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方式 结构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

在很早以前的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样的含义。“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值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1]。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般指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各项经济指标在数量上的完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片面地在数量上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失调、区域失衡、收入分配不均、工业污染及生态恶化等。于是,人们开始审视过去经济的发展态势,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的内涵,把增长与发展明确的区分开来。认为增长指的是人均产品在量上面的的增加,一般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人均GNP的增长率来衡量。而发展则包含两层含义,它既包含人均产值的增加,也包含另外一个指标:即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必要性

(一)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个地区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找出并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才能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在总体上的同步发展。目前,我们西部和东部在经济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值上都要比西部高。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则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差异,致使很多西部地区的人们跑到沿海地区去打工挣钱。这导致本来就没有人口优势的西部地区陷入更加不利的处境,反过来使东西部经济的差异更加加剧。因此,统筹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进步。

(二)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013年1月14日起,连续三天的时间里,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都陷入了重度污染中,北京甚至变成了“雾都”,浓雾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硕果累累。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酸雨。使社会、环境、资源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现代化步伐虽然有所加快,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毋庸置疑,传统行业、低效能产业依然占主导的地位,高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则发展比较缓慢。“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但技术含量较少,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中,国产手机所用的屏幕、芯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进口。中国的电子巨头富士康,也只是雇佣国人廉价的劳动力,组装电子产品,而真正的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掌握着。这反映出我国自己主导的产业技术相对较少,所以才导致国产手机大部分沦为大同小异的“山寨”产品。如何把“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成为产品链上游的供应端,才能使我们创造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真正走向现代化。

三、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创新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统筹规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和实施。

(一)对经济结构重新审视和调整

“民以食为天”,农业方面,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工具的科技化,优化农产品种子的质量,更新农民的劳作观念。工业方面,更新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新产业,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使我国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去,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方面,在完善传统服务行业的基础上,拓展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现在网上购物的兴起,为物流企业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物流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使服务业更加人性化,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二)把科教兴国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质量,则制约着该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怎样的发展,发展的水平怎么样,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劳动者来实现。为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首先,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的录取率,给更多人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其次,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还不够重视,投资力度也需要加强。再次,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重视,使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人才才能公平,各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平衡。

最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增长,就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2]。”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必须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澳]海因茨·阿恩特. 经济发展思想史[M]. 唐宇华, 吴良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2.

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政府政策

一、前言

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几乎和经济学有同样的漫长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理论,学界普遍认为始于美国经济学家索罗(Solow)和斯旺(Swan)于1956年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为基本假设,为经济增长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除非存在外生的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政策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由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出的结论无法解释当今世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存在的广泛的差异。为了弥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象资本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它是内生的,源于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的努力,知识的全面增加是与人们为其贡献的资源成正比,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由于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作为一种内生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可以解释当今世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存在的广泛的差异的原因。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增加,从而总的收益递增,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要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设,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的和永久的源泉和动力。

总之,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重视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R&D、收益递增、边干边学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新增长理论的“新”在于其区别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它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完全内生化,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GrowthTheory)。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和经济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这一理论还处在发展和完善中,新的文献、新的观点不断涌现,尚未形成一个非常完整和规范的理论体系。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包括形色各异的诸多模型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但内生增长模型仍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假定产出是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而放弃了资本收益递减假定的AK模型;二是假定知识积累(或技术进步)是其他经济活动(如投资)“副产品”的外部性模型或溢出模型;三是明确地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有意识的研究开发结果的R&D模型。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模型,并结合安徽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三种内生增长模型简要描述

(一) 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之所以不能产生内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AK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性质是不存在资本递减收益,这种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的简化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Ak(1)

其中 是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 是产出。(1)式两边同时除以劳动量 ,可得到人均产出:y=Ak(2)

由(2)式可得资本平均和边际产品都为常数A,即:

