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产业发展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动漫;盈利模式;产业链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YB2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3日
一、引言
动漫产业是指以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为产业链的二维和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画及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超过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中国动漫市场在政策的扶持下随之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到2012年,我国动漫产值达到759.94亿元,年均增长超30%,动漫产品出口额达到8.3亿元,同比增长16.25%。2012年7月,文化部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中央和地方发展动漫产业的总纲领。
二、基于发展阶段的动漫企业盈利模式
(一)代工盈利模式。动漫代工盈利模式是以动漫背景绘制、电脑绘线、着色、模型翻模或复模、涂装等为主的盈利方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于动漫产业链的低端。20世纪初,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在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时代,中国动画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国外动漫的代工。世界知名的《猫和老鼠》、《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都是出自国人之手。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宏广是亚洲最大的动画加工公司,曾经负责美国80%动画片的加工制作,但随着国际代工市场的竞争加剧,代工的优势会逐渐褪去。这种低端的OEM代工盈利模式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初期的成长模式,由于门槛低、竞争强,不可能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和发展方向,但通过代工,许多国内的动漫公司积累了资金和经验,从而走上原创的发展道路。
(二)销售盈利模式。动漫销售盈利模式是以动漫的自主开发结合客户定制,将制作完成的动漫出售给相关机构,从而获利的增长模式。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总体实力不强,在全国近万家动漫企业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在融资渠道、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销售原创及定制的动漫产品,成为许多中小动漫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快速回笼资金、降低推广风险。2009年戛纳电视节上,《西游记》以单集10万美元的销售价创造了我国原创动画片海外发行价格新纪录,到2011年,中国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7.14亿元。
(三)许可盈利模式。动漫许可盈利模式主要是动漫产品中的符号、形象以许可的方式,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实现盈利的方式。该方式是目前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流盈利模式,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持续盈利发展模式,其前提是必须有成熟的、被市场认可的动漫产品。动漫作品的盈利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前期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较大,《铁臂阿童木》直到开发衍生产品,比如玩具、纪念品,才真正做到盈利。国产优秀动漫《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是通过商标及形象许可,积极开发衍生产品,实现了动漫作品的二次创收。
三、基于产业链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
(一)以动漫公司为主的后向一体化。以动漫公司为主的后向一体化主要是依靠上游动漫公司的研发与创作,向下游的制作、发行延伸,动漫公司以集团投资、入股、合作的方式构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动漫公司具有很强的经济与研发实力,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能够引导动漫市场的消费和需求。德国TRIXTER FILM动漫公司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作高品质数码真人动画的企业,其作品《龙战》等在全球都享有盛名,该公司以高科技动漫制作技术为基础,实现动漫发行、传播的后向一体化。
(二)以发行商为主的前后一体化。任何动漫作品要进入消费市场,被市场接受和认可,需要有强大的发行和推广能力,因此发行商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发行商通过对动漫开发商的合作、投资、购买等方式,取得动漫作品的所有权或许可使用权,再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渠道,将作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以发行商为主体的前后一体化发展模式。北美最大动漫发行商Funimation与GDH公司形成战略联盟,发行该公司《龙之塔》等优秀动漫作品,并与游戏制造商BioWare公司联手,制作著名RPG游戏《龙腾世纪》的动画电影,与游戏开发商Good Game Productions推出日本动漫《钢之炼金术师》为主题的跨平台游戏《Fullmetal Battle》。
(三)以制造商为主的前向一体化。动漫衍生品开发是动漫产业发展及利益链中的重要内容,动漫衍生品包含了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玩具、游戏等各个方面,因而,产品制造商就会通过与动漫公司合作、投资等方式,为自己的产品定制动漫及形象标志,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以动漫衍生品制造商为主体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模式。奥飞股份的前身为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集团公司成立以三维动画制作、漫画制作、动画形象设计、版权等卡通形象事业为核心业务的动漫文化传播公司,为该公司的玩具产品量身定制动漫及游戏作品《火力少年王》等,由知名的玩具制造商成为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领导者。
