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几年前,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的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非常严峻。由于这种严峻的金融环境,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很大影响。我国有的企业在投资中出现了很大的损失,尤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而销售不出去,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问题。企业获得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有一些企业生产出一件产品到销售完成会出现亏损的情况。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显而易见。在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世界的经济市场产生疲软现象,导致供过于求的现象,同时,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盈利逐渐减少,企业发展陷入危机。一些企业不堪重负不得不缩减规模甚至申请破产。企业的发展及其经营业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企业在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条件下,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将会更大。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上的流动资金非常缺乏,企业不能实现融资的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供应链断裂而倒闭。金融危机时代在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危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有的企业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并且金融危机过后很多企业也得到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最终使得这些企业朝着更为有力的方向发展。金融危机时代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必须针对金融危机这种特殊的环境,通过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更多的产品。但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存在,造成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出现萧条。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的价格会远远超过其价值。这就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投资较少的资金换回较高价值的商品。这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企业遇到发展危机尤其是全球范围性的金融危机时,政府绝对不会放任企业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政府会采取诸多措施以保障企业度过危险期。
二、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营业绩的特点
在金融危机时代没有来到时,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但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只有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或者通过技术的创新等措施才能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上风,从而可以不断谋求发展。但是在金融危机这种大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一味的去创造产品。因为在危机下,一件商品的价值将会远远低于其价格,那就意味者每销售出去一件商品企业都会有经济效益的损失。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就不是单纯的追求效益了,而是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平稳渡过谋求以后的发展、壮大。只要企业存在就有其社会价值,比如降低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等。四、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金融危机环境下,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一般都会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随着市场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因素也会不断增加,企业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和正常经营的能力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其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社会发展不稳定,比如发生经济危机这样的现象,那就意味着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内容会发生变化。
(一)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在任何金融环境下,资金对企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企业没有资金的支持,企业很难生存下去,何谈发展壮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企业由于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不断减小其规模。甚至一些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停止生产、裁员甚至申请破产等措施。因此,在金融危机下,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候合格要看企业是否具有融合资金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由于金融危机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也有一定的机遇。因此,企业如果可以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就很有可能在为企业赢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进而就能使企业平稳地度过金融危机时期。然而,如果企业不能抓住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企业将很难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出现破产的严重后果。
(三)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一直走老路,不思创新、改革,最终都会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最终被淘汰。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下平稳发展就必须增强其创新能力。当然,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还有很多内容,比如企业储备人才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应变能等都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有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征是的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金融危机的产生多数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以21世纪最大的美国金融危机来举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下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根据金融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分析归类,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和服务行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空前的信用灾难和货币灾难在无形中吞噬了人的正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分别举出必要的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增减的必要讨论。各层级会计人员应充分履职,提高制度执行力。对于整体的管理制度而言,执行制度、操作制度及完成服务项目的都是个体行为,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自身做到充分履职,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慌乱,时刻保持头脑冷静,恰当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和第一时间信息,将变得非常重要。会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程序和性质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设计,已使从个体做起,完善整个体系的应对金融危机所结成的网络。加强人员管理,防范道德风险。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意识形态,人性的本质不会改变。金融危机下会有两个层面的暴露:私欲主义和集团主义的极端对峙。各层级会计人员充分履职是在整体的监察、监督和管理制度下能够掌控的,但是单个的个体永远是能动的,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对人员管理的加强,也就是监督体系在大的人为灾难面前的强化,也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出于隐性的考虑,道德危机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极端爆发。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在总体上造成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服务行业,而尤以银行业为最。在金融危机期间加强服务管理,用人为的智商控制隐性的灾难持续性危害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以上三点措施为防止、防范、主动改变三个层次的分析,也是我们从理性出发,能对金融危机所造成冲击的最好回应。
