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赵士辉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战略研究中心

食品行业道德的主要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正确处理相关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功能。食品行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必须予以规范才能维护和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各自的正当利益。食品行业道德首先通过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使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处理这种利益关系的思想和行为有章可循。这种规范与法律规范、食品行业的政策规范有某些交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如前所述,道德与法律及作为法律补充和延伸形式的政策的性质是不同的,食品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广泛,要求的层次多样,它以自己独特的内容规范着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二,他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是一种“外在”于他的规范性要求,即社会和行业对于其自身的道德要求。这种规范性要求对于他是具有“向善”内容的社会和行业的压力、约束力,制约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不可轻易逾越这种规范,而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自觉自愿,这就是他律功能。他律功能可以表现在若干方面:譬如以食品行业道德的内容形成的行业制度环境对从业者的环境约束;通过行业道德评价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精神约束;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操作性规范对于从业者职业行为的制约等。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在餐饮业推行的“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教育”的“六常法”管理操作性规范,就是围绕着对现场和环境的管理,通过现场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途径,把员工的职业行为首先以规范的形式加以约束,形成他律要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第三,引导功能。食品行业中的企业与从业人员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表达着自身内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食品行业道德对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这种引导功能就是通过增强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责任感,来引导人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的选择。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中包括着评价性规范和操作性规范,其中评价性规范构成关于职业道德行为的认识性、评价性和引导性的基本功能,而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则进一步制约着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还通过进行社会评价、行业评价和个人评价,通过世袭相传、师徒相传等途径和特有方式,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实施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活动既是人生活动的重要领域,也是人生活动时问最长的领域,食品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可以大大提升从业者的道德境界。第四,自律功能。食品行业道德的自律功能体现在行业自律、企业自律与从业者个人自律三个方面。自律功能是在规范功能、他律功能、引导功能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功能,可以促使其从业人员形成职业良心,这是一种履行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其目的是使从业人员发自内心地对食品行业道德遵从,是从业人员的行业道德水平发展的高级阶段。自律并非排斥他律,而是对于他律的升华和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道德需要。自律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当心灵认为必须要有不受外部压力左右的观念的时候,道德自律便出现了。”¹自律也不是神秘的,它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按照行业道德的要求坚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孔子曾经总结自己一生在学习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和境界,发自内心的想法、愿望和要求也不会超越社会的法度,就是达到了高度的自律状态。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经过食品行业道德的长期教育和训练,在具有了比较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一定的情绪情感以及一定的道德意志,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觉悟的基础上,必然地会在职业生活中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评判和检查的状况,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自律状态。

(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区别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一条中阐述了《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¹。食品安全法因其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直接强制性的特征,而成为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的重要手段。但是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食品安全的制度监管作为运行保障,更需要食品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作为有利的支撑。在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的体系中不仅包含着食品安全法,还包含着食品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道德的建设和管理,食品行业道德包括食品安全道德是食品安全社会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上的区别,表现在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要求层次不同、社会运行方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等几个方面。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关系,充分发挥法与道德各自的功能,才能更好地维护食品安全。第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范围不同。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与食品链各个环节的法律体系,譬如美国政府自1906年制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和药品法》以来,先后制定和修订了35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规,对于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程序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又譬如欧盟国家30年来就陆续地制定了20多部有关食品的法规。但是由于法律的作用范围相对狭窄,而无论法律规定设计的如何完善,也是永远不能将所有食品行业的职业生活内容、行业存在方式覆盖起来的。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则与道德规范有重合部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只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护那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这正是法律这种制度性规范的局限性。食品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则广泛得多,这正是世界各国都重视食品道德对于调节食品安全作用的重要原因。第二,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层次不同。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只要求其职业行为规范在食品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守法的企业和守法的从业人员,对其行为的要求具有整齐划一性,而不管其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因此食品安全法表达的是最低限度的食品行业道德要求。食品行业道德则对于从业者内在的职业道德德性和外在的职业道德行为,均具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要求,还体现着某些超前的内容。这种多层次的要求分别表现为坚决禁止的、要求做到的以及大力提倡的不同的道德层次,不具有整齐划一性。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中既有出于履行职业责任的道德要求,也有出于履行职业义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履行职业责任是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体现着责、权、利的一致:而履行职业义务则不与获得职业报酬相联系,出于义务是一种奉献的行为,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总之,食品行业道德的要求高于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第三,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社会运行方式不同。食品安全法作为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来对食品企业与从业人员发挥作用的。这种强制力首先是针对人的外在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教育的。食品行业道德作为职业生活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心信念和良心、行业舆论与社会舆论等道德评价的方式以及职业习惯来发挥作用,调节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作为一种职业道德,食品行业道德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但是它仍然属于是将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渗透和体现在行业制度中而形成的强制性,与食品安全法的社会强制性方式具有性质的区别。第四,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的作用效果不同。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与国际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食品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构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¹,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法比食品行业道德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效果快速,因此食品安全的关键首先在于立法,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行业道德对于维护食品安全问题的作用效果缓慢,但是道德教化的效果比食品安全法要深刻和持久,能教化人的心灵、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觉悟和形成职业道德良知,从而在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中能发挥深刻和长远的作用。