四、盈利视角下的国内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一)全产业链发展的目的。全产链是集合动漫创意、设计、评估、投资等功能,以图书、玩具、游戏、投资、授权公司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动漫项目联合创意、联合资金、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2013年湖南卫视金鹰卡通卫星频道和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动漫影视制作宣发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产业链多主体的战略合作与分工,对于增强动漫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动漫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主要是摆脱传统的国内动漫企业低端盈利和发展模式;第二,可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互补发展;第三,将国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设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中国动漫作品的特色,构建持续的盈利和发展模式;第四,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内动漫作品的输出,提高动漫企业和作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1、平台建设与功能拓展。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扎实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平台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动漫艺术和作品提供帮助。从政府、市场、企业三个角度出发,对动漫产业的人、财、物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优化,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构建动漫项目的孵化与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企业融资与投资、财税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使之成为一个科学、有效的系统,从而加速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我国为了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动漫企业认证、推广、交易、品牌、展示、培训、咨询、等一系列平台,为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支撑。
2、项目优选与产品孵化。动漫作品从创作到被市场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项目孵化包括了技术咨询、培训、项目展示、资料共享等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动,有效提高初创企业成功率,提高动漫作品的孵化率,促进面向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产业的形成。上海动漫产业孵化器专门为从事动漫品研发、包装、授权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培训、资源对接等方面的帮助,为动漫企业创业与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价值评估与市场推广。动漫作品要被市场接受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而且还需要通过展会、媒体、校园和海外推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展示原创动漫精品和优秀人才,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取市场反馈信息,促进动漫相关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交易等。2012年,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专门举办“中国原创动漫推广计划”展,并逐步完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评选、奖励和推广机制,对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动漫产业跨行业、跨领域良性互动,推动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结
动漫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观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以上下游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把最末端的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馈到处于最前端的动漫研发与创新环节,通过产业与市场交互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全产业链是服务动漫产业发展,破解动漫企业盈利、融资、创新等一系列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原创作品开发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周,储钰琦.中国动漫产业浮华背后的忧思.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雷宏振,张敬博.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3.1.
一、文化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公共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两个重要支柱之一的城乡二元体制始终没有改变。正因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采取了以推进城市工业为主的政策,农民收入至今没有实现大幅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但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绝对差距达9646元。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5.13万亿元。同时,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198.96亿元,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1]。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相比,与全国的文化事业经费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少得可怜。这组数据仅仅是相关数据中的一种,它所彰显的,是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的落后状况。
可喜的是,自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的两分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豁然开朗。“两分法”的提出,在最高层面肯定了公益性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经营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明确了现代公共财政理论在文化领域的适用性,明确了公益产品和私益产品的不同提供主体和各自的职责边界”,[2]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分类推进指明了方向。包括电影在内的农村文化,由此具有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享受公共财政支持的、名正言顺的公共文化服务定位。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新体制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在这种全局性的规划中,保证农民看电影的权利就成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既是农民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我国重要的宣传渠道和文化阵地。正因为如此,农村电影工作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都明确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由此,农村电影的发展获得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始于1998年。当年,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开始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指21世纪初,“31”指“三个一”: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月放一场电影)。2000年,国家发改委参与并开始大力支持2131工程。2007年,国务院已经将一村一月一场的公益放映目标,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当前我国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已经成为打通城乡鸿沟的一个特殊通道,透过这条通道,城市的政治信息得以传达,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得以和农村共享。
