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学术会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又是人生的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培养了我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认识自我,有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社会,体会社会,增进个人社会责任感。
医学是个神圣的学科,也是个伟大的学科,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的知识,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社会实践期间,对医患关系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政策有了一点了解。
有这样一句话:“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我算是亲眼目睹了这种现象,更是见识到了贫困所给人们带来的严峻的生存现状,同时我已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缺医少药是什么样的尴尬现状,以前很多村民有了小病就随便开点儿药来吃,管用就吃,不管用就扛过来甚至不理了。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的人数多了,报销的比率高了,手续简单了,看的起病的人多了。不过,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一名在高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医学生,偶尔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患者的费用不够而病人又迫切需要救治,医务人员不与理睬,耳旁那一声声哀怨的声音那么刺耳,眼中那一幅幅苍桑的面孔依然鲜活,心中那一缕缕扶贫的热情更加深切……,我感慨万千。
一个平凡的医学生,到底能做些什么?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我们脑海里定性的东西了,医学是个知识的海洋,活到老学到老,但在这有限的几年中,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好专业知识。当然我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事实,事实上许多东西和我们书本上学得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特别是面对病人时其疾病并非书上所说的那么典型,医学更是一门实践科学,他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每一次实践,同时还要积极为自己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不可虚度,悲叹在与没有贡献;贫困不是羞耻,失于未得到条件;疾病缠身出于无奈,世人仁爱之心却都能带来温暖”。对于现在医疗的现状,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确,面对现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我相信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他总会得到改善.
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整个医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医师与病员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学足专业知识,也要学会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处理好了医患关系,患者才能得到应有的治疗。
通过社会实践,对国家的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句话说,“医生是一脚踏两院的工作者,一脚踏医院,一脚踏法院”,所以,需要医务工作者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医疗改革,对农村医疗倾斜,通过农村医保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上得起医院,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实践活动,使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当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患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实践中也为医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感动。我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独立处世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一、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加强课题研究
我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下,我们坚持“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发挥了艺术教育在育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常规管理,强化过程管理
在措施上狠抓艺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把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本学期,坚持“期初有计划,月月有检查”的原则,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教导处、德育处、教研组长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组及时查阅,反馈信息,使其更具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正常开展每周一课的教研课,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领导组将随时了解艺术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分析、综合教学现状,与艺术教师一起交流,鼓励教师及时地记录教学心得,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的督促机制,又提高了艺术教学的质量。
三、艺术教学成效明显,艺术活动多姿多彩
六盘水师范学院院长钟郁铭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乌蒙山区是“十二五”国家扶贫攻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处于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师范学院在推进乌蒙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过程中,应找准位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昭祥介绍了六盘水市的资源、工业基础、行政管理、发展布局等基本情况,认为乌蒙山区发展研究会议将会为推动乌蒙山连片特困产业扶贫开发献计献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建设创新型六盘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安排四位专家围绕着乌蒙山区的发展作大会主题发言。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肖迎教授在题为“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经营的思考”的发言中,结合其多年来在云南农村的实地调研的经验,指出目前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不高、公路道路运输能力偏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不足、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带动“三农”的外部力量不足九个方面。