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学科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从古至今语文学科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而诵读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字的节奏和韵律美,尤其是在诗词歌赋的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一读再读。比如在学习现代诗《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我会在让学生了解大致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这首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轻盈柔和、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流动美丽的画面、唯美动人的意境和对康桥依依的不舍,只有在不断的朗诵中,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首诗所彰显出来的紧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真正的体味到从《再别康桥》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美。另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美。高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诗词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佳作,无论是简洁的诗词还是洋洋洒洒的文章都描绘出了一片片唯美的景色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景色和故事或是感动我们、或是警醒我们,它之所以能让编写者和学生“深陷其中”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美。而让学生大声的将其诵读出来又何尝不是对美的诠释和升华呢?在学习《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我选择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一遍一遍的诵读,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同时我还会为学生的朗诵配以相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在多次朗诵之后自然会感受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以及送别的时的伤感之情,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这些内容和情感要有效的多。有的学生在诵读了《长亭送别》之后得出了以下的感悟“远行的人或是有爱人的思念、或是有亲人的牵盼、或是有朋友的祝福,以上种种造就了远行的人必将在各种情愫的促使下回到原地,这就是美。”短短的一句话便是学生在诵读之后得到的最深切的感悟。
二、在辩论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在通过文字传达出生活美与故事美的同时也透露出理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文本写作的整体思路和技巧表达,从而认识到文该如何写、话该如何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会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和整体感知,同时也会通过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府》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林黛玉当时不过几岁而已,然而她的言行举止却大大超出了实际年龄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不是曹雪芹在写作上的失误呢?”借此我就以“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主题讨论会。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就是个爱哭的姑娘,有理由没理由就会哭一场,实在是太矫揉造作了。”、“林黛玉爱耍小性子,贾宝玉一句错话就会引来几天的冷战。”、“林黛玉过于敏感,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都能咀嚼出好几个意思。”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都有理有据,但是结论多是具有批评的口气,在学生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也有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林黛玉并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她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哭、任性、敏感和小气其实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伪装,从林黛玉年龄幼小却寄人篱下的成长背景来看,她的这些反应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我觉得与其她姑娘相比,待遇更大方、更有正义、更坚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还给我们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我给予了这位学生大大的鼓励,他的观点不仅新颖独特,从他的观点中我看到了其思维的小火花正在快乐的跳动,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他们思考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褒奖。
三、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以Go for it 七年级上Unit 9为例,通过对英语教学规律的分析,利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发展学生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原则,讨论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案例背景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是在Unit 5、Unit6 谈论了动词have、like 的一般现在时用法的基础上提出want在一般疑问句中的用法。另外,这也是学生又一次用形容词谈感受。但是,由于谈电影要有很强的鉴赏能力。以前有关此方面的谈论出现在高中一年级,内容的灵活性及生活性都很强。而我班的学生多半来自乡村,再加上是初一第一学期,学生的词汇量还不大,所看的电影也较少,要想扩展内容深入讨论比较难。因而在备课时我仍把整单元划分为四个课时。但在每个课时开头或中间部分我都插入一小段电影,利用多媒体和平日积累的动画电影,让学生边欣赏边运用句型:Do you like it? Who is the actor? Who is in the movie? What do you feel? Who is your favorite actor? 等进行讨论。
二、单元整体说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使用want 来谈论和表达自己的喜好;学习运用表示品质的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喜好的理由;学习连词and 和but的用法;巩固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和名词单、复数的构成。本单元通过“介绍电影,谈论喜好”和“制定计划”这两个话题,设计了三个任务型活动:任务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讨论自己收集的电影;任务二是学写小作文,让学生掌握“陈述理由”的方法和正确使用表示品质的形容词。
三、任务设计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运用I like…I don’t like…Because it is…等语言结构;然后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阐述本组组员喜欢观看的电影类型;最后汇总,总结出全班同学最喜欢观看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如果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选择放一部(一段)这种类型的影视节目。通过学生的讨论、调查,使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询问和陈述自己或别人在影视方面的喜好及理由,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实录
在第一个课时,我用自制flash 打开话匣子,引出movie 一词,并提出这个单元打算学习有关电影名称及讨论电影品质的形容词。开篇的几幅漂亮海报就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有点意外,学生知道的电影还不少。他们开心的报出电影的名称,我也很自然的把话题引到地一个重点电影的类型。当幻灯中出现Stephen Chow 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说出周星驰。之后我剪了一段Finding Nemo 中的开篇段,鱼爸爸和妈妈找房子,借他们的对话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是特别在意的(从小小的细节出发给以关心)。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cartoon 出现在他们面前通过几个单词的单复数练习,对第一个知识点加以落实。
随后的听力练习及海报的展示则是对第一个知识点的巩固。前面的欣赏为后来的句型出现作好铺垫。当我用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提问时,大家都欢快的回答Yes, I do.
