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理念

地理教学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理念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1篇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传统教学日显弊端,地理教学将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应重新定位地理课堂,进行新理念下的教学反思,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 新理念

21世纪是实施素质教育时代,新课改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其学习方法。为适应新课标,从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改变自己,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错。

一、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师生协作排除疑难,达到教学目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堂教学全过程,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如汽车进高速公路,没有路标可能上岔路,教师当“路标”。教师课前积极备战,课上指挥“千军万马”,在思维的自由王国里“纵横驰骋,冲锋陷阵”。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髓。

注重引导和肯定学生。上“全球变暖”课时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不可怕,原始大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碳照样诞生了生命。教学中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比如厂址选择问题,教材给了大量食盐化工和某镇地图相关资料,提出:某公司考虑在某镇建食盐化工厂。分4组人对照地图讨论:公司和议会提出的两地点相比哪一方案更合理。4组人分别扮演: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同学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热烈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身份认真态度参与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科学的、多方位的思考,解决问题方法不是单一的,衡量利弊得失选出最佳方案)。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须取得更大利润角度,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角度,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角度,呼吁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郊外。课堂上,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适当的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学成功是上好课的基础。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确定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遇到疑惑不解问题,提出来,待老师讲解、答疑。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寻求问题答案,避免中差生不愿意读书、预习的毛病。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学习。

三、学生自学后,教师“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

教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环节的延续深化。教的内容少而精,只教教材重难点和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在“教”的环节中,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改正。

课堂上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推动他们去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和自己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如讲大气环境保护,可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冰箱和空调;讲城市环境问题,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大量实例说明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和形成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引思、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作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我们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教学中,我们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当堂训练是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步达到牢固,熟练灵活运用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比如要求学生围绕“思考题”把整个教学过程快速用心默读一遍,达到对所学知识及时、主动强化的目的,以保证训练质量。也比如出示测试题,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完成,教师及时检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针对教学问题,及时加以改进、调整,使学生牢固的掌握重点知识,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良好的载体,确保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新理念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应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标,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吴雷娜.浅论地理教学新理念.华章期刊.

[3]读《教海求索 50 年―王树生》学习心得.

[4]关于地理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2009 年 12 月.

[5]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手段.庞艳辉.徐宝芳.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论实验室.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2篇

一、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的前提,备课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基本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例如“梅雨”这个概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生动的生活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为避免照本宣科,笔者采用实地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教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香樟树、“碧螺春”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判断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种?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1.帮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教师只要讲清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即陨星就不是天体。在教学环境合理容量这个概念时应抓住“最适宜的人口”这个关键词。

2.归纳总结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例如,闪电和地震虽然有自然属性,蕴涵巨大能量,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并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自然资源不全是能源,因为有的自然资源能够提供能量,而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提供能量。如阳光是自然资源,也是能源,而耕地、铁矿石是自然资源却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而不是能源。

从能源获得的途径分类。能源有的是一次能源,有的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而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因而不属于自然资源,如阳光是能源又是自然能源。而煤气是能源却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因此不是自然资源。

3.类比地理概念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关于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又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二者不可调换。

(2)关于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等。这类概念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生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二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及各种金属矿产等,而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关于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4)关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在运用以上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坚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形成概念时,不仅要使学生背诵概念的词义,而且要使他们会论证、会运用这些概念。教师设计一些习题,在分析概念后及时练习,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是否完整、准确,又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联系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另外,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很容易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不能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训练掌握这两个概念。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3篇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二、注意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延伸

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

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发展智能和进行

审美教育,加强竞争意识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延伸。

三、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技能运

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能适应知识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必须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

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强

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具体体现。能力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各种课外活动、填绘图表、自制地理教具、分析图表、演讲、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能力培养的好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同学们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意志力,同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误区;优化;探究教学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其代表了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者关系,而且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来表示。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作为地理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直接影响到地理判断、推理和论证。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

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纯观念水平上的,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符号表征,事实上已成为概念的本体,成为概念教学的唯一目标,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地理概念教学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强调“地理概念教学”,传统的地理概念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定义教学”,强调地理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常常使教学陷入咬文嚼字的境地。一些教师为了避免传统地理概念教学的弊端,出现了弱化地理概念教学的趋向。

(二)忽视了概念形成过程本身的动力和发展,弱化了地理概念教学

遇到需要学习的地理概念,试图仅仅通过举例,依据这些有限的事例呈现概念的结论。概念发现的过程被简化、肢解甚至取缔。

(三)将概念学习与探究学习对立起来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中有一条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科学的过程本来就包含着探究,这是科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概念、原理、定义的获得无不是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实现的,因此学习科学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能动的探究过程,而非被告知的学习。而概念学习又需要学生对概念达到深层理解和掌握,并能获得迁移能力,实现这一点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最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地理概念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概念获得策略

概念形成法。对于具体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概念的确认――例证的确认――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概念的命名”来组织教学。

直接陈述法。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以通过观察正反例证直接获得,因此教师宜采用直接陈述法来教授概念。直接陈述法并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还要为学生提炼概念的关键属性,并解读得出概念的特征。

概念同化、网络法。奥苏伯尔将概念的同化学习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例如,学习“地域联系的方式”时,经过认知同化的纵横交织,对关联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就构成一个概念学习的网络,即概念地图。这种概念图是通过概念的不断同化,促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概念的相关性和前因后果,对学生完整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培养思维和推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运用策略

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对概念进行实际的运用,即运用概念比较、判断地理事物与现象,以及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例证中概念的运用。概念学习的本质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而例子则是对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概念运用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正反例来对概念属性进行辨认、识别和类化。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区分正反例时,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概念。

解决问题中概念的运用,例子和解决问题在概念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概念教学的初期阶段,概念数量较少,通过提供例子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学生学习概念的数量增多,概念学习的重点转变为概念间联系的掌握和概念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时,就需要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运用。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1.于蓉.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5.

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5篇

一、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由于地理学科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过去一直采用讲授式,完全是老师的独角戏,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高中地理一直是很让学生反感的一门课程,教学成绩也较差。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高中生一接触地理,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利用他们对新学科的期待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地理学科,比如让同学自己通过粗略地看课本,说出自己对地理课的认识和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认识地理学科。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从他们看到的地理知识中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且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二、灵活实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多变地安排教学。①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引导策略。要有效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老师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还应十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往往在讲述同一个知识点时,教学过程是否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收到的教学评价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施展和应用,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的动力。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②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学过程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出适当的活动目的,给出可供选择的课题研究方向,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促使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查阅有关背景材料,实验对比分析等,以此来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们依照个人特长发挥所能,在互动中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加以巩固。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对看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析图技能,为获取地图上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应在读图的基础上加强析图。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由问题导向,约束学生读图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对图示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深度逐步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性地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又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地形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