利贷的高昂利息,必然出现资金链断裂。民间借贷危机便因此爆发。由此可见,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是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即追求高利润,资本运动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信息的非对称性所造成的。只要存在着地下金融,周而复始的民间借贷危机,便是不可避免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周期性,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是相辅相成的。
2011年4月,有温州民营企业倒闭的信息公开披露。2011年9月下旬,温州企业主“跑路”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迅速传开。其中,浙江信泰集团公司(温州规模最大的眼镜公司)董事长胡福林和温州奥米流体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福财等在短暂“失联”被证实后,成为媒体聚焦的“风云人物。”胡福林是因为高利贷导致资金断裂。他出逃时债务总额达到20多亿元,其中有8亿元为银行贷款,月利息为500多万元;其余12亿元为高利贷,月利息高达2000多万元。截至2011年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事件,已由当年10月初的93起增加到140多起。后官方出台了应对的措施,民间机构之间开展互助,除了成立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外,还成立2亿元规模的“企重组要求要求救助基金”,以及采取行政手段禁止用暴力强迫还债等,才把民间借贷风波暂时平息下来。据央行透露,民间借贷危机不仅出现在浙江省温州,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山东青岛、河南安阳、江苏泅阳、广东东莞与深圳、福建厦门与安溪、宁夏固原等地,都出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和老板“跑路”事件。
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倒逼金融综合改革的启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规范
20世纪以前,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由放任的状态之中,会计准则还属于一种非正式规则。20世纪初,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会计职业界首先感到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人们开始要求使用统一的会计规范。1906年,针对当时铁路行业对重置会计的滥用,美国制定了赫本法案(hepburn act),授权州际商业委员会为铁道业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业成为最早受到会计管制的行业。1917年,美国公众会计师协会(aapa,现已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现代会计的第一份权威性指南《统一会计》(the uniform accounting),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会计规范对会计行为实行管制时代的到来。
一、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
1929爆发了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大跌价。几周之内,纽约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下跌了50%,大约260亿美元失去了,大体相当美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支出的费用。通商,贸易流通中的交换手段被冻结,制造业的残骸到处都是,农民找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成千上万的多年储蓄化为乌有。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松散的会计实务和对创造性会计的滥用被指责为市场崩溃和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为了响应纽约证交所的要求在大萧条中逐渐恢复公众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公允性的信心,国会成立了sec,它有权规定财务报告编制中会计处理方法,并确保上市公司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这一机构先于确定gaap的主体成员之前就开始运作,可以看到政府对规范会计准则的急切心情。随后,sec着手组织会计职业界制定gaap,投票决定了依靠民间机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的制度,sec希望能够通过对其施加压力来影响会计准则。
二、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员m.zubaidur rahman向该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区域内国家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质量较差、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会计在金融危机预警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的建议:如风险集中与会计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披露、或有负债问题与会计披露等。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告成立,倡导在全球推出统一的会计标准,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1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危机蔓延之初,会计准则一度成为千夫所指。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允价值条款。经济危机期间,欧美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按市价计算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正是这种会计方法导致了危机的恶化。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报告表示,公允价值条款不可废止,但应修改完善。随即,iasb计划推出与银行资产减记有关的减损支出披露准则,要求公司公布在不同减损模型下计算得出的公司资产价值有何不同。同时,iasb还拟于2009年开展对减损准则的全面修订,并有望在2009年内推出。
四、经济危机下对会计规范制定的反思
(一)需要客观看待会计规范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当然,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可能靠它解决经济危机。正如80年代银行危机出现时,许多人认为这是70年代的会计准则15号公告的后遗症,它并未消除危机,只是延迟了危机。
(二)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规范的缺陷
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如前所述,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公允价值被认为比历史成本更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缺陷暴露无疑。金融业的利润在经济形势好时,由公允价值计量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资产的市场定价往往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数据被低估,以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高,这误导了投资者,使他们对低迷的金融环境更加悲观。因而,公允价值会计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会计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
(三)需要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在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的立场很可能屈从于政治需要。为了防止在危机中出现“救火式”的准则,需要构建一个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简称cf)并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有助于fasb更能体现公众利益。从理论上讲通过cf的研究,逐步确立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化思想,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更加集中,这样也避免了在每次经济危机中,会计准则都成为危机“替罪羊”的尴尬局面,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
参考文献
[1]亚洲金融危机的会计原因[j].