(二)食品行业道德对食品安全法的支撑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要求层次、作用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不仅使得食品安全法构成食品行业道德的保障,也使食品行业道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构成食品安全法的基础。第一,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法律的内容分为价值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其价值性领域是法的内在的精神实质,并可以进行善或恶、应当或不应当的价值评价。法的技术性内容是法的价值性内容的体现,可以进行科学或不科学、适当与不适当的技术性评价。道德精神属于法的价值性内容的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自觉及其自觉的程度怎样,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是在某种道德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成为某种特定道德观的化身。道德观念总是先于法律观念产生,任何社会的法律制定者也总是首先从自身的道德观念出发来思考法律。由此形成许多法律规则同时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如我国现行《宪法》中的“五爱”,《婚姻法》中关于“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许多条款直接由某些道德规范转化而来。法律在外表上与道德大不相同,但法律体系下蕴涵着道德,比如民商法的大部分条款是自由平等、诚实信用、公平交易、遵守诺言等道德规范的体现。又如刑法中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是以反面的形式来表达、强化着道德的要求,以间接的形式对道德进行维护。就是法律中大量的技术性规范也具有相应的道德基础,特定的道德是技术性法律规范赖以制定的出发点。食品安全法也是如此。食品安全法中关于要求食品行业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依法生产经营、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风险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公开和免费查询、食品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操作标准和产品明示的规定;关于食品检验中尊重科学、悟守职业道德、保证检验数据客观、公正的规定;关于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和准确、及时、客观地进行信息规定,也都同样体现着社会道德的精神。当然法律中所体现和反映的是最基础层次的道德要求。第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需要一定道德素质的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固然依赖具有一定食品安全道德理念的人来进行设计,我们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构建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为食品安全设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运行过程,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法律价值与权威能否得到有效树立,它的具体规范要求能否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实现,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社会环境条件的构成要素中道德的状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遵守和执行法律,把法律外在于人心的强制性要求转变为人自觉自愿的守法执法行为均需要以道德为基础。食品行业从业者实际的道德状况制约着食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状况,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认真贯彻、遵守和执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事件的发生,从反面说明了需要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人来遵守和执行法律。食品行业道德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也为维护和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长久的动力。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一家企业只有两个基本职能,那就是创新和营销”这个经典的理念来自于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这个经典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宠物食品行业,中国的宠物食品行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中国宠物食品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很多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有了不错的成就,从原料和配方研究到适口性耐口性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产品相对于从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现在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们也深深感觉到,单单做好产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变幻多端的市场环境中还远远不够,价格高昂的设备、数量巨大的原材料等成本投资了以后,更关键的是如何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使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利润,这样企业才能长期发展经久不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拥有自己的领地。行业越发展,新加入宠物食品领域的企业和投资者就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宠物食品这个行业在中国市场就越发的竞争激烈,如何让企业的品牌产生有效的价值将成为中国宠物食品企业面临的关键性难题。

结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理念,我们不难看出,研发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能放松的一个环节,但面对鱼龙混杂的中国宠物食品市场,如何做好营销将是企业更加关键的环节,营销不是销售也不是卖东西,是一个庞大和系统的工程,任何细节没有做到位都可能造成营销的不成功或效果打折扣。

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关键点是当今中国宠物食品企业做中国市场所需求思考的:

A、 清楚的了解目标消费者的情况

B、 根据消费者需求去塑造产品

C、 将品牌如何定位

D、 品牌面市后给目标消费者什么样的感觉

E、 设定优质的渠道分销模式

F、 零售终端的优质维护

G、 保持销售渠道畅通的策略

H、 中长期的品牌传播和推广策略

I、 针对目标消费群和潜在消费群的有效服务

在过去的时间里,笔者见证了很多宠物食品企业的成与败,比如有的企业规模算的上是很大,但品牌产品做的并不是很好,设备完全做不到满负荷运转,营销做的得当的话,原本至少排名到行业前三甲,但现在却排不上名,在很多时候给大家留下的只能是惋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品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些在市场上取得优秀业绩的企业必定是那些在创新和营销上做的好的企业,希望笔者的分享能给各位朋友带来一些启发。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健食品 市场现状 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56-03

1 保健食品概述

1.1 保健食品的内涵及功效

保健食品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或某些人群的特殊生理需要,食用经过加工的药食两用制品以满足人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需求,从而实现特定的保健功效[1]。其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血压、血糖,延缓衰老,健脑益智,改善记忆,改善视力,清咽利喉,促进泌乳,促进排毒,抗疲劳,抗辐射,抗突变,减肥美体,护肤美容,护肝益肾,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防骨质疏松,润燥通便[2]。其特点:一是以食品为载体,适量加入药食同源之品,或有某些功能性成分,配方合理,科学加工而成,是食品的一种特殊类型[3];二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机体素质的作用[4];三是适用于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病后康复等特殊需要的人群,经国家指定部门批准,发给保健品合格证书。保健食品是以增强保健功能,改善身体素质,辅助治疗疾病,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机体康复为目标,是有益人们健康的食品[5]。

