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66
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从备课薄上看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出的仍只是仅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尤其是过程目标的落实最为欠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且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处理“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之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学会与会学等关系。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即重学会,重过程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所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贯彻三维目标
现代课堂是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变化,随时添加或删除预设的教学环节,从而调控教学流程。但是课堂必须切实贯彻三维目标,不能因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而盲目改变或放弃目标,要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中,教师也应围绕三维目标,切实考虑问题的针对性、有效性,考虑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考虑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回答过程中的方法渗透,考虑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另外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由于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将“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学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数学课堂才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四、如何通过课后反馈、巩固,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兼顾三维目标考察学生的课后练习设计,教师教学成功之处、失败的教训以及教学中的应变的自我反思的撰写,是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形成正确全面的自我评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举措。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作业批改要做好批改记录,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
【关键字】小学数学 教研活动 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教研活动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教学规律进而提高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在实施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规律,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改变,教研活动也应该随之调整,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将有利于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从而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政策依据,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则是数学教学的组织与指导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依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而应该加强动手实践与探索合作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开展创新教研。
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功能进行了强调指出:数学课程的功能与意义是实现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培养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出普及型、基础性,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就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满足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人格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课本知识点,还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反映数学学科特征、社会需求,还应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点在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与数学素质养成;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过程,应该注重结合实践、探索交流,强调的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数学教研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原则、规律、方法和相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教研水平高低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团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可以促进将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指导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学;而且教研活动还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开展成功的教研,对于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1.开展探索合作式教研活动。学校应该根据教研计划,对教研组成员统筹安排,分头开展教学探索与实践,在探索中注重合作。首先:应该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工作重点是对新课表的研究讨论、对教材的解读研究等,加强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制度可以帮助形成重合作、重研讨的教研风气;其次,应该实行案例评析式的教研活动,就是对听课过程中教师的某个教学环节、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其优劣、然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较好的做法,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交流智慧、研究教材、研讨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建立课题研究式的教研模式也是进行探索合作的一个好方法,课题研究式教研注重科研与教研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校教学创新的整体素质
2.完成由课本教研到课程教研的转变。在教研内容上,教师应该完成由课本教研到课程教研的转变。在以往教研活动中,往往是以课本某一章节、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教师、教研员依据大纲或课本,工作重点在于共同讨论以达到挖掘教材、理解教材的目标,这就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研活动。而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就说明,在教研内容上,不能再单纯以课本为中心,而应该以整个数学体系的学习为中心,不仅要研究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数学课程的理念,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研究如何利用教材,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如何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等。这就是从课本章节上升到整个数学课程模式探索,有助于建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整体教学。
3.加强虚拟教研建设。虚拟教研是利用网络工具组织教研活动,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网络教研团队,各位在学校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助于集思广益,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数学教研推进。灵活组织各种虚拟教研,建立虚拟教学团队,对传统数学教研是一种革命性改变,可以提高数学教师自我实践、自我探索的能力,对新课标的推进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与时俱进的要求下实现了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相对滞后的情况。新课标作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指导文件,为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方面提出了基本思路与目标,能够起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新课标中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做出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对小学教学的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
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三基才能够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保证数学教学中三基的落实,则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普及性则指要实现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将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为学生创造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与治理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重视数学的应用功能是指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实现解决生活或者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即重视实现数学的现实功能,摒弃传统教学中将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活学活用。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即数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层次,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中的重要方面,与重视学生主体性相对的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手法,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同时要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数学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并从这种习惯中实现个性的发展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当从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尝试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善于创造情境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助于推动学生树立终身数学的意识。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更好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好的情境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以下要求:一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二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循序渐进,从直观向抽象引导,从已知向未知引导;三是所创建的教学情境既要突出新旧知识的矛盾,又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即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尤其是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独立的思考中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并且学生能够在找到答案后体会到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不冲突,相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探索的形式对教学内容作出研究与探讨,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寻找确切的答案,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深化,并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数学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的工作中找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对教学的过程中的讲解、提问等环节设计与实际生活中结合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与分析,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出发,将数学课堂中的知识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实现与实际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联想。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中的事物相结合,从而使数学问题更加具体化,使学生走出抽象的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解读教材,超越教材的创新。我们在备课时要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备好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备好教材,把“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