(二)外部性模型

这类经济增长模型既不放弃资本收益递减假定和完全竞争,又能产生内生增长,其基本特征是:其一,技术进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是其他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因而不需要补偿并可维持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其二,个别厂商的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就整个经济而言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其三,上述两个特征决定了这类模型具有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政策含义,即政府政策不仅具有水平效应,而且具有增长效应。根据外部性来源的不同,这类模型有多种构造方式,如阿罗(Arrow,1962)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1988)。这一类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源于资本积累,即是模型中的K的函数,笔者以“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模型为例进行说明:

1962年阿罗发表了《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一文,提出了“边干边学”理论。在阿罗的模型中,边干边学或知识被认为是投资的副产品,提高一个厂商的资本存量会导致其知识存量的增加。同时阿罗认为知识是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效应”(spillovereffect)。知识水平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递增边际生产力,在知识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整体的每一个厂商具有规模不变收益,然而,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具有递增收益。而且,由于知识是公共的,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的,所以资本和劳动按边际产品支付报酬,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是企业投资的“副产品”,个别厂商并没有考虑到其投资活动对这个经济生产率的影响,而是将它视为外生变量,因此,它的行为仍然像新古典模型中的厂商一样。于是,通过干中学和溢出效应(或投资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得到内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外部性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源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能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在于一旦经济中每一个厂商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状态,但是一个厂商的投资行为能够创造的新知识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外溢效应。所以这些由于个体投资行为带来的“外部性”使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三)R&D模型

罗默(Romer,1990)开创并由格罗斯曼、赫尔普曼(Grossman&Helpman,1991)和阿格恩、豪威特(Aghion&Howitt,1992)发展了R&D模型,从有目的的R&D活动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一个专门用于进行R&D的部门,利用这个部门不间断地进行R&D活动,可以实现内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外部性模型通过引入知识积累或人力资本积累,并借助于溢出效应得到了内生增长。R&D模型明确地将技术进步或创新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收益的活动,并运用垄断竞争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罗默指出,技术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物品的两大特点:它是非竞争性的和部分排他性的。非竞争性意味着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部分排他性则为从事R&D活动的厂商提供了激励(外部性模型抓住了技术的第一个特征,但没有抓住第二个特征)。以R&D为基础的增长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种类的增加(例如新行业的开辟),一类是将技术进步理解为产品质量的改进(例如同类产品的升级换代)。这两类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性”概念,即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产品的被淘汰。

R&D模型暗示技术进步或创新是企业有意识进行R&D投资的结果;来自创新的垄断利润则为企业从事R&D活动提供了市场激励,一国劳动力越多,从事研发的人口越多,研发成果越能受到保护,经济增长就会按一定速度持续增长下去。人均产出与经济体人口成正比,越大的经济体越富有。政府政策具有增长效应。

总的说来,尽管内生增长理论表现为形形的不同增长模型,但是绝大多数的内生增长模型实际上都可归结为上述模型之一或这些模型的某种组合。一般而言,AK模型和外部性模型具有简洁、便于扩展和应用、易于进行计量检验的优点,R&D模型则更符合人们的直觉,具有更良好的经济含义和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利用这些模型,我们就能够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更深入地分析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外部性模型比较适合于那些在总量水平上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如教育、经验积累和基础研究等),R&D模型则比较适合于对产业层次的创新活动并易于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激励(相对易于排他)的经济活动的分析。

三、内生增长理论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01年至2004年4年间,安徽省的GDP年增长率都高于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见表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利用1991年-2003年间中部六省和东部地区及全国数据,对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2006年),结果显示安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增长拉动,知识和技术进步对我省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小。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省应该在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和经济发展宏观政策上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技术进步应该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据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报告,知识和技术对该组织成员国经济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现在的70%-80%。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物质资本)具有报酬递减的性质,实现经济的可持久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生产要素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省应完善促进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制度基础,构建不同层面的促进知识积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运行机制。摈弃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

具有技术外溢效应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是传播和转移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最有效的渠道,FDI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的转移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安徽省应该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不断搞好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积极吸引外商来皖直接投资。

(三)继续扩大外商投资的同时,增加R&D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自主研发所引致的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与我省临近的东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软硬环境较好,今后仍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区。外商投资将继续在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省在继续扩大外商投资的同时,要增加R&D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自主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增强自主研发所引致的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获得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四)大力发展教育,加快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

在所有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舒尔茨(1960)特别强调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可能在将来做出的贡献。财政政策在加强教育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省应完善教育财政支持政策,促进教育的优先与协调发展,加快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应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全省人民的受教育年限。在外部性模型中知识的外部性能否传递到其他经济个体,还取决于其他经济个体的接受能力,在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个体知识水平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这种溢出效应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安徽统计年鉴(2002-2005年)[Z].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

[4]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3,(3).

