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作。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的成因均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缺陷所引发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艰难性并存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各高校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同,使得该项工作取得的效果差异很大。因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素质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存在差异,加之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使得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全面有效的成果。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频频曝光,如多起“宿舍投毒”案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使得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频频升温,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此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加强。教育部于2011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为全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难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
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仍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传统的说教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瓶颈。在当前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日益增多,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关照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
二、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提高
1.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我国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都根源于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植根于缺乏具体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从异常紧张和忙碌的高中生活直接过渡到自由而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落差,面对诸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极易空虚倦怠,迷失人生目标和方向。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自由散漫,盲目恋爱,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其学业荒废,更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得消极负面情绪逐渐战胜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和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长和能力,在日后毕业之后能够少走弯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
2.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真实的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自主生活的能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毕业,不敢想象自己毕业之后独立面对社会所要面临的挫折和挑战。对社会既充满渴望同时又充满恐惧的复杂心理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及时掌握应对各种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立起真实的自信,既不消极自卑,又不盲目自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发展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以及日后可能面临的挫折和挑战,通过社会实践逐步消除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恐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3.社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促进自我学习
因为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学校这种集体生活的大环境之下,有相当一部门学生会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旦发生或发现问题,都急于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原因,而不及时检讨自身的错误和不足,这就使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其不利。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及时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应对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有利于不断加强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4.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改善无知与偏见
大学校园创设了一系列类似于社会的部门和活动,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会的成立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增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社团的创立,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更富多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其适应能力,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这些部门和活动虽然类似于社会环境,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参与的人数也极为有限,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弥补大学生对社会的偏见,使其正确地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就是极端的黑暗,充满了消极因素,因此惧怕进入社会。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可以改正这种心态上的错误,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迎接社会生活中的挑战。
5.社会实践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能否成功与其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意志品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我国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缺乏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应对挫折和挑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才能够不断积蓄应对挫折和挑战的正确方法,才能够学会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三、切实加强社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举措
1.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从理论教学到素质拓展训练到社团指导再到个别咨询的过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而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社会实践真正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去。
2.学校各级部门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完善支撑体系
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与时俱进,对工作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能够及时合理地应对和解决。除了要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教育委员会之外,更要具体到院系和班级,在学院和班级内部都要设置心理辅导员,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小结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由于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社会实践使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强社会实践,为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警修.加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J].福建理论学习,2007,(06).
[2]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 2007,(06).
[3]盛友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关键词: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09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教育内容。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积极心理品质、注重潜能开发、着眼建设性和未来希望感塑造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的健康幸福、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等良好心理状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标本兼治”,即解决心理问题与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相结合。因此,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表1所示的几个部分: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网络不仅给大学生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快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同时网络娱乐活动还给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色彩,消除了大学生平时因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紧迫感。但是,网络娱乐活动的骤然兴起让原本简单的休闲方式变了味,有些娱乐项目与赌博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学生推进赌博的深渊。由于赌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对事物不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容易陷入带有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1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想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正确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平台以替代传统的教育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与综合素质。基于此,学校应该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理念,并且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宣传。然而,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重塑的过程中应该以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规律为基本前提,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2]。
2.2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项庞大而长久的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为学生构建一套切实可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坚决心理问题,同时还能够为需要咨询服务的学生对其身份和信息进行保密,充分估计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
2.3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心理教育问题上仍然要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及时辅导,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心理教育方面更渊博的知识储备量,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变化具有更细心细致的观察,并且提出更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想要更好地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必须以身试法,深入网络世界去体验网络生活,亲身经历学生所经历的各类事件,才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学生的真实感受,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话题。
3、结论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结果见表4,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结论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体系