二、农村电影发展的模式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中,依据受众群体和经营模式的差异,电影放映市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作为一级市场的大中城市院线市场,已经建立了现代电影发行放映的盈利组织模式,院线制改革以来各大院线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第二、作为二级市场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等市场区域,现有的尚未加入院线的1600多家老旧影院还在正常运营,新兴的2K和1.3K数字影院正在逐步扩张。第三、作为三级市场的农村市场,在“2131”工程实施以来逐步找到了合理的定位和可行的经营模式:农村电影定位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买服务模式推动电影放映业复苏和发展。
在农村市场,通过前几年的局部试点,业界已经探索出了通过政府买服务为农村提供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可行模式。在最早开始试点的台州,农村电影数字院线通过成功改制增强了经营能力,2006年共放映电影19万场,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每场观众最多时达3000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子。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通过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培育市场的引导作用,以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培育推进农村电影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建设的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技术支持单位,就像是一个非盈利超市,政府和片方把影片“上架”到平台的货架上(网络),全国各地的农村院线公司通过网络在这个超市购买所选定的影片的放映场次,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买卖交易,通过设在各地的地面卫星接受中心站接受平台通过卫星传送的数字电影。院线接收到影片之后,分发给下属放映队流动放映,放映场次则要按需订购,由总局数字中心的技术手段(数字卡)加以控制管理。在片源方面采取了公益和商业两种方式:其一、通过国家资金采购农村数字电影公益版权予以解决。广电总局每年出资至少500万元,采购不低于60部故事片,30部科教片的农村数字版权,通过数字中心在网上向全国的农村数字院线公司供片。片目由电影局选定,但放映队不得到城市和县级专业影院放映。农村院线购买放映场次每一场收一点成本和技术服务费:西部1元,中部2元,东部3元。其二、为满足院线公司对非公益影片的商业放映需求,节目管理中心也为广大制片方设置了交易平台,片方可以将电影数字版放在平台上,通过院线订购收取版权费用。此类交易属于产业化运作,院线购买此类影片的放映场次需要付出每放映一场30-50元的费用。在农村院线的资金方面,实行“政府买服务”的模式,主要由政府保障。财政部和总局制定的放映场次补贴是:西部、中部地区的最低标准为放映每场100元。实际上多数地方的补贴标准要超过100元,具体视各地放映成本和财力而定。目前咸阳是186元,延安是200元,江西是180-220元,广东佛山是400元。这些补贴绝大部分由基层放映队享受。
到2008年10月10日为止,我国的农村数字电影服务模式整体[3]的情况是: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平台所拥有的公益影片总数为402部,商业影片总数为715部。全国各地正在运营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总数为135条,135条院线所拥有的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总数为14837套。全国已经建成的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总数为41个。在数字影片总的订购场次方面,公益影片总累计场次为264.3万场,在总累计场次中占据了92%的比例;商业影片总累计场次为22.5万场,在总累计场次中占据了8%的比例。
当前正在推广的农村电影服务模式是一种以国家投入的公共服务为推动,以事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原有的国营电影放映公司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和其它市场主体一起参与市场化的服务竞争。这样,已经衰落的农村电影放映业获得了转机,且超越了原来仅属于文化事业的定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75万支,全年放映电影422万场,观众超过14亿人次,、内蒙古、宁夏的部分地区已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2007年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达到460多万场,覆盖达15亿人次之多,其中数字电影放映了70万场(公益放映63.5万场,商业放映6.5万场)。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已投入设备资金2亿,计划采购6700多套数字设备资助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还将投入场次补贴3.3亿,地方各级政府配套4.4亿。预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农村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0.8K数字银幕)总数将超过2万块。到2010年,全国农村可基本实现电影数字化,将会有3万多支数字放映队,覆盖64万个行政村放映点,每年放映771万场公益数字电影[4]。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当前运营数据为基础做一个产业分析:2008年9月份,我国流动数字电影市场的订购总场次为369063场[5],共有14837套数字放映设备。这样,平均每套放映设备在9月份订购放映24.9场。如除去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每年有效放映时间为11个月计算,一套设备一年可以放映274场。则14837套设备一年的放映场次为406万场。国家规定公益放映开演前可放映15分钟广告,按照每场放映广告产值100元计算,每场放映获得补贴按照150元标准计算,放映406万场的产值可达10亿元。另外,在公益放映的产值之外,商业放映每场次会有30-50元的版权收入,将来会是重要的产业收入来源。以目前商业放映场次最多的《集结号》为例,该片已经获得了14698场的订购,按照每场40元的版权收入计算,《集结号》在农村数字放映市场的版权收入已高达60万元,而这还仅仅是该片开始订购以来不到四个月的收入。2006年9月开始订购的《龙虎门》,两年后仍然可以产生每周100场次的订购量。可以肯定的是,长尾经济效应在这种数字电影的电子交易中将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只要影片够好,有农民喜欢看,放在数字平台上,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片方带来版权收入。到目前为止,数字中心所有商业放映场次累计已达22.5万场,按照30元/场计算,这些影片的版权收入已近700万元。很明显,这只是数字电影长尾经济的开始,精彩还在后面。到2010年,在3万多支数字放映队覆盖64万个行政村放映点的情况下,每年公益放映场次将达到771万场。届时全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产值可接近20亿元。在此之外,由于非公益影片片源的优化和增多,商业放映场次必将呈现巨大增长,其具有长尾经济效应的版权收入将非常可观。两者相加,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产业的产值超过20亿元应当不难。