1.2 保健食品的种类

与健康相关的食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种类繁多。但从性能、特性、功效上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食品,指不含任何药物、添加剂的食品;(2)营养食品,指能补充和满足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食品;(3)健康食品,指包括维生素类及各种营养提取和掺有植物提取物的食品;(4)有机食品,指用机肥栽培的农作物及蔬菜; (5)功能食品,指对人体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6)生态食品,指在无污染环境中生长的物质做原料制成的食品;(7)新资源食品,指新研发、引进的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食品[6]。

1.3 最佳保健食品

(1)纯天然类保健食品;这类食品以“纯天然”为主要特征,不含任何药物或添加剂的保健食品,没有任何污染,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又强调产品优质和营养,安全系数大,为人们所崇尚和需求[7]。(2)健脑益智类保健食品;人们对这类保健食品的需求超过单纯健体型保健食品的需求,为各类人群所需要。人们普遍认为健身必先健脑,健脑必然益寿。实践证明:深水海洋生物制品的健脑功效较明显,应为各类人群所首选[8]。(3)抗衰老类保健食品;这类食品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虽然有抗衰老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选择一些抗衰老类保健食品,进行补充,以延缓机体衰老的速度[9]。

2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初,是保健食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10]。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技术门槛,涌现出大大小小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但仅仅建立在广告宣传和庞大营销攻势基础上的保健食品企业难以长久发展。1995年到1998年,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幅萎缩。1996年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食品行业的制度规定[11]。由于行业逐步规范和新一轮保健食品消费热潮的兴起,1998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无论企业数量还是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2012年产值达2800多亿元。据对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入户调查,约有75%的60岁以上被调查者经常服用保健食品[12]。

但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食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且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补充营养等方面[13]。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这些剂型的产品占了近70%;而具有糖、罐头、饼干、蜜饯等一般食品形态的产品比例较小,仅占5%。而且也缺少针对患有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老年记忆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功能食品[14]。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食品企业习惯于“急功近利”,大多数厂家都希望尽快进入产品增长与成熟期,快速回收利润,因此,大部分企业要求3至6个月市场就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稳重一点的大概是一年。并且,大部分厂家跟风操作,哪种类型的产品好销就上哪种产品,以赌博心理赢得市场,结果造成产品雷同,红极一时后“香消玉殒”,如保健食品行业里的知名品牌太阳神、飞龙、巨人、三株、珍奥核酸等,都是迅速崛起又快速没落[15]。

3 我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成本低投入

业内人士透露,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5%,但一些保健食晶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一个保健食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生产出成品,一般只需数十万冗,而利润一般可达100-200%[16]。不仅是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利润高,保健食品的销售利润更是令人咂舌。

3.2 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在各种媒体或户外广告中,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广告愈演愈烈,而这种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隐藏着种种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曾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17]。目前一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和营销者利用消费者对药品和食品区分上的误区,利用有些消费者易受舆论影响的心理,采用狂轰滥炸的广告,对保健食品进行虚假的疗效宣传,让许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深信不疑、趋之若鹜;而有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本来不太信任,但经不住广告的诱惑,最终还是买来一试[18]。

“只要您每年服用该口服液10盒以上,让您生命延长至少20年!”这是某报纸刊登的一种补气养血口服液的广告词。在这条广告中,该口服液可谓“神效”,宣称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低下、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等4大类40余种疾病。而该产品说明书中其“功能与主治”为:益气养血,健脾固肾,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心神不宁引起的体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失眠。这些平常的描述远没有广告宣传的那么神奇[19]。

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等,这些都是保健食品企业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旦建立联系后,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年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的销售。

3.3 保健食品添加有害物质

近几年,一些保健食品被检查出掺有违禁成分和有害物质。2006年4月,“利威牌康立舒胶囊”中被检出含有《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格列本脲”等化学合成药物。2008年7月,北京一消费者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告上法庭[20]。2011年11月,广州康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生产的24个品种系列的减肥类食品中被检出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21]。2012年3月,新华社报道,按照0.5毫克/千克的铅限量指标,有多个螺旋藻产品被查出铅含量严重超标[22]。

3.4 保健食品“套牌”盛行

一名保健食品商表示,保健食品行业“套牌”生产现象十分普遍,个别小厂从大厂借来批准文号,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一家号称是亚洲最大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的公司在其官网上清楚地写着“提供20余个健字号、50余个食字号的全程贴(套)牌服务”[23]。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保健食品GMP认证制度被纳入强制性规定。根据《保健食品GMP审评方法及要求》的规定,经审查不符合GMP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委托符合GMP的企业进行生产,受委托企业必须持有有效的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委托生产的保健食品在产品包装标识及说明书上必须注明“委托XXX生产”,并注明受委托生产企业的地址[2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同一个保健品批准文号被多款产品使用(即套牌生产)是违法的,企业出租批准文号也是违法的。委托生产与租用批准文号不同,委托双方要签订相关合同。受委托方一般只承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其他责任则由委托方承担[25]。

