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项目教学;双师型教师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行为和思想上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我们应该认清并结合其特征因材施教,培养出合格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强,部分学生偏科现象严重;他们与本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差别,但有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差;有的学习没有恒心,心态浮躁,常立志却无恒志;有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2.行为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他们的自主意识较弱,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常常是通而不精;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较差,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弱,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

3.思想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意识多样化,主体意识和维权意识强;他们价值取向现实,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相对淡薄;独立学院学生政治取向主流,政治态度积极,政治动机多元化;他们缺乏远大的志向,人生目标、学习目标都很现实。

4.思维习惯

独立学院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他们很少通过调整自己不正确的方法和习惯去逐步克服困难;他们不善于总结经验,从成功中寻找不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没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学生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与其他院校有不同之处。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很多专任教师都是来自母体院校,这些教师把母体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用在了独立学院,没有因材施教,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厌烦学习。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若干建议

为了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与仿真实验模拟的同时,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到行业和企业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实际工作岗位煅炼、企业管理沙盘模拟演练等方式展开。通过聘请具有行业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作校外辅导员,专职教师作为辅助来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聘请社会上既有教授风范,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各行业精英即“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今 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偏重社会活动,故应强调实践教学,建议采取“3+1”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2.探索应用“项目教学”新模式。

将专业课程各教学单元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明确各项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项目形式设定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或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为引导引入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最终达到“教、学、作”相统一。

3.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确定并丰富教学内容。

具体做法是统一课程组教师对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反复讨论,对各章节切入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内容的阐释、案例的引用、课中及课后应讨论的问题、学生在课后应阅读的文献等进行了反复设计,以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

4.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强调多层面、多难度、多方式和多层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以能力水平为主要指标,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采用多标化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形成一套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考核方法,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

5.突出本专业的教学特色

本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要紧密结合企业及行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参与,使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

6.加大教改力度,推广教改成果。

建议每位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需提交本学期在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实施计划并要求在年底工作总结中,要有对教改工作的总结部分。此外,对教学效果好,学生欢迎的教改成果在本专业中进行推广,要求本专业教师参加公开课活动,现场对教改效果的教师进行听课,并现场进行交流学习。

结合以上几点,本文通过阐述了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建议,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因此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雪辉.2007,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教文汇.2.20~21.

[2]任翠翠.2006,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科教文汇.11.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 科研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for counselors' comprehensive attention,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status quo is not optimistic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how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of counselors, so a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and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important issues put in front of us.

Key words counselor; research capacity; path

1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从政策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和工作要求,辅导员既是教师,是干部,也是研究者。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的承担者。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同时结合学生工作规律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型人才,而且要向专家型方向发展。一系列文件、通知如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等都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在刚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根据等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也做出具体规定。

1.2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风云突变,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加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使得辅导员工作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专业化要求也日渐提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科学研究,重新梳理教育理念,把握新的工作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工作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形成成果。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联系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形成一定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要把出现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把已有的经验上升为总结的理论。而形成的理论研究反过来指导实践可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3 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所谓的“人生导师”是指辅导员要有“领先一步”、“高人一筹”的能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去,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扩大在学生心目中作为有学问的教师的影响力。辅导员科研能力可以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它的提升也会伴随着管理、研究以及教学的长足进步,能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兴趣和认同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前面也提到了在辅导员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其科研能力处于核心地位,辅导员要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最为重要。2002年杨世传首次使用了“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一词,把“研究”作为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正式提出。现阶段辅导员科研素质研究也成了比较热门和新兴的研究方向,辅导员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2 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

2.1 科研时间不足

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包括心理咨询、安全教育、资困助学、就业指导、班级管理、党团建设等八项主要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一切工作都和辅导员有关。辅导员受各部处、各机构、各系室的多头领导,扮演着上传下达的办事员角色,是学生的“马大姐”,实行一肩挑。坊间流行一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辅导员工作是白加黑、五加二,这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事情多、时间长、强度大、责任重。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应作为工作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也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2.2 科研意识淡薄