以上是基本的估计,实际上,农村电影的潜力很大,在发达地区,国家“2131”的目标已经完成,正向更高目标迈进。在上海,政府正在为其全部的218个社区和1867个村建设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活动室,电影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被列入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根据规划,上海计划中的2200家(社区加农村)左右的文化活动室的数字放映厅从2007年到2009年三年全部建成。建成后,上海将完成包括商业中心、社区、农村在内的三级电影网络布局。这2200家数字电影放映点预计每年可以获得5000万票房、3000万广告收入。到2008年2月,上海已经有9个村安装了数字电影设备,建立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已放映数字电影20场次。宁波市作为全国16个“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数字电影在农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政府、放映队和农民三方满意的目标。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已达11054个,中国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村庄已有8000多个。在这些发展较好的农村,以及上海、宁波这样的发达城市所辖的农村中,数字电影放映显然可以提前超越公益放映的目标,进行更多的商业放映和产业化运作。在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下,现在已经有不少资金把目光投向了农村电影放映规模化的广告经营。随着农村数字院线的拓展,一个由3万多块银幕组成的全国性新流动媒体将产生,这一新媒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将堪比现在的电影频道。农村电影数字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开发的新增长点。同时,在银幕足够多的条件下,制片方也必将逐渐认可通过网络出售场次版区的交易形式,依靠长尾经济从农村市场获得更多的净收入。
当然,当前农村电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对电影放映支持不够,原有放映单位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农民提供的电影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总的来讲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地区发展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通过事业和产业两种方式综合加以解决。
三、农村电影发展应重视农民的观影需求
在农村电影的发展中,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产业开发固然重要,但在将来资金和体制机制保障到位的情况下,农村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怎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科学地满足农民的观影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对农民观影的偏好进行研究。
根据总局电影数字中心的数据,到2008年10月初全国农村数字院线的影片订购情况是:商业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前十名依次是《集结号》、《夜袭》、《举起手来》、《宝贝计划》、《导火线》、《龙虎门》、《命运呼叫转移》、《巧奔妙逃》、《长江7号》、《双子神偷》。前三名的订购场次如下:《集结号》14698场,《夜袭》5057场,《举起手来》4667场。公益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前十名依次是:《举起手来》、《铁血》、《霍元甲》、《太行山上》、《新警察故事》、《龙虎门》、《飞鹰》、《平原枪声》、《冲出亚马逊》、《八月一日》。前三名的订购场次如下:《举起手来》84600场,《铁血》73239场,《霍元甲》69371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于城市观众,农村观众观影偏好比较集中,最喜欢的电影类型集中于战争片、动作片、喜剧片等少数片种上。在电影文化内容方面,充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影片,特别是革命战争题材影片是最受欢迎的。比如,2005年出品的题材影片《铁血》,没有进行《集结号》那样的地毯式营销,在城市院线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在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市场上就十分成功。最突出的是由冯小宁导演、郭达和潘长江主演的喜剧影片《举起手来》。该片并不为城市观众看好,且遭到批评家的劣评,但是自开始订购以来一直倍受农村电影观众的欢迎,在公益和商业放映影片场次订购累计总排名中都进入了前三名。《举起手来》的持续热映已经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标志性案例。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该片合理借鉴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广受农民喜爱的传统电影的精华,很好地融合了爱国主义、反日民族主义、喜剧噱头、好故事、热闹场面、电视明星、动作、乐观的结局等多种农民喜欢的元素。《举起手来》的成功无疑值得所有关注农村电影的人士深思。
另外,统计显示还有三种影片也是农民喜欢的类型:科教片、戏曲片和其它农村题材影片。比较受欢迎的此类影片有《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煤矿透水事故的防治》、《农村触电急救》、《农村防火常识》、《农村饮水卫生》、《男妇女主任》、《暖春》、《山乡书记》、豫剧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豫剧电影《村官李天成》、黄梅戏影片《生死擂》、黄梅戏影片《徽商情缘》、越剧戏曲片《桐花泪》、越剧新片《红楼梦》、豫剧《我爱我爹》等。戏曲电影受农村观众的欢迎,其传统由来已久。农村素有看戏的传统,电影也有着深厚的影戏传统,这一类型影片将来在农村市场还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科教片能够为农民送去急需的科学知识,对农民创业致富和提高生活品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在广大农村很有市场。农民甚至把科教片誉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农村有这样的说法:“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教片到户”。最后,直接反映农村生活的、“三贴近”的好影片也是农民喜欢的类型。《男妇女主任》、《暖春》等影片就属于此类。此类影片取材于农民身边的生活,往往亲切朴实、真实感人,通过美好善良的人情人性征服观众。