【关键词】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之要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给民众带来的困苦是众所周知的,也是资本逐利行为所造成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金融寡头不计后果地劫掠他国财富所诱发的触目惊心的一幕,而当今源发于美国的全世界金融危机比之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是更有甚者而无不及,它们追求暴利,但各有不同谋取方式。同样那些始作俑者也终将逃脱不了玩火自焚、殃及自身的下场。他们席卷了泰国财富,又把目标对准了香港和俄罗斯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他们,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大鳄们最后还是败将下来。不过俄罗斯国债信用掉期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当前我国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会不会同样存在隐忧呢?虽不能同日而语,这种担忧总是存在的。所以说我国财富储备应当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本文以为收贮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之一,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且又可以避免经济过热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溯源探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它起到资本放大作用,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钱不够就借”,投资银行实际上悄然变成了追逐高风险、高回报,使用高财务杠杆化的“对冲基金”。高杠杆倍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在市场较为宽松时,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而一旦信贷紧缩,自身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倍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倍率为30倍,表外杠杆倍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倍率则高达62.5∶1。这种投机取巧的经营作风弥漫了整个华尔街,才导致了今日之后果。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信用因华尔街的假账而动摇,对财富创造的信仰因CEO的贪婪而堕落。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现代人的购物清单似乎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变得无所不包。“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
金融体系到底创造多少财富是一个大问题。金融体系调动和调制出巨额的资本,它的风险抵押品却主要是社会和国家,而所获得的收益的大部分却流入银行和各类投资机构的腰包。如此,便不难理解金融投资机构内在的扩大信贷款和追逐风险的冲动,重复抵押它并不具有的信誉,创造和包装越来越大的风险,无法遏制地追求更多的超额利润。这就是金融机构最本质的生存法则。随着产业资本的日益萎缩,世界经济越来越为银行和投资机构所左右。实体经济虽是基础,但它却变成俄罗斯套娃中最里面的那一个。
关键词:公允价值;金融危机;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73-04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饱受质疑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指责,被认为加剧了市场的失调、形成顺周期效应恶化了危机以及造成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
1.公允价值加剧市场失调。公允价值首先被认为加剧了市场的失调。根据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指出公允价值按照参照信息的优先顺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体在计量日有能力进入活跃市场上可观察到的随时取得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是不许调整的;第二层次,主体无法取得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选择第一层次之外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参数:主体可观察到类似资产负债在市场上的报价、类似资产在不活跃市场上的报价、不属于资产或负债可观察报价的参数、市场佐证的输入参数且报价都需要调整;第三层次,主体在可观察信息不能得到时选择不可观察输入参数,在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很少的情形下使用。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房价的急剧下跌,次级贷款违约率的急剧攀升,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顿时就失去了以前活跃的交易市场,各大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的严重缺失,可以参考的定价信息从第一层次骤降到了第三层次,计量标准变成了没有可观察到输入参数只能通过估价来确定资产的价格。于是一些报告主体采用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相关的变化情况指数来衡量资产的价值。然而,随着该指数的大幅下挫,相应的金融资产价值随之下挫而与之对应的衍生品和掉期产品的价值也随之下挫,进而推动指数进一步走低,这带来金融资产更大幅度的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下挫带来的大幅减记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账面损失,减记的损失给资产负债表带来损害,使股东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受损。
2.公允价值形成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被指责的另一个理由是由它所带来的经济的顺周期效应。经济周期通常会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而公允价值会助长周期性波动,当市场繁荣的时候,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会给企业的报表上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会给人盲目乐观的错觉;当市场的危机来临时,随着违约率上升,金融产品的价值直线下降,因此而采取的大幅减记资产,由资产减记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特别是此时如果企业想继续维持固定的权益比率,在假设资产是100单位时,就不得不在资产减少1单位的情况下出售9单位的资产来减少负债以维持杠杆比率,在这个压力下引发的抛售将会反作用在资产的价格上,使其继续下挫,促使衰退加剧。
3.公允价值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最后由公允价值带来的恐慌、投资者心理的慌乱也是其被指责的理由。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完全理智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市价的急剧下跌,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账面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而由此带来市价继续下跌,恐慌性抛售继续增加的恶果。
4.结论。综合上述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在大幅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有效性的影响降低了其可靠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原本能精确反应资产价值的市场遭到了严重破坏,市场变得失控了,这使得严重依赖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顿时失去了其可靠性,导致金融机构利润的巨幅波动,将本可在可预见的将来恢复其价值的品质良好的资产人为压低、减记,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鉴于这样的情况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随后欧盟和亚洲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也表示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公允价值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良好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在内的十二个方面,即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去评价特定主体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将来的经济活动,或者去证实、纠正以往的预测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财务会计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要求之后即真正具有“决策相关”的质量特征之后,才能从备受责难的现实中摆脱困境。
而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因为,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判断。但它必须以相关性为前提否则,即便符合程度很高,但对于决策事宜并不合适,则依旧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中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指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
准则中指出,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综合来看,各国准则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相比之下相关性侧重于其预测和反馈价值,可靠性强调其技术上的正确、立场上的中立、结果上的真实。
对于信息使用者都希望获得的信息是既相关又可靠的,然而现行会计实务中,只有少数确定性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两个特征之间却很少能同比例的提高,往往提高一个要以削弱另一个为代价,而大多数交易和事项的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同时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信息使用者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利益相对最大化的权衡点。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来说,它将导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客观上更强调其相关性而削弱了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历史成本模式)的极端背离,缺乏可靠性,将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会损害信息的可靠性,相反在对部分项目进行计量时,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即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两个特征并重的。所以,也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透视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被质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没有对应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价值被恶意的低估造成投资者的恐慌。那么下文我们将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析。