第二课时,为了从学生口中获得更多信息,我从自己出发讲述自己喜欢的影片类型,I like comedies and I like cartoons,but I don’t like Beijing Opera.学生也都依葫芦画瓢,用上了and, but。乘这个机会我赶紧把几个连词拿出来让学生连线,并分别指出它们不同的名称。接着作为巩固我拿出了pair work,学生积极的用学过的句子进行积极操练。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国防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
改革高校现行国防教育的教学方式,理清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把准切入点,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总规划中,从教学实际出发,构建一种多元,有效的体育教学体系,使国防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课程化,无疑,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1高校体育与国防教育的密切关系
1.1体育与国防教育起源的同一性
体育的范畴包括了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军事体育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追溯军事与体育的关系,可发现,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人类战争,自古与军事密不可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很多运动项目发源于军队,如马术、射箭、铅球、标枪、铁饼等。在现代教学学科中,体育是最能体现浓厚的军事色彩的课程,体育既包含了军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练就军事所需机能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体育竞技的“对抗性”、“竞争性”、“战术性”与军事技能如出一撤。
1.2体育与国防教育目的的相似性
体育是运用各种项目对身体进行训练,强身健体,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在国防建设中,国家早已将强身健体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形成了“以民为体”、“富国强兵”、“寓兵于民”的军事思想和“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思想。这种强身健体的形式,成为了弘扬爱国教育,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使得体育包含了丰富的国防内涵。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与国防教育具有目的的相似性。
2基于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国防首要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使体育运动与国防精神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强化国防意识,在国防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为祖国流血献身,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为国防建设输送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后备人才。
2.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对于平时学习工作和任务完成有着重大影响,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受过专门锻炼的、训练有素的人在完成战斗任务时表现出精力旺盛、精神高度集中、知觉敏锐、反应迅速、行动准确、果断而又小心谨慎的良好身心素质。而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在各种危险的环境下,表现为生理心理紧张,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心率加速、注意力及思维能力降低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军事技能有助于战胜紧张和恐惧,保持心理稳定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2.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国防建设保卫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将走进军队和预备役的行列,成为未来国防建设的主人。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国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军事训练的项目,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国防技能,牢固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为军队储备一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以便需要时为军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军队的骨干。一个国家的安危,常常与一国家公民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是最实际、最直接的崇军尚武、履行国防义务的教育,是培养国防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2.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军队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而著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觉学习到军营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作风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按照军训的要求进行军事化管理,巩固军事训练的成果;通过严格要求,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化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各种运动规则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集体形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融入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3.1组织编写融入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材
高校应建立健全国防体育教学机制,组(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38页)织体育教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编写适合国防体育教学的教材,拓宽体育教材内容,发掘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军事体育项目。高校可尝试把尽可能多的军事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入到体育教材之中,大胆地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体育教学即完成了体育教育的目标又体现了国防教育的特色。另外,可考虑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定向越野、柔道、摔跤、擒拿、救护、战场制敌、野外战场生存训练等课程项目。就拿“定向越野”来说,该项目原本为军事项目,是军人在作战中运用地图、判定方位、选择行军路线、接近目标的军事行动,由于其集跑步、翻越、识图等于一体,集团队性、挑战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2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国防体育知识,组织体育教师多渠道的参加各类国防教育培训,拓宽业务知识,把准切入点,使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互融合,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体育教学之中,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国防体育教学水平。
3.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体育竞赛活动
高校应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防体育竞赛活动,弘扬校园军事体育文化精神,如射击比赛、军事障碍比赛、军体拳比赛等。国防体育竞赛活动既是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一种有力补充,更是对国防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和拓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小分队战术竞技、军事夏令营等活动,考虑与部队联合开展军事体育运动,让大学生在参加运动中学习军事技能,接受国防教育,体验军事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枝,付宏.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99- 101.