农村电影放映目前对农民来讲是免费的午餐。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中国今天非农产业的辉煌是靠农民几十年的锄头刨出来的,是靠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出来的。免费的电影也不能不负责任,必须尊重农民对电影文化服务的要求。而且,农村电影要想在公共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也必须尊重农民的观影偏好,只有能够吸引农民的影片才能吸引更好的广告,才更有产业开发的潜力。不论从政治文化层面,还是从经济产业层面来看,尊重并研究农民的观影需求都是应当重视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会越来越渴望看到更多好电影,渴望享受到优质服务。目前,我们的农村电影服务和产业开发还处于低层次水平,距离农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农村电影,还需要政府和业界人士更多的实际行动。
注释
[1]数据源于国家统计局。
[2]成思行《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文化发展和体制变迁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0月07日。
[3]数据来源于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4]数据主要源于广电总局赵实的讲话,广电总局公开资料。
【关键词】专业教学 改革 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23-02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步入21世纪以来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从整体发展水平看,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农业产业化的转变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我国同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的比重过低,且农业生产技术缺乏且利用率过低,所以,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不断地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大力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不失为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它能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一 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1.高素质的农业生产与加工人员
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才可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农业产业要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加工人员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2.专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员
我国农业生产传统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与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需要大量的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推广人才。
3.经营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要求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者,更是经营者,并且是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农业产业化强调“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发展。
二 培养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方法
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的学生也成了摆在高职农业教育者面前的首要课题。过去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及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有创意、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改革与实践,以适应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我院根据农业产业化对高职农业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以学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确定几个农业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和对应的能力目标,并依据能力目标,结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教学时间(教学时数、生产季节),教学资源(实验实训条件、原材料资源等),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切实保证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优点,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通过广泛调研,以农业产业化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综合技能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我院的培养目标由农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需求设置。贴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围绕“产、加、销”等能力进行训练,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提高技能训练效果。以更好地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学习和研究,对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调研,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如近年来在开设课程中逐渐增加了无土栽培、组织培养、实用菌栽培等现代化高效农业所需的课程,缩减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等课程,注重所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并在给学生传授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
* 本文为沧州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330)
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做到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我们除了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外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1)校企合作:与校外产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学生也能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学生通过参加测土施肥、果树修剪、病虫害调查与防治等活动提高专业技能。(2)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到相关农业企业顶岗实习,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培养的人才才是能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可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农业企业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获取知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5.完善改革考核方法