(一)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分析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探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计量的信息要保证技术的正确、立场的中立和结果的真实。分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被指责的三个理由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公允价值会恶化危机是源于公允价值所依赖的计量基础的不可靠。公允价值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普遍采用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假设市场价格是在公平、自愿的交易行为中形成。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通常所依赖的计量基础发生了变化,从前公开、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消失了,市场变得不再有效,这就直接导致严重依赖市场有效性的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危机。对比历史成本来看,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历史成本是基于实际的交易价格确定的,而公允价值则是基于假设的交易及所能够达成的交易价格确定的,这就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在金融危机导致的市场失效情况下严重缺乏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2.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分析。鉴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缺乏可靠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被允许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暂时改用历史成本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以实际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基础,看似是完全符合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历史成本能提供的信息只能反映资产取得或处置决策以及融资或偿债时对企业的业绩影响,而无法反应资产持有期间、资产负债表日以及预计未来期间给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资产、收益的信息和企业在未来的盈利能力恰恰是信息使用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历史成本无法提供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成本提供的信息并不可靠。
(二)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分析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和信息使用的决策密切相关,要有预测未来和反馈过去的作用。与只以过去购买或处置时点的信息进行计量反应的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将企业资产和负债各个特定时点的公允价值变化揭示出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的获取有关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状况的资料。此外,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能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正是因为过于迅速地将在失效市场上大幅贬值金融资产的减值揭示在报表上,公允价值受到了诸如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造成市场失调的指责。从金融危机的产生和根源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是美国人过度消费自己没有能力赚取的物质资产给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的供应过剩。同时也是相关当局、机构监管不到位,投资机构、投资者的贪婪和过于倚重虚拟经济造成的后果。所以就算是采用历史成本金融危机还是会产生,公允价值并不是引发危机的根源。而在只注重反应过去时点的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价值的缺失会被暂时掩盖,给人们一种繁荣的假象,但如果危机没有被尽早地揭示出来,它真正爆发时只会更加猛烈。
对比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我们就知道,当时正是由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掩盖风险、粉饰太平、不能提供和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导致了社会各界对历史成本的争议并将目光最终转向了公允价值。
(三)结论
不可否认,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确带来了顺周期效应、造成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从理论的分析来看公允价值是兼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它通过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来提高信息的相关和有用性。造成这一后果的是公允价值使用环境的改变,市场环境的骤然改变使得公允价值依赖的计量标准改变致使本来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公允价值变得不再公允失去了其可靠性。
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一直是制约公允价值的最大问题,然而谈到二者的权衡问题,还与人们对可靠性的界定和理解有关。可以说,将可验证性、精确性等与可靠性过多地联系在一起,是排斥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当前许多资产、负债及其变动的计量方法,既不比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也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这些计量方法及计量结果具有可验证性,因为这些计量结果往往只能间接而非直接得到证实。因此,过分强调可验证性、精确性的可靠性同样不能保证会计信息对报告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的如实反映。
同时如果关于真实世界经济现象的信息对投资、信贷及其他资源分配决策不相关,信息的其他质量就无关紧要;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如果不具有反映真实性,仍然是决策无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还必须同时具有反映真实性,才是决策有用的信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成本会计对不稳定的经营环境的不适应性, 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根本诱因;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为公允价值会计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对经济学收益计量的追求, 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则构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关键限制 [28]。
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他们是希望所获得的信息能为他们的决策服务,既可以预测将来又可以反馈过去而且还是质量有保证的信息。基于这点来看,公允价值是一种能很好保证信息质量的计量属性,它在理论上说是很完美的,只是我们现在对于它的试用环境、应用技术还没能完全驾驭,它在金融危机中的暂时失控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去完善和改进,而并不是一味的指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常勋.国际会计:第4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6]徐霆.次贷危机背后――探因与反思[J].金融经济,2008.
[7]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张敦力.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元凶[J].财政监督,2008,(11):5-8.
[9]王艳,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新审视[J].金融经济,2008,(12):67.
[10]杨辉,陈敏.金融危机中如何看待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研究,2008,(24):37-39.
[11]张成齐.中国公允价值的谨慎选择和运用之设想[J]. 财政监督,2008,(1):11-12
[12]邹小平,吕跃金.《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100-101.
[13]陈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D].厦门:厦门大学,2007.
[14]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J].财会学习,2009,(1):24-27.
[15]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12.
[16]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60-62.
[17]张鹏.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我见[J].管理观察,2008,(12):205-206.
[18]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8,(9):5-6.
[19]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金融会计,2008,(11):10-15.
[20]李欣,张倩.公允价值估值法为何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失灵[J].财会学习,2008,(12):21-23.