[2]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 陈晓鹏,马楚虹,王晓,等.军事体育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也论体育与军事[J].四川体育科学, 2006(3).
关键词:分岗位教学;教师综合素养;学生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会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分岗位教学又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它的技能操作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该教学方式的完善,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财会专业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不断更新、专业实践上的娴熟以及企业相关内控原理的设置理念上不断充实并更新。
一、存在问题
1.财会专业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岗位充当老师角色,财务方面的实践经历不够,也不能够完全讲清楚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以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规定。所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够生动,不够完整,案例性也不强,有些脱离实践。也不能很好体现分岗位教学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就势必打折扣了!
2.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中职学校根据要求都开设了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可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课程却不是很多,针对分岗位教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少了。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取得财会类毕业证书,但动手能力不强的所谓的“人才”,给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培训的麻烦。
3.财经法规、准则、制度更新快,部分老师跟不上步伐
2011年7月19日第三次修订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先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颁布,2013年1月1日实施等等。近几年我国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修订的步伐很快,有些内容已经赶上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是部分教师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作为知识的先行者,自身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了。
二、几点思考
1.建立“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轮训”制度
每年派部分财会教师参加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个对储备知识不断更新的制度。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让整个学校里面弥漫起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去浇灌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股关于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竞争学习的正能量,用这样的正能量去辐射其他学生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的制度
每学期寒暑假安排部分财会专业教师去知名企业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让我们这些缺少实务工作经历的财会教师经过企业的实战锤炼,在企业的财会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信经过这样的几次轮训,我们的财会教师一定会对那些写在课本上生硬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再认识,那么讲授给学生的分岗位理念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案例。这种“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校里面每一个财会教师都有可能接触实践,有机会在实践中夯实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完美的个体最终就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具有强大阵容的集体了,那时我们的教师团队将会是一个“金刚之躯”了!
3.建立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
这个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岗位和内控制度应尽量地完善。其具有的功能不仅能模拟出一般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能尽量多的模拟出财会不同岗位的专业角色,并且在设置岗位时考虑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以及审批授权程序等等。尽量使得这个财会模拟实验室呈现出完整企业的一面,进而让学生对企业整体有感同身受,对自己充当的岗位有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新一代财会人才。最好每周都安排企业指导师前来一线指导,这样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有味道,给财会实践教学增加不同的色彩。经过这样反复的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三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每个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可望被打造成一名全面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财会毕业生。
4.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中职学校财会分岗位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即让每位财会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和岗位分工、职责、流程以及企业内控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学会与其他同事的团结协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经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会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孙振丹,郭军.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刘秀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财会教师的综合素质[J].岁月(下半月),2011(07).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态度;行为改变 一、研究目的
自1952年我国建立统一高考制度以来,除“”这一特殊时期外,高校招生几乎是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中学教学陷入了“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1]高考改革迫在眉睫。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分类招生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2]。为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应运而生。2001年江苏省获准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到2013年,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已达到90所,基本囊括了我国所有高水平大学。
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联系最为紧密的应该是一线的高中教师、高中生及其家长。高校自主招生实施至今,它对高中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促进了高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还是干扰了高中的正常教学?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高中师生及学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和评价如何?是否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二者关系的态度是否存在个体背景因素的显著差异?高校自主招生究竟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行为?是否存在显著的个体背景的差异?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是否会对其因高校自主招生而产生的行为改变有所影响?此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该如何改革,才可更好地为高校选拔出适合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未来发展又该持有何种期望?这些,都是本文想要尝试思考及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设计和研究工具编制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在问卷编制之前对刘海峰教授和厦门市3所中学的近二十名高中教师、高中生、家长进行了前期访谈,将他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作为问卷题目设置的重要参考。
(二)信效度检验
原问卷中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14道题,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6道题,两个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分问卷形式。本研究对厦门市三所教学水平不同的高中师生、家长进行预调查。