西部贫困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具体而言,应强化农业“固本强基”的认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伸地方性的农业产业链。同时,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规模化,尤其是在可耕地较为细碎的乌蒙山地区,适度规模经营是山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培养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强力推动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化将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投入增长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扶持、价格政策扶持、生态补偿政策扶持等相应的配套措施。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发展中心主任杨正文教授从区域研究、产业扶贫、资源开发等方面阐释了“乌蒙山地区研究”的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杨正文教授指出,对乌蒙山区的研究是人类学“区域研究”的学科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参与倡导该区域研究的几所高校既基于学校的区位优势,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他进一步指出,乌蒙山区既是一个涵括了汉、彝、苗、仡佬、回、布依族的多族群文化区域,同时也具有三线建设重点区、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综合治理试验区、生态脆弱区等政治区域的意义。目前围绕着乌蒙山区的发展,可以开展对该区域改革、试验与创新的经验研究、产业扶贫开发路径探讨、资源开发与贫困问题、灾害与生态治理风险等课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支持。杨正文还针对乌蒙山区产业扶贫提出了“结合特殊气候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劣势为优势”思路。贵州民族大学吴秋林教授在题为“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文化政治”的发言中,首先对“政治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政治”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政治是有文化的,最终极的政治就是实现文化的转型和文化的复兴”。他说,以前学者们容易将“文化中的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而今天的中国在文化中强调政治却不是“意识形态”的,这个“文化中的政治”是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文化行为的政治意味。乌蒙山区特殊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的设置,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是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彝族、苗族、布依族文化在此区域内共生共荣,这是此区域扶贫开发的重要人文因素,因而对于连片贫困地区的设置是政治对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因此,“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体现了“文化中的政治”。付昭祥副市长在发言中分析了六盘水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对于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其劣势主要表现在喀斯特地貌造成土地贫瘠,可耕地零星、细碎,增加了推广集约化农业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当地的可进入性差,交通建设成本高,通讯服务覆盖效率低等困难。但如果因势利导,同样也可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高原喀斯特小气候,适宜于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因而,他认为六盘水市的发展方向应是合理控制规模,发展特色优势农产业,最终达到产业链条上各方的共赢。
会议分为“人文社科组”与“自然科学组”分别进行。“人文社科组”的学者们围绕着乌蒙山区的地理特征、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经济发展、民俗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贵州师范大学的李旭东教授根据乌蒙山区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指出乌蒙山区人口和耕地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影响山区人口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耕地,海拔高度通过影响耕地面积来影响人口分布,随着海拔升高,人均耕地减少呈递减状态。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吕学琴教授对妥乐古村寨“人树相依”的独特景观进行了分析,对其以银杏树为载体的历史迁徙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古树文化”进行了文化的阐释。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郎丽娜从地理环境、彝族族源关系和历史、仪式、英雄史诗、日常生活等六个方面探讨至今仍影响着乌蒙山区的文化性质和基本表现要素。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张绪清副教授对乌蒙山国家能矿基地“财富悖论”问题与深度脱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指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保障等制度的存在,矛盾叠加与问题累积抑制了矿区转型跨越与深度脱贫。贵州六盘水行政学院的封毅教授发言指出,六盘水作为乌蒙山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挑战,迫切需要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开创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张宇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六枝原则”作为一个建设生态博物馆的国际共识在建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自然科学组的讨论上半场由贵州师范大学的罗充教授主持,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谭萍教授、杨友联副教授、杜琨教授、周庆萍老师分别就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学术报告。谭萍教授采用DPPH法探究了苦荞麦多糖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实验数据表明苦荞麦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杨友联副教授采用单胞分离法对引起云贵川三省炭疽病的常春藤病原进行了分离,通过显微形态特征和ITS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常春藤炭疽病病原为常春藤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ichellum(fr.) Duke)。