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辅导员要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索研究的意识。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表明,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淡薄,很多科研论文、成果是为了评职称的“功利”需要。很多辅导员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好学生,而科研的事情应交于专业课教师,也就是经常提到的“重管理、轻学术”思想。部分辅导员习惯于简单套用现成的经验、方法和理论,恰恰没有意识到提高科研能力能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也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3 科研能力不强

随着辅导员准入门槛的提高,现阶段辅导员大多是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博士。可是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学历较高,其科研能力不可小视。然而众多辅导员并非专业出身,理论基础不扎实,其研究多数是对某一现象的描述,理论性、学术性不强。由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所以在处理问题、分析资料时不能用专业知识加以指导,未能把个人工作和科学研究进行很好的结合。同时“辅导员出口多元,发展自主”的流动性也让众多辅导员在考虑年龄大后的分流问题,为自己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岗位作准备,更多关注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4 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分散,加之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一起讨论的更多是实际问题。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指导和规划明显不足。从学校层面说学校未把辅导员作为学校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题立项申报、成果评定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向性不够,辅导员科研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目前,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不高。

3 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在工作中学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要求辅导员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要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也要涉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同时还要对所带学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要跨领域学习,进行多领域知识融汇整合。辅导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入情入理地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通过培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为辅导员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兴趣,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实力。现阶段从国家到学校为辅导员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也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辅导员应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有选择性地攻读相关学位,不断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3.2 在学习中总结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辅导员要弯下腰多深入学生中去,要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深入细致的指导。辅导员要注重积累,及时做出工作总结,通过撰写工作日志、生活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要把积累的材料分类归纳总结,也就是要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对于日常工作要多思考,对于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要多观察,要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性规律,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每学期要注重总结,分析得失,要制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

3.3 在总结中提升

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辅导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首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如何将这些资料归纳总结后运用学科意识和专业理论思维,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是每位辅导员应考虑的。辅导员要将所掌握的资料分类归纳,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其共性规律,并以此为点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升理论。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反过来指导新情况新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就现阶段辅导员从事科研现状来说,大多以应用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居多,理论性研究和文献性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文件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学会研读文件,在多读多看多学习中总结提升。再次,辅导员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不仅可以研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研究热点问题,更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带学生专业相结合,实现交叉学科的研究。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辅导员都可以在归纳总结基础上,提升高度,深入探讨,理论研究。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过去单纯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实现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长军,牟茁.浅析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高[J].科学教育,2009(2).

[2] 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透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0(2).

[3] 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促进德育回归社会现实,增强德育的实用功能。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德育工作也应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我国学校德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远大目标十分关注,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现实的具体目标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表现得苍白无力。美国学校德育特别强调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应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其实德育立足于为现实的社会服务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渗透性教育,注重社会大环境下隐性教育的德育功能。

我们要克服我国学校德育注入式的弊端,就要借鉴美国全面主义模式的先进经验,在坚持传统灌输型教育的同时,拓展课外德育途径,逐步提高德育的效率。 首先,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以教育和行政管理为载体,寓德于环境感染之内,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这种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在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的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导向特征、广泛的参与特征、内在的集聚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调适、规范功能,在学校德育中居重要地位。其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建设,并着力于班风与宿舍环境建设,使优化的校园文化教育通过感染、约束、导向、升华等途径,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从中美两国德育实施模式的比较中看出,以“德目主义”为模式的中国与以全面主义为模式的美国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二者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事实上从世界德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两种模式的趋近和结合代表着德育模式的未来走向。美国的大、中、小学近年来都普遍开设比较固定的道德或人文课程;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拓展课外德育途径,注重社会大环境的德育功能。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好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某些发展规律,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这些成果,批判地借鉴和汲取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期推动我国德育工作的改革。 转贴于

(三)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在德育的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由封闭式学校教育向开放式学校教育转变。“开放”的内涵有三:1.思想开放。不是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解放学生的思想,不是限制学生思想的发展,而是启之以思,百花齐放,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交流的氛围和思想自由的环境。2.信息开放。大学是社会独特的一隅,它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也往往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封闭办学是根本办不到的。特别是处在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可以说既是外来文化的登陆场,也是中外文化的交汇处,又是各种信息的荟萃地和最新文化的大橱窗。信息开放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有利和积极的一面是最主要的。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只是几个苍蝇,更多的还是科学、民主和文明。3.德育途径的开放。这里有两层含义:(1)教育如果只专注于学校范围之内,其效果将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学校主动协调社会力量,并力求优化社会大环境,树立德育的全员意识,形成教育合力,达到一种相互溶入、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援的程度。(2)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方式,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场馆建设,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一致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提高我国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困境;管理