[5]杨斌.三种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J].教学与研究,2004,(5).

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

前言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辩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并论证此问题,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与思考。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现状

目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理论定义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缺少相对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目前的理论定义一直是次啊用的布伦特兰夫人定义,其中比较推崇的思想是“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时,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对上诉内容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得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无代价的发展过程。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环境一定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收到一定的破坏,而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②从理论内涵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些模糊性,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造成的,内涵中并没有确切的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内容,甚至对发展的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也模糊不清,在发展于环境中不能有效区分重点。那么如果二者在运行过程中不能相互协调,该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统一理论基础的缺失,导致可持续发展经济课题研究停滞不前,其自身的统一性于整体性得不到发挥。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首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结构要求下才能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能够层次清晰的开展。

2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都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关系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等等方面的发展与治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和生态环境中的能量与物质做交换的,那么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生态环境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干扰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的资源造成破坏,凸显出的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以此表现出的效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

那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会因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被抵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将这种经济发展成本降到最低。在降低的范围内能够对二者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一是生态系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要低于所得到收益,这一循环过程是遵从了成本-收益法则。那么,从这样的实际发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将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终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大大缩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

3.1重新界定可持续发展概念。根据上诉扥内容我们可以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依托在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有机结合之上,从而实现的制度以及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以激励与约束制度遏制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采集,同时讲人类经济发展的成本减少到一定范围,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结合,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2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制度安排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第一,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与作用,所以要在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中合理介入价格机制,之后利用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的控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经济发展成本。第二,强化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在制度安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市场秩序性的合理维护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有效建设,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实施行政规制中的内容,以法制手段来约束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污染指数降到最小。第三,最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样才能够使资源环境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进一步实施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3建立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政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使无可厚非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想要从理论向实践过度的话,需要政策性的强化与引导。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了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内容,所以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是占有一定份额的,所以针对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政策性的引导应该体现出减免、补偿、鼓励、优先等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引导其保护环境,使我国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

4 结论

综上所诉,就是对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成本控制,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有效保护环境资源,这也是可持续经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能够长期、有效的依存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广东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76-03

广东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腹地广阔,发展后劲强劲,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国省市的前茅,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7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GDP达到63452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330美元。[2014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为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广东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较为明显的地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已日渐制约广东经济发展,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一、增长极理论与梯度转移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的。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是指所有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1]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即增长极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2]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3]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分析

广东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广东省根据区位分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划分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四个经济区域,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个市,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个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三个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五市。[划分依据:2014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GDP为67792.24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GDP为57802.21亿元,占全省78.91%,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15448.0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1%,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占6.9%、7.9%、6.3%。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从2014年广东各地级市人均GDP和排名来看,珠三角地区地级市排在前十名。由此可见,地区间的人均生产总值亦相当悬殊,珠三角远高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经济水平与珠三角地区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

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来看,珠三角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的66.65%,是东翼的18.65倍,西翼的19.34倍,粤北山区的14.02倍。因此,珠三角在财政收支这一层面上比起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则表现出财政能力弱化的现象。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珠三角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经济区域,西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珠三角的14.44%,相差达到6.92倍。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差异严重地影响了区域之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广东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西蒙在研究各国的经济增长时也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的;服务部门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4]