周庆萍老师以液体培养基取代固体培养基,对提高太子参组培苗质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经自然光照培养能得到高质量的试管苗。下半场讨论由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谭萍教授主持,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石开仪教授,毕节学院的骆强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的罗充教授分别就白腐真菌对低价煤模型化合物喹啉降解机理、韭菜坪及其邻近地区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丛枝菌根真菌对西南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进行了报告。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主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何元龙致开幕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辞书学会两个分委员会首次合作举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打破学术壁垒,在融合中交流、碰撞。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严明致欢迎辞,他简介了黑龙江大学的历史,并对俄罗斯语言文学与研究中心在发展历程中的成绩进行了回顾。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学术研讨,分为大会主讲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在大会主讲环节中,9位专家分别做了专业、精彩的学术报告。徐时仪梳理了上起下至抗战胜利的百年间的辞书编纂发展演进,展现了在大变革时期辞书编纂新旧交替的转型和新式辞书的萌芽;李尔钢以《汉语大词典》为例,提出了义项增设或分合的基础在于广泛地查阅文献和深入地辨析书证,为辞书义项设置提供了普遍参考;高永伟论述了邝其照《字典集成》的缘起和传承、《华英字典集成》的影响,梳理了《字典集成》的蓝本和修订版等;于淑敏以《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为例,总结了专科词典框架和词目设置的常见误区,对辞书编纂和出版过程中的框架和词目设置有启发意义;徐祖友以实例为基础,分析了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造例排序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汉语词典自造例排序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田兵以《康熙字典》和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为对象,抽取一定量的常用名词和科技名词,针对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展现了两部词典的共性和差异;周琪系统梳理了戏曲辞典编纂的历史流变、分期和特征,论述了戏曲o典编纂发展等主要问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张敏总结了当代中国辞书评论的种类,提出辞书评论发挥正面积极作用的条件,指出了目前辞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建议;郑述谱指出,从事辞书史研究、进行辞书评论,一定要具有历史意识,编纂专科辞典,一定要具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准备,有了这一纵一横,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就会有更大的拓展。
为加强与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本次会议在分会场设置上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根据论文议题设置了“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三大分会场。
在“中外辞书编纂史与词典学史”分会场,王德怀介绍了维吾尔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维吾尔语文化的多元性;温朔彬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评述成语辞书的编纂历程;蒋文凭追溯专科学习词典的发展源流,探讨了我国专科学习词典研编的发展前景;杜翔说明了如何把握语文辞书编写中条目思想性的“时”和“度”,从而保障条目思想性的“性”;安志伟从多角度分析了《通俗常言疏证》这部辞书,阐述了俗语发展变化的过程;张晖认为术语与语文词的二分应该以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待;吴哲结合世界图景理论解析术语词典编纂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原则;张金忠梳理了汉俄词典编纂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汉俄词典编纂现状;窦可昀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词典在俄语法律词汇研究中的作用;张春新分析了达里所编的《大俄罗斯语详解词典》,阐释了达里的词典编纂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辞书编纂理论与实践”分会场,潘正安指出了语文辞书中科技词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张德意指出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辞书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赵福生分析了我国小语种专业辞书现状,讨论了该类辞书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等问题;马立东根据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验证大规模语料库词频数据在词典形态语义网络构建中的应用效果;陈丛梅介绍了《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一书,探讨了作者对词典范式精神的现代性守望;袁新民从收词、释义、应用等可操作性方面对英语学习型字典的数字化进行了全面探讨;何家宁、何永香回顾了CIF这一贸易术语汉译的相关研究,对该术语的译名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李家春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表达方式的凸显性差异及词典编纂中的翻译问题。
在“辞书编纂理念手段创新及其应用”分会场,徐时仪指出语文辞书编纂应秉持求是与致用、规范与描写等理念;刘立香指出词目词的价值在双语词典环境下呈现出语内价值和语际价值之别,双语词典可借助词典手段和翻译策略来呈现价值差异;于峻嵘认为可以借鉴现象学“视域理论”,为研究同义词词典释义问题提供参考;张相明分析了词典中的语义网络信息,概述了词典学中的语义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叶其松对《俄语积极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进行计算分析,论述其频率、语法和语义属性;王圣良论及专科词典编纂中的词目翻译补充问题,并提出了释文补充的基本要求;李静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成语异形词立目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考量;张立娟对汉语工具书附形部首产生存在的原因、处理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编辑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不断涉猎本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补给新知识、开拓视野、汲取营养、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1],也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以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参会,多听、多看、多学习,抓机遇、找契机,为谋求期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科技期刊应如何求变,顺势而上,这是当下每个期刊人共同关注课题,而编辑素质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2,3]。学术期刊也应从思想上重视编辑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并积极支持编辑人员踊跃参会,因为学术期刊编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益处是多方面的:首先能使编辑更加关注学术热点,了解学术动态;其次更多地结识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建立良好的学术联系,再次为组织优质稿件打下夯实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宣传自家刊物,扩大影响力,与其他期刊同行交流办刊经验;开阔视野,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4]。