4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需求预测

通过对我国保健食品现状的研究,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保健食品的总体价格将会下降,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保健食品厂家将会更加注重知识和品牌的宣传,采用更畅通的流通渠道,新资源、新技术和方便型的保健食品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多样化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如下。

4.1 保健食品市场将会扩大

目前,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大,原因是我国具有进补的传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制补品费事,人们越来越趋向直接购买保健食品。另外,随着消费者心理的理性化,他们不轻信广告,注重口碑宣传,信赖知名度高、品质好的保健食品。在这种情况下,功效不明显、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将没有立足之地[26]。

4.2 保健品价格总体水平将下降

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人员透露,如某品牌600克蛋白质粉的进货价为110元,零售价为278元;400克壮骨粉的进货价为40.5元,零售价为148元;一品牌大蒜油软胶囊的进货价为27元,零售价则是88元[27]。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保健食品利润巨大,价格较高。在这种高利润的情况下,必然会吸引许多企业加入到生产保健食品的行业中,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就会降低保健食品价格。另外,由于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这就为降级提供了较大空间,目前,过多的消费者都是因为保健食品的价格太高而放弃消费或者少量消费,一旦保健食品降价,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扩大消费市场。第三,保健食品逐渐从高消费品向普通消费品转变,这种转变的前提也是价格的降低,低价格已经成为未来保健食品的目标定位[28]。

4.3 高技术、新资源、方便剂型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资源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利用新资源进行保健食品的开发,将是未来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昆虫和中药三方面。另外,像氨基酸、核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是其可以直接被吸收,具有方便性[29]。

5 结语

保健食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度,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围绕新功能、新原料的应用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30]。在如此的利好背景下,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参考文献

[1]曹阳.我国保健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J].中国药业,2008,12:58.

[2]王美云.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医药导报,2006,2:15.

[3]李庭春.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5:25.

[4]胡晓光.我国保健食品发展趋势刍议[J].首都医药,2009,03:256.

[5]孙秀敏.浅谈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化,2013,01:36.

[6]赵静.保健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7]敬璞.保健食品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畜产与食品,1999,6(5):233.

[8]姜培珍,李洁.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及法制管理[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7,4(5):227.

[9]王林.保健食品选购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张华.直销模式在保健食品市场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11]邓峰.广东省保健食品产品现况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11(4):53.

[12]姜培珍.上海城区居民对保健食品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8,10(6):53.

[13]张正.北京市保健食品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11(4):58.

[14]王瑾.我国保健食品企业营销战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6.

[15]段颖.我国保健食品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5

[16]孙玉娟.保健品行业的规范管理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589.

[17]高广君.D公司益生菌保健食品上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5.

[18]李桂生.A保健品企业学习型营销团队构建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6.

[19]宁新美.解析中国保健品企业形象策划之成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5.

[20]兰培元.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5.

[21]王小燕.我国中小保健食品企业营销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6.

[22]聂风.保健食品的消费现状及心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7,02:361.

[23]邢冬青.对保健食品消费现状和监管的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05.

[24]张桂敏.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J].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第22次年会,2007,05:89-91.

[25]保健食品[J].食品文摘,1998,08:8.

[26]刘泽龙.国产保健食品实行备案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医药,2009,05:15.

[27]刘萍.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263.

[28]刘辉.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导刊,2011,08:362.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收入效应;食品工业

【作者简介】徐会苹,河南农业大学讲师,博士,河南

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32-05

引言

据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行业收入差距,是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食品各行业收入(烟草制造业除外)处于全国各行业收入的较低层。2010年全国各行业平均工资为36539元,而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平均工资分别为23507元、19091元、21700元。仅略高于处于最低收入水平的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业各行业,而在食品工业各企业中,有98%来自广大的农村。如何提高这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当前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中国食品工业。不仅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带来食品工业就业数量的挤入、挤出效应,同时会对食品工业的就业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理论上讲,外资进入食品工业会通过影响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变动。但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转型国家,在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卷入到工业化进程中,因为非熟练劳动力有无限供给的特点,使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速度极其有限。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力。是否能有效提高食品工业工人的收入水平,还有待验证。