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
预测时有效回收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535份。项目1到14均具有鉴别度,KMO统计量为0.807,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行正交转轴,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解释累计总变量为66.303%。剔除因素负荷低于0.39、两个以上因素有较高负荷的因素,删除项目2。对剩余的13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789,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解释累计总变量为67.812%。将这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总问卷Alpha系数为0.768,四个维度Alpha系数依次为 0.728、0.834、0.731、0.740,该问卷信度颇佳。
2.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
预测时有效回收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297份。项目1到6均具有鉴别度,KMO统计量为0.906,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配合最大变异法行正交转轴,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只有1个,解释的累计总变量为73.267%。高中生行为改变分问卷包括一个维度,即“学习行为的改变”。问卷Alpha系数为0.925,该问卷的信度颇佳。
・招生与考试・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各行为主体的影响分析及未来展望(三)调查实施
2013年4月到6月,采用自编好的问卷,对所在厦门市三所教学水平最好、较好、一般分别各一所的高中师生、家长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时,尽可能考虑被试在不同性别、年级、高中教学水平的平衡,以提高样本代表性。高中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91份,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08%;家长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589份,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为80.65%;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85.95%。
三、 研究结果
(一)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
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总体状况
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分问卷的每个题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考值。从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各维度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见表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最为认可,其次是个体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再次是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均值得分越高,表明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增加师生负担的影响越小),最后是对高校自主招生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得分最低(高校自主招生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得分越高,表明其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的影响越小)。
表1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各维度的总体特点
参与自主
招生的行
为倾向促进高中
教育改革
的认知增加师生
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
复习的认知样本数1236123612361236均值3.36553.619583.092252.75245标准差3.175723.748271.736471.76217
2.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群体差异
本研究对比了不同群体(高中教师、高中生以及家长三个群体)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差异。维度“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通过方差齐性检验(见表2)。“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和“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不通过方差齐性检验,这两个维度采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表2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群体差异比较
群体均值FP参与自主招生
的行为倾向高中生3.3767家长3.3495教师3.36780.1630.850促进高中教育
改革的认知高中生3.6737家长3.5789教师3.46354.6910.009**
进一步对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维度进行LSD多重比较,对 维度“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和“影响高考复习的认知”采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结果:在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上,高中生与家长和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上,高中生与家长存在显著差异。
表3不同群体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多重比较
促进高中教育
改革的认知增加师生
负担的认知影响高考
复习的认知均值P均值P均值P高中生
家长3.6737
3.57890.036*3.2047
2.94000.000***2.7238
2.75580.898高中生
教师3.6737
3.46350.008**3.2047
3.07690.4352.7238
2.91830.184家长
教师3.5789
3.46350.1542.9400
3.07690.3822.7558
2.91830.331
(二)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高中生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同、在自身学校的综合排名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LSD多重比较,依次探究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高中生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见表4、表5、表6)。
表4不同高中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均值P均值P教学水平最好
教学水平较好3.5028
3.32860.025*2.6847
2.85310.046*教学水平最好3.50280.001***2.68470.024*教学水平一般3.23472.8750教学水平较好3.32860.2602.85310.809教学水平一般3.23472.8750
从表4得出:(1)在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上,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高于教学水平较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高于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的高中生。(2)在高校自主招生增加师生负担的评价上,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低于教学水平较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教学水平最好的学校的高中生显著低于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的高中生。
表5不同综合排名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均值P1-100名
101-200名3.4175
3.36810.5431-100名
200名以后3.4187
3.23820.036*101-200名
200名以后3.3681
3.23820.199从表5得出,综合排名在1-100名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综合排名200名以后的高中生。
表6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差异比较
参与自主招生行为倾向均值P研究生及以上
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3.7069
3.62210.596研究生及以上
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3.7069
3.21230.002***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
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3.6221
3.21230.000***
从表6得出:父母文化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的高中生;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或高职高专)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显著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职中专)及以下的高中生。