[2]黄平,简剑辉.经济危机与会计披露监管演进分析[j].财经论丛.
[3]王棣华,花婷婷.事件推动会计准则的完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论文摘要: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垄断金融资本的研究成果,分析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解释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必然性,可以为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横扫了全球。不同于以往爆发的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金融资本阶段,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在新阶段下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过程,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首先有必要正确认识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研究,分析危机爆发的必然性,最后得出结论和启示。
一、垄断金融资本阶段的特点
垄断金融资本是对垄断资本的发展。根据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奇的论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规律是剩余随着这个制度的发展而在绝对数上和相对数上增长。为了吸收这些日益增长的经济剩余需要开拓新的途径作为消费和投资的补充,比如销售努力、政府民用支出、军事主义和帝国主义等,然而这些途径都不能有效吸收经济剩余,持续的生产过剩导致20世纪70年代滞胀局面的产生。于是在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开始了由垄断资本向垄断金融资本的转变。垄断金融资本具有其鲜明的阶段特点。
(一)经济金融化
经济金融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逐剩余价值,但随着机构成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经济剩余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出路,而金融资本却可以完全摆脱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权和灵活性,满足其获得价值增值的本性。于是,金融资本相对于实体经济资本迅速膨胀。
(二)金融虚拟化
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总值达到596万亿美元,是全球股市总值65万亿美元的9倍,是全球gdp总量54.5万亿美元的11倍。其中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总值占全球的50%以上,是美国gdp的25倍[1]。
(三)金融部门走向垄断并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部门正日益走向垄断,"1990年美国最大的10家金融机构只持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0%;今天它们拥有的是50%。前20位的金融机构现在持有金融资产的70%——这是从1990年的12%上涨起来的。"[2]这些巨型金融机构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工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组成"金融——工业联合体"后,金融部门的定价权力显著提高,金融的触角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微观层面的非金融企业通过融资获得资金,企业利润来源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和宏观层面的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利润总量比重上升,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运动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服务贸易居于次要地位。
(四)新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
由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对滞胀问题解决乏力,新自由主义逐渐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居于主导地位,其核心主张是尽可能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关系的调控作用,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其中,关于金融自由化的政策要求各国开放金融市场,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
二、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著,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一)金融泡沫急剧膨胀
在《资本论》中,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w-g’-g’,其中g-w-g’部分是职能资本增值过程,可见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应是紧密联系的。然而,随着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创新,以及现代银行制度的不断成熟,金融资本几乎完全脱离了实际经济,通过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就可以迅速实现g-g’的价值增值,并且由于金融交易具有高杠杆性,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自身价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这使得金融衍生品所形成的虚假财富急剧膨胀。
(二)新自由主义推波助澜
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实际是为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正如西方学者约翰·b.福斯特所说,"新自由主义根本不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而是日益表现为全球规模的大资本、大政府和大金融的产物。"[2]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声称要取消对金融的监管,使金融运作自由化,但在面对金融损失时,他们则抛开了"市场化"、"自由化"的原则,积极救市,支持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并社会化这些损失,而在金融泡沫扩大时期,则恢复了不干预政策,放任金融泡沫无限膨胀,使企业充分获利;另一方面,"效率优先"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贫困化程度加深。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结果。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激化
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矛盾的自我调整,因此,生产关系内部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潜在动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状态就是停滞。"[3]垄断金融资本虽然通过金融途径对垄断资本进行了部分修复,表面上解决了剩余的生产和吸收之间的矛盾,但从本质上分析,这种修复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事实上,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会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而在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化带来的危机将是更深刻和更长期的,"这是当前危机的最大可能结果"[4]。
四、结论和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部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金融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迅速膨胀,产生大量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逐利、寻找吸收剩余的途径的必然结果,因此仅从金融角度探索解决危机的做法只能起到暂时延缓下次危机到来的作用,并不能消除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引起其他形式的经济灾难。
不可否认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金融行业自由发展,甚至取消金融监管,繁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表面上可以分散风险,但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这些创新实际上加速了金融泡沫的膨胀,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应该更加重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确保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另外,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资本跨国界流动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一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抵御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应该是未来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自由主义政策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在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经济政策时,要特别注意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避免照搬照抄,尤其要重视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防止贫富差距拉大,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要重视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将促进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防止出现经济增长的泡沫,确保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41.
[2]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垄断金融资本、积累悖论与新自由主义本质[j].武锡申,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1).
[3]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