一、国内外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影响的研究文献

Aitken,Harrison and Lipsey(1996)分别研究了墨西哥、委内瑞拉、美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各国工资的关系。结果显示,尽管3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远,但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于工资水平的效应是相同的,高外商投资额带来了高工资水平。所不同的是,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影响到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提高,对内资企业工资水平影响较小,内外资企业工资水平有较大差距;而在美国内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相差较小。体工资水平影响显著,其作用程度要大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但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工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祁湘涵(2009)从不同所有制角度。实证分析了外资直接投资对不同类型企业工资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工资水平提高的效应明显低于非国有内资企业。陈怡、周曙东、王洪亮(2009)用1998-2006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缩小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并用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比中西部更为显著。从而客观上扩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周启良、湛柏明(2009)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三大经济地区就业数量、质量的效应。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三大经济地区就业数量、质量影响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三大地区就业数量、质量都呈负向影响。

众多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工资水平拉大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问题,如国外学者Feliciano(1993)、Robbins(1994)、Velde&Morrissev(2002),国内学者也基本认同该观点,并且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外资拉大中国工资收入差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低技能劳动者供给丰裕。学者Zhao(1998)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工人就业和工资上涨的影响。外资企业可以有更多国家的选择机会,所以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影响到就业和工资水平。如果单个外资企业与全国性的工会进行谈判,因为存在勾结和威胁效应,外资企业会减少就业数量或降低工资水平;如果是众多外资企业与全国性的工会进行谈判,外资企业对就业和工资水平提高的负面影响更大。

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差距方面: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拉大了蓝领与白领工人的工资收入,实证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国内学者对此方面研究涉及到多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部分学者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效应;当然更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水平的效应。本文研究主体是中国食品行业,下面主要就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食品行业工资水平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受数据所限,文中仅就外资流入中国食品工业后对中国食品工业整体工资水平影响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选用:

(一)模型设定:

利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

Q=AF(KdKfL)=AKαdKβfLγ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L求导,得出:

W=γAKαdKβfLγ-1

两边取对数,有:

LnW=Lnγ+LnA+αLnKd+βLnKf+(γ-1)LnL+μ

假设A=KαdKβf则:

LnW=Lny+(α+γ)LnKd+(β+θ)LnKf+(γ-1)LnL+μ

由于FDI的流量与存量分别对工资发生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因此,模型最后设计为:

LnWt=C+C1Ln(Kf)t+C2Ln(Kd)t+C3Ln(TKf)+C4Ln(TKd)t+C5LnLt+μt

Wt表示食品行业t年从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水平

Lt表示食品行业t年从业人员年底数量

Kft表示食品行业t年FDI流量

Kdt表示食品行业t年总资本流量除去当年FDI流量

TKft表示食品行业t年FDI存量

TKdt表示食品行业t年总资本存量除去FDI存量部分

(二)数据选用:

全国各省市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食品工业各行业就业各相关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数据来自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5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未出版)。

三、模型回归结果:

文中用2001-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对食品行业中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对于本属于食品次级行业的烟草制造业,文中并未分析,主要是因为烟草制造业国家外资政策限制较多(外商直Feenstra and Hanson(2001)用1975-1988年墨西哥加工装配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墨西哥熟练工人工资水平提高的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集中的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的一半以上影响力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Lipsoy and Sjoholm(2002)发现外资并购企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并购的当年及其后的两年,工资水平都会出现大幅上涨,超出内资同类企业工资水平的50%左右。Markusen and Venables(2002)专门研究了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办演者)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指出,跨国公司通过作用于要素市场而影响劳动力工资水平。不管是熟练劳动力充足的国家还是非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投资自由化的环境均会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Driffield and Girma(2003)用联立方程模型的方法。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英国电子行业工资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企业工人的高工资水平会刺激内资企业工资水平上涨,但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外商直接投资区域。Taylor and Driffield(2004)用1983-1992英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英国日益增加的收入不平等的效应,尽管控制了通常使用的影响工资不平等的两个重要解释变量——技术和贸易,外商直接对英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解释11%的工资不平等。Lipsey and Sj8holm(2004)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印度尼西亚制造业就业的溢出效应,首先理论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付给员工高额工资的原因,并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到内资企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然后通过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印度尼西亚工资水平的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蓝领和白领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白领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效应要两倍于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Girma and Gorg(2006)用差分方法分析了外资并购对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并购的外资来源、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技能工人数额是并购对工资水平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来自美国的外资并购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显著,而来自欧盟的外资并购对所有工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不显著。Chintrakam,Herzer,Nunnenkamp(2010)用美国1977-2001年48个州的面板数据,用协整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美国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美国收入差距影响较为显著,且是负向影响。但各州之间长期效应各不相同。Girmaand Taylor(2010)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确实加大了国家收入不平等,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不同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有很大不同。