教学考核非常重视实践,对学生普遍实行学分制考核。由教师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方法的考核,闭卷考试很少,主要采用问答、演示、作业单、技能单随时分散的考核突出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下产业;生态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游憩;千岛湖区
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情报调研项目“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调查研究”(编号:20110634M29)资助
作者简介:徐高福(1963―),男,浙江淳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5903
お
1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内涵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是在林下经济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林下经济虽然还是新名词,没有统一定义,但已有许多不同的表述。笔者提出的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与高效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指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以林地为依托,以林木资源为背景,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动植物和空间资源,从事林下养殖、种植、游憩等立体经营,从而使农林牧渔和旅游等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林业生态经济模式[1]。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符合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方向,是实现林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典型。大力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不仅使林业产业由单纯的林木资源向林木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在保持林业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开发林下闲置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综合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符合多方面的利益要求,是一举多赢的良好选择。
2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与林下经济模式、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表述很多。如浙江省林业厅最近(2011)进行了林下经济调查,全省年实现林下经济效益826亿元,并将林下经济发展分为高效经济林、笋竹开发、林苗一体化、林粮套种、林禽共养、复合经营、休闲观光等7种模式[2];海渤(2010)提出林菌、林禽、林-草-牧复合经营、林药、林粮、林油、林菜7种模式[3];李彦玲(2011)认为要发展能源型、园林资源型、畜牧业型、林药型、菜果型林下经济,并从有利于政策的执行、统筹林地整体经营、信息的利用、技术的扶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出发,主张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4]。尽管表述众多,但都可以归结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游憩3大类。其中林下种植包括林下药材种植、林下食用菌培育、林下野菜栽培、林下牧草和绿肥种植、林下育苗和经济林培育,林下养殖包括林下畜禽养殖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林下游憩包括森林旅游观光、林下休闲娱乐等。
3 千岛湖区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实例
3.1 森林野菜产业
2009年,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在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申报并获得杭州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千岛湖特色森林野菜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千岛湖优美山水为背景,针对森林野菜栽培、加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林下生态型栽培、良种繁育、干制加工和功能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研发的发明专利《马兰生态型仿生栽培方法》,2011年7月27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5]。森林野菜在淳安千岛湖地区率先进行优质高效规范化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促进林农增收,推进淳安山区特色经济发展。目前已在羡山林场童家畈林区井坑坞建立面积1.5hm2的森林野菜林下生态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在马褂木等高大落叶深根性乔木树种下,种植马兰、败酱等森林野菜。公司将以实施该项目为契机,创新研究森林野菜林下生态型仿生栽培和加工配套技术,在保护好森林的背景下,拓展森林野菜这一新兴林业特色产业,引领千岛湖区森林野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2 林下养殖
千岛湖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占多数,树种单一,林相单调。进入21世纪以来,千岛湖区森林景观改造得到了空前的重视[6]。2007年,制定了《千岛湖区万顷森林景观改造规划》[7],通过林分改造方式,林下带状、块状、点状补植南方红豆杉、油茶、杨梅、千岛无核柿、杨桐、茶叶等经济树种,同时也是林下生态经济的一种主要模式。
早在2001年,公司提出在杨梅、枇杷等经济林中适当保留部分马尾松、杉木等乔木树种,形成点块状混交的林相,同时与养蜂、养鸡、养鹅等养殖业相配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在金竹牌林场大山林区小坑坞口营建景观经济林8hm2,目前杨梅胸径已有15cm,冠幅2.5m×3.0m;点缀的银杏冠幅1.5m×2.0m,胸径8~10cm,高5m。杨梅每年的经济收入达50万元,纯利润约20万元左右。
3.3 种养结合的农家乐模式
s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经营千岛湖周围各类经济林533.33hm2。目前公司形成以柑桔、茶叶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利用经济林林地实施放养与舍饲相结合养鸡、养猪,对林地实施种养结合立体开发,以短养长,减少土地利用和林地害虫(特别是柑桔天牛),抑制杂草丛生,培肥土壤,改善茶果品质,提高茶果园单位面积收入,促进承包职工增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各经济林经营户进行土鸡肉猪养殖,聘请农业局专家进行指导,联系鱼味馆等宾馆、饭店定点销售,形成了经济种养结合产业化雏形。2010年,在金竹牌林场石塔岗建立了沁沁农庄。采取种养结合――农家乐经营模式,在柑橘园放养土鸡,旅客可以在农庄内休闲度假。
3.4 生态文化游憩