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广东珠三角地区53060.4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5.33:52.67。东翼三次产业比重为8.75:55.87:35.37。西翼三次产业比重为18.77:42.23:38.99。粤北山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6.29:41.70:42.01。对比可以看出,珠三角产业总值Ⅲ>Ⅱ>Ⅰ,根据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其经济结构已经开始从工业化阶段向服务业输出阶段转变。东翼的产业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西翼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18.77%,表明农业在区域生产结构中仍然占有较大的份额。非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非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太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三、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得益以政策和地区优势,充分发挥核心带头作用,在技术创新、产业聚集的形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的“核心区”。[5]珠三角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区,处于整个经济发展的支配地位,依靠周边区域提供劳动、资本、原料、市场而发展,区域差距随着发展而不断扩大(见表3)。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粤东西北地区财政收入、投资、消费、出口等均与珠三角差距不断拉大。2007年,珠三角财政收入与粤东西北相差1603.64亿元,2013年扩大到3824.63亿元,珠三角财政收入比粤东西北地区有着明显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益于近年来对粤东西北地区投资力度的加大,粤东西北地区投资明显提高,但2013年珠三角投资仍达到粤东西北地区的2.4倍(见表4)。

(二)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缺乏经济增长极

从2014年广东省各地级市GDP排名来看,粤东西北地区城市内部经济总量接近,中心城市龙头经济作用不明显,难以聚集辐射周边地区。粤东西北地区内部差异小,说明粤东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形成增长极,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

(三)产业分工水平有待提高,产业梯度转移仍需大力推进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进行梯度产业转移首先应该存在梯度差距,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既有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推力,也有非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拉力。[6]然而,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阻碍地区间经济发展中的梯度转移,造成地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争夺等负面影响,降低经济运行效率,制约经济发展。低梯度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与高梯度地区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双向流动,一方面创造条件吸引产业向本地区转移,另一方面要利用优势,主动促进本地区的产业升级,产业梯度转移仍需大力推进。[7]

四、基于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一)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凸显增长极作用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继续发挥珠三角增长极作用,推进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和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粤东西北地区要实施新的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城区空间,提高城区辐射力,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加强各区域中心城市与省内外经济圈、经济带的联系与对接,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转移。

(二)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加快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要加强投资引导,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区域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下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逐渐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继续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粤东西北地区要继续做好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及承接工作,加快产业集聚,以推动其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支持,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各大区域之间的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正视广东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继续发挥珠三角经济中心对外扩散、展现辐射优势的同时,引导和促进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转移,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高煦照.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6).

[2]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5).

[3] 徐忠爱.“泛珠三角”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4] 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0(5).

[5] 赵 阳,姚丽虹.基于发展极理论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6).

经济发展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企业集聚的迅速发展,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集群的概述

1 企业集群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视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为同一概念。“产业集群”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接。”但是“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和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体现相关产业的一种重新组合模式,用这个组合体来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

2 企业集群的特征

根据企业集群的定义和国内外企业集聚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企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1)集聚性:集群中的企业地理具有集聚的特点;(2)专业化:企业对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产品进行生产而形成的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具有明显的专业分工;(3)多样性:集群经济系统始终保持多样性、稳定性;(4)创新性:在生产集群内部,由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彼此之间都有压力,从而促使企业集群成为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5)竞争优势:集群企业都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竞争规律,这样的规律会使一些技术落后、创新力不足的企业被淘汰,而保留那些竞争力强、技术先进、创新意识强的企业,从而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

二、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都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企业集群,有利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企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借助于企业集聚,通过产品的拓展成完整的产业链,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由于企业集群内部,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从而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

2 企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发展企业集群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群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苏州、浙江的绍兴等企业集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每年经济以约为20%的速度迅速增长。

3 企业集群是推进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向城市的道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实现城市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农村的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企业集群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弥补农村企业的一些不足,从而加快农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企业集群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企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主要以东亚、欧洲、北京中关村、江苏、浙江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企业集群发展研究为主。如Cendy Fan和Scott研究了东亚和中国的企业集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刘斌对北京中关村IT产业的实证研究,周兵利用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来分析企业集聚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张良明对吉林省得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来分析企业集聚状况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根据国内的各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群有利于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来研究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西部的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比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