1 选择参会类型
学术的发展在于交流、碰撞、融合,现如今的学术活动也是繁荣活跃,大多是针对特定的专题,组织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共同,共同交流探讨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等。较为流行的会议形式有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卫星会、成果会等,专家的交流、研讨使得不同思想碰撞、彼此辩证,促进学科交叉,学术得以创新,参会人员彼此收益是学术会议最终的目的与意义,然编辑参会如同研究者们一样获得的思想启迪也是受益终身的。科技期刊所涉及的学术会议或编辑会议的举办频率很高, 而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何种会议类型是编辑首要考虑的问题。根据经验, 建议编辑选择专业领域内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由编辑部主办或协办的审定稿会和有特殊参会目的的这三类会议, 参会效果会事半功倍。
(1)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
这类会议多是国际国内顶级交流会议,与会人员分布范围涵盖国内外, 报告专家不乏各国学者、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顶级科研团队代表,通常全英文汇报,他们的报告内容能帮助编辑了解该学科的领先技术、最新科研动向[5]。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对编辑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不仅锻炼编辑的外文水平,更能开拓广博的视野,知晓国际最前沿的科研动态。
(2)由编辑部主办或协办的审定稿会
这类会议的特点是参会人员同属于本专业领域,大家彼此熟悉,沟通更方便,可以聊聊彼此近况,征询对方对杂志发展及现状的意见与评价,熟络感情,加深联系,对于约稿组稿、推荐审稿人的要求更是可以不必犹豫的提出,以求帮助。
(3)有特定参会目的的会议
这种会议常有我们需要联系的专家、特定作者、读者群,或者是某专题的学习班,参加这类会议任务明确,一切都有准备而来,或联系专家,或向作者、读者宣传杂志,或认认真真的听讲座做学生。
2 会前准备工作
筛查对比会议规模、与会专家、学术报告的内容,初步定下参会意向,日常也要关注会议的变更信息,在编辑部财力与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能参会对于我们年轻编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机会,为了能更好地利用参会机会达成诸多编辑在家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参会预期达到的目标,如:确定约稿人选和组稿方向,根据杂志拟定的报道方向与范围,筛查各专家目前研究动态,按其人名、团队名称为关键词上网收索其新近发表的文章或报道的科研成果确定约稿的人选和题目,最好能通读其已发表文章预知其可能供稿的大致内容以便于细致沟通。
(2)整理信息、制定参会工作安排:通过会议日程大致了解会议的参会人群或提前致电组委会详细了解会议规模、参会人员情况,查找需联系专家的详细情况(专家的姓名、单位、职务、年龄、所从事研究方向)并记录在册打印携带,如组委会同意我们的杂志,需提前寄送杂志及宣传册,计划好参会目的并将参会时需完成的工作一项项落到纸面上以免遗漏。
3 会中记录、学习
学术会议上的报告人大多是该领域的杰出者,其宣讲内容新颖、丰富、有前瞻性,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对于科技期刊编辑,其学术水平、专业知识已显陈旧,远远落后于科研发展步伐,会上认真聆听报告、详细记录报告内容,知晓各专家新近研究内容的同时洞察未来研究动态,学习专家报告中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也是短时间充实自我,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的大好机会[6,7]。
如果能与熟知专家在同一个会场, 不仅有利于与专家交流感情, 还方便我们在与专家的交谈过程中, 提出自己约稿要求或让其帮忙推荐审稿人、撰稿人,通过他的视角了解这一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及各团队的研究成果,争取通过熟识专家的关系网与更多学者建立联系。如若不熟悉的专家,要认真听会,会后与专家就其报告内容细致交流是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可邀请这些专家做特约审稿人、或约请撰稿、组织专栏等,但会议上的简单交谈常常只是一个意向,会后各专家科研、日常政事繁多,往往不记得曾经商榷好的事情,这就要求编辑做好记录,会后不厌其烦的与之联系联系督促提醒。使其能尽快定稿交稿,以便我们第一时间最新科研成果,占领学术前沿阵地!
4 会后整理、归纳总结
会后回到编辑部要向领导及同事们汇报会议情况,整理会议纪要,保存好会议通讯录和名片等,分享会上学习和了解到的知识与信息,记下所得到的灵感与感悟,点滴中见积累、积累后得升华。对于已完成的工作记录在案,未完成的工作需要继续跟进,如编辑与专家商定好的约稿要持续跟进直至收稿刊发。这些都是参会的延续,是编辑工作的重要成果。
在选会与参会的过程中,编辑的社交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大幅度提升,为后续的编辑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参加学术会议对期刊本身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主要是扩大刊物在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学术会议的主要参与者或是刊物的作者或是读者,即或暂时不是也是潜在的读者与作者群,在这种学术会议的氛围下宣传杂志、向与会者发放杂志、留取注册信息,在听报告的同时,与会者有更充裕的时间细细翻看杂志、了解杂志,如有疑问也可当面询问在场宣传的编辑,对于扩大杂志的影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应从思想上重视编辑人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并积极支持年轻编辑参会,为其关注学术热点,了解学术动态,结识本学科的学者,建立经常的学术联系,为组织优质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更好的宣传刊物,扩大影响力。总之,详查信息、合理计划、统筹安排、有所侧重是编辑有效参会的实践经验,供同行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的选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6:879-880
[2]张晓军,余志平. 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新趋势[J]. 编辑之友, 2013( 7) : 36-39
[3]刘雪松.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1) : 145-147
[4]倪鹏.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提高个人能力[J].科技传播,2014,8:33,24
[5]郭雨齐,董萌,王桂颖.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