国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也较多。蔡昉(2004)详细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贡献,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对中国就业数量、就业结构起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改变了中国传统单位的用人体制,加快了中国劳动力的区域间、企业间的流动性,工人可以通过“跳槽”的方式来体现劳动报酬与劳动强度、劳动能力相一致。杨泽文、杨全发(2004)用200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均对工资水平提高都呈正向影响。陈利敏、谢怀筑(2004)实证分析后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但对简单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外资参与程度较高的行业,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较高,但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外资对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显著,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明显。总的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拉大了熟练劳动者和非熟练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也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周华(2006,)理论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会提高中国熟练工人的收入,而对非熟练工人工资影响不明显,这样就拉大了收入差距。并用1985-2003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得到了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任志成(2006)研究后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起到了推动作用。任志成(2007)进一步分析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劳动力质量提高,并深入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作用机制。(1)外商直接投资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通过付熟练劳动力高工资形式,刺激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也会刺激和支持中国的教育发展;(2)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也会带来劳动者劳动技术的提高,提高中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徐琳琳(2007)采用1985-2005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水平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总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烟草制品业属于限制类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非常少,甚至个别年份为0,分析烟草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回归分析不具有统计意义。在回归过程中采用了Eviews6软件,回归过程中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检验结果P值都接近于O,因此拒绝随机效应原假设,最终选用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以下表1是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各细分行业工资水平效应回归结果。

食品加工业:从下表1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国内资本流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并不显著,最可能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滞后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直接影响的效应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间接影响方面。因此,食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同时,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加工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47个百分点。

食品制造业: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原因同食品加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时滞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也和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同样。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方面,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同时,国内资本存量对食品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31个百分点。

饮料制造业: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国内资本存量、行业从业人员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不显著,原因同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影响的时滞性。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呈正向影响,这也和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同样,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对工资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方面,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国内资本存量对饮料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也较大,国内资本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27个百分点。

四、基本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对2000年以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食品各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显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食品各行业,各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都显著提高。但不同细分行业,影响大小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影响效果最为显著。饮料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34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影响效应也较大。食品加工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工资水平增长0.17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影响效应最小。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0.16个百分点。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

一是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食品工业各行业的工资水平都在显著提高。这一方面是食品工业外资进入并随之带来的技术水平提高。因而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带来了工资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外资进入带来的食品行业竞争加剧,各企业为生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提高了工资水平。因此,从提高食品工业收入水平的角度,外资进入带来了积极的效应。

各种食品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目前,HACCP体系现已被世界各国食品生产企业广泛使用。联合国食品标准委员会将HACCP制度列为食品的世界性指导纲要。亚太经合组织(APEC)积极推动以HACCP制度为基础的食品认证计划。欧盟要求各会员国于1993年前实施HACCP制度,而且规定进入欧盟的食品,其生产者必须通过HACCP认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HACCP体系是食品企业在成立时就严格按照HACCP的要求进行实施,而我国则是鼓励企业自我提升,企业可通过HACCP体系认证来实现这一点,但不具有强制性。

以我国乳品行业为例,2008年三聚氢胺事件后,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整个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又出台,并针对乳制品行业制定了GBI2693《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GB/T27342《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乳制品生产企业要求》,同时制定了96项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包含产品、生产及检测方法方面的规范。此外,乳制品行业GMP、HACCP实行专项认证审核管理制度。在2011年乳制品行业QS重新审核时也参照上述标准执行。在QS审核实际执行时,如果公司获得了HACCP认证,部分企业可免于现场审核。通过此举我们看到,我国正在逐渐推行HACCP体系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也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

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业内专家座客,一同解读HACCP体系在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概况及发展趋势。

特邀嘉宾

罗爱军

麦咨达咨询公司营运部经理,IFS亚洲代表处负责人。

在咨询与质量管理领域有15年工作经验,曾就职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任质量经理,摩迪英联认证公司(Moody)任培训及客户服务部经理。熟悉食品行业的认证、测试、审核、验货等相关业务,以及企业营运管理,精通IFS、BRC、Global GAP ls022000等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成黎

英国university of surrey食品管理学博士,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管理,关于食品选择特性的消费者研究,以及食品的新产品开发管理。

记者: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中HACCP体系的应用概况如何?推行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罗爱军:从实施阶段来看: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的产品目录》,第一次强制性要求在罐头、水产品、肉及肉制品、速冻蔬菜、果蔬汁、速冻方便食品等6类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HACCP管理体系,将HACCP管理体系列为出口食品法规的一部分。这是我国首次强制要求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实施HACCP体系。

2002年5月国家认监委实施《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HACCP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验证以及HACCP的认证工作。

从推行阶段来看:我国卫生部于2003年印发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积极推行HACCP方法。2005年,在乳制品、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2006年,所有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食品储藏运输企业,以及酱油、食醋、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肉品屠宰、熟肉制品、酒类、糖果、蜜饯、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食品卫生规范(或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要求;乳制品、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含乳饮料、罐头食品、低温肉制品、水产品加工企业、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2007年,酱油、食醋、植物油、熟肉制品等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

纵观我国食品行业HACCP体系的应用情况,其推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利因素:(1)GB/T22000:2006正式施行后,食品链条实行HACCP原理,各类标准的不兼容性逐渐显现,我国应加强各类食品配套标准的制定及颁布。(2)国内整个食品链涉及的各类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各监管部门对HACCP体系的理解不一致,怎样做到指导思想相对一致,是政府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3)食品链条的延伸导致相关人员水平的差异,怎样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成适宜的HACCP计划,需要得到专业的技术支持,而能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人员所占比例太少了。(4)资金的短缺也会使得HACCP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困难。(5)重视不足,怎样使从业人员认识到施行HACCP的重要性,是推广环节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了HACCP体系,并在部分出口食品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在HACcP的实施上,这

差距就更加明显。HACCP已经在国内的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应用,但是很多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够有效实施。

记者:HACCP体系相较我国现行的其他食品质量体系,具有哪些特点?

