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陆续涌现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与挑战 应对措施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热爱。各高校也都相继引进新媒体教学技术,新媒体教学方式日益普及。但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个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一方面在丰富资源、增强自主性、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辨别力、引导力和主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1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创造的机遇

2.1.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政治观的构建。目前,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上丰富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学生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国家大事件纪录片以及社会基层调查等,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新媒体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民主自由观念。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参政议政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讨论政治,参与政治。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政策和治理的讨论和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2.1.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推广给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新媒体自身拥有丰富的信息量,且传播快速、广泛,形式又多种多样的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广泛、快速、有效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兴的、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大学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激增与师资不足的矛盾。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大班授课的效果提升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

2.2正确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提出的挑战

2.2.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确立错误的政治观。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全球各方面的信息。现下所存在的西方媒体的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侵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助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慢慢渗透,逐渐淡化了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产生倾斜。

新媒体传播的部分信息存在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当一些新媒体上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困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动摇。

2.2.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一些消极、极端的、腐朽落后的、与当今社会主义发展背道而驰的思想和文化等都在利用新媒体途径大肆传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新媒体与学生互动性强,学生把握不好,非常容易沉湎其中,脱离现实世界,耽误学业,延误个人成才。新媒体环境下,不少学生出现网瘾、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等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促使一些曾经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走向犯罪,这必须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再有,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人员运用多媒体能力有限,部分教师对有些新媒介不熟悉,上手慢,得重新学习运用,会影响对学生的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节点

3.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犯罪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否则极可能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2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冶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拓宽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树立文明的校园风气,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多一点互动、多一些引导、多一分渗透。可以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信息,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开设名师微博、辅导员微博开展每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这一网络阵地广泛信息,宣传积极、美好的校园故事,使其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芮鸿岩.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2]姚锦秀.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和挑战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1-01

当下,大学生已经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看成教育的重中之重。网络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树立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将网络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1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 网络为思想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资料选择时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随心所欲地选择可用的资料。学生可通过网络,自行学习哲学和先进的政治思想,还能随时了解时事政治,培养政治素养。

时效性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持续性时间较长,教学效果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展现实出来。而互联网的运用,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自主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高效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并能公开发表言论。

教育模式转变,高校通过网络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将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通过网络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使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网络开阔学生的政治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匿名、隐藏是网络的两大特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避免了师生因心理负担而产生的顾虑和尴尬,使教学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提出观点、表达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是新事物,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积极的一面,但因网络管理还不完善,所以在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仍存在隐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同时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产生逆反心理;媚俗的电影、电视、杂志在市场经济下大肆泛滥,对学生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进行冲击;加上网络匿名性、公开性的特点,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消极思想通过网络大肆宣传,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破坏大学生道德观。

2 利用网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等方法,学生在对思想政治文化吸纳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网络深入教育行业的今天,要不断拓新思维,开辟新途径,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2.1 破除对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迷信

不能墨守成规,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味地迷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又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励和调控。

2.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觉悟,使网络信息优质化,使网络处于有序状态;另外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网络道德的滑坡,可开发软件对网络上的消极信息进行抵制,使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中进行学习和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2.3 建立思想政治网站

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论坛、博客中,使大学生在上面能平等的、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公开讨论、匿名发言,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另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严谨体系化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促进校园网络规范化,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防止低俗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

3 结语

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拓展思路、探索新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0-72.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类;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4-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教育、激励、调节、转化、等综合职能,高校美术类学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个性,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当前,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浅显淡薄,个性化极端性,自我约束力弱等问题。高校教育者应正视与正确引导,激励美术类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

一、美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思政意识淡薄性。美术专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充分显现出观念自由自主、行为分层多样性的特征。

更多的学生专业追求强烈,整天沉湎于画室,他们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方面学习不足,思政学习热情明显偏低,以至于不闻不问,甚至不学;相当部分学生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在道德行为取向方面,美术专业大学生往往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忽略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道德水准、纪律素养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2.个性鲜明突出性。把握好美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是作好他们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个体性格之间差异较大与多样,性格开朗、执着、活跃、感情外露、不拘小节、这是绝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的个体本性,具有很强的表现意识;另一部分人则不善言辞,显得孤傲、交际面窄、特立独行、反应缓慢、并且较难适应多变的环境;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表现出情绪化或矛盾心理的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总之,美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某种“个性化”、“感性化”、“自由化”的人格特点。

3.消费意识不理性。大学是大学生独立理财生活的开始,大学生既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潮流的引导者。而在消费方面,美术专业大学生突出自我的想法总是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在消费统筹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节衣缩食,按需消费”。当然也有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理财意识淡薄,缺乏理财技能,经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消费过度状况,如:“交友聚餐”、“娱乐”、“恋爱支出”、“旅游”等。

4.专业学习特殊性。尽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很高,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尚未摆脱学习上的困境,有的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学习效率极差;有的因为专业素质问题,产生心理失衡,缺乏自信,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美术专业及其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美术专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展开工作,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将美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美术专业学生的思政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以基本理论为指导,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学生骨干队伍和良好的主流风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才能使学生心智更为健全,人生价值目标更为明确,从而少走一些弯路,在人生历程的画卷里少出现些败笔。

2.优化思政教育环境。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自我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识,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近来,在许多凭空而起的豪华的“大学城”、新校区里,超规模、超气派的背后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缺失、精神的苍白。良好的环境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既要加强校容校貌建设,塑造和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美术专业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从精神意识层面倡导主旋律,使校园文化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3.加强文化精神教育。当今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化精神教育作用日益凸显,可见,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她的文化;一所学校的品位,在于她的精神。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及审美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文化精神,是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

4.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战线的生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强对美术专业辅导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和考察学习等方式,科学的管理,交流经验,逐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艺术专业辅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美术专业的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作风素质,以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辟番,易安雯.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大力推进师德建设[J].江西中医学院,2008(12).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在“和平与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90后”中国大学生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尽管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欠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在对“90后”大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对该类问题的分析

(一)现代家庭“421”模式使当代的大学生已有了新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很大。由于受到的关注和爱护较多,使得学生依赖性强,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比如,有的学生千里迢迢回家,箱子里装的竟然都是脏衣服;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性格两极化,要么张扬要么沉闷,或者突然间情绪失控。再有,大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个别学生言行不当,容易导致一些敏感学生心理失衡,埋下矛盾隐患。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

大学生富于青春和活力,同时也存在冲动和迷茫,情感丰富强烈而又具有不稳定性。大部分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很平坦顺利的,接触的人和事情都相对单纯,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或是在情感中或是在现实中。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压力,产生彷徨无助、苦闷压抑等负面心理。

(三)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大学生都在积极地学习掌握网络技术,高校网络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网络文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很多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出现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些学生热衷于交友聊天,甚至“网恋”;一些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寄托等等现象。

(四)大学生延续应试教育,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

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中、高考,考入梦想中的大学后,分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大部分的大学中的保研或者考研里,要求的就是分数;在就业时,用人单位较在意学生的分数。诸多原因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不积极,丰富内涵的动力不足。另外,有的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导致部分学生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发生考试找的恶劣现象。

二、针对大学生常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常年坚持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教育学生以最新研究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要求个性释放,不能给他们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要注重情感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空洞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提倡多样性,同时,还要开展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社会,奉献社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去帮扶和关爱弱势群体,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

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就是无处倾诉,如果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真心的关怀爱护学生,那么思想工作会容易得多。主要通过各种途径,如QQ或者校内网,飞信等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所问,发现问题及时做工作进行沟通,让学生感觉到关怀和温暖。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状态,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就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展开大学生网络文化大讨论,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促进学生养成合理上网的好习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大讨论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心去做的工作,利用征文或座谈形式展开讨论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步促进学生养成合理的上网习惯,促进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对学生自身的知识汲取和视野拓宽上有更大的帮助。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迈出校门后尽快的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定位,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与任务之一。大学生对待社会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也充满了迷茫与未知,如何积极有效的一步一步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就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重多元化,多请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作报告来开阔学生思路,也要找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业内人士讲解岗位特点;再次,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到具有规模或特色的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和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亲临实践,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获得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的志愿精神,为改进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即不为物质利益,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1]P156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有组织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在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因此,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诞生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而出现的新载体、新导向和新平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是高校育人手段的新探索。在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走出封闭的“象牙塔”,跳出狭窄的生活小圈子,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可以广泛接触社会现实,深刻体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历练。这种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学生们比较喜欢,更容易接受,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走向“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向传导”走向“实践教育的双向互动”。[2]P169同时也改变了过去传统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由培养“传统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有现代意识的人才”,由培养“服从型的人才”转变为培养“自主型的人才”,由培养“片面发展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3]P15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必将极大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与心灵上的净化、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P279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要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不仅要使教育对象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更需要促进教育对象自觉践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告诉人们:“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5]P61大学生在校学习,容易脱离社会实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看大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意识,其行为能否成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而决不是搞搞形式而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和创新,找到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当前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行为,其教育意义在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行统一,在较高的层次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6]P28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任的。”[7]P352实践证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难以内化为自我教育时,通过志愿者活动,通过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被帮助对象,影响和感染周围的群众,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通过志愿者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高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在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中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达到双赢的结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寓教育于服务中,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并且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所在,有效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培养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正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为什么学?”“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是听大学生所言,而更为重要的是观大学生所行。在当代中国,责任品德的培养依然非常重要,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一代,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保持长期繁荣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点点滴滴看得见的助人为乐行为,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良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走上社会后仍有良好的表现。但是,如果大学生长期封闭于校园之内,过着“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远离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应该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亲眼目睹社会实际,亲耳聆听改革成果,现实感受自己做得很不够,这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针对当前社会对艾滋病这一顽疾的高度关注,大学可组织“红丝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珍惜生命,远离艾滋,消除歧视,共享健康”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彰显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填鸭式的全堂讲授、学生被动地洗耳恭听,把单向度的外部灌输作为主要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封闭、孤立和乏味的教学,远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个体需要关注非常不够。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在社会形态相对稳定的时期,曾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相对多元化发展,这种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生越发感觉乏味而不被他们所乐意接受。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的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动的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规范的“接受器”,这种忽视了大学生个体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和消解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造成他们“主体性迷失”。因此,主体性的回归,既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要求。[8]P90-91

当代大学生不再认同只是被动地接受,也不能接受过去的那种灌输式教育方式。随着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青睐于自我教育,这样以来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当前所倡导的志愿者活动恰好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了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与,自己组织活动的具体内容,真正体现了大学生自己既是剧作者,同时又是剧中人的特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蓬勃兴起,回应了这种时展的要求,已经成为彰显当代大学生主体性诉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森.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2]张聚华.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文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3]曾剑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蔡立彬.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机制、成效及发展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6]肖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志愿服务[J].中国德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