(三)高中生行为改变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LSD多重比较,探究 “学习行为的改变”维度在高中生个人背景因素上(不同教学水平的高中、个人综合排名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高中生 “学习行为的改变”不存在显著个体背景因素上的差异。
(四)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将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四个维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进行二元定距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7)。
表7高中生态度四个维度和学习行为改变之间的相关分析
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增加师
生负担
的认知影响高
考复习
的认知学习行
为改变相关系数
Sig.0.288***
0.0000.412***
0.0000.042
0.288-0.014
0.721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作为预测变量,以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取方法为强迫进入法(Enter)。结果见表8。
表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预测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
(标准化回归系数)R2检验(Sig.)参与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
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0.160***
0.354***0.1920.000***
由表8得知,相伴概率值p
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0.160*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0.354*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
“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有显著影响。“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的多元相关系数调整后平方为0.192,表明这两个变量共可解释因变量19.2%的变异量。两个自变量的回归化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向。从回归化系数来看,“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标准化回归系数较大,表明对因变量有较高的解释力。
四、 结果讨论
(一)关于高中师生、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的讨论
1.高中师生、家长在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上,最认可的是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这个方面,并且高中生得分最高,与家长和教师都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学教育处于“片追”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高中生、家长和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苦不堪言。尽管“高考如何改革,统一考试的主体还是无法动摇”[3],高校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在选拨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推进招生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优点,是广大高中生、家长和教师最为看重的。从访谈得知,高中生一直以来都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下学习,为考而学,他们渴望能有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此外,高校自主招生将高中推荐、大学测试和高考检验相结合,避免了“一考定终身”,有利于不拘一格选拨人才[5],这就使部分考生可以有更多进入高校的选择和机会,尽管这些机会和选择实际上只有少数人可以享有。所以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高中生,他们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得分最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2.高中师生、家长在对高校自主招生给高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认识上,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师生负担增加的负面影响。
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人认为备考高校自主招生是学生自主的行为,那些学有余力的高中生为获得高校自主招生录取资格而付出一定的额外精力和时间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对其增加的额外付出被视为高中生自愿的行为。这些自愿行为并不能算作是“增负”,或者说他们对这种意义上的“增负”是持相对包容的态度。由于高考还是绝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的途径,大家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高校自主招生。高中生在忙碌紧张的高考复习期间备考高校自主招生,会占用他们一些原本用于高考复习的时间和精力,这很有可能对高考复习产生一定的冲击。另外,如果学生备考高校自主招生而最终未被录取,则可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影响到其正常的高考复习。基于以上考虑,相对于备考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带来的“增负”的负面效应,大家更不能容忍的是因为备考高校自主招生而可能带来的“影响高考复习”的弊端。
(二)关于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的讨论
研究表明,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报考资格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限制和“硬性指标”。如高中阶段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或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奖;各种专利或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等特长;省级重点高中毕业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等。[6]而师资条件一流、教学水平高的重点高中能够提供给学生更为优质的精英教育,重点高中的出身使他们从起跑线就步入精英群体的行列。[7]在2010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新形式联考中,“华约”的AAA联考已明确声明试题内容以中学大纲为中心,难度高于一般高考试题,其它联盟的试题内容和难度也大致类似。[8]显而易见,面对比高考要求更高的考试,在学校综合排名越靠前,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信心也就越大。文化再生产是以家庭的文化资源促进子女的学习表现,进而使其得到教育机会。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有利于子女的教育选择和教育获得,实现优势阶层代际传递和“再生产”的结果。[9]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其自身优越的个体背景因素越能对其参与高校自主招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他们更加愿意并且自主参与高校自主招生。
(三)关于高中生学习行为改变在个人背景因素上的差异的讨论
在高中生对自身学习行为改变的自我评价上,并不存在学校教学水平、个人综合排名和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显著差异。经访谈得知,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引起了广大学生较大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改变,这种改变具有普遍性。不仅是由于高中生可以通过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而获得除高考以外的途径进入高校,增加进入高校的机会,更是由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实施,在厦门市广大中学中营造了注重素质教育的氛围,使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改变具有普遍性,而不单单限于某几位参加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
(四)关于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态度及其学习行为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
研究表明,“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和“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对高中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有显著影响。“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知”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较大(0.354),表明对因变量“学习行为的改变”具有较高的解释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定义的“学习行为的改变”是指高中生根据高校自主招生对“多元化”人才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由单一重视高考科目考试转向为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行为改变。
