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较多,正确选择科学的、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反之,如果地理教师随心所欲,甚至不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那么非但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会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于地理教学方法,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授之以趣,从厌学转变为爱学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如果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有益于强化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
二、创造成功机会,鼓励人人参与,给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放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激发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这样,一方面可让学得吃力的学生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教师可巧妙地创造良好的、积极进取的课堂环境,营造师生共同的、平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地理问题。如讲授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地形对我国的气候影响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东南部,那么我国的气候将会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议一议,相互交流。这一内容没有循着教材,而是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的探讨兴趣较高,课堂讨论气氛自然比较热烈。经过讨论、探究、分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了地形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行为,给每一位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
侦探小说为什么可以吸引读者,在于其中设置了许多疑问,这些疑问激发人们寻求结果。同样在学习中,适当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周围环境中,从较易感知的地理事象、地理事实中找到激趣点。
例如在讲完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后开展活动:朗诵“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1)该诗句出自我国哪一位大诗人?(2)请大致介绍一下这位大诗人。地理课评论诗人,学生惊奇,积极参与。这时话题一转,请从地理角度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讨论中,海陆间的水循环又一次得到巩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显示的。因此关键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启发作用。
五、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没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出培养具有高度自觉能动性人才的途径和模式,使之有利于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切实使地理学科的教学适应于素质教育模式的转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使地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诠释多样化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生活化现象中灵活掌握与运用地理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火山喷发、人口增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带有极强的地理因素,只有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才能探索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二是教师事实生活化地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获取与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有利于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获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疑、析疑和解疑能力很重要,在此前提下,学生开拓进取,积极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便水到渠成。
二、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培养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其前提是不断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促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实现终身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新课改理念与基准,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打造趣味生动的地理课堂教学,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践行到实处,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盎然生气,让学生在生活化地理课堂中享受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教学取材于生活,地理教材源于生活,将最生动鲜活的地理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自身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切体悟到地理学习的实际效用,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教材将复杂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浓缩,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浓缩与概括,将大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智慧尽情展示。如在《中东》的实践教学中,教材在开始部分以媒体报道中东的一些实情引入课堂内容的学习,生活化气息已然很浓厚,突出了地理与生活一衣带水的亲密关系。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播音员身份,结合日常生活对中东情况的了解,将自身体会、感悟播报给大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东》学习效率。
(三)善于创设情境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地理情境是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中学地理教材实用性和生活性较强,学习地理不是为了单纯积累理论知识,而是学以致用,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善于联系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现新课程目标尤为重要。如在《中国水资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该节课的切入点,使学生在生活中轻松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统计自己家半年的用水量,详细考察自己身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查明有无浪费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可行性的节水方案,这就相当于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做中学;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参考文献:
一、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地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着书本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课,并且记下老师所说的一些重要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追求所谓的“静态”效果,认为老师讲课时学生必须安静认真地听课,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课。长久下去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疑问没有能及时解决,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会突然想到有不懂的问题,而课后大多学生都会遗忘之前的疑问,这就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因为听多了人会累。这些都与“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相悖,长此下去会导致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越来越肤浅,知识面越来越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某些优势,只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点,因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虽然是辅助角色,但是要随时调控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的控制策略非常重要。启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课堂活动也不例外。用一个好的开始把学生吸引住,接下来的讨论才会顺利。教师在开始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从悬疑开始。正式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可结合活动主题制造一个悬疑,这里的悬疑可以是学生质疑问难、相互解答环节的遗留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有意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的脑子先开动起来;2.从形象开始。形象直观、突出,对学生会有吸引力。课堂活动之前,在黑板上出示挂图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师在开始课堂活动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课堂活动的进展情况。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加强点拨,及时引导;当课堂活动离题时,教师要及时控制,使课堂活动不要脱离主题;当课堂活动枝杈过多时,教师要突出重点,指明主要矛盾;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
最后,教师要做好鼓励和疏导的工作。课堂活动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于差的同学要究其原因,耐心疏导;对于不爱发言者,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学生回答时,教师面部表情要放松、亲切,不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应该委婉纠正,语气不宜冰冷。
三、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化
学生都喜欢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师要想把整堂课演绎得波澜起伏,把整个课时安排得周密完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全面的设计,理清本课时知识点和知识层次的逻辑关系,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情节化。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确定好各个环节上场的“主角”。主角们的整个探究过程、探究手段以及行为方式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个情节。教师要依据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块分割,确定哪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教师亲自主持的,哪些内容又是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以及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充分利用中学生喜欢争强好胜、渴望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认可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创造多种机会,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探究的目标和任务依次登台,剖析问题、探究结果、传授经验、交流心得。同时,注意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是基础,一节课中的各个知识点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利用恰当的知识点衔接来组织教学。好的衔接不但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整体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形成一个教学,使每一节课都显得波澜起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激情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个性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差异性,学生也是一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不仅如此,更要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倡个性化,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式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也觉得枯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地理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师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首先,新课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地理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其次,新课标强调地理教学到生活中去,与实际结合。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主,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教材知识,缺少联系生活的知识运用,学生往往觉得空泛、不易理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于讲授课本知识,对学生运用地理的能力关注较少,学生无法真正成长为一名具备全面地理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只有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与实际相结合,教师才能真正教好地理。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角色定位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引导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只把教学当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一切从此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地理情感与素质、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习能力。这就是要做到“备学生”。其次,从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来讲,教师要做教材的利用者,而不是一味跟着教材走,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较于旧教材而言,新教材既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又注重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了,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明确教材只是一种工具,是教学的载体,应利用教材来帮助教学的开展,而不是被教材束缚,一味跟着教材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形势各不相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加以甄选,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部分进行讲解学习,同时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拓展,多寻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加以补充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做教学的真正设计者,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不断去开发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这就是要“备教材”和“备教法”。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调查求证、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主动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这说明现代教育由重视结果学习到重视过程学习的转变。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探究型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自信。另外还可以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教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运动特点,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过去人们是怎样来验证大地是不平的,本来很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了,学生也觉得印象深刻。这样,教师巧妙地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其中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一扫课堂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教好地理,必须要联系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注意以与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增强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可以从学生周围的环境入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实际的生活问题。例如,在讲授“气候与天气”的内容时,笔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搜集所在城市几天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并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数据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这时再带领学生寻找原因并加以分析,因为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趣味盎然,而且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另外,应寻找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加以补充,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气候与服饰”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各个地区人们的服饰,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例如,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常穿长袍,戴头巾,颜色大多数都是白色系;我国藏族牧民常穿可以露出胳膊的袍子;欧洲男士的服装多为开胸;因纽特人常穿皮质衣服等。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也激发了其探索欲。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现实地理知识的关注。如可以订阅相关报纸新闻、开展地理知识的板报评比等。总之,将新课标理念贯彻到地理教学中的策略很多,不同教师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还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得宣.新课程改革之我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