罗爱军:我国现行的食品质量体系,如ISO9001、ISO22000、GAP、有机认证,以及我国政府关于工厂的QS、出口卫生注册管理规定与果园、养殖厂的备案管理制度等,都关注了食品链质量及安全的控制要求。

HACCP体系与其相比,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1)引入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思路,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例如对于风险程度高,且会产生安全问题的食品使用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对其他不构成安全威胁的,可采用控制程序进行控制。(2)HACCP体系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的生物、物理、化学方面的危害进行识别,从而确定预防措施,防止危害发生。(3)HACCP体系不是孤立的,需要结合组织其他控制措施来实现对加工产品的控制。(4)施行HACCP体系的结果并不是零风险,但可以降低或减少风险。(5)HACCP体系可结合ISO9001体系中PDCA(计划、执

行、检查、行动)循环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控制水平。(6)事实上,HACCP体系并不能作为认证审核的依据,其缺少必要的审核过程中的指导规范,PAS220中包含了必要的规范,因此最终证书显示ISO22000或PAs220。而且HACCP危害评估的思路也在ISO22000及GAP等标准中体现,从而也成为其他标准指定的引用标准。

记者: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罗爱军:(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困难性。例如,蔬菜行业农药残留的控制通常会成为HACCP包含的内容,但关键限值到底是多少才最合理,却不能形成共识。农药残留检测为阴性、酶抑制率不超过30%、基地是GAP或有机认证、每块基地有农残检测报告、基地农残检测报告符合进口国要求……需要满足上述一系列条件:通常监控是按照批次进行的,但合理的批次定义也很困难。

(2)人员的发展限制。公司即使建立了HACCP计划,但是否能够正确识别相应的生物、化学及物理方面的危害却不一定。因为在国内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都面临无论是基层人员、还是管理人员的发展瓶颈。

(3)现有情况下无法充分识别各种未知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针对各种食品添加剂而言。

(4)标准配套问题。HACCP在水产行业标准配套相对比较成熟,但其他行业在标准配套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5)资金问题。尤其是部分老工厂设备陈旧、工艺相对落后,若完全按照现代工厂的理念重建,资金是一个不小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

(6)诚信与道德问题。食品安全遭遇诚信与道德问题时,应从培养、引导群众的消费观、价值观入手。此时,HACCP原理显得苍白无力。

记者:结合我国食品行业的现状来看,哪些问题制约着HACCP体系在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效果?

罗爱军:首先,原料供应状况严重制约HACCP的运用和实施。一方面,食品加工所涉及的养殖业以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数量多、农户分散养殖为特点,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基地数量偏少,这种“低、小、多、散”的状况与原料卫生监控能力不相适应,导致食品加工原料的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原料残留监控、动物防疫体系还不健全,有关原料卫生防疫监控体系尚处于初建或起步摸索阶段,已建有监控体系的产品也因众多因素而不能有效实施。

其次,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逐渐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企业没有正确合理地使用HACCP这一食品预防体系作为生产指导,或受利益的驱动盲目操作,未充分意识到违规使用添加剂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的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使得我国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而且国民对食品的信任感也大打折扣。

再者,管理人员得不到充分培训。检验检疫人员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中发现,很多企业在获得了HACCP认证后,员工按HACCP要求贯彻执行的主动性不强。原因是企业在推行HACCP认证时,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个别企业为了节约认证成本,减少教育培训的费用,导致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HACCP知识培训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HACCP体系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作为20号令强制要求的6大类食品生产企业均建立了HACCP体系。但一些产品单一、机械化程度高、产品风险较小的企业由于管理人员少,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真正有效开展工作。而且企业管理上存在短期行为,阻碍了HACCP体系规范化、规模化实施。

我国尚未有统一的食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规范,行政体制上存在多方监管的弊端,这势必导致其执行依据不一致,或即使执行同一标准,由于各部门的执法力度、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食品生产企业无所适从。并且出于对本地区企业的扶持和保护,有些职能部门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而迁就企业的短期行为和不规作为,使得卫生监管体系得不到有效落实,从而使HACCP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受到制约。