[21]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49-57.
[22]戴鸿广,邢增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8,(19):88-89.
[23]汪双秀.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与投资对策[J].经济论坛,2008,(22):42-43.
[24]王晓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
[25]李闽洲.从公允价值视角看会计信息质量权衡[J].消费导刊,2008,(2):38-39.
[2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财政部会计司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7]陈晓敏,谢立,刘昱熙,胡玉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市场失败还是制度失败――“中国版”、“巴林银行事件”解析[J].财会通
讯:综合版,2005,(6):12-20.
[28]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24-30.
[29]陶迎迎,许彩燕.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使用[J].现代商业,2008,(3):252-253.
关键词: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
一、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
1、前车之鉴
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那么,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危机和灾难。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拉长,市场泡沫不断吹大,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掠夺他国财富,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它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创新,它必须要围绕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因为脱离实体的虚拟的金融创新,其信用是难以把握和测控的,它必将为事后积聚大量的风险。譬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是首当其冲受害者,更显其要害是融资困难,并可由此引起诸多问题困扰,将会引起我国失业率大幅上升。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起到提纲挈领、正中要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可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而就业人员增加就可以增加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下游需求旺盛起来必然会引起上游产品消费需求同步增长,从而理顺产业链,使经济活络起来,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说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与整体经济发展相联系,它不需要空洞的包装,虚幻的赢利,是要与实体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经久不衰的经济增长体系。
3、亚洲金融危机警示的意义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迅速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这次金融危机在半年时间之内以席卷国家之多、危害之大、损失之惨令世人瞠目结舌,在事后的总结中,人们认为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外部原因,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经验,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从深层次的层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它只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包括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增大,外债增多;银行贷款过分宽松。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1、金融杠杆无限制放大
人们追求财富的梦想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如果超出现实和不择手段地追求,往往会给别人或自己带来祸害。过去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毫不顾市场环境地扩大生产,引起商品相对过剩,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没办法销售,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大量失业,社会购买力大量下降,社会形成混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趋利心理不被理性思维所占据,它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经济危机。不过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市场会变得更为理性,产品过剩没有那么严重,对经济破坏程度没有那么强。当人们慢慢醒悟过来的时候(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震荡幅度越来越小的时候),社会更高层的危机就出现了,它的杀伤力绝对胜过产品过剩所造成的经济危机,这就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对孪生兄弟,都是逐利求财不择手段的后果,都是造成了社会经济混乱,市场萎缩,流通堵塞,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急剧上升。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
2、信用过度资产化所带来的危害
从本质上来讲,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是金融企业不顾触犯金融道德风险,非理性放大金融杠杆,令金融风险无限积聚,使泡沫破裂的灾难性后果超出了金融体系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而引发银行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债务危机、美元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一系列危机的背后凸显的则是美国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坍塌。国家信用是金融体制的最后依托。联邦政府多年来对于两房疏于监管,无形中纵容了风险的不断膨胀,而事发后又将“风险社会化”,其所触犯的“道德风险”则从价值层面上对国家信用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信用是建立在金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遭遇金融风暴,很有可能连国家信用一起毁掉。“信用危机”也是人类社会最难防范的危机。其他任何危机无论轻重大小,往往都有“特异性”、“变异性”、“周期性”等蛛丝马迹可寻,人们可以通过采取有“预见性”、“防范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而“信用危机”的爆发既无先兆,更无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因而也相对难以防范和化解。所以在极度投机氛围的华尔街里,没有什么不可以买卖,包括良心,甚至是灵魂都可以出售,这种早已透支了的信用资产,也已极度证化了,它早已潜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为金融风暴的到来积累了大量的筹码。
3、集成因素
当今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有效需求,企业关心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设计师们是要创造新的需求,消费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消费的权利。离开消费,世界将找不到重心。消费的概念内涵丰富多彩,包括了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包括实体的,也包括虚拟的。“社会中受自利动机支配的行为逻辑,使得人的多样化需要的满足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爱情、理想甚至生命这些生活中最可珍贵的事物,都统统受到金钱的支配”。拥有财富,人们才能够有能力选择他想过的生活。拥有更多的财富,才能够有更多的现实权利,而这种权利又多半是一种消费的自由。现实世界的诱惑是那么快速地变化,通过实物经济的积累,财富的增长似乎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变化得更快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内在的增长因素的被耗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在持续下降。泰勒的现代化标准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欠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应等使财富在过去的100年中被高速创造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廉价资源的过度开发、半导体技术发展渐近极限、重大创新普遍减少,下一个财富制造机器又在哪里呢?在实体经济内生性动力逐渐减弱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膨胀消费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是最简单、最便利的工具。但财富显然将被迫放慢自己的膨胀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