例如《按比例分配》中的例题本来是:“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个应用题给我们展示了“按比例分配”的一般题型,但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恐怕很难遇到这类问题,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不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备课时,教师选择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冲泡果珍这样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泡制一杯400毫升的果珍饮料,果珍与水的比为:1:7。果珍放多少毫升?水放多少毫升?”上课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伙伴操作,最后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终于成功配制出来。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 “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二、精心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氛围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面对新的一轮课改的挑战,笔者认为:应该创设“活”数学课堂氛围。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把握恰当时机,进行有效互动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有效的师生互动,就是创设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标志,组织得合理、有效,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标中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算出得数,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3+21。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7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53+21为什么等于7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先算50+20=70,再算3+1=4,最后70+4=74。也可以先算53+20=73,再算73+1=74。还可以先算50+21=71,再算71+3=74。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法,“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口算”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善于激励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评价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应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评价,要注重发现学生‘好’的方面,要注意多给学生些鼓励,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激励性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当前课程教学实施活动中,就要坚决改变仅以一张试卷分数来终结性地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情况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手段,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有激励机制的课程素质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激励性评价中。
如当学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好方法、好思路时,教师用手扶摸着他的头说:“你很棒!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善于思考,什么事都难不到你,老师佩服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了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也能对全体学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邓诗慧.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读书文摘》.2015年04期
本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分析了现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了高师数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标;数学教育;教学模式
0引言
2003年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下,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正在较大的范围内顺利展开[1]。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然而,当前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育专业却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如重学术轻师范;课程体系设置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师范生专业能力的缺失等等。因此,基于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师的培养,成为当下一个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如文[2-3]就高师数学教育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文[4-6]基于数学新课标的高师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文[8]就探讨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变革。本文主要基于中小学新课改标准,针对当前高师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新课标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改革的尝试
1.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如果承担着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新课改将无从谈起。如果他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那么培养出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拖累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全面展开,中小学数学教师也在进行着全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因此,对高师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也应相应展开,要使他们深刻理解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养。高师数学教师更应该注重新课改下的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制定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分别归入“数学素养实验班”和“师范技能实验班”,既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又注重学术型后备人才的高层次培育,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潜能,突破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的弊端。
1.2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是高师数学教育活动的核心,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数学教育人才,要高度重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调整。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均做了较大的调整,从而对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变得必不可少。当前,我省部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极不合理,重深度轻广度,缺乏综合性,数学教育专业传统的几门教育类课程如中学数学教学论、中学代数几何研究、数学史等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高等专业课程与中小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缺乏时效性等。因此,对于课程体系设置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性。教师教育课程是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性格和专业性格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思想的形成。在此类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也必须得到强化,要加强学生在数学实验、数学建模、数学软件、计算机编程等课程模块的学习。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高师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与中小学数学教育要求相吻合。如数学教育专业通常开设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中小学数学的延续和深入,他们是有机的整体。如果这些课程不做适当的调整,一定会造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脱节。教学中要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删减一些过时并对后继课程影响不大的内容,增添一些现代数学内容,在讲解抽象理论的时候,尽量把他们和一些生产生活、经济、金融等实际问题中具体例子联系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课程对他们将来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但使数学专业素质有了提高,而且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把握中学数学的教学。另外,要用现代数学思想来组织和整合传统数学内容,要以中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为出发点,要致力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有机对接,高等数学的根是初等数学,教学中要联系中小学数学学科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与中小学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只有将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打通,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
1.3改革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上实施,高师数学教师就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在课堂教学中可打造“自学—讲授—指导”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课前,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课中互帮互学,小组探究,教师最后答疑解惑,强调重点,延伸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以便灵活掌握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这种合作、沟通、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意识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要压缩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培养好学生课外数学阅读的习惯,加强自学方面指导。
1.4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师范技能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高师数学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做相应的革新。通过近几年的调研,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师毕业生尽管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不具有很好的教学基本功,有的毕业生连一节完整的课都无法上好,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相关数学能力和新课改的高标准。因此,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高师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教学技能培训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教学观摩课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应让师范生有充足的见实习时间和稳定的见实习基地,实习模式应遵循多样化原则,加强试讲、说课、微格教学、见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1.5密切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
高师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都是地方中小学,他们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高师院校应该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依托地方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惠双赢来实现师范生见习、实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教学理念,积极深入到中小学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和体验,深刻领悟和体会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参与高师在校生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结束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数学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使中小学数学教师更专业,更能适应新课改,需要高师院校做出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除此之外,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保证。
作者:张斐然 王威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名符,李涵.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17-19.
[3]李建华,康淑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发展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2):23-24.
[4]李涵.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谈高师数学教育[J].菏泽学院学报,2009,31(2):131-134.
[5]耿彦峰,何瑞强.新课标下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72-75.
[6]黄乐华,简国明,葛晓娟.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