经访谈发现,广大高中生最认可也最期望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能够真正地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不断引导高中教育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基于这样的认同,他们在平时学习中,也就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关心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问题,更加注重培养自身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更加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多元化”人才。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意愿越强,自然也就越努力按照高校自主招生所要求的人才标准来要求自己。为此,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对其学习行为的改变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因此,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的改革”的正面认知越强烈,“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相应地其“学习行为的改变”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基于以上分析,如果期待高中生的学习行为朝着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设计的初衷转变,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元智力的发展,那么可以通过不断增强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作用的认知,不断提高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两个方面来实现。
五、未来展望
(一)加大对高校自主招生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注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正面宣传
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其“学习行为的改变”也越大。要想高中生有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首先要让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断加深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了解。具有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高校应该更主动地将其招生章程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并尽早与高中取得联系,宣传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吸引广大考生报考。对于高中而言,应做好高中生与具有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之间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地面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深入了解具有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高校基本情况,向考生宣传各校的特色和要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第四力量,要把各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向社会大众公布,实行“阳光工程”。如具体标准是什么,具体程序是什么,各高校的独特要求是什么,这些高校在招生中的各项保障措施是什么等,都要全面及时地公布。[10]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的认知”越高,其“学习行为的改变”也越大。所以,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在保证报道真实性的前提下,要侧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宣传。要注重引导公众树立“多元化”人才的选拔标准,引导公众对综合素质的追求,让公众意识到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正是为了更好地引导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来选拔考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实施的。当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了全面的了解,认可其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作用,高中生的学习行为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二)重视高校、教师、家长三方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同度
在对高校自主招生促进高中教育改革的认可度上,高中生认可度最高,家长和教师相对较低。教师和家长相对学生更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了师生负担,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接纳显得更为保守。通过访谈得知,由于高中非常看重高考的升学率,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为了对绝大多数参加高考的考生负责,平日里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涉猎高校自主招生,不能为自主参与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为此,高中教师呼吁负责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高校老师走下“神坛”,与高中教学一线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并对其进行“如何指导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辅导,以便高中教师更好地了解高校对于高校自主招生人才的要求,领悟高校自主招生精神,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和其文化程度的不同,除了网络基本没有别的有效途径了解高校自主招生,而网络上一旦有高校自主招生的负面报道,很容易被家长放大,导致家长不容易看到其正面效应。所以,高中和大学有义务和有必要向家长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背后所蕴含的多元化人才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提倡,通过普及教育及高校自主招生面对面等形式,不断增加家长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可度。
(三)科学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参与高校自主招生不“增负”、不影响高考复习
在对高校自主招生是否影响高考复习和是否增加师生负担的认知上,大家对其的评价偏低,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对高考复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师生的负担。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可以获得十几分甚至是几十分的高校录取优惠,这对于考生来说还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他们为了获得此优惠,不得不钻研意愿高校的自主招生试题,反倒陷入另一种“应试”泥潭中。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教育部要求各地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反映新课程改革思路并符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而且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等无法通过量化手段精确测评的学生整体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结果。倘若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依据,学生就不用再在钻研高校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试题的“应试”准备的泥潭中挣扎,不用专门备考,这就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高考复习,也不会增加师生额外的负担了。
(四)兼顾弱势群体,注重教育公平
研究表明,教学水平越高、综合排名越靠前、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高中生参与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倾向越大,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带来的增加师生负担的负面效应越小。总体而言,这些具有优势资源的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的总体态度持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校自主招生近乎苛刻的报名条件、高于高考水平的笔试测验、面试所应具备的“见多识广、能言善辩、谈吐不凡”条件,基本从一开始就把那些处于师资力量不够好的中学的学生、综合排名靠后却又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拒之门外,为此而责难那些不具有优势资源的高中生并不明智。我们应该在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分配和考评手段上,有意向弱势群体倾斜,注重这些弱势群体学生取得成就背后所付出的更加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若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5-142.
[2]刘海峰.高考改革推进的速度与条件[J].大学教育科学,2010(4):18-20.
[3]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2-13.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3-45.
[5]樊本富.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7.
[6]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30-43.
[7]荀振芳,汪庆华.高校自主招生:精英角逐的场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56-63.
[8]杨德广,孔祥博.高校“结盟”自主招生弊大于利[J].招生考试研究,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