围绕生态文化游憩的定位,坚持在生态游憩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将国家级良种基地以及独特的兵团文化和千岛湖山水人文底蕴相溶,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使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
2006年,结合姥山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研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规划建立具有千岛湖特色的生态休闲场所,加强林业科普教育,提高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树立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家园的信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活素养,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寓休闲于良种,寓科普于良种,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8]。
4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建议
(1)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必须科学地揭示和正确地掌握不同环境条件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潜力。因为不同森林类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基础,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潜力不尽相同,所以,采取的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有差别。
(2)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要以生态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针对林下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因为只有充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影响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主要因素,才能明确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措施。
(3)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必须建立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规划与示范、标准化生产、科技支撑、经营管理、资金筹措等保障体系。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是一项新兴产业,当前我国的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林下种养规模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不全;组织化程度低,被动发展,缺少龙头带动和典型引导;科技支撑力度不大,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等。因此,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要在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加强扶持,完善保障体系,促进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お
参考文献:
[1]
方震凡,丰炳财,徐高福.发展林业产业的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0(4):43~46.
[2] 浙江省林业厅.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J].浙江林业,2011(8):6~7.
[3] 海渤.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9~20.
[4] 李彦玲.浅谈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民营科技,2011(1):128~129.
[5] 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马兰生态型仿生栽培方法[R].淳安: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2010.
[6] 丰炳财,徐高福.生态景观林林分改造工程建设理论与千岛湖区实践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2):9~13.
[7] 徐高福,孙益群,姜礼元,等.千岛湖万顷林相改造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08(7):61~64.
[8] 徐高福,刘伟宏,秦国峰,等.千岛湖姥山林业科普教育与生态休闲基地规划探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1):78~82.
Empirical Study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orest Indus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ousand-isle Lake District
Xu Gaofu
(Zhejiang Xinanjiang development Corporation,Hangzhou 311700,China)
【关键词】中外;影视动漫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动漫产业作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各城市的动漫产业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也必然产生分化,怎样在这种分化中充分发挥出城市的优势,发展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也是动漫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影视动漫产业创新发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外影视动漫产业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的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强国亦同时发展成为文化强国。
动漫产业在各国文化战略和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和比重显现逐年提升之势,动画、漫画、游戏三大动漫产业板块的格局日益浮出水面。其中漫画(图书、报刊)创作是产业的基础,影视动漫(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是产业的主体,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是产业的前锋。
综合来看,世界各国尽管为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举措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相同特点:
一是把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动漫作品作为彰显本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三是把动漫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把动漫作品作为建设大国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条件下,动漫发达国家在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正是采用了科学的产业发展模式,才使动漫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这其中文化的介入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把该产业看成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国际上更多把它当成是文化产业。[1]目前,国际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出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韩国模式三足鼎立的局面。
1、美国模式
(1)美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美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全球垄断的旗舰动漫电影公司以及完整的动漫产业传播和营销链条。以迪斯尼、梦工厂、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旗舰动漫电影公司在全球的动画电影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美国的动漫电影长期居于全球霸主地位,动辄超十亿美元的票房,仅是电影创造出的价值的一小部分,通过电影与其衍生产品营销相互促进,其衍生产品的产值远超电影票房本身。例如: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投资的电影《阿凡达》在创造票房冠军的同时,其衍生产品甚至包括了3D液晶电视的营销。《阿凡达》的广告宣传几乎都是由麦当劳、松下、可口可乐等合作伙伴一手包揽,从影片上映之前就开始做足市场攻势。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密切联系,共生共荣,造就了美国动画电影从票房再到全产业链的发展奇迹。
(2)美国文化产业政策与动漫产业发展。美国模式的成功显然不是政策作用的结果,美国的文化产业完全市场化,政府对文化基本采取不干预的政策,政府不设文化部,甚至也没有明确的文化政策。美国的动漫产业几乎完全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行,依靠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动画电影在全球的出售和发行,带动其衍生产品的市场开发,大手笔投入,大规模产出,如此长期进行着庞大而清晰的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运作缔造了美国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
2、日本模式
(1)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是日本影视动漫产业链。日本的ACG(Anime、Comic、Game,即动画、漫画、游戏)产业链应当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学习和规划的教科书。日本ACG产业链盈利模式就在于以影视动画作品――动画片作为传统产品的媒体促销工具,凭借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销售来收回成本,通过信息网络时代传播渠道“乘数效应”急速扩张,产业链得以拉长和延伸,衍生产品更加丰富,带动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依托大量的衍生产品获取丰厚的利润。
(2)日本文化产业政策与动漫产业发展。日本动漫产业早期是市场化运作为主。但是日本经济大萧条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地产、制造业难以重振,而原先被政策轻视的动漫及其衍生物迅速成长,使得政府开始利用政策杠杆继续培育和推动动漫全产业链的发展。因此,日本模式可以说是市场化运作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韩国模式
(1)韩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通过动漫与网络技术相结合,ACG三位一体,尤其注重创造和发展网络游戏产业是韩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较的核心特征。
全新产业链切入点的选择是韩国动漫走上高效发展道路的又一明智之举。以网络游戏等为产业链开端,避免与美日优势正面对决,另辟蹊径突出重围,使韩国的动漫产业得以与美国、日本呈三足鼎立之势。
(2)韩国文化产业政策与动漫产业发展。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是使得韩国在短期内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动画片制作和出口国的最为重要的原因。韩国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专门成立文化内容振兴院隶属于文化观光部,政府出资建立了富川漫画情报资料中心和首尔动画中心 , 这是韩国动漫产业的两个“重镇”。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动漫消费市场,消费群体和潜在消费群体超过5亿人。但是国产动漫起步虽早,由于国内长时间以来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扶持方面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这一新兴艺术门类未能一直保持优势,动画技术停滞不前,创新能力也大大下降,最终落后于国外的制作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国家及地方政策大力扶植
从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开始,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旨在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条例10余部,表明了国家复兴动漫产业的坚定决心。同时,我国也制定了大力发展影视动漫技术与产业的国家战略,并有可能将其提升到国家支柱性高新产业的高度。[2]除中央的政策之外全国至少有 13 个省(直辖市)和 20 个市(区)颁布了动漫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
2、影视动漫节目产量大幅提升
中国动画的产量1993年仅为195分钟,2005年动画产量超过4万分钟,2006年达到8万分钟,2011年中国动画的年产量达到200余部,将近20万分钟,达到历史高位。
3、动漫基地建设遍地开花,制作集群效应继续加速
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各自沿着自己的建设路线,在全国批准建立了40 多家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与研发基地。在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进程中,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动漫产业基地已成长为国产动画片制作的核心力量。制作影视动漫作品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八成以上。
4、动漫教育蓬勃发展
中国的动画教育就是在受到全球动漫热潮的广泛影响和推动下,逐渐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截至到2008年底,其中有1230所高校纷纷设立了与动漫相关的专业,此外还有447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动画专业。在校学生已经约有46.6万人。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六所院校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核准审批通过的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社会上各种动画的培训机构也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杨齐英.发展成都动漫游戏产业[J].漫游e族,2011(2).
[2]章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