1999年之后,伴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与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招生人数急速增加,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199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23万人,招收研究生9万人,到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98万人,招收研究生37万人,而截止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153.8万人,招生人数达53.8万人,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6.7倍(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宗旨,是贯彻党教育方针的根本途径,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根据2004年教育部16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角色定位主要包括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三大部分。

1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现状与挑战

1.1思政工作利弊并存

经过本科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多数研究生政治上追求上进,信仰,关心时事,具有较强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来看,研究生包含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职和非在职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不同类型,群体复杂,部分研究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相称的高度,存在非主流的信仰和信念,甚至有的研究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导致社会团结意识差,责任感缺失,还有存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对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抵御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研究生年龄较长,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思想意识的可塑性不强,均为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1.2班级管理面临挑战

在研究生班级管理和建设当中,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组成班级的专业有别,在学习上,所修课程不尽相同,生活中,围绕不同专业各自的作息时间和起居规律也存在差异,导致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和交流偏少,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较弱,影响班级凝聚力。此外,进入研究生阶段,部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即认为参与活动占用了学习的时间,影响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等。

1.3服务就业任务艰巨

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同时多数研究生坚持自己的追求,拥有较高的就业期望。通常在就业选择时,多数研究生会设立一定标准,如就业地点聚焦于大城市,也有部分研究生的选择范围仅限于出生地所在地市,单位性质则集中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就业范围和选择,加剧了就业难度。另一方面,就业意愿的趋同性(如公务员热)导致竞争激烈,抬高了入职甚至报考门槛,减少了就业机会。此外,研究生长期的学生生涯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但是社会经验和阅历尚欠缺,对各类招考、竞聘中的选拔方式不太适应,未能发挥自身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而影响就业。

2推进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2.1树立意识,强化师资全力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

首先,重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必须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牢牢树立两者一起抓的教育理念,并建立制度,逐步引导,将这种理念植根于教师的思想,身体力行做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其次,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辅导员,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仍不够完善,兼职辅导员较多。因此,首先需要相关部门花力气配齐人员,并加强培训和指导,建立一支战斗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思政工作队伍。另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为导师负责制,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思政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也将极大的促进研究生思政教育。

第三,建立制度,创设思政教育的有利环境,逐步探索一套可行的评价研究生思政素质制度和标准,促进和引导研究生重视自身的德育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德育至上的理念,帮助学生主动认知树立正确信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即调动学生做好思想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需建立并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真正选拔和任用一批善做思政工作的工作人员,以开拓思政工作新局面。

2.2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以班集体建设做好研究生常规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研究生班级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一套适合班级实际情况,能够兼顾不同专业的培养和服务需要,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制度,如奖惩制度,定期班会制度,党团建设工作制度等,通过制度内化和规范研究生的行为。其次,要培养一批干部,选择一批有能力,素质好,愿意干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平时工作中不止是使用干部,还要注重指导与培养。如定期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做好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同时,畅谈所面临的困难,交流工作心得,达到好的做法能共享,实际困难能解决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的同时,促进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再者,构建一个班集体文化,根据研究生实际,结合专业,以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兴趣点为切入点,组织班集体活动,逐步打造礼貌、诚信、遵纪、守规的班级文化,实现建设有集体荣誉感,有凝聚力的积极向上的研究生集体的目标。

2.3打开思路,提供平台,多方位锤炼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难的致因复杂,就目前现状积极服务研究生就业。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客观可行的就业理念。如通过集体统计和个人谈心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研摸底,把握研究生就业方向、心态和期望。其次,开展针对性培训和服务,如针对研究生就业经验欠缺的现实,可组织招考模拟训练,确实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此外,需注重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在新形势下,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培养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重视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加强调研,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根源,逐步解决和完善。作为一名辅导员,则应用心思考,以身作则创新和改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更好的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002):3537.

[2] 魏晓慧,孙治平.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2):117118.