成黎:在目前国内食品企业中,实施HACCP体系的企业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缺少实施HACCP体系的激励。这是由于小型企业在实施HACCP体系时面临更大的困难,例如时问、成本、记录整理工作等。通过调查,中小型企业实施HACCP具体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1)企业观念保守,部分企业主觉得即便没有实施HACCP,只要适当注意卫生,一样可以生产出安全的食品。(2)缺少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及必要的员工培训。在小型企业中,由于资金不足,对信息的管理和运用不充分,不能够给员工提供全面的培训,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卫生安全知识。(3)多数小型企业,因为企业规模小,员工人数少,员工职责不明确。通常情况下,一些主要员工会承担多项工作,以至于没有时间组织HACCP安全控制培训,从而获取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4)HACCP体系中对流程的控制管理,关键控制点的判定,文件的记录和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然而,一些小型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生产流程和职责缺少明确性,缺少记录管理。这些因素都给企业实施HACCP带来了困难。

记者:HACCP体系应建立在严格遵守现行《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础上。那么各企业GMPSnSSOP标准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大致如何?

罗爱军:制定GMP的前提是要有依据,国内现有GBl488119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管理规定、最新QS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但上述规定规范并不能涵盖整个食品加工行业。企业都按照自己企业适用的相关标准建立GMP,但是由于企业的现状参差不齐,企业执行情况差异较大,例如保鲜蘑菇生产企业可以使用大棚养殖或自然养殖,也可以进行现代化工厂养殖,那么GMP怎样制定才合理?

国内企业借鉴美国FDA的推荐建立了SSOP,但存在一些偏差甚至冲突,而且有些企业对现有的SSOP,不能完全理解和严格执行,导致了产品的卫生安全隐患。例如,国内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水或者与食品接触的水的检测指标到底是多少才适宜,部分烘干企业加工过程甚至不使用水,那么此时针对水的检测要求又应该怎样制定?对于部分粉丝加工、豆酱加工等传统行业又该如何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GMP及SSOP?还有部分地方特色产品例如金华火腿在制定GMP及SSOP时又该如何平衡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企业理念的不同?这些问题尚未找到依据。

记者: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HACCP体系的应用效果评价如何?

罗爱军:HACCP体系在企业应用时需要评估本企业所在行业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产品输出地的要求。即使在单一产品的加工企业,工作人员也可能对相关系列要求不完全清楚。例如某水果包装企业开始仅在国内销售,后来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并不清楚关于果园的登记要求,也不清楚输出国关于水果的检疫要求,从而导致损失惨重。

HACCP计划能够识别出潜在危害,这将成为HACCP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例如,一宠物食品加工企业将过敏源识别为危害加以控制,因为目前宠物食品没有公认的过敏原清单。因此,识别潜在危害时应明确产品的潜在消费者。HACCP计划中是否有效监控的问题,例如某公司控制农残,但没有确认是否有明确的样品抽样计划、是否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检验方法是否稳定、检测设备是否能够有效运行、人员是否能够正确操作设备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记者:通过我国食品行业对HACCP体系的应用推广能够为整个食品行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善和提升?

罗爱军:食品链上下游企业,围绕食品安全管理,供给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重大损失,食品链下游组织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权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与价格之比(本人称之为采购活动中的食品安全性价比)。

具体来说,HACCP体系带来的收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升国内食品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增强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推行HACCP体系的企业将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市场宣传;如果能够在整个食品链实行HACCP体系,将有利于整个食品链的安全控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监管机构的有利配合,解决监管缺位现象;增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及风险意识,从而切实提高食品质量水平,提升人民健康指数。

成黎:我国食品领域对HACCP体系的应用推广,能够适应法律及行业标准化的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确保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提高企业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企业能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市场分额;建立良好的品牌,提升企业形象。

记者:对于今后该体系在国内食品行业中的进一步推行和应用,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实施和改进?

罗爱军:建议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联动起来,从技术上给予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苦练内功,越过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线。

(1)国家充分加强对HACCP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2)各相关部门建立交流机制,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危害信息的分析、收集,加强基础工作研究,促使HACCP体系更符合我国国情;制定统一的食品市场准入技术法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3)建立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问的互动沟通平台。

(4)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要适当区别。对于风险高、危害大、涉及面广的产品要从法律的高度强制执行HACCP,而对一些风险相对较小的企业可适当放宽要求,建立重点关键控制点即可。例如肉及肉制品和速冻蔬菜企业,如果其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一旦用药不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得再严格也于事无补。

(5)企业应注重后续管理。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发挥管理人员的骨干作用,带领全体人员增强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的意识、增强管理出效益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达到长效管理的最终目的。

(6)加强执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咨询认证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好企业HACCP小组成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HACCP体系有效运行。

成黎:作为风险管理工具,HACCP以其便于理解和使用的优点被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和控制参数的设置需要大量依赖于经验判断。对于小型企业来说,由于缺少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技能,很难进行判断与控制。因此,企业要有效地实施HACCP管理控制体系,必须明确HACCP体系的控制和指导关键,并且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及管理。培训是HACCP体系有效发展的一个关键条件。此外,消费者也要有食品安全意识,协助有关机构及媒体共同监督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