[作者简介]谭静(1975- ),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061)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4-02
高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加之处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一方面承载着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问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尊重与信任的、积极进取的成长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这就要求建构全方位的、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一体、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
该课程应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遵循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认识和了解心理健康入手,着重讲授大学生生活适应、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合理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提高挫折承受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堂活动中所选择的案例、安排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问题,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呈现的材料鲜明生动;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个人潜意识中的一些心理经验,引起内心的震动,从而强化其心理感受。在课后,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并把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想写出来,联系自己的实际做进一步思考。
(二)开设有关的公共选修课程
首先,根据高职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识别”“自信心的训练”“高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调适”“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交往能力训练”“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个性发展”“性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的训练”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每一个高危时期。
其次,可以结合教学开设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如“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家庭教育学”“爱情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与生理”“青年心理学”等课程,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自我疏导和宣泄,使自己的心理冲突和障碍得到及时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减少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设专题心理讲座
每学期针对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2~3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的防治”“青春期异往指导”“如何应付心理危机”“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等,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期。
(二)成立学生心理社团
高职院校都应该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起一支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队伍,完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值班接待制度、接听电话、咨询预约和维护各种信息服务网络的作用。一方面,学院应定期开设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人际沟通、心理问题判断、助人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调动他们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协会还要组织举办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主题沙龙、心理情景剧晚会、心理素质训练夏令营、团体心理咨询、趣味心理游戏活动等。
(三)建立心理健康俱乐部
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即心理健康俱乐部,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验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心理松弛室等。学生可以在这儿接受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验和评定,阅读心理学和心理健康书籍,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减压和放松训练。
三、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一)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
高职院校都应该建立“学生相谈室”“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由接受过心理学专业学习、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教师等来具体实施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师生解决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
(二)加大心理咨询的宣传教育
目前,在高职大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我没有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咨询;我的问题是我个人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去做心理咨询就说明我有心理问题,别人看见了会很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其实,心理咨询并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大学生认清他的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还是由他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并不是只有“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任何问题,如果自己感到难以应付或不好解决,都可以接受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
(三)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许多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不足、水平不高,而且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学生工作者,专职咨询老师很少,如果一个心理咨询老师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之前,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内容、原则和咨询技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那么他将无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因此,必须注意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以及心理咨询人员的督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工作队伍,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四)坚持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原则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并非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更不是精神病患者,只是在学习、交友、恋爱、生活、就业等方面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困惑,只需要咨询老师的适当指导,或提出某些建议,或帮助他们澄清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原因,最终由他们自己去解决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因此,应确立问题咨询与发展咨询相结合,以发展咨询为主的咨询发展方向。
四、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年新生入校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要对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及时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分析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自杀意念以及具有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的学生,采取主动访谈并提供心理辅导等救助措施,以迅速化解新生的心理危机,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将成为学院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料。
(二)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网络
学院要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即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为一级网络;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学生处、团委会、各教学系(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为二级网络;班主任、学生班长、心理委员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会员为三级网络。每一级网络都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向上级网络报告。
各级网络的职责和分工:一级网络对学生的重大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处理作出决策;二级网络统一收集和掌握全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信息,并汇总上报;三级网络随时收集、报告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
各级网络的工作重点及具体任务:一级网络以指导为主,对曾经有过自杀经历或正面临重大挫折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学院立即进行干预,及时做出处理决策,必要时送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二级网络以咨询和预报为主,主要是针对那些长期陷入心理困境的学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动找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或通过网络提供咨询服务,使求助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对于存在心理危机学生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上报,通过学院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老师初步评估与干预后及时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进行心理治疗。三级网络以预防为主,主要是各班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长、心理委员及心协会员充当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他们除了向班上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外,还要定期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处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大学生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异常情况或心理危机,应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即三级和二级网络收集和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和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并且当天就报告一级网络。
五、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应对入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各年级的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查,经常性地对高职大学生的进行心理调查研究,如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挫折的应对方式、交往模式和交往心态、个性特点以及贫困生和独生子女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和研究,并将调查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的很好的渠道和窗口,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又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重点、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门的调查研究,